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真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桂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今海昏县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谒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纳袈裟。
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暨阳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值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苏州法师。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寓居于会稽之暨阳。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闻经呗音。必有凝神侧听之态。丱角聪寤。每览孔释二典。辄得其理要。年十二辞亲。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开元二十六年。以诏恩获度。隶乡里之香严寺。仍依法华玄俨师。习四分律钞。俨出辅律篇。邕独哜其隽永。而无所遗轶。俨谓人曰。此子学者之司南也。又从左溪玄朗师。研究止观禅门。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天宝中。邑人郭密。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栋宇为之完壮。俄游京师。止安国寺。公卿日填拥。会禄山反。乃东还。过襄阳。时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滞留数月。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坚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一时之盛名也。与之詶抗。而折其角。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世外摩尼。论中师子。旋乡里。仍居法华。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郎陈允初。赋诗往来。以继文许之游。卢士式为之序引。以传永远。乃登坛以度释子。建寺以憩行旅。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论数篇见斥。而或者信之。观察使陈少游。请决焉。于是邕小施韬略。尽献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后以乡贵徐浩白。廉使皇甫温。奏此额。而邕获葬其地。岂非命欤。寿七十九。腊五十。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铭则校书郎陆淮。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皆雄笔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
因官居于暨阳。
邕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际。
率多徵异。
襁褓中闻唱经声。
必有凝神侧听之貌。
丱角聪䎸过人。
年十二辞亲学道。
请业于法华寺俊师。
每览孔释二典。
一读能诵。
同辈者罕不欣慕。
开元二十六年敕度。
隶诸暨香严寺名藉。
依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
俨识其志气。
谓人曰。
此子数年后。
卒为学者之司南矣。
尔其勉之。
俨新出辅篇律记。
邕抉其膏腴穷彼衢术。
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
性非局促。
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
秘犍载启观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吴会问学者从之。
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
恢拓佛舍层阁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备。
后乃游问长安居安国寺。
公卿藉其风宇。
迫慕者结辙而至。
方欲大阐禅律。
倏遇禄山兵乱。
东归江湖经历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弥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
子春折角满座惊服。
苑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
时人以为能言矣。
旋居故乡法华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陈允。
初赋诗往复。
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
为邑中故事。
邕修念之外。
时缀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为序。
自至德迄大历中。
频受请登坛度戒。
起丹阳洎乎金华。
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
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邕。
愿布法桥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
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
率群信搆净刹。
一纪方乃集事焉。
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
奏赐额曰大历焉。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
昏蒙者惑之。
本道观察使陈少游请邕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
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
爰据城堑以正制狂。
旗鼓才临吴筠覆辙。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东方佛法再兴。
实邕之力欤。
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
并附于新论矣。
邕廞颐丰角风韵朗拔。
前后廉问。
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
以加崇揖之礼。
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遗教门人。
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
以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报龄七十九。
法岁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
上首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
咸露锋颖。
禅律互传。
