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文偃

相关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丰禅师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五代时禅僧。
云门文偃
后住兴元府普通院,迁潭州谷山。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并录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
云门文偃
后住朗州沧溪。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并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敬脱。
五代时禅僧。
云门文偃
后住郢州临溪。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卷二九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
云门文偃
后历住南岳般若寺、荆南延寿寺、京兆广教院。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
云门文偃
后住朗州德山,赐号圆明大师。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录其诗偈11首,皆颂云门禅旨之作。
天圣广灯录》卷二一收为其门人鼎州普安山道禅师所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缘密,号圆明。
韶州云门释文偃法嗣,为青原下七世。
后住鼎州德山。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诗十二首。
释竟钦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竟钦。
益州人。
生郑氏。
少为大僧。
于峨眉溪山黑水寺。
出蜀南抵韶石云门。
得心法。
即就双峰之下。
创精舍以居。
号兴福。
开堂之日。
匡真禅师躬临證明。
僧问。
宾头卢应供四天下。
还遍也无。
钦曰如月入水。
又问。
如何是用而不杂。
钦曰明月堂前垂玉露。
水精殿里撒真珠。
于是𭅕真以谓。
类己加敬焉。
太平兴国二年三月。
谓门弟子曰。
吾不久去。
汝矣可砌个卵塔。
五月二十三日工毕。
钦曰。
后日子时行矣。
及期适云门爽禅师。
温门舜峰诸老夜话。
侍者报三更。
钦索香焚之。
合掌而化。
阅世六十有八。
坐四十有八夏。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名守初。
出于傅氏。
凤翔良原人也。
儿时。
闻钟梵声。
辄不食危坐终日。
母吕试之。
不喂亦不索。
年十六跪白求出家。
吕许之。
依渭州崆峒沙门志谂剃发。
诣泾州舍利。
律师净圆受具足戒。
始游律肆。
执卷坐睡。
弃去历咸秦。
自襄汉南。
至长沙坐夏。
夏休诣云门偃禅师
问近离何处。
对曰查渡。
又问夏在何处。
对曰湖南报慈。
又问几时离。
对曰八月二十五。
曰。
放汝三顿棒。
初罔然良久。
又申问曰。
适来祗对。
不见有过。
乃蒙赐棒。
实所不晓。
呵曰。
饭袋子。
江西湖南。
便尔商略。
初默悟其旨曰。
他日正当。
于无人烟处。
不畜粒米。
饭十方僧。
即日辞去。
北抵襄汉伪汉。
乾祐元年。
众请住洞山。
禅其律居。
谓学者曰。
语中有语。
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
名为活句。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到此实难得人。
但爱不动一尘。
不拨一境。
见事便道。
若此辈东西南北。
不知其数。
要得脱略窠。
臼活人眼目。
不道都无。
但可言少。
皆坐不达根原。
落在阴界。
妄以为安下。
知陷在死水。
弄个无尾胡孙。
腊月三十日。
鼓已打破。
胡孙走却。
手脚忙乱。
悔无所及。
若是衲僧。
冻杀饥杀。
终不著渠鹘臭布衫 本朝大平兴国六年。
尚书石公襄帅赵公。
交章奏初有道行。
化于此邦。
补助圣化。
有旨赐徽号。
紫伽梨。
旌异之。
住山四十年。
道遍天下。
淳化元年秋七月。
无疾跏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一。
坐六十有五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2—986 【介绍】: 宋僧。苏州常熟人,俗姓路,字修己。年十三投破山兴福寺出家。后唐明宗长兴中住昆山慧聚寺,学南山律。后汉初,从钱塘慈光院志因法师学,通达《法华》、《光明经》、《止观论》。尝以天台宗经义残缺,因寻绎十妙之始终,研核五重之旨趣,讲《大玄义》、《文句》、《止观》二十余周,使法华大旨复传。有《玄义》、《文句》、《止观》、《金光明》、《金錍论科》总三十五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晤恩。
字修己。
姑苏常熟人也。
姓路。
母张氏尝梦梵僧入其家而妊焉。
及稚孺见沙门相必起迎迟。
年十三闻诵弥陀经。
遂求出家。
亲党饶爱再三沮之。
乃投破山兴福寺受训。
后唐长兴中受满分戒。
登往昆山慧聚寺学南山律。
晋天福初从槜李皓端师听习经论。
悬解之性天然。
时辈辄难抗敌。
后微闻天台三观六即之说。
冥符意解。
汉开运中造钱唐慈光院志因师。
讲贯弥年通达法华光明经止观论。
咸洞玄微。
寻施覆述。
出弟子相次角立。
雍熙三年八月朔日。
恩于中夜睹白光自井而出明灭不恒。
谓门人曰。
吾报龄极于此矣。
乃绝粒禁言一心念佛。
次梦拥纳沙门执金垆焚香三绕其室。
自言祖师灌顶来此相迎。
汝当去矣。
梦觉呼弟子至。
犹闻异香。
至二十五日为弟子说止观旨归及观心义。
辰时端坐面西而化。
享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五。
其夜院僧有兴文偃等。
皆闻空中丝竹嘹亮。
而无鼗鼓且多铃铎。
渐久渐远依稀西去。
迨九月九日依西域法焚获舍利青白。
圆粒无算。
恩平时谨重一食。
不离衣钵不畜财宝。
卧必右胁坐必加趺。
弟子辈设堂居亦同今之禅室。
立制严峻日别亲视。
明相方许净人施粥。
曾有晚饮薯蓣汤者。
即时摈出黉堂。
每一布萨。
则潸洒不止。
盖思其大集满洲之言耳。
偏诲人以弥陀净业救生死事。
受教得生感祥可见者往往有之。
凡与人言不问贤不肖。
悉示以一乘圆意。
或怪不逗机者。
乃曰。
与作毒鼓之缘耳。
不喜杂交游。
不好言世俗事。
虽大人豪族。
未尝辄问名居。
况迂趋其门乎。
先是天台宗教会昌毁废文义残缺。
谈妙之辞没名不显。
恩寻绎十妙之始终。
研覈五重之旨趣。
讲大玄义文句止观二十馀周。
解行兼明目足双运。
使法华大旨全美流于代者。
恩之力也。
又慊昔人科节与荆溪记不相符顺。
因著玄义文句止观金光明金[镙-糸+拱]论科总三十五帖。
见行于世。
吁河汉中有鱼溯流而上者何。
潜泳有所取故。
恩公不宽乘戒。
而出弟子十有七人。
求解而行行耳。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南汉时禅僧。
云门文偃,后住韶州披云寺。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智寂,韶州披云寺僧。
为青原下七世,云门文偃禅师法嗣。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偈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得法于智门祚禅师。居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
幼出家,受具足戒。
游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
曾至池州景德寺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
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
受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
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至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
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
