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德裕

相关人物:共 74 位
共 7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僧崇圭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841 【介绍】: 唐僧。
汝州郏城人,俗姓姜。
父为商佐于巩洛间。
父亡,遂出家。
年十八,得通经业。
俄游南岳,栖息数年,后住润州茅山栖霞寺。
李德裕镇浙西时,延住慈和寺,与谈甚契。
次年,迁居嵩山岳寺。
文宗开成元年,李德裕请住洛阳龙兴寺。
两京僧俗,多从问道。
卒后,白居易为撰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陕之姜氏子。
其先以儒术致显贵。
自天宝来。
乱离相继。
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
圭嘅然行求出家。
年十八。
以试经得度。
无何游南岳。
栖息者数年。
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
声誉益起。
会赞皇李公德裕
廉问是邦。
延见于慈和寺。
与语意相得。
圭曰。
吾有幽忧之疾。
城隍聚落。
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
大和戊申。
洛旱。
惟岳中雨不愆候。
或以为圭之德所感云。
开成初。
赞皇公入相。
请阐化于洛之龙兴寺。
其所提唱。
本秀公而利益多矣。
既而唱灭。
寿八十六。
会昌元年八月十日。
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崇圭。
姓姜氏。
郏城人也。
门传儒素相缀簪裾。
自天宝已来。
安史之乱侵败王略。
家族迁荡父为商贾。
趋利遵涂。
于巩洛间父亡于逆旅。
圭慨责曰。
少遭不造。
孑遗哀茕遂议出家。
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
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
乃依栖霞寺。
圭已登径门道声洋溢。
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
延诸慈和寺。
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忧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岁。
洛下亢阳。
唯岳中雨信相继。
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也。
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
请圭于洛龙兴寺化徒。
两京缁白往来问道。
檀施交骈。
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
获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众决别。
入方丈而灭。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铭。
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次淮南都梁山释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禀异操。
自言学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荣光禅院大智下求度。
师颇严谨。
约其诵经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
彻了无疑。
辞师观方。
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卫文卿命于州治长寿寺化徒。
卫侯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
植曰。
真实之物无振。
自古于今往复轨躅。
有为之法四相迁流。
法当堙厄。
君侯翘足可见。
预言武宗毁教也。
植终年九十三。
门人建塔立碑。
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图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4 【介绍】: 唐赵郡人,字弘宪。李栖筠子。少好学,能属文,为太常博士,尤精国朝故实。宰臣李泌、窦参推重其才。宪宗立,召为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累官至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封赵国公。吉甫连蹇外迁十余年,详闾里疾苦,患方镇贪恣,乃从容为帝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德宗姑息藩镇,有终身不易地者,吉甫为相岁余,易三十六镇。暴病卒,赠司空。所论著述甚多,有《六代略》、《元和郡国图》、《国计簿》、《百司举要》等,皆行于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4 字弘宪,排行三,赞皇(今属河北)人。
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德裕之父。
以荫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
累官至驾部员外郎。
德宗贞元八年(792)出为明州长史,转忠、郴、饶三州刺史。
宪宗立,征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元和二年(807)擢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次年出为淮南节度使。
元和六年复入相。
卒谥忠懿。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一生著述甚富,今唯《元和郡县图志》尚残存34卷。
全唐诗》存诗4首,其中3首与武元衡相唱和,语言典雅清丽。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吉甫(758—814) 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字弘宪。赵郡赞皇县(治今河北赞皇县赞皇镇)人。历官太常博士、中书舍人等职,官至宰相、淮南节度使。他修撰于唐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一部全国性地方总志,其中对黄鹤楼的始建作了介绍,并明确写出命名的缘由——“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为后代考证黄鹤楼“因山得名”留下了确切的资料。
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吉甫字宏宪。赵郡人。御史大夫栖筠子。宪宗朝为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知制诰。元和二年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赞皇县侯。徙赵国公。出为淮南节度使。六年复入秉政。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司空。谥曰敬宪。改谥忠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唐僧。住洛阳慧林寺。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禅讲之暇。仍治产业。颇致田园之利。居洛阳之慧林寺。号空门猗顿。尤与李源善。源父憕。天宝间留守。以节死安禄山乱。故源因誓。不婚娶仕宦。悉捐产业。入慧林常住。而日随僧饮食。以见己志。尝欲偕观游蜀。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而议所由道。久不决。盖观欲自长安斜谷。源欲自荆门三峡也。既而卒从源议。舟泊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观泣曰。予始议不欲由此。今奈何。源问之曰。妇人王氏。孕三年矣。然犹未娩。特以予死期尚赊耳。死此生彼。固无恨。请辞。后十二年中秋之夕。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源治观丧毕。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子一笑。由以知缘之所在。诚未易免也。久之源如观约。至钱塘。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葛洪井畔者。趋拜之曰。观公健否。牧童曰。李君真信士。勤远来。宜得晤语。君兹俗缘未益。慎勿近。益务进脩。以遂合并。则幸甚。徐扣角歌而去。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也。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即憕之别墅也。
以为公用无尽财也。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源好服食。
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峡。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观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