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卒谥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马祖阐化南康。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同号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时如何。藏云正好供养。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经入藏禅归海。祖一日上堂。大众云集。海乃捲却礼拜席。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乍归诣祖。祖于禅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这个。更别有在。祖放拂子旧处云。你已后将什么为人。海却取拂子。祖云只这个更别有。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参玄之宾麇至。而沩山祐黄檗运。尤杰出。海谓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吐舌。曰某甲虽不识马祖。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檗云。不嗣马祖。海云作么不嗣马祖。檗云丧我儿孙。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轨范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律。盍亦从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约折中之。务归于善焉尔。其制谓。于一寺之中。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说法也。僧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论高下。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长连床。昼夜不息。倦则斜枕床唇偃仰。谓之带刀卧。使不安于寝寐也。长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则行普请法。以均其劳苦。天下禅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废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九十五。长庆元年。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
闽人也。
少离朽宅长游顿门。
禀自天然不由激劝。
闻大寂始化南康。
操心依附。
虚往实归果成宗匠。
后檀信请居新吴界。
有山峻极可千尺许。
号百丈欤。
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
堂室隘矣。
且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
胡不依随乎。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
乃创意不循律制。
别立禅居。
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
得道眼者号长老。
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
唯别院异耳。
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
堂中设长连床。
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谓之带刀睡。
为其坐禅既久。
略偃亚而已。
朝参夕聚饮食随宜。
示节俭也。
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
长老居方丈。
同维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
表法超言象也。
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
天下禅宗如风偃草。
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
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
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长庆元年。
敕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
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
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
院有别耳。
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
亦头陀之流也。
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
所言自我作古。
古故也。
故事也。
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
不成则云无自立辟。
今海公作古。
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
语曰。
利不百不变格。
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
弥沙塞律有诸。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僧自觉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5 【介绍】: 唐僧。博陵望都人。少于本州开元寺出家。肃宗至德二载,于镇州受戒。寻往灵寿禅法寺,习律论九年,造其微旨。代宗大历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恒赵节度使张忠志礼重之。后住镇州大悲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幼从开元寺沙门知钦出家。至德二年。以试经获度。即受具戒。复习经律论于灵寿县之禅法寺。研玩九年。皆臻閟奥。大历元年九月。徙居平山县之重林山寺。清溪白石。诚得隐遁之胜。袒肩跣足以游。掇蔬拾橡以食。虎狼交迹勿恤也。二年五月。节度使张君。以旱暵造山。谒觉祷雨。随祷辄沾足。张君由是事之勤恪。鼓铸大悲千手眼观音像四十九尺。盖以表平生所发四十九愿也。始结小庵其旁以馆。工佣徒隶。后遂拓之以成大寺。正今所谓大悲者。觉尝夜称佛号。至三鼓。恍见金色光明三道烛地。而弥陀佛观音势至立空中。佛独伸臂摩觉顶。且呼觉名字曰。汝当利物守志无悛。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又闻神人报曰。师必于今岁入灭。其年六月十三日。果卒于大悲寺。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迁神龛葬于寺南。五季显德初。诏泉府治其象以资国用。方炽炭从事而工遽踣。至今像犹𮌎顶穿穴。宋受禅。诏完备如初。 唐天竺僧。史亡其名。始韦皋武子生三日。其家饭僧于堂上。姆抱皋遍求祝愿。有天竺僧。独谓其父。善视之。异日必能树功西陲。进位北阙。韦氏门户。赖之以兴起焉。其父因问故。曰儿前身诸葛武侯也。武侯佐昭烈承汉统。而蜀民德之。感念之至。而识乘之生遂君家。则君家之福。宜与此儿相似也。且武侯既有施于蜀。则今之来者将享其报。盖吾佛所谓业缘者是已。其父心以为然。后皋用张镒荐知陇州。及李楚琳杀镒。皋即帅凤翔朱泚诛之。易名奉义以旌焉。加皋礼部尚书。兴元初。徵为左金吾卫将军。贞元中。尹成都南蛮吐蕃入𡨥。屡立战功。封南康郡王。进位大尉。卒贵显于蜀。则僧之言。果信弗诬。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自觉。
博陵望都人也。
稚齿厌于俗态。
俄白亲老言。
儿乐从佛求度世去。
二亲惊愕咄咤俾去。
然无惭怍再拜请命。
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
钦观其志气弗群。
立字曰自觉。
训之曰。
汝闻名思义。
答曰。
佛种从缘起。
唯听明诲矣。
既而诵经及格蒙度。
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
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
勤瘁九年。
皆造微也。
便言。
当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
不亦快乎。
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
果应所求。
遁迹自娱。
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
觉则跣足经行。
