人物:柳璨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张茂枢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6 【介绍】: 唐河东猗氏人,字休府。
登进士第。
昭宗天祐元年,自司勋员外郎迁礼部郎中。
哀帝天祐二年,官祠部郎中知制诰,随柳璨赴汴州册朱温为相国魏王。
其年冬,贬博昌尉。
寻除名,于御史台所在赐自尽。
有《河东张氏家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7—905 【介绍】: 唐苏州吴人,徙居陕州,字祥文,初名允迪。陆贽族孙。僖宗光启二年进士。从帝奔山南,历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属辞敏速,受昭宗优遇。乾宁三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判户部。时昭宗募兵数万,议攻凤翔,责其阻挠,贬峡州刺史。五年,复拜相。后贬濮州司户参军,为朱温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7—905 字祥文,本名允迪,排行十九。
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徙家于陕,遂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僖宗光启二年(886)登进士第,任校书郎。
昭宗龙纪元年(889)授蓝田尉,直弘文馆,迁左拾遗。
大顺二年(891)充翰林学士,后历任屯田员外郎、祠部郎中,拜中书舍人。
乾宁时迁户、兵二部侍郎,进翰林学士承旨,拜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光化时,进封吴郡开国公,转门下侍郎。
天复三年(903)贬沂王傅,分司东都。
旋复授吏部尚书。
天祐二年(905)责授濮州司户,为柳璨所杀。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北梦琐言》卷四、《宣和书谱》卷四、《唐诗纪事》卷六九。
扆文思敏疾,与陆希声、陆威俱名冠一时,号为“三陆”。
亦善书。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陆扆集》7卷,《宋史·艺文志七》亦著录其《禁林集》7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及断句1句。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七
扆初名允迪。字祥文。宰相贽族孙。光启二年进士。累进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封嘉兴县男。徙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历工兵户三部尚书。封吴郡公。为崔允所谮。贬沂王傅分司东都。授吏部尚书。再贬为濮州司户参军。被害白马驿。年五十九。
苏楷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苏循子。
唐昭宗乾宁中举进士,复试落第。
昭宗被弑,朱温擅权,以楷为起居郎。
依附柳璨、张廷范,请改昭宗谥号为襄宗以泄恨。
后随父至魏州。
后唐庄宗时为员外郎。
明宗立,大臣欲纠其驳谥之罪,以忧惭卒。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楷。乾宁二年举进士。重试黜落。哀宗时依朱氏为起居郎。以旧憾上疏駮昭宗谥号。梁祖即位。勒归田里。后唐同光中为员外郎。天成中累历使幕。会执政欲纠其駮谥之失。以忧卒。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奉旨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弘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礼大士。讷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曰。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令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修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岁岁此日入内修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隆渥加异。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若讷。
字希言。
嘉兴孙氏子。
初依竹庵。
次谒證悟于赤城。
命首众座下。
暨悟化。
遂嗣师道。
道大弘。
乾道三年。
孝宗幸上竺。
展敬大士。
师接候称旨。
授右街僧录。
因诏。
于山中建十六观堂。
仍仿其制。
作堂于大内。
即诏师领徒五十人。
于四月八日。
入内观堂。
修金光护国法。
上问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许经卷。
师曰。
有本者如是。
上然之。
进左街僧录。
九年。
召对选德殿。
问大士历代灵迹。
及法华经旨。
上曰。
最初得师。
发明此事。
遂以圆觉悟得法门。
譬如著棋。
胜负既分。
不但并去棋子。
棋盘亦须一时并去。
师曰。
并去者。
亦不可得。
上曰。
宗说俱通。
