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悟真

相关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
相传神宗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法。
尝著《悟真篇》,授河东马处厚。
元丰中卒,年九十九。
全宋诗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诚,号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
少好学,游历四方。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应陆诜辟为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
传说曾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秘。
八年,著《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
元丰中留偈而逝。
事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张真人本末》。
《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传。
 张伯端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悟真篇》五卷本为底本。
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悟真篇注疏》(简称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简称拾遗),编为三卷。
词学图录
张伯端,字平叔。天台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卒于神宗元丰中,年九十九。有《紫阳真人词》。
全宋文·卷三○四
张伯端(九八四——一○八二),字平叔,后改名用成(亦作诚),号紫阳山人,台州(治今浙江临海)人。
精通天文、地理、医卜、形法。
累试不第。
熙宁间游成都,遇刘海蟾,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修炼于汉阴山中,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
治平间访扶风马处厚于河东,以所著《悟真篇》授之。
元丰五年趺坐而化,年九十九,为道教南宗第一祖。
所著除《悟真篇》五卷外,尚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鍊丹诀》三卷、《金丹四百字》、《紫阳真人词》等。
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历代仙体道通鉴》卷四九,《三洞群仙录》卷二,《栖真志》卷四,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五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陕府鸡足山人,一名式,又名道原,字太源。
尝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
云游长安,留开福寺。
后为道士。
徽宗崇宁五年寓郿,遇石杏林传授口诀真要,乃注解《悟真篇》,作《复命篇》及《丹髓歌》。
高宗绍兴中寿至一百十四岁卒。
全宋诗
薛道光(一○七八~一一九一),一名式,一名道源,鸡足山(今河南陕县西南)人。一云阆州(今四川阆中)人,字太原。尝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留长安开福寺,参长老修严及僧如环,因桔槔顿悟。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于郿县遇道人石泰,遂弃佛入道。据说寿一百十四岁,光宗绍熙二年卒。事见《道藏》册五《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薛道光诗,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收,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二一八
薛道光(一○七七——一一九一),名式,又名道源,字太原,陕府鸡足山(今属河南陕县)人,一云阆州(治今四川阆中)人。
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
云游长安,因观桔槔有感,念谈禅不能长生,遂志向金丹大道,得《悟真篇》,知性命双修术。
后遇石泰,乃弃僧伽,致力修道。
著《复命篇》及《丹髓歌》行世。
道光为南宗第三祖,道称紫贤真人。
见《历世仙体道通鉴》卷四九(《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海印,泰安人。
居邹县大明禅院,幼有异徵,常梦梵僧指示经中奥旨,一见暸然。
年长进具,偶事游访,便悟真如。
一日呼弟子曰:“吾幻身非久住世。
”书偈毕,端坐而化,三日其貌如生,院上紫雾光明贯天际,邑人见之,称为真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29 【介绍】: 北魏华阴人,字子判。
幼孤,好学,从数师俱未终业。
悟真师实在自心,乃摒世事,苦读,不出家门六年,博通诸经。
撰《春秋义章》三十卷。
后以授徒为业,海内宗仰。
唯好聚敛,有损风范。