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
观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观曰。
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环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
是识认君也。
后十二。
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塘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亲族毕集。
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
李往授符水。
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
观其死矣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观。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乃观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观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莫知所谓。
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圣凡路殊。
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
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
流浪南北展转人家。
凡六七年归于近亲。
代宗闻之授河府掾。
源遂绝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随僧斋食。
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
时时往眠其间。
至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时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
遂授谏议大夫。
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长庆二年也。
系曰。
圆观未死。
先寄胎者。
闻必不信何耶。
违诸圣教也。
尝闻闽尼多许。
族姓家妇女为儿。
云便来也。
及终有以朱题髀。
当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
此类亦多。
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
佛或别会曾谈。
见有我宗自许。
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
其如观也果證高深。
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
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居于洛。率性疏简。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众僧饮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问其故。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还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唐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李往授符水。观沐浴而化。妇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儿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前去。词切调高。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不愿历两京道。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观死。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9—837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字华卿。
王通五世孙。
少负志操,思立名于世。
初专以讲学为事,躬耕养母,不求闻达。
宪宗元和中登进士甲科。
累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
清廉方雅,为政有声,深为李吉甫、李德裕所器,事必咨决。
无疾暴卒,谥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9—836 字华卿,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郡望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始客寿春,聚徒讲学。宪宗元和六年(811)登进士第,历佐使府,累迁谏议大夫。文宗大和五年(831)出任虢州刺史,七年召为给事中,十二月权知河南尹。八年拜宣歙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十二月卒,谥定。生平见刘禹锡《王公神道碑》,《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悉怛谋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1 【介绍】: 唐吐蕃人。
文宗大和五年任维州守将,以城降唐。
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受降,并遣将据其城。
时牛僧孺当国,与李德裕不和,主张还悉怛谋,并归其城,帝从之。
悉怛谋遂为吐蕃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唐润州无锡人,原籍亳州谯县,字公垂。
李敬玄曾孙。
为人短小精悍,工诗,时号“短李”。
宪宗元和进士。
穆宗时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
武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
卒谥文肃。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公垂。
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
排行二十,时称李二十。
又因其短小精悍,朋辈间昵称“短李”。
绅6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
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释褐授国子助教,弃而南归,润州观察使李锜辟为从事。
次年锜谋反,绅不从命,被囚,锜诛乃免。
历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
敬宗初立,因李逢吉构陷,贬端州司马。
宝历初,因赦徙江州长史。
文宗大和二年(828)迁滁州刺史,四年转寿州刺史。
七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同年擢浙东观察使。
九年再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开成元年(836)拜河南尹,同年转宣武军节度使,五年出镇淮南。
武宗会昌二年(842)入朝,同平章事,判度支,进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
四年再次节度淮南,六年卒于任所,赠太尉,谥文肃。
卒后因吴湘案,诏削三官,子孙不得仕。
生平详见沈亚之《李绅传》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卞孝萱有《李绅年谱》。
绅善为歌诗,乡赋之年,其诗作已传诵人口。
曾撰有《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赞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病时”“尤急”。
元、白先后仿效,分别成《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促成中唐诗坛之新乐府运动,绅实为倡导者。
早年以诗文与元稹、白居易相交善。
晚年因政见与李德裕相合,故共进退。
明胡震亨评其诗云:“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唐音癸签》卷七)《古风二首》传诵至今,几家喻户晓。
有《追昔游》3卷、杂诗1卷传世。
今人王旋伯有《李绅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断句6。
