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文益

相关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殷益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应为文益之误。
全唐诗》卷七七〇收《看牡丹》诗1首,《唐诗纪事》卷七六、《唐僧弘秀集》卷五、《大法眼禅师语录》等书皆收为文益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08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闽人,俗姓谢。少憨黠好钓。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审知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后梁太祖开平间示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08 俗姓谢,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早年常垂钓于南台江。
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开元寺受戒。
初与雪峰义存为同学,后以为师。
住福州玄沙院,世称玄沙和尚。
王审知奄有闽土后,赐号宗一大师。
从其受业者有700余人,其再传弟子文益,开创法眼宗
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8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于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遍参去。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里。体寂寂。常皎皎。赤赫𦦨。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迥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花。与么。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我这里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恰似𦦨炉。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刬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唇吻。祇成得个野狐精业。谩汝我。还肯么。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若是恁么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么处措手。还会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庄严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拂。还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涣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后。号为一味平实。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学者多溟涬其语。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闽之谢氏。少随其父。渔南台江中。得鱼辄纵之。父虽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开元寺受具。归执役隶业院。辛苦无所惮。布纳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丛林以备头陀称之。雪峰存禅师。其同学兄也。尝谓之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备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从者。常七百许人。备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众将谓不说法。一时散去。备咄云。看者一队汉。略无一个有智慧者。但见我开者两片皮。尽来簇著。觅言觅语。是我真实为他。却总不会。若恁么大难大难。 备有时垂语曰。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三种病人来。汝作么生接。若拈椎竖拂。盲者不见。提唱古今。聋者不闻。待他对答。哑者无言。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有僧。出云。三种病人。和尚还许人商量否。备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备云。不是不是。罗汉云。桂深现有眼见。有耳听。又有口说话。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种病人。即今在什么处。 备见僧来礼拜。乃云。因我得礼汝。备问长生。维摩观佛。前际不去。后际不来。见在不住。汝作么生观。长生云。放皎然过。有个商量。备云。放汝过。作么生商量。长生良久。备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计。 僧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见。备云。只为太近。又问。学人为什么道不得。备云。畐塞汝口。争解道得。 当是时。审知王氏。以侍中据有闽土。为奏赐紫伽梨。师号宗一。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终。寿七十四。腊四十四。忠懿王为树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备。俗姓谢。闽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钓。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其舟若虚。同类不我测也。一日忽发出尘意。投钓弃舟。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开元寺具戒还归故里。山门力役无不率先。布衲添麻芒鞋续草。减食而食语默有常。人咸畏之。汪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也。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一再相逢。存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有日谑之曰。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器重之。先开荒雪峰。备多率力。王氏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以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终。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闽越忠懿王王氏树塔。备三十年演化。禅侣七百许人。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其于建立透过大乘初门。江表学人无不乘风偃草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28 【介绍】: 五代时僧。
镇州常山人。
俗姓李。
幼于本州万岁寺出家,习学律典。
后转依禅宗,历诣云居道膺、雪峰义存,终嗣玄沙师备。
后住漳州罗汉院,世称地藏和尚。
其门人文益,开法眼宗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幼投本郡万岁寺。依无相大师出家。后住漳州龙溪罗汉院。后唐天成三年卒。年六十二。清泰二年谥真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桂琛。
生李氏。
常山人也。
幼卓越。
绝酒胾。
见万寿寺无相律师。
即前作礼。
无相拊其首曰。
若从我乎。
乃欣然依随之。
父母不逆也。
年二十馀。
即剃发为大僧。
无相使习毗尼。
一日为众升堂。
宣戒本布萨已。
乃曰。
持犯但律身而已。
非真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一众愕然。
琛顾笑。
为无相。
作礼辞去。
无相不强。
初谒雪峰存公。
不大发明。
又事玄沙。
遂臻其奥。
与慧球者齐名。
号二大士。
琛能秘重大法。
痛自韬晦。
然丛林指目。
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
漳州牧王公。
请住城西石山。
十馀年。
迁止罗汉。
破垣败箦。
人不堪其忧。
非忘身为法者。
不至。
僧问。
如何是罗汉一句。
曰我若向汝道。
却成两句。
又问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是甚字。
琛曰。
汝不识此字耶。
曰不识。
琛曰。
看取其下注脚。
琛尝垂头。
颓然坐折木床。
见僧来。
即举拂子曰。
会么。
对曰。
谢和尚指示学人。