冬则右肩偏袒。
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
唯拾果采蔬卯时一食。
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
闻觉精苦。
躬入山请其祈雨。
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
三年亢阳借苦引咎。
自责良无补矣或云。
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
有如白水如念苍生。
请辍禅定略入军府。
觉乃虔恪启告龙神。
未移晷刻天辄大雨。
二辰告足。
张帅归向勤重。
若孝子之事父母焉。
觉始入法已来。
学诸佛因中誓愿。
其数亦四十九也。
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
次愿造铸大悲像寺。
及乎发言响应。
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
举高四十九尺。
梵相端严眼臂全具。
迨更年稔寺亦随成。
今城西山大寺是欤。
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
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
观音势至左右翼从。
佛垂金臂呼自觉声。
渐下云来摩其顶曰。
守愿勿悛无宜懈废。
利物为先。
汝去吾随任从汝意。
言毕云收杳无眹迹。
觉以愿心酬毕。
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
若毗沙门状。
谓曰。
师今岁灭度矣。
举手谢神人曰。
往来定分吾闻命矣。
其年六月十四日。
归寂灭。
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
州府人苦留。
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
则十三年四月八日也。
其大悲为恒阳奇事。
感应潜通。
至周显德初。
敕铸九府圆法。
天下铜像一例除毁。
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
不允。
登即炉橐镕冶。
真定之人莫不悲悼。
时炭炽飞烟无之。
从顶至胸旋收铜汁。
斯须计料匠氏暴卒。
自此罢工。
迨宋太祖神德皇帝。
追铸令全。
代忏前事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之潘氏子。
蚤年祝发。
即纳戒于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
俄礼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
遂明心要。
居无何。
浮杯抵吴越。
入秦望山。
见松有盘屈可坐者。
因跏趺其上。
风雨霜露无所避。
虽鹊巢其旁相安也。
如是阅四十寒暑。
世谓鸟窠和尚云。
每郡太守至。
闻其名。
计不可以屈致。
必躬造其下见之。
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
始治庵其地。
请为众说法。
且造招贤伽蓝。
以待燕息。
太和七年。
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
凝然归寂
寿九十九。
腊八十。
葬之石甑山下。
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脩。
姓潘氏。
福州闽人也。
生而岐嶷长而俊迈。
忽思拔俗寻事名师。
剔发变衣。
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
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
研穷经论。
俄约观方。
遇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
持杯振锡而抵于杭。
见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
遂栖止于松巅。
时感鹊复巢于横枝。
物我都忘。
羽族驯狎。
由兹不下近四十秋。
每一太守到任。
则就瞻仰。
号鸟窠禅师焉。
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
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
或为参请者说法。
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
移废额曰招贤。
以居之。
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
享年九十九。
僧腊八十。
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
税驾树阴请谈玄极。
不觉更仆移辰矣。
今塔在石甑山下。
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
近有盗发其塔。
且多怪异。
止收得铭志而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6 【介绍】: 唐僧。北印度人,梵名释牟尼室利。德宗贞元九年,自那烂陀寺,拥锡东来。十六年,至长安兴善寺。十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复于慈恩寺翻译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寂默。北印土人。出家于中天竺那烂陁寺德宗贞元九年。拥锡东来。止长安兴福寺。十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复徙慈恩寺请翻译上所出奘师梵本。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及六麀图。帝悦檀施加厚。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牟尼室利。
华言寂默。
其为人也。
神宇高爽量度真率。
德宗贞元九年发那烂陀寺拥锡东来。
自言从北印度往此寺。
出家受戒学法焉。
十六年至长安兴善寺。
十九年徒崇福醴泉寺。
复于慈恩寺请行翻译事。
乃将奘师梵本。
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又进六尘兽图。
帝悦檀施极多。
元和元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慈恩寺。
初默说中天竺摩伽陀国那烂陀寺。
周围四十八里。
九寺一门。
是九天王所造。
默在寺日住者万馀。
以大法师处量纲任。
西域伽蓝无如其高广矣。
案守护国界主经。
是般若译。
牟尼證梵本。
翰林待诏光宅寺智真译语。
圆照笔受。
鉴虚润文。
澄观證义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寻遍参名山圣迹。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薙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尔䌷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于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业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业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诸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准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恩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业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业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闻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诞生之夕。
异光满室。
至成童。
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