唐诗汇评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少时父仕江南,遂寓居无锡。幼孤,曾读书于慧山寺。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浙西节度使李锜辟掌书记。锜反,迫令草檄,不从,几遇害。锜败,复佐浙西李元素幕。入为校书郎,迁国子助教,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判官。元和末,自右拾遗充翰林学士,家迁中书舍人。长庆二年,改御史中丞。四年,为李逢吉陷,自户部侍郎贬端州司马。宝历中,量移江州长史,滁、寿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七年,出为浙东观察使。开成中,历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武宗即位,为淮南节度使。会昌中,拜相,复出缜淮南,卒。绅工诗,早年多反映现实之作。元和中所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俱有继作,对新乐府创作有开启作用,已佚。开成中,曾自编《追昔游诗》三卷,记其平生所游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登元和元年武翊黄榜进士第,武宗会昌六年卒。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元和初进士。穆宗朝拜户部侍郎。开成时为宣武节度使。武宗立。徙淮南。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转中书侍郎。守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出为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卒。赠太尉。谥文肃。

作品评论

《新唐节•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唐诗纪事
乐天赠绅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刚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注云:……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唐诗纪事
元微之《和乐天东南行》云:“李多嘲蝘蜓,窦数集蜘蛛。”注云:李二十雅善歌诗,同多咏物之作。
唐诗纪事
开成间,绅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
《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
(绅)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
唐音癸签
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载酒园诗话又编》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
按指追昔游集
绅与李德裕、元稹号“三俊”。
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
今观此集
《四库全书总目》
,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
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左谏议大夫叔度子,与文宗、武宗朝宰相李德裕为再从兄弟,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中博学宏词科。
事迹据《唐摭言》卷四。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
行敏。龙朔中官右崇掖卫长史。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贯不详。
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
十一年为河东节度使张弘靖掌书记兼殿中侍御史。
次年为观察判官,后累迁至度支郎中。
事迹散见李德裕《掌书记厅壁记》、《唐诗纪事》卷五九。
全唐诗》存诗1首。
窦季馀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3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字幼直。
年近四十方入仕,自雅州名山长至成都双流令。
穆宗长庆末,迁眉州录事参军。
廉使表授右赞善大夫兼监察御史。
西鄙有战事,假摄茂州刺史,寻正授。
文宗大和三年,南蛮犯蜀,围成都。
季馀自茂州率众一旅来援。
李德裕镇西川,使领西山飞挽之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4? 【介绍】: 唐长安人,字洪度。幼随父入蜀,沦为乐妓。工诗,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称为女校书。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创制松花小笺,人称薛涛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32? 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父薛郧,因官寓蜀。
涛美貌聪慧,通晓音律,8岁能诗。
及笄,以诗闻。
德宗贞元中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遂入乐籍。
以灵慧获名当时,出入幕府,自韦皋至李德裕,历事11镇。
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之衔,虽未获准,时人仍称之为校书。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段文昌为撰墓志,题曰《西川校书薛洪度之墓》。
涛交游广泛,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20余人皆有唱和。
兼擅书艺。
晚年居成都浣花溪,著女冠服。
自制深红小彩笺,后人仿造,称“薛涛笺”。
事迹见《唐才子传》卷六。
《历朝名媛诗词》评其诗曰:“涛诗颇多才情,轶荡而时出闲婉,女中少有其比。
然大都言情之作,娓娓动人。
”然亦有旨在讽喻者,杨慎称其诗“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卷一四);纪昀亦云:“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
”(《纪河间诗话》)有《锦江诗》5卷,已佚。
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1。
唐诗汇评
薛涛(?
-832),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随父入蜀。
幼聪慧辩给,晓音律,能书善诗。
贞元中,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遂入乐籍,蜀中呼为“女校书”。
曾被罚赴边,后返成都。
历事十一镇,与节帅王播、武元卫、段文昌、李德裕,诗人元稹、王建、白居易等均有诗作往还。
晚年居浣花溪畔,好吟小诗,因自制彩笺,时称“薛涛笺”。
有《锦江集》五卷,己佚。
后人辑有《薛涛诗》一卷行世,《全身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
薛涛(?-832至835) 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人。父郧宦蜀,殁后妻女流寓蜀中,遂入乐籍。韦皋奏请授秘书省校书郎,未果,人往往以女校书称之。有《锦江集》五卷,今佚,《全唐诗》录存诗一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有《阿那曲》等词。
全唐诗补逸
薛涛字洪度,本长安人,随父宦流落蜀中。文宗大和五年卒,年六十四。补诗二首。

作品评论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万识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国史补》
有乐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涛;有家僮而善章句者,郭氏奴:皆文之妖也。
云溪友议
友人元相国(稹),应制科之选,历天禄畿尉,则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常悄然于怀抱也。
鉴诫录
薛涛者,容仪颇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
《牧竖闲谈》
元和中,成都乐籍薛涛者,善篇章,足辞辩,虽无风讽教化之旨,亦有题花咏月之才,当时营妓之中尤物也。
宣和书谱
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当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唐才子传
涛工为小诗……其所作诗,稍欺良赶,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中出此异物,岂得以匪人而弃其学哉!
唐诗镜
薛涛诗气色清老,是此中第一流人。
唐音癸签
薛工绝句,无雌声,自寿者相。
徐𤊹《红雨楼题跋记》
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娼妓诗最佳者薛洪度、关盼盼而已。彤管所载,不得一二;女史所收,不得三四。近曹能始参西蜀,梓而行之。洪度诗五百首,此亦断圭残璧,非完璞也。
共 7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