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蠡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文楷,字志甫,亦号不二,志衡山人。
初出家时,依南岳清凉阿诺惺,而胸臆洒落,趋向高远,固已器之矣。
惺于禅暇,究心诗文,不异老儒。
楷随侍三十馀年,时有启诲,更苦志探求,遂尽传其学。
复事游参,遍历江淮、吴越,使胜地风景丛从雅范,皆以奚囊贮之。
今诗集有《过高旻》、《招隐》、《江天寺》诸作,可想见矣。
乾隆甲戌夏,归自金陵,静居白云。
与同参文畅,听松观瀑,徜徉尘外。
偶尔挥翰吟啸,终以守岩穴为念。
乾隆三十一年丙戍秋,为缘六法长延继华林,胜地八景,殊少题留。
楷幽栖数稔,禅居多暇,作《八绝》以纪之。
《独尊峰》云:“突兀势参天,岩幽林亦窅。
快登此独尊,四顾群山小。
”《裴休桥》云:“桥古号裴休,度来非略约。。
四时涧水清,照彻行人脚。
”《望日台》云:“台石矗幽岑,朝曦遥入望。
扶桑忽吐红,滚滚金毬漾。
”《片云石》云:“怪石列冈陵,宛如云一片。
奇根本自殊,终不因风转。
”《伏虎岩》云:“峭壁一𡽡崖,二虎曾自伏。
犹遗哮吼音,访道人难复。
”《仰天湖》云:“湓湖势俨然,山顶自开掘。
祇可宕心胸,范蠡舟难越。
”《呼龙潭》云:“潭深莫乱呼,只恐龙骜起。
大地洒甘泉,谁知龙酿水。
”《漏水岩》云:“岩下散明珠,山头悬瀑布。
朝朝杂鸟语,滴滴增奇趣。
”楷初学诗与文畅,同请业于𡵺嵝东林简南禅师。
及庚寅夏,同门将刻楷所作诗文,而畅已先寂于白云,楷哭之哀,因并畅诗刋之,曰《合刋诗草》。
畅,字不偶,亦湘人也。
《春日怀文楷》诗已入《国朝诗选》。
其《游西林诗》云:“伏霞尽处有青岑,曲折宁辞仄径深。
崖树疏疏行古殿,厨泉悄悄界东林。
采薪频入增山晓,游客希来便陆沈。
不是天龙曾卫护,楼台未必到于今。
”西林有峰名青岑,昔为禅林,今易数主,未能长护持也。
楷、畅并有语录、诗,则昔人称为“声律正宗,不愧唐禅,亦最上乘也。”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卷七
字玉树,常熟人。有《团扇词》。
众香词
玉树,少攻诗词,及笄,偶游萧寺,邂逅太仓王郎,遂订丝萝,扁舟归之。
后因事败,其父讼之于官,口供其词,脍炙人口。
供得:“吴氏幼育玉树,长娴书史。
重重深院,禁锁春心十五年;寂寂芳踪,学赋悲秋三百首。
祸因踏青南陌,惹来蝶乱风狂;坐缘东禅,偶遇莺俦燕侣。
太仓王郎,才同子建,貌类潘安。
颜色既调,传得伊心寄流水;投梭不拒,漫将妾意作行云。
吟风和咏,恰成红叶之媒;对月调弦,永作白头之好。
寄游丝于东阁,两易春秋;绾绣带于西厢,一经寒暑。
又恐欢娱无久,离别有时。
是以王郎浮范蠡之舟,贱妾踵西施之迹。
将谓五湖浩荡,云雨常存;岂知三岛漂流,风波顿作。
命之不由,夫复何恨。
欲效重瞳之妇,仗剑君前;甘作季伦之姬,捐躯楼下。
幸逢秦镜,立释楚囚。
秉燃犀之照,水怪露形;奋范叔之庭,山魈破胆。
忆昔当垆卓氏,服缟素而就相如,汉王不罪;掌珠红拂,着紫衣而归李靖,杨帅不追。
古有是事,今亦宜然。
伏望仁天,将身断归王氏。
庶使潘郎无怨,还夸掷果之车,贾女多情,永遂偷香之愿。
”令怜其才,遂为永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9—1696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端士,一字芝廛。王时敏子,王原祁父。顺治十二年进士。以推官用,不就。康熙间荐鸿博,力辞。工诗,为娄东十子之一。有《芝廛集》。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七
王揆,字端士,号芝廛,太仓人。顺治乙未进士,有《芝廛集》。
清诗别裁集
字端士,江南太仓人。顺治乙未进士。有《芝廛集》。
维基
王揆,字端士,号芝廛,直隶太仓州(今江苏太仓市)人,同进士出身。
画家王时敏之次子。
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进士,工诗,有《芝廛集》,《晚晴簃诗汇》录其诗一首。
《壬辰北归居枫桥别业》:归来投别业,鸡犬一庭前。
雪重千门树,湖吞万井烟。
鸱夷寒食庙,虾菜夕阳船。
何似营平路。
黄沙猎火天。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万世者,不知何许人。
一笠一钵,游迹无定。
尝居峨湄山,昼夜趺坐,恒数日不食,兀然不动,不可方物。
明巴陵进士杨一鹏,初授成都府推官,登览太峨,抠衣直上,兴致勃然。
见尊者高踞佛床,殊不为礼。
忽睨而笑曰:“汝犹记下地时行路远,啼哭数日夜,吾摩其顶而止邪?
”一鹏追忆儿时语,遂大惊礼拜,聒语达旦。