其师之谓。
有诏令讲圆觉。
至此虚妄心。
若无六尘处。
师曰。
心本无形。
因尘有相。
尘灭心灭。
真心湛然。
上手书其语。
以赐。
又问金刚之义答皆称旨。
上曰。
朕日读此经。
今更命众。
合诵三万卷。
乃降劄云。
平昔以来。
所食禽鱼之类。
伤害为多。
今仗般若。
为除此过。
庶使群生。
俱承解脱。
时沂王尚幼。
上召师入禁中。
为王说法摩顶。
因以疾乞閒。
上曰。
且赐地筑室更数年。
彼此作閒人。
水边石上。
共说无生。
淳熙十一年。
退处兴福。
特授两街都僧录。
时光宗在东宫。
书归隐之扁。
赐之。
仍制赞以称其德。
及上退养重华宫。
召注金刚经。
肩舆登殿。
止宿殿庐。
注成以进。
上披览。
益有省发。
绍兴二年十月旦。
谓侍人曰。
吾宗通法华。
宜以此终。
乃集众修法华忏。
取道具进两宫。
端坐而化。
寿八十二。
塔于正寝。
赐宗教广慈法师普炤之塔。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宏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临幸,欲礼大士,讷出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礼得拜否?”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言:“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今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脩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每岁此日入内脩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有加。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海舟名普慈,吴郡海虞钱氏子。世业儒,出家破山寺。往参邓尉山万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过湖。闻虚白旵公在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印,遂往叩。旬日大悟,遂居东明演法,为万峰法嗣。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东明左侧。有《颂古诗》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
名永慈(讹作普慈)。
其法号海舟。
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讹作常熟钱氏)。
弱龄。
闻说生死事大。
即蕴于膺。
经旬不就寝。
决志趋彭县之大隋山(讹作破山)景德寺。
礼独炤月禅师。
坚求法要。
月喜其端厚慎重。
可为法门梁栋。
遂度之。
永乐癸巳。
月殁。
师竟入西山。
庵隐八载。
形影偶偕。
忽觉相应。
乃弃庵出谒大初和尚。
时年二十有八矣。
初受师半展。
遽问曰。
向父母未生前。
速道将来。
师从东过西。
初曰。
未在更道。
师曰。
两眼相对。
初正色瞬师。
师趋去之。
复至东浦访无际。
抵灵谷见雪峰。
雪峰以师悟处谛当。
延师为灵谷第一座。
师竟自许。
常与同辈蹴踏。
峰窃骇之。
然师无留意。
解制拂衣至安溪。
投机于虚白旵公。
公以临济正脉。
嘱师保任。
师乃辞去。
复陆沉牛首诸山。
正统丁巳。
师年四十四。
始领东山翼善禅寺。
师晦养既久。
且弘大化。
四方宿艾。
虚怀而仰风裁。
然师虎视来机。
故踵息未舒。
而神气先萎者多矣。
正统五年庚申六月。
旵公化去。
东南学众。
惟归东山。
王公贵人。
虚己以礼致师。
师未常以一言开凿智窦。
故一时虽尽爱敬。
莫得而亲疏焉。
缁素为师预建身后之域。
有范作头者。
失斧伤足。
痛甚索酒。
师谓之曰。
范作头。
伤足犹可。
假若斫去头时。
有千石酒。
与作头。
作头能吃否。
范于言下知归。
即求为僧。
师录之。
乃充火头。
刻意究竟。
不觉被火燎面。
如刀刈。
取镜炤之欣舞。
以偈呈师。
师为肯可。
当是时。
出入东山。
皆称俊杰。
不无有望于师。
师惟目送而已。
至有已据高座。
而声驰国中者。
求入筹室。
师弗顾。
或谓。
东山网。
漏于吞舟之鱼。
师哂之。
间有古溪澄禅师。
常过东山。
师与盘桓。
喜其见处稳实。
叹曰。
真断桥之后也。
乃举澄以住高座寺。
澄初出世。
衲子不甚知名。
师以澄法语。
缄达诸山。
诸山始归重。
兼仰师有卫法至公之德云。
天顺五年辛巳。
师升座说法毕。
一喝而逝。
逝之日。
白虹横贯。
异鸟悲鸣。
古溪澄。
哭之恸。
挽之以诗。
吊之以文。
其略曰。
道扬湖海。
德播神州。
慈济隆乎品汇。
声名动乎王侯。
来西蜀而全堤正令。
坐东山而大阐玄猷。
续高峰七世之灯。
烁群昏而独炤。
绍旵祖百年之踵。
吞众派以周流。
将入涅槃现衰相。
而白虹贯日。
既归圆寂殓法身。
而夜壑藏舟。
澄自后不上堂。
亦趺坐迁化于香岩。
香岩之众悽然。
澄徐展目曰。
不须如是。
复宴然长往。
师之门人智瑄(作明瑄讹也)。
开法金陵。
瑄传天奇本瑞。
瑞之法嗣大振。
瑄即范作头也。
赞曰。
邓尉至东山。
历传四世。
孑孑乔松。
其本孤矣。
自宝峰燎破面门。
而得天奇瑞公。
枝秀云峦。
叶荫寰中。
或疑其先净而后滥。
殊不知我此世界大。
贤劫中小劫二十。
当有千佛出兴。
迄今劫过有九矣。
自拘留孙至我释迦本师。
才出四佛。
弥勒师子后。
仍有九百九十馀尊。
第十五小劫中。
一齐出现。
惟馀楼至。
设以盛衰净滥。
而较之可乎。
否耶。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