琛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道指示学人。
汝每日见山见水。
可不指示汝耶。
又见僧来。
举拂子。
其僧礼拜称赞。
琛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礼拜赞叹。
那里扫地。
竖起扫帚。
为甚不赞叹。
有僧来报。
保福迁化也。
琛曰保福迁化。
地藏入塔。
琛时住地藏。
乃石山也。
于时学者莫测其旨。
琛悯之为作明道偈。
其词曰。
至道渊旷。
勿以言宣。
言宣非指。
孰云有是。
触处皆渠。
岂喻真虚。
真虚设辨。
如镜中现。
有无虽彰。
在处无伤。
无伤无在。
何拘何碍。
不假功成。
将何法尔。
法尔不尔。
俱为唇齿。
若以斯陈。
埋没宗旨。
宗非意陈。
无以见闻。
见闻不脱。
如水中月。
于此不明。
翻成剩法。
一法有形。
翳汝眼睛。
眼睛不明。
世界峥嵘。
我宗奇特。
当阳显赫。
佛及众生。
皆承恩力。
不在低头。
思量难得。
拶破面门。
盖覆乾坤。
快须荐取。
脱却根尘。
其如不晓。
谩说而今。
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
琛复至闽城旧止。
遍游近城诸刹。
乃还示微疾。
沐浴安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二夏。
阇维收舍利建塔。
有得法上首。
清凉益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常山之李氏。童时即笃志离俗。亲戚乡党皆莫之从。年且弱冠。乃获为郡之万寿寺无相大师弟子。既登戒品。方学毗尼。叹曰。此岂足以臻观脱哉。于是南谒云居雪峰。抵玄沙。沙问云。三界惟心。汝作么生会。琛指椅子云。和尚唤这个作什么。沙曰椅子。琛云。和尚不会。沙曰。我唤作竹木。汝唤作什么。琛云桂琛亦唤作竹木。沙云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自是玄沙每诱迪学者。出诸三昧。皆命琛为助发。于是漳牧王公。建地藏精舍。而请驻锡焉。久之徙居罗汉院。上堂。宗门玄妙为当只恁么。更别有奇特。若别有奇特。汝且举看。若无。不可只将三个字。便当却也。三个字谓宗教乘而已。尔若道著宗乘。便是宗乘。若道著教乘。便是教乘。禅德佛法元来。由尔口里安立名字。尔向这里。说圆说顿。说实说常。禅德尔把什么作圆作顿。作实作常。傍家行脚。理须甄别莫相理没。珍重。问如何是罗汉家风。答不向尔道。问因甚么不向学人道。答是我家风。问如何是沙门正命食。答吃得么。曰欲吃此食。作何方便。答塞却汝口。问如何是十方眼。答时上眉毛。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而终。寿六十二。腊四十。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冈。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无恙时。鼓山神晏尤见重于王氏。以他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琛终不变。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桂琛。
俗姓李氏。
常山人也。
甫作童儿笃求远俗。
斋茹一餐调息终日。
秉心唯确乡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
群从情缠而难脱。
既冠继踰城之武。
求师得解虎之俦。
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
初登戒地例学毗尼。
为众升台宣戒本毕。
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
参讯勤恪。
良以嗣缘有在。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处众韬藏。
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
遂为故漳牧太原王公诚请。
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琛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
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
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
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讳让不获。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
有角立者。
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
咸传琛旨。
各为一方法眼。
视其子则知其父矣。
以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届闽城旧止。
遍玩近城梵字。
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
春秋六十有二。
僧腊四十。
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
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
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
禀遗教也。
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琛得法密付授耳。
时神晏大师王氏所重。
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确乎不拔。
终为晏谗而凌轥。
惜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李。
常山人。
童儿便求远俗。
斋茹一餐。
秉心唯确。
二亲爱缚。
继踰城之武。
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
登戒地。
学毗尼。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
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
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
后诣雪峰。
参讯勤恪。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
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
处众韬藏。
遂为故漳牧。
太原王公。
诚请于闽城西石山。
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琛以秘重妙法。
罔轻示徒。
有密学恳求者。
时为开演。
后龙溪为军[亻䘚]勤州大保琅琅公。
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
角立。
抚州曹山文益
江州东禅林。
复咸传琛旨。
各为一方法眼。
天成三年。
戊子秋俄示疾数日。
安坐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 【介绍】: 五代时僧。
北海人,俗姓王。
幼出家,年十九纳戒。
历参宗匠,至漳州,嗣罗汉桂琛,与法眼文益为同门。
初住抚州崇寿寺。
南唐李璟保大二年,请复住金陵清凉院,赐号悟空禅师。
卒于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处州缙云人,俗姓陈。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即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传》卷一三)。住天台山,称德韶国师。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今录偈、颂各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后唐同光中。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龙牙遁禅师问。雄雄之尊。因什么亲近不得。遁曰。如火与火。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遁曰。汝不会我语。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为说。遁曰。道者汝向后自会去。时疏山有矮师叔者。精峭号能齧镞机。韶问。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绳缚鬼子。曰不落古今请师说。矮曰不说。曰为什么不说。矮曰。个中不辨有无。韶曰师今善说。矮骇之。久而辞去。所至少留。见知识五十四人。括磨搜剥。穷极隐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有僧问。法眼禅师曰。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法眼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韶闻悚然异之。又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滞。涣若冰释。感涕沾衣。法眼曰。汝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于是。