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慈觉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绍德者,未详何许人,与净同时预选,所译《诸法无常经》,深通梵义,但文词稍逊于净,亦学僮之铮铮者。
又与慧绚等同译《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前四卷为圣勇护国尊者,集释迦饲虎、救鸽、分卫、神化、不为毒害、兔王、龙王、慈力王八种缘起,又商主入海获安、老母得度、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称念三宝功德、造塔胜报、出家功德六种缘起,凡十四事,文并明畅。
后十二卷,共三十四段,语多苦涩,殊难解了。
故当时译师法护而外,唯净为最,绍德亚之。
法护,止观兼持,戒操高胜,特赐嘉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授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
以嘉佑三年示寂,寿九十有六。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京。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时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而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净与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诏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如吕夷简宋绶。
如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况梵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绶奉诏。
续修法宝录。
自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净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孔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净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护终于嘉祐三年。
净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净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净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护同译新来诸经。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仁宗庆历三年,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以净疏示之,其议遂止。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南晋僧子照者。
有实行自然之智。
如人信手斫方圆。
皆中绳墨。
慈觉使总院事。
事无巨细。
谈笑而办。
阁经营。
照实董其事。
垢面龟手。
不惮霜雪。
伐山相材。
运土拾砾。
与苍头短发进退。
凡半年而落成。
竭以财施。
慈觉之志乃克成。
师弟子之于宗。
皆无所愧。
贤矣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赜,俗姓孙,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慈觉宗赜禅师,住真定洪济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长芦应夫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偈五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
宗赜,俗姓孙,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习儒业,年二十九出家,住真州长芦寺。久之,遂嗣长芦之席,大振云门之风。宗赜虽承传南宗顿旨,而实以净土自归,为净土教历代祖师之一。著有《禅苑清规》十卷。见《补续高僧传》卷一八,参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宗赜。襄阳孙氏子。父早亡。母携还舅氏家鞠养。长成习儒业。志节高迈。学问宏博。年二十九。幡然曰。吾出家矣。遂往真州长芦。从秀圆通落䰂。学最上乘。未几。秀去而夫继。师得旨于夫。遂为夫嗣。而绍长芦之席。一法窟父子。接踵弘阐者三世。云门之道大震。江淮之间。几无别响。师上堂曰。金屑虽贵。落眼成瞖。金屑既除。眼在甚处。拈拄杖曰。还见么。击香卓曰。还闻么。靠却拄杖曰。眼耳若通随处足。水声山色自悠悠。启示明切如此。师性孝。于方丈侧。别为小室。安其母于中。劝母剪发。持念阿弥陀佛号。自制劝孝文。曲尽哀恳。师虽承传南宗顿旨。而实以净土自归。至感普贤普慧二大士。梦求入社。其精诚可知矣。其母临终。果念佛吉祥而逝。始卒数十年间。以安养一门摄化。缁白从化。临终正念。如其母者。盖不知几何人。师持勤匡道一念。得自天性。以言难及远。往往托笔墨。以致心焉。其劝供养则曰。若无有限之心。则受无穷之福。其劝坐禅则曰。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又曰。道高魔盛。逆顺万端。但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其警游谈则曰。既乖福业。无益道心。如此游言。并伤实德。其警拨无则曰。粗解法师。不通教眼。虚头禅客。不贵行门。此偏枯之罪也。又曰。宗说兼通。若杲日丽虚空之界。心身俱静。如琉璃含宝月之光。可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众流入海。总号天池。其言意至。味一脔可以知全鼎矣。未详所终。
释宗致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宗致者。
临济十一世之玄孙。
而泐潭准禅师之嫡嗣也。
住持东山。
立身行道。
大为时所宗仰。
以智慧无碍之心。
为功德庄严之事。
洪觉范。
慈观阁记云。
师骨面严冷。
英气逸群。
以荷担云庵法道为己任。
说法有辩慧。
护教有便行。
卑丛林。
以宗旨争沟封。
以语言争是非。
纷然诸方方炽未艾。
名为走道。
其实走名射利。
裨贩无所不至。
而正宗微矣。
欲弃之而弗忍。
欲导之而弗从。
于是。
为室于方丈之东。
名曰慈航。
又自名其号曰慈觉
犹以为未也。
建阁于大门。
名曰慈观。
释法护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京。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时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而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净与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诏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如吕夷简宋绶。