孝庄帝永安二年元颢入洛,为乱军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800 【介绍】: 唐僧。鄂州江夏人,俗姓李。李邕子。肃宗至德中,诵经高第,依僧崇真剃落,住鄂州开元寺。代宗大历间,从真悟受具足法,寻习律范。常焚香扫地,端坐尽日。解空破相,臻极玄奥。能诗,所作为刘长卿所赏,一时名士,多与之游。德宗建中初,与苻载、杨衡等约为尘外之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李氏。
江夏人。
祖善。
博学强识。
注文选行世。
父邕。
北海太守。
史有传。
晏童稚辞俗。
至德初。
试经高第。
依沙门崇真剃落。
隶开元寺。
大历三年。
悟真阇黎受具足戒。
即率身律范。
无纤玷。
仍研究毗尼部。
俄禀金刚解空破相之指。
且工吟咏。
彭城刘长卿尤加赏识。
其时名士之相往来者。
则有陈郡袁滋。
赵郡李则。
卢来卿。
于文炫。
蔡直扬衡李演。
每与爇香烹茗谈笑。
又为出费以辟其所居。
则其推服何如。
建中初。
鄂岳连帅何公。
以晋安起之。
固辞。
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寂。
寿五十。
腊三十。
葬黄鹤山之南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玄晏。江夏人也。姓李氏。祖善而博识多学注文选。行讲集于梁宋之间。李邕北海太守唐书有传。晏稚昧之龄决志离俗。至德初年诵经高第。依僧崇真剃落配住开元寺。大历三年从大阇梨真悟受具足法。便寻律范。目不视靡曼。足不履邪径。于四仪中无终食之间违教仪形。峭拔眉目秀朗如孤鸿野鹤独立迥泽。望风瞻想自有远致。性多分剂。苟与恶比丘共住。遑遑然如以祛陀罗炭浴身也。不出户牖焚香扫地。端坐尽日人不堪其忧。而晏居之。以为三禅之乐不敌也。晏少习毗尼长学金刚。解空破相臻极玄奥。而闻律藏有一时外学之说。或赋诗一章。运思标拔孤游境外。彭城刘长卿名重五言。大嗟赏之。由是风云草木每有赋咏。辄为工文者之所吟讽也。晏房舍在寺之北隅。颇为湫陋。凡当时名士共营草堂。有若陈郡袁滋赵郡李则卢来卿于文炫蔡直。偕檀舍同缔构也。鄂岳连师何公旌其行业。请居晋安。不移其志。建中伊始符载与杨衡李演。约晏为尘外之侣焉。以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灭。春秋五十八。僧腊三十四。迁塔于黄鹤山南原也。
李堪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应城人,号楚愚。
诸生,屡试不售。
有《玉洞藏书》四卷。
前二卷取宋张伯端《悟真篇》,每句各加笺释,附以诸仙修炼之说,后二卷则注汉魏伯阳《参同契》。
书成于万历四十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宗禹,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博览群书,屡试不第。理宗宝庆中为小校武官,后弃官入道。有《阴符经讲义》、《崔公药镜笺》等。
全宋诗
夏元鼎(一一八一~?),字宗禹,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曾参与开禧北征。屡试不第。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入应纯之幕。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往龙虎山设醮受箓,时年四十。有《南岳遇师本末》、《蓬莱鼓吹》传于世。事见《南岳遇师本末》、《蓬莱鼓吹》附录。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九三八
夏元鼎,字宗禹,号云峰散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博极群书,屡试不第。
开禧中应辟于江淮制置司幕,出入兵间。
年未五十,弃官入道。
著有《黄帝阴符经讲义图说》四卷(存)、《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存)、《崔公入药镜笺》、《金丹诗诀》二卷(存),及《南岳遇师本末》一卷(存)、《蓬莱鼓吹》一卷(存)。
见所撰《南岳遇师本末》,真德秀《悟真篇讲义序》(该书卷首),《蓬莱鼓吹·附录》,《宋诗纪事》卷九○。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惠勤。
舒州铜城人。
出家试所习。
得度具戒。
参太平演禅师。
发明大事。
时太平法窟。
龙象最盛。
师与圜悟佛眼。
崭然露其头角。
众望翕然推重。
及演迁五祖。
灵源禅师继主太平。
登师第一座。
以法施学者。
灵源退席。
舒守雅闻誉望。
命出世太平。
开五祖法要。
僧问。
万法本来归一。
一法了无踪迹。
白莲峰下传来。
未审以何为的。
师举拂子云。
用遮个为的。
曰。
与么则兵随印转。
将逐奉行。
师云。
上座见个什么。
曰。
验人端的处。
下口便知音。
师云。
不妨具眼。
曰。
此日一会。
超越灵山。
师云。
那个是超越底事。
僧提起坐具云。
三世诸佛尽向遮里纳败阙。
师云。
三十棒且待别时。
乃云。
祖师心印。
状似铁牛之机。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
坐断要津。
凡圣路绝。
当是之时。
不见有众生可度。
不见有佛果明成。
亦无烦恼可除。
亦无菩提可證。
唯彰本体。
应用堂堂。
出没卷舒。
得大自在。
天堂地狱虎穴魔宫。
处处道场。
头头佛事。
然虽如是。
也须到遮田地始得。
此事不从脩證。
不陟言诠。
莫非妙智发明。
超然独脱。
或末至此。
当宜忘情绝虑。
深切谛观。
久久之间。
自然云霞消散。
孤月白圆。
砂砾尽时。
真全始见。
又曰。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桃花红。
李花白。