临别属曰:“三十年后,见汝于淮上。
”后一鹏开府汝安,一日向暮,有野僧击鼓,称峨湄山僧万世尊者寄书。
发函,得诗七章,索寄书僧,已失所在。
俄而流贼焚凤阳列祖陵,一鹏坐失救,论死西市。
及临刑无他语,但称好师傅数声而已,由是世尊名大著。
后不知所终,樵夫牧竖往往于峨山顶上见之。
其寄一鹏诗后二章秘不传,传者五章,其词曰:“谪向人间仅一周,而今限满恐难留。
清虚有约无相负,好觅当年范蠡舟。
”“业风吹破进贤冠,生死关头住脚难。
六百年来今一遇,莫将大事等间(閒) 看。
”“浪游生死岂男儿,教外直传别有师。
富贵神仙君两得,尚牵缰锁恋狂痴。
”“难将蟒玉拒无常,勋业终终归土一方。
欲问后来神妙处,碧天齐拥紫金光。
”“颁来法令不容违,仙律森严敢泄机。
楚水吴山相共聚,与君同跨片霞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南昌人。
陈执中侄。
英宗治平间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神宗熙宁间历殿中丞、提举京西常平,于兴修水利事颇多上言。
执中生日,人多献《老人星图》,世修独献《范蠡游五湖图》,且为之赞,执中即日纳节。
全宋文·卷一六六一
陈世修,治平中拜太子右赞善大夫,熙宁中提举京西常平等事。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九五、食货六一之九九,《宋史》卷六四《五行志》二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晋阳人,字茂业,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先生。唐持子。师温庭筠,工七言诗。多通技艺,负才无所屈。僖宗乾符末,避乱汉南。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累表为节度副使,历晋、绛州刺史。光启末,重荣军乱,彦谦贬兴元参军事。节度使杨守亮表为判官,迁副使。官终阆、壁州刺史。有《鹿门先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3? 字茂业,自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才高负气。应进士举,10余年不第(一说咸通末登进士第,疑误)。僖宗广明元年(880)后,避乱汉南,专事著述。中和时,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旋擢为河中节度副使。二年(882),任晋州刺史,寻转绛州。光启三年(887),重荣被杀,贬为兴元参军事。后兴元节度使杨守亮署其为判官,迁节度副使。历阆、壁二州刺史。昭宗景福二年(893)前后,卒于汉中。生平事迹见郑贻《鹿门诗集叙》、《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唐俭传》、《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九。彦谦博学多才,少时诗学温庭筠、李商隐,颇纤丽。后尚杜甫,诗风乃变为淳雅。尤擅七言,文词壮丽。用事精密,对偶工切,颇得宋代西昆诗人杨亿、刘筠之称赏。《新唐书·艺文志四》录《唐彦谦诗集》3卷,《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录《鹿门诗》1卷。今存晨风阁丛书本《鹿门集》。然其中混入元人诗40余首。《全唐诗》存诗2卷又1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唐彦谦,生卒年不详,字茂业,自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师温庭筠为诗。咸通中,应进士举,十馀年不第。或云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乾符末,避乱居汉南。中和中,王重荣镇河中,召为从事,历河中节度副使,晋、慈、绛三州刺史。光启末,重荣遇害,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兴元,署为判官,累官至副使,阆、壁二州刺史。有《唐彦谦诗集》(一名《鹿门先生集》)三卷。《全唐诗》编诗二卷。中羼入元人戴表元、许谦等诗数十首。

作品评论

郑贻《鹿门诗集序》
并山川英淑奇丽……古多豪士,事武功健马、垂光宇内,未有钩锦绣绝擅声词翰者。君出其中,翕轻清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奔踔厉,往往而剧,李白、杜甫死,非君而谁哉?