游天台。观智顗禅师遗踪。如故居。眷然有终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以国子刺台州。雅闻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礼。日夕问道。韶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汉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为国师焉。韶说法简而要。拨去枝叶。曰古圣方便。犹如河沙。六祖曰。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是为无上心印。至妙法门。我辈称祖师门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若言不拨风幡。就风幡处通取。若言风幡动处。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风幡动。应须妙会。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既非种种解会。合如何知悉。若真见去。何法门不明。虽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或问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问不弱。又问亡僧迁化。向何处去。曰终不向汝道。曰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会。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见。上座问。故每曰。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乃可。僧随问。如何是绝渗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于此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义寂者。谓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闻忠懿王。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山谷。六月有星。陨于峰顶。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闻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开悟。夫问词答语。无所增损。所谓悟者。何自而发之。及观韶所对问者。如问古佛心。对曰此问不弱。如问如何是太子身。对曰大家见上座问。则问答之间。不令意根椿立。盖尝曰。大凡言句。须绝渗漏。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欲见祖师之心。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寻访知识。初发心于投子。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与火。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答汝不会我语。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请益。牙谓韶曰。汝向后自会去。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进云。不落古今请师说。疏云不说。进云。为什么不说。疏云。个中不辨有无。进云。师今善说。疏大骇。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然韶亦倦于参请矣。后至临川但随众耳。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则豁尔开悟于侧。遂以所见似慧。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台。州牧钱俶。以国王子。向韶之名。延请问道。韶知其他日必贵。因以佛法嘱累焉。汉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国位。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礼。择形胜地。为作道场。而般若其一也。开堂说法。凡十二会。语多不录。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乱。放失海外。新罗诸国。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遐迩。韶曰吾宁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陨于峰顶。林木变白。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时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别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德韶者。姓陈氏。缙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屈指不胜其数。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见临川法眼禅师。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归依者众。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题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韶未终之前也。华顶石崩振惊百里。山如野烧蔓筵。果应韶终。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语录大行。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以其触情念而无念。终日修而无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简邪思惟。增遍计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三摩提以观如幻故。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诸圣度生复若何。稽夫法演汉庭。极證之名未著。风行庐阜。禅那之学始萌。佛陀什秦摈而来。般若多晋朝而至。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渐染施行依违祖述。吴之僧会亦示有缘。俱未分明肆多隐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天台智者引而伸之。化导陈隋。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认指忘月。得鱼执筌。但矜诵念以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曲指则渐修也。见性成佛者。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道也。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后则临汧。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可生璨。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头也。忍生秀与能。能传信衣。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荫车百辆。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后来得道无央数。是欤。重之曰。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诸佛得之升等妙。雌龙得之破障缠。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师足既伤资争未已。如闻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无。或闻一路涅槃。则曰。八万法门何在。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云何修菩萨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何由复业。或举经以示之。则对曰。此性宗法。或谓之曰。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且置而勿论。又欲弃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但破百年之暗。靡营一室之隳。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脱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资。行不废而理逾明。法无偏而功兼济。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其如玄学多斥讲家。目为数宝之人。终困屡空之室。