如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况梵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绶奉诏。
续修法宝录。
自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净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孔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净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护终于嘉祐三年。
净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护,中印度人。
闻宋室龙兴,尊崇象教,设立译馆,专待梵僧遍翻经论,欲观光上国,以證所闻,因结徒侣,连翩东迈。
景德元年春,始达京师,召入译院。
法护聪睿超伦,五乘三学,靡不研贯,所演经说妙达其源,前后译经十有二部,中有《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佛在灵鹫法界殿中与二万五千比丘,七百二十万俱视那庾多菩萨俱,放光集十方众,有师子座出偈赞佛,佛升师座。
妙吉祥菩萨请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说。
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风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宝喻,响喻,地虚空喻,及说种种法句,种种菩萨胜行,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佛为较显持经功德云云,尤为详尽。
法护,止观兼持,戒操高胜,特赐嘉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授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
以嘉佑三年示寂,寿九十有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贯道,赐号寻巢,俗姓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从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后又谒蒋山圆梧禅师、疏山草堂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后四迁巨刹。退长芦,归天台万年观音院。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二《长芦长老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一号雪巢。
即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县。
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
声洪气伟具大人相。
十七试上庠。
从祖仕淮南。
欲官之。
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
祖弗许。
母曰。
此儿必宿世沙门也。
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殁。
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依十年。
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
一见器重之。
适悟奉旨住天宁。
亦在侍。
不契。
次见草堂于疏山。
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
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
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
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处世而忘世也。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
今年七十五。
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
泥蛇吞石虎。
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
塔于本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一。字贯道。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世居开封祥符。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比成童。一切嬉弄皆不顾。十七试太学为诸生。被服诗书。岸然自负。从其翁仕淮南。欲任以官。不从。将弃家事长芦赜公。翁难之。母曰。此夙世沙门。勿夺其志。未几赜殁。礼灵岩通照愿公。得度登具。依之十年无所入。益刻苦奋厉。时圆悟住蒋山。以大法炬许之。悟奉诏住京师天宁。师侍行。会靖康之乱。悟还蜀间关。走谒草堂清公于疏山。一语顿明大法。绍兴七年。泉守宝文刘子羽。迎住延福院。丞相张公浚。帅福唐。徙住寿山。尚书梁公汝嘉。守四明。又挽居雪窦。于是公卿大夫。想见风采。争先邀迎。惟恐弗及。天台万年寺。在山谷穷处。其徒阘茸。有司奏改为禅。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为领袖。师遂又徙万年。间复一应长芦。而归万年观音院。浃日示微疾。说偈入龛而逝。寿七十五也。师生于戚里。长于华屋。而性与道合。不假师授。一念幡然。超尘劳而脐觉岸。为世大知识。岂不谓豪杰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
发声洪亮,质异凡庸。
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
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
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之。
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
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
”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同侣思亨,姓赵氏,爱凌人,亦宝峰顺弟子也。
披度后,负笈游学,博通诸经。
又以馀力,兼穷儒典,善读广韵,能晓切音。
道高貌古,德厚人钦。
诸路释教都总统,仰厥誉闻,加号“圆明慈觉大师“。
而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又加号曰“明宗广教大师”。
思泉亦受“慈济大师”之号,于昭文馆大学士万山司徒。
盖当时加号出自朝廷,国师而外更出自达官,抑昭文馆。
或谓属之司徒,即朝官司僧教者乎?
而亨历充燕京万寿、山东灵岩教读,皆著道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