旧唐书本传
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辈流。尤善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相类。
后山诗话
唐人不学杜诗,唯唐彦谦与今黄亚夫庶、谢师厚景初学之。
《蔡宽夫诗话》
杨文公酷喜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今太白诸集犹兼行,独彦谦殆罕有知其姓名者,诗亦不多,格力极卑弱,仅与罗隐相先后,不知文公何以取之?当是时以偶俪为工耳。
《洪驹父诗话》
山谷言:唐彦谦诗最善用事。其《过长陵》诗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千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斜日重回头。”又《题浦津河亭》云:“烟横博望乘槎水,月上文王避雨陵。”皆佳句。
石林诗话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亦不以杨、刘为过。
唐诗纪事
鹿门先生唐彦谦,为诗綦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盖其一体也,然警绝之句亦多有。
唐才子传
彦谦才高负气,毫发逆意,大怒叵禁。博学足艺,尤长于诗,亦其道古心雄,发言不苟,极能用事,如自己出。初师温庭筠,调度逼似,伤多纤丽之词,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惟彦谦一人而已。
升庵诗话
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谕悠远似李义山。
如《奏捷西蜀题沱江驿》云:“野客乘轺非所宜,况将儒服报戎机。
锦江不识临邛酒,幸免相如渴病归。
”即李义山“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之意也。
馀如《登兴元城观烽火》云:“汉川城上角三呼,护跸防边列万夫。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邓艾庙》云:“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
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
”此即唐人《题吴中范蠡庙》云“千年宗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之句也。
《汉殿》云:“鸟去云飞意不通,夜坛斜月转桐风。
君王寂虑无消息,却就真人觅钜公。
”首首有酝藉,堪吟咏,比之贯休、胡曾辈天壤矣。
唐音癸签
唐彦谦诗律学温、李,“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何减“春蚕”、“蜡烛”情藻耶?又“盆稻”篇亦咏物之俊者。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此君全法飞卿,时有玉溪之集,皆西昆所祖也。
一瓢诗话
唐茂业有诗极似玉溪,想亦如李洞之师贾岛,故臭味不殊。
《唐诗观澜集》
唐彦谦诗秾丽如温、李,而骨力不如义山,神不如飞唧,然亦雕章间出。
石洲诗话
唐彦谦师温八叉,而颇得义山风致,但稍弱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韦苏州。而气浮伤骨,辞缛害体。律绝抽秘骋研,清拟杜、岑,艳如温、李,虽未成后者,亦备一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桐庐人,一说杭州钱塘人。章孝标子。僖宗乾符进士。后流落不知所终。工诗。尝创变体诗,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时人效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人章孝标之子。登僖宗乾符进士第,咸通、乾符间,颇著诗名,后流落江湖,不知所终。生平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九。其诗多为七律,颇有愤激之音,如“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癸亥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原注:“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而方干《赠进士章碣》诗称“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当指此种风行一时之创格变体而言。《全唐诗》存诗26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联。
唐诗汇评
章碣,生卒年不详,字鲁封,桐庐(今属浙江)人,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或云章孝标之子。咸通中,屡试不第。乾符四年,高湘知贡举,擢其所知邵安石为进士,碣作《东都望幸》诗刺之。归乡,钱镠召为表奏孔目官,碣拒之,受笞,乃受命。或云后典苏州。与罗隐,方干友善。有《章碣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摭言
章碣……咸通末,以篇什著名。
《蔡宽夫诗话》
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唐末有章碣者,乃以八句诗平侧各有一韵。
如“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送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自号变体,此尤可怪者也。
唐诗纪事
碣未第时,方十赠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何如且破望中叶,未可便攀低处技。藉地落花春半后,打窗斜雪夜深时。此时才子吟应苦,吟苦鬼神知不知?”