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重显。字隐之。遂州人。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于李氏。幼精锐。读书知要。下笔敏速。然雅志丘壑。父母不能夺。竟依益州普安院。沙门仁铣为师。落发受具。出蜀浮沈。荆渚间历年。尝典客大阳。与客论赵州宗旨。客曰。法眼禅师。昔解后觉铁觜者。于金陵。觉赵州侍者也。号称明眼。问曰。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否。觉曰。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而法眼肯之。其旨安在。显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旁。辄匿笑而去。客退。显数之曰。我偶客语。尔乃敢慢笑。笑何事。对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显曰岂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显阴异之。结以为友。显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尝游庐山栖贤时。諟禅师居焉。简严少接纳。显藞苴不合。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曰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显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禅师。显休于山前庄。遣岳先往。机语不契。显亦竟不见。北游至复州。北塔祚禅师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祚远皆蜀人。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显俊迈。祚爱之。遂留止五年。尽得其道。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显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显。显至灵隐。三年。陆沈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显于灵隐。无识之者。时堂中僧千馀。使吏捡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显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然行脚人。于世无求。敢希荐达哉)。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吴江翠峰虚席。举显出世。开法日。顾视大众曰。若论本分相见。不必高升此座。乃以手指曰。诸人随山僧手看。无量佛土一时现前。各各子细观瞻。其或涯际未知。不免拖泥带水。于是登坐。又环顾大众曰。人天普集合。发明何事。岂可互分宾主。驰骋问答。便当宗乘去。广大门风。威德自在。辉腾今古。把定乾坤。千圣只言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声前悟旨。犹迷顾鉴之端。言下知归。尚昧识情之表。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但以上无攀仰。下绝己躬。自然常光现前。个个壁立千仞。还辩明得也无。未辩辩取。未明明取。既辩明得。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妙圆超悟。正在兹时。堪报不报之恩。以助无为之化。后住明州雪窦。宗风大振。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座下。号云门中兴。显尝经行植杖。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遮僧耶。为解说耶。有宗上座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显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挝鼓众集。显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扬宗风。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问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僧退。宗乃曰。宝剑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虽易得。一将实难求。便下座。一众大惊。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馀敷扬宗旨。妙语遍丛林。皇祐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罢。整衣侧卧而化。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建塔山中。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窦禅师。名重显。字隐之。遂州李氏子。幼精锐抗志尘表。依普安诜上人。出家受具。遍历讲筵。游刃经论。问辩风驰。同学敛气。不敢伸。弃而归禅。出蜀入楚。尝典客大阳。与客论赵州宗旨。客曰。法眼禅师。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觉赵州侍者也。号称明眼。问曰。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么。觉曰。无此语莫谤先师。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法眼肯之。其旨安在。师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傍。辄匿笑而去。客退。师数之曰。我偶客语耳。乃敢慢笑。笑何事。对曰。笑知客眼未正。择法不明。师曰。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师阴异之。结以为友。师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有诗云。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尝依栖贤湜公。机不合。作师子峰诗而去。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师。休于山庄前。遣岳先往。机语不契。师亦竟不见。遂南游。谒智门祚禅师。祚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师俊迈。智门爱之。一日伸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智门召师。师近前。智门以拂子蓦口。打拟开口。随又打。师豁然开悟。依止五年。尽得其道。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师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师。师至灵隐。三年陆沉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师。灵隐无识者。时堂中僧千馀。使吏捡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师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师出世。初住吴江翠峰。后迁明州雪窦。曾公守越时。敦请也。上堂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适来有人看方丈否。曰有。师曰。作贼人心虚。师举扬宗教三十馀年。海内奇衲子争赴之。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又书壁文。戒进后学。其略曰。身如行厕。利称软贼。百年非久。三界无安。可惜寸阴。当求解脱。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植杖于林下。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这僧耶。为解说耶。有宗上座出众对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师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挝鼓。众集。师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扬宗风。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问。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僧退。宗乃曰。宝剑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容易得。一将实难求。便下座。一众大惊。宗即承天宗禅师也。师一日游山。四顾周览。谓侍者。何日复来此。侍者哀乞遗偈。师曰。平生惟患语之多矣。翌日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塔全身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云门一宗。得雪窦而中兴。不然亦扑扑矣。师器宇凝重。即袖中一书。三年仍还本人。便足气压千古。家声浩浩。子孙绳绳。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依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显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近前,击以拂子。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显至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曾询荐书,显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珊由是奇之。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曰:“点。”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显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侍者哀乞遗偈,显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日暮游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桂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