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定不相违。施设逗根用有时处。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授形俱筑释子之基。唱随行净沙门之业。拟捐三事何驾一乘。终包不足之羞。岂倒转依之地。通人不诮竖子何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吠声贻责迁怒伤人。因击鼠以破盆。为争抟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须均。纵横尽而成一秦。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今从贞观及于宋朝。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腾空。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吾徒通达无相夺伦。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为师之训。慎之哉。慎之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往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母张氏。感异梦娠。岩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年十八进具。自尔游历诸方。而天台四明之胜。尤所研玩。既与德韶禅师。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课诵法华妙经。无怠昼夜。俄莲华开庭宇间。人以为精诚所感云。建隆二年。誓效药王焚身供养。吴越钱氏笃敬之。固留乃止。又尝趋曹娥江自溺。以饱鳞互。会渔者拯之以出。卒无恙。固徙越之法华山。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开宝四年七月。忽作偈累篇。示门人曰。吾平生诵经。满二万部。所愿以生安养也。今其可矣。竟坐逝。寿七十三。腊五十五。丧费悉给王府。茶毗获舍利。函寘之影堂中。垂不朽。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绍岩。俗姓刘。雍州人也。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及生也神姿瑰伟。至长也器度宏深。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凡百经书览同温习。自是游诸方圣迹。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与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举城人瞻瞩。岩亟命搴而蹂之。以建隆二年辛酉。经愿云满誓同药王。焚身以供养。时汉南国王钱氏。笃重归心苦留乃止。寻潜遁投身曹娥江。用饲鱼腹。会有渔者拯之。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衣敷水面而惊涛迅激。岩如坐宝台。然。水火二缘俱为未济。恒怏惋其怀。乃于越法华山安置。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作偈累篇示门徒曰。吾诵经二万部。决以安养为期。跏趺坐亡。享龄七十三。法腊五十五。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获舍利无算。遗骨若玉莹然。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大宁军节度使赠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蒲津人,俗姓武。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潜。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清凉法眼。
一见异之。
许入室。
一日问曰。
子参请外看甚么经。
师曰。
华严。
法眼曰。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
师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师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却问我。
师如语而问。
法眼曰。
空。
师言下开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会。
师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众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
今睹金银朱紫杂遝。
是破戒否。
师曰。
好个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为王侯所重在。
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
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
署慈化定慧之号。
周显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为开山始祖。
众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记。
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躯干颀硕。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院真寂禅师。
薙染。
既明戒检。
入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
自尔遍历禅会。
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了心地。
阅藏典于衢之古刹。
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
及诣鄞礼育王塔。
见舍利红色。
行悬钟外。
潜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
行普贤忏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场所。
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
授菩萨戒造大伽蓝。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
月别给俸示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将入棺。
白光昼发。
十月茶毗于龙井。
收舍利无算。
有屠者。
自以罪恶不可忏悔。
展襟向火聚。
请求不得。
则死于火。
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
天台韶国师。
建塔以葬。
癸酉塔顶时起白光。
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镜录》。宋开宝八年入灭。诗一首。(《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𠕋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𦘕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𦘕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福清人。
嗣法眼文益
归住明州四明山。
节度使钱弘亿师事之。
钱俶命于衣锦军开法,后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清耸。福州人也。初参法眼。眼指雨谓师曰。滴滴落在上座眼中。初不喻。后阅华严。了悟其旨。因入山求卓庵之地。至四明。登高四望。投以一石。石所住处。吾其止焉。遂结庵居之。既而钱忠懿王。闻其名。命主灵隐。署了悟禅师。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师说法也。一日王阅华严经。知震旦有支提山。为天冠菩萨住处。乃大集诸山耆德问之。无能知者。唯师道所以然甚详。王曰。非师一往不可随。遣人偕行。至海滨踪迹圣境。入深山行三日。时有钟声。白猿相导而前。师至心顶礼。见幽林中有一大刹。扁金书古佛大华严之境。既入寺。殿阁峥嵘。众盈万指。菩萨千躯。俨然居上。异香袭人。光明射目。师默想运诚。随喜竟夜。既曙。依然在林莽间。所见乃化刹也。师还报王。即其处建寺。如师所见。铸天冠千身。航海入山。至中流飓风大作。舟重欲没。相视无策。遂沉像之半于水既济。其半沉水者。已先至其地矣。其异如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诗僧。
全唐诗》存诗3首,小传云:“无则,五代时人,为法眼文益禅师弟子。
”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诗1卷,今不存。
检《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文益门人有玄则,为滑州卫南(今河南滑县东)人,南唐时住金陵报恩院。
疑即其人。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