沧浪诗话
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仄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漫列于此,以备其体坏。
唐才子传
碣有异才,尝草创诗律,于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
围炉诗话
晚唐章碣八句诗,平仄各押韵:一畔、二天、三岸、四船、五看、六眠、七算、八边。无聊之思,亦将以为格而步之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7—949 【介绍】: 五代僧。范阳人,俗姓冯。通“六籍”,尤善《》、《楚辞》。后梁太祖乾化三年于五台山受戒。末帝龙德间,于棣州开元寺置院讲经,历二十余载,学徒百余人。后汉相国冯道重之,奏赐紫衣,自此忽忽不乐,卒。赐号德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7—949 俗姓冯,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5岁已通六籍,诗调新奇。后投驻跸寺出家。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往五台山受戒。因两河兵事,遂于魏博并汾间学大小乘经律论。龙德二年(922)驻锡棣州开元寺。置院讲经论20余年,声闻齐鲁之间。宰相冯道表奏于后汉高祖,赐紫衣,又赐号德正。《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冯氏。范阳人。世业儒。而货殖累钜万。超幼有异志。年十五。入庠校。工文艺。尤善骚律。一日偶阅佛经。乃叹曰。人生富贵。幻泡尔。复何足恤。遽往依驻跸寺大德剃染。未几。本师云逝。服其丧。以孝称。梁乾化三年。获登具于五台。且将行迈以究所闻。而兵阻两河间。龙德二年。遂挂锡无棣之开元寺。久之别构院。以事开演。迄三十馀载不替。是宜遐迩臻集。而缁素慕向也。以故秀造质问。守牧扣访。辄使童子辞谢而已。州将李君。欲表乞紫衣师号。超不可。且曰。苟尔则吾必在卢龙塞外矣。丞相冯道。知其为族人。卒奏赐之号德正。自是忽忽不乐。乾祐二年二月三日。以微恙卒。春秋七十三。夏腊三十五。茶维。收舍利起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恒起。
姓冯氏。
范阳人也。
祖父不仕。
世修儒道。
而家富巨万。
超生而聪慧。
居童稚群不贪戏弄。
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风骚。
辞调新奇播流人口。
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
乃叹曰。
人生富贵喻等幻泡。
唯有真乘可登运载。
遂投驻跸寺出俗。
未周三祀方议进修昼夜不疲。
而属师亡。
亦遵释氏丧仪。
守礼无怠。
孝悌之名燕人所美。
梁乾化三年往五台山受木叉戒。
由是陟遐自迩。
切问近思。
俄徵伐木之章。
且狎或人之友。
结契远求名匠。
阻两河间。
兵未罢路不通。
南则梁祖。
北则庄宗。
抗衡于轻重之前。
逐鹿在存亡之际。
当是时也。
超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间。
学大小乘经律论。
计七本讲通思于雍洛。
梁宋名师杳然隔绝。
虽然巡历非远宏畅殊精。
瓶满见知翼飞名字。
是故并部息尘中山贞辩夫二人者。
言行俱臻證修有位。
一见超叹曰。
义龙之头角悉完备矣。
待飞奋而为霖雨焉。
其为硕德题目多此类也。
龙德二年挂锡于无棣。
超曰。
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
遂止开元伽蓝东北隅。
置院讲诸经论。
二十馀年宣导。
各三十馀遍。
节操高迈举措舒徐。
缁素见之无不怯惧。
声无叱咤语不夸奢。
自然而然。
且非威势凌𨏦之所得也。
前后州牧往来使臣。
向誉钦风修名执刺。
相礼重者止令童子。
辞以讲贯罕曾接对。
初有所慊终伏其高。
齐鲁之间造秀不远数百里。
造其门以诘难。
诸公一睹超容傍听议论。
参乎子史證以教宗。
或问因明。
超答以诗一首。
辞新理妙皆悉叹降。
时郡守李君素重高风。
欲飞章举赐紫衣。
超闻惊愕遂命笔为诗云。
虚著褐衣老。
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