坐即跏趺。
年至九岁。
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
一诵无遗。
年十二。
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
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
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习。
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
冬夏无倦。
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大寂一见异之。
业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
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别物。
更无不了。
不了时。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众生。
悟即是佛。
道不离众生。
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
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
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
勤苦旷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
从心所生。
但有名字。
无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
本自空寂。
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诸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
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
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
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
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
及诸名山。
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
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
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
与马燧。
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
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赡礼。
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
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
读大藏经。
星入周天。
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
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
作师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
远赍敕旨迎请。
业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
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跏趺而坐。
奄然归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吴郡人,俗姓陆。文宗开成二年于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昭宗乾宁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晋平原内史机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开成元年。于京师之法空王寺。师事清进落发。会昌初。造洹阳。纳戒法。即习毗尼部。寻游五台。睹光相不可纪极。二年归里。居建兴寺持三白。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诵五部曼拿罗。爇香臂上。五年。诏汰天下僧尼。遽隐白衣舍。大中初。诏复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隶业。奉报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养焉。览天台石桥之胜。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凤翔重真寺。慧从往。爇左手拇指。口诵法华经。以谢。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复。如未尝爇者。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备礼葬之吴中。世号三白和尚。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元慧。
俗姓陆氏。
晋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
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慧。
即仲子也。
髫龄颖悟长而温润。
畏作枯龟思为瘦雁。
以开成二年辞亲。
于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
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
方习毗尼。
入礼五台。
仍观众瑞。
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
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
于臂上爇香炷。
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
大中初还入法门。
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
次往天台山度石桥。
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
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
炼左拇指。
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
乾宁三年。
偶云乖悆。
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
报龄七十八。
僧腊五十八。
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
谓为三白和尚焉。
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
如别录也。
系曰。
炼大拇指火尽灰飞。
如何于焦炭之末。
骨肉随生不久如故。
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
何谓三白。
通曰。
事理二种。
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
二身不遍触。
口诵真经。
意不妄缘。
此三明白非黑业也。