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
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
一棹五湖清。
李君复令人劝勉愿结因缘。
超确乎不拔。
且曰。
而其复尔则吾在卢龙塞外矣。
郡将闻而止。
又相国瀛王凭道闻其名知是乡关宗人。
先遗其书。
序以归向之意。
超曰。
贫道闲人早舍父母剋志修行。
本期弥勒知名。
不谓浪传于宰衡之耳也。
于吾何益。
门人敦喻。
不得已而答书。
具陈出家之人岂得以虚名薄利而留心乎。
瀛王益加郑重。
表闻汉祖。
遂就赐紫衣。
自此忽忽不乐。
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
数辰而终于本院。
院众咸闻天乐沸空。
乃升兜率之明證也。
春秋七十三。
僧腊三十五。
门人洞徵与学徒百馀人持心丧。
倾城士庶僧尼会送城外。
具茶毗礼收舍利二百馀颗。
分施之外缄五十颗于本院。
起塔以葬之。
瀛王未知。
别奏赐师号曰德正。
乃刊敕文于石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冯。
范阳人。
祖父修儒。
而家富巨万。
超生而聪慧。
年十五。
早通六藉。
犹善风骚。
忽一日因。
阅佛经。
洗然开悟。
乃叹曰。
人生富贵。
喻等幻泡。
唯有真乘。
可登运载。
遂投驻跸寺出俗。
昼夜进修。
而属师亡。
遵释氏丧仪。
守礼无怠。
梁乾化三年。
住五台山。
受木叉戒。
由是远求名匠。
阻两河间。
乃止于本州。
魏博并汾之间。
学大小乘经律论。
计七本。
龙德二年。
挂锡于无棣。
超曰。
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
遂止开元枷蓝东北隅。
置院讲诸经论。
二十馀年。
宣导各三十馀遍。
齐鲁之间。
造秀不远数百里。
造其门以哲难。
诸公一睹超容。
傍听议论。
参乎子史。
證以教宗。
或问因明。
超答以诗一首。
辞新理妙。
皆悉叹降。
时郡守李君。
素重高风。
欲飞章举赐紫衣。
超闻惊愕。
遂命笔为诗云。
虚著褐衣老。
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
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
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
一棹五湖清。
李君复令人劝勉。
愿结因缘。
超确乎不拔。

人物简介

维基
何九云(1581年—1649年),字舅悌,号培所,晚号东湖闲史,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衮绣铺东街菜巷(今泉州市鲤城区)人,进士出身。
南京工部侍郎何乔远次子。
云南永昌府知府何九说之兄。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壬子科福建乡试。
天启元年(1621年)朝廷起用何乔远为光禄寺少卿,九云随侍于京师。
与同乡蒋德璟、黄道周、黄景昉、庄际昌、郑之玄、林胤昌等人皆为文章性命之交,黄景昉特意举荐他给朝廷。
崇祯十年(1637年)会试落榜,授福建漳平县教谕。
端严率士,捐薪俸建布衣陈真晟祠;筑讲堂于东山寺侧,每逢释奠前夕,必定亲自视察;又捐薪俸修漳平文庙,刊印发行朱熹、李幼武所编的《宋名臣言行录》,更推举未入祀孔庙乡贤祠左春坊左中允景旸等十人入祀。
崇祯十六年(1643年)登癸未科进士。
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不及数日,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京师,崇祯帝自尽。
何九云本欲以死殉国。
侍者以其父尚未营葬为由劝解道:“司空未葬,子道犹亏。
”何九云于是勉强南归葬父,然后闭门不出,并为其书斋题匾“东湖闲史”,与二、三遗老结社于山中。
自附于龚胜、范蠡之后。
清顺治六年(1649年)卒,享寿六十九岁。
著有《荷墅存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共 2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