故亨此名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唐僧。泉州人,俗姓柯。初游长安,后居鄂州岩头院。僖宗光启间天下纷乱,全豁为地方武装所剽掠,责其供馈,不能,遂杀之。后僖宗赐谥清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7—886或887 俗姓柯,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出家于泉州灵泉寺。于长安西明寺受戒后,居保寿寺习《涅槃经》。南归住余杭大慈山,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于鄂州唐年山(一作唐宁山)创岩头院而居,世称岩头和尚。后遇盗而被害。谥清严大师。《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二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祖堂集》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出泉州柯氏。
少挺特。
器度宏伟。
依清源谊公薙落。
趋长安西明寺照公。
受具戒。
即往保寿寺习经律。
顷之偕雪峰存公。
钦山邃公。
北造临济。
属临济归寂
乃谒仰山。
才入门。
提起坐具云。
和尚。
山欲举起拂子。
豁云不妨好手。
继参德山。
提坐具上法堂。
徘徊瞻顾。
德山云作么。
豁咄之。
山云。
老僧过在什么处。
豁云。
两重公案。
遂下参堂。
山云。
者个阿师。
稍似个行脚人。
至来日上方丈问讯。
山云。
阇梨是昨日新到么。
豁云是。
山云。
什么处学得者虚头来。
豁云。
某甲终不自谩。
山云。
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一日豁入方丈。
侧身立问云。
是凡是圣。
山喝。
豁礼拜。
后有人举似洞山。
山云。
若不是豁上座。
大难承当。
豁闻之乃曰。
洞山老人不识好恶。
错下名言。
我当时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饭头。
一日饭迟。
德山拓钵至法堂。
峰因晒炊巾。
见之云。
者老汉。
钟未鸣。
鼓未响。
拓钵向什么处去。
德山便归方丈。
峰举似豁。
豁云。
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
山闻即呼至问云。
汝不肯老僧那。
豁密启其意。
山至来日上堂。
豁于僧堂前。
抚掌大笑云。
且喜老汉会末后句。
直是天下人无柰他何。
虽然如此。
也只得三年。
豁与雪峰钦山聚话次。
雪峰忽指一碗水。
钦山云。
水清月现。
雪峰云。
水清月不现。
豁踢翻水碗而去。
豁与雪峰同辞德山。
山问甚么处去。
豁云。
暂辞和尚下山去。
山云。
子他后作么生。
豁云。
不敢孤负和尚。
山云。
子凭何见。
有此说。
豁云。
智过于师。
方堪传授。
智与师齐。
减师半德。
山云。
如是如是当善护持。
豁反庵于洞庭之卧龙山。
僧问。
无师之人还有出身处也无。
豁云。
声前古毳烂。
云堂堂来时如何。
豁云刺破眼。
问如何是祖师意。
豁云。
移取庐山来向汝道。
上堂。
谓诸徒云。
吾尝寻究涅槃经。
三两段文。
似衲僧说话时。
有僧礼拜请举。
豁云。
第一段义道。
吾教意如伊字三点。
东方一点。
点开诸菩萨眼。
西方一点。
点断诸菩萨命根。
上方一点。
点著诸菩萨顶。
第二段义道。
吾教意如摩醯首罗。
擘开面门。
竖亚一只眼。
第三段义道。
吾教意。
如涂毒鼓。
击一声。
远近闻者皆丧。
时小严上座出问云。
如何是涂毒鼓。
豁以两手按膝。
举身横亚云。
韩信临朝底。
光启初。
徙唐年山。
凿岩置院。
号岩头。
值天下大乱。
豁每语人曰。
我死要当大叫一声。
三年四月八日。
贼群聚院中。
索供馈。
知事辈皆遁匿。
独豁坐堂上。
贼挥突。
不为动。
乃剚刃其腹。
豁果大叫。
声闻数十里。
竟卒。
阇维获舍利以葬。
僖庙赐谥清严。
塔号出尘。
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度宏远而疏略。礼清源谊公为师。往长安造西明寺照公。与受满足法。即于左街保寿寺。听寻经律决择纲宗。垂成讲导。振锡南指。诣武陵德山。药病相应更无疑滞。后居所邻洞庭。地曰卧龙。乃筑室而投憩焉。徒侣影随。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岩巉崒。立院号岩头欤。凡所施用皆削繁总兀然而坐任众围绕。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事。实于逆顺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豁值光启已来中原多事诸侯角立狂贼来剽掠。众皆回避。豁惟晏如。贼责弗供馈。忿怒俾挥刃之。曾无惧色。当光启丁未岁夏四月八日。门人权葬。葬后收焚之。获舍利七七粒。僖宗赐谥曰清严。塔号出尘。葬事檀越田咏兄弟率财营构。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提唱斗峻。时号岩头法道。难其领会焉。 系曰。休豁二师何临难无苟免乎。通曰。凡夫之难是菩萨之易。经生累舍。此乌悕哉。昔安世高累累偿债。去若拂尘业累才轻。苦依身尽换坚固之体耳。神仙或从刃殒者。谓之剑解。况其正修證果之人。观待道理不以不令终为耻也。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泉州何氏子。
少礼青原谊公落发。
往长安宝寿寺禀戒。
习经律诸部。
优游禅苑。
与雪峰钦山为友。
自杭州大慈山。
逦迤造于临济。
属济归寂
乃谒仰山。
后参德山。
执坐具上法堂瞻视。
山曰作么。
师便喝。
山曰。
老僧过在甚么处。
师曰。
两重公案。
乃下参堂。
山曰。
这个阿师。
稍似个行脚人。
至来日上问讯。
山曰。
阇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
山曰。
甚么处学得这虚头来。
师曰。
全奯终不自谩。
山曰。
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雪峰在德山。
作饭头。
一日饭迟。
德山擎钵下法堂。
峰晒饭巾次。
见德山。
乃曰。
钟未鸣。
鼓未响。
拓钵向甚么处去。
德山便归方丈。
峰举似师。
师曰。
大小德山。
未会末后句在。
山闻。
令侍者唤师去问。
汝不肯老僧那。
师密启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与寻常不同。
师至僧堂前。
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头老汉。
会末后句。
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虽然也祇得三年活。
(山三年后果示灭)。
一日与雪峰钦山聚话。
峰蓦指一碗水。
钦曰。
水清月现。
峰曰。
水清月不现。
师踢却水碗而去。
师住鄂州岩头。
值沙汰。
于湖边作渡子。
两岸各挂一板。
有人过渡。
打板一下。
师曰。
阿谁。
或曰。
要过那边去。
师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
抱一孩儿来。
乃曰。
呈桡舞棹即不问。
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
师便打。
婆曰。
婆生七子。
六个不遇知音。
祇这一个也。
不消得。
便抛向水中。
师后庵于洞庭卧龙山。
徒侣臻萃。
曰吾尝究涅槃经七八年。
睹三两段义。
似衲僧说话。
又曰休休。
时有一僧出礼拜请师举。
师曰。
吾教意。
如∴字三点。
第一向东方下一点。
点开诸菩萨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点。
点诸菩萨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点。
点诸菩萨顶。
此是第一段义。
又曰。
吾教意。
如摩醯首罗。
擘开面门。
竖亚一只眼。
此是第二段义。
又曰。
吾教意。
犹如涂毒鼓。
击一声。
远近闻者皆丧。
此是第三段义。
夹山下一僧。
到石霜。
才跨门。
便道不审。
霜曰。
不必阇黎。
僧曰。
恁么则珍重。
又到师处。
如前道不审。
师嘘一嘘。
僧曰。
恁么则珍重方回步。
师曰。
虽是后生。
亦能管带。
其僧归。
举似夹山。
山上堂曰。
前日到岩头石霜底阿师。
出来如法举似前话。
其僧举了。
山曰。
大众还会么。
众无对。
山曰。
若无人道得。
山僧不惜两茎眉毛道去也。
乃曰。
石霜虽有杀人刀。
且无活人剑。
岩头亦有杀人刀。
亦有活人剑。
师与罗山卜塔基。
歇次。
山礼拜问曰。
和尚岂不是三十年前。
在洞山而不肯洞山。
师曰是。
又曰。
和尚岂不是嗣德山。
又不肯德山。
师曰是。
山曰不肯。
德山即不问。
祇如洞山。
有何亏阙。
师良久曰。
洞山好佛。
祇是无光。
山礼拜。
师尝谓众曰。
老汉去时。
大吼一声了去。
唐光启之后。
中原盗起。
众皆避地。
师端居宴如也。
一日贼大至。
责以无供馈。
遂倳刃焉。
师神色自若。
大叫一声而终。
声闻数十里。
门人后焚之。
获舍利四十九粒。
众为起塔。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