谁道融融只一色。
燕子语。
黄莺鸣。
谁道关关只一声。
不透祖师关捩子。
空认山河是眼睛。
又曰。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拈起柱杖云。
柱杖横山河。
大地一时横。
柱杖坚山河。
大地一时坚。
十方如来所说法。
不能与此为譬喻。
绝聱讹无巧妙。
灸疮瘢上著艾燋。
若能于此究根源。
方透衲僧向上窍。
如何是衲僧向上窍。
击禅床下座。
又曰。
昔日僧问赵州。
如何是不迁义。
州以手作流水势。
其僧有省。
复有僧。
问法眼云。
不取于相。
如始不动。
如何不取于相。
见于不动。
法眼云。
日出东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于斯明得。
便见道。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其或未然。
更为饶舌。
天左旋。
地右转。
古往今来经几遍。
金乌飞。
玉兔走。
才方出海门。
又落青山后。
江河波渺渺。
淮济浪悠悠。
直入沧溟昼夜流。
遂高声云。
诸禅德。
还见如如不动底么。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又曰。
乍语莺喉涩。
初来燕语新。
莫惊双𩯭白。
又是一年春。
林上花铺锦。
堤边草织茵。
谁知造化体。
元是法王身。
举起拂子云。
看看。
若也识得。
海印发光。
苟或未然。
尘劳先起。
击禅床下座。
师居太平八年。
宗风大震。
政和二年有诏。
请住东都智海。
十月九日。
就大相国寺三门开堂。
遣中便降香。
鸿胪少卿赍疏。
兼拨赐金宝。
充办斋筵。
师谢恩。
祝圣罢。
僧问。
才升猊座。
便爇天香。
祝圣之言。
请师速道。
师云。
祥云笼殿阁。
瑞气满乾坤。
进云。
一朵昙花开上国。
声香从此播人间。
师云。
别是一家春。
曰。
灵山一会俨然犹在。
师云。
作么生是灵山会上事。
曰。
明朝自有明君鉴。
学人三拜谢师恩。
师云。
一任流通。
问。
太平古曲久播徽音。
学人上来。
乞师垂示。
师云。
尺头有寸。
秤尾无星。
曰。
与么则智海洪波。
普施馀润。
师云。
真不掩伪。
曲不藏直。
曰。
只如无阴阳地上生个什么。
师云。
唤什么作无阴阳地。
曰。
灵苗瑞草寻常事。
优钵罗花物外春。
师云。
谢子供养。
乃云。
问话且止。
不见道。
穷诸玄辩。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浸。
况祖师心印。
诸佛本源。
蠢动含灵。
无增无减。
唯圣与圣。
即能知之。
恭闻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诗云。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从来妙理深。
敢问诸人。
如何是真如之性。
如何是密印妙理。
假使目连鹙子智慧神通。
到此也须亡锋结舌。
山僧今日幸逢快便。
为国开堂。
得路便行。
岂畏傍观怪笑。
乃举拂子云。
看看。
岂不是诸人真如之性。
岂不是诸人密印妙理。
于斯见得。
共报国恩。
其或未然。
别容理论(中谢)。
复云。
适来所举。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且道心作么生传。
我仁宗皇帝。
在位四十馀年。
万机之暇。
留心此道。
既得之于心。
乃形之于言。
流布无穷。
后人取则。
吾祖达磨初至少林。
二祖侍立次。
遂问。
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
达磨云。
将心来。
与汝安。
二祖云。
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
与汝安心竟。
二祖于是豁然大悟。
自此传衣付法。
继袭祖位。
且道二祖当时悟得个什么。
英灵之者。
举著便知。
影响之流。
卒难领会。
聊成鄙颂。
少助发挥。
觅心无得。
乃安心悟了。
争如未悟深。
万丈碧潭秋月白。
一声云外老猿吟。
积尘成岳。
削铁为针。
少室山前无异路。
游人来往自崎嵚。
枢密邓公子常。
奏赐椹服。
佛鉴师名。
留智海三年。
累表恳辞归山。
寻得旨住江宁府蒋山。
政和七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端居丈室。
手写别故旧书数幅。
停笔而化。
灵骨舍利塔于本山。
师法才富赡。
道学渊源。
履践高妙。
当时天下丛林推仰。
以为深得东山真机大用三昧。
初受太平日。
即具仪。
扣灵源之室。
请曰。
住院董众。
宜何所先。
灵源曰。
此无他。
当以杖笠包具。
置方丈壁间。
去住如衲子之轻则至矣。
师终身奉行之。
遂为一代宗师典刑云。
赞曰。
常闻慈受禅师初出世真州资福。
嗣法净照禅师。
俄退席。
寓蒋山。
佛鉴会中。
聆其夜参所举。
皆平昔未谕。
心因异之。
忽一夕于佛鉴言下大悟。
即欲炷香。
改嗣佛鉴。
佛鉴深却之。
不许。
于戏曷有末代欺世负官。
以院易嗣。
奉金请拂者。
曾佛鉴奴之非若也。

人物简介

维基
陶素耜,原名式玉,字尚白,号存斋,自号存存子、清静心居士、通微真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清初官员,道教人物。
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时人谓“才大如海,心细如发,其置身于台谏,卓荦一时。
”曾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官至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罢官。
早年云游四海,来往于霍同洞天,遇方外至人,传以修养秘法,研习丹法要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与仇兆鳌有往来。
著有《参同契脉望》、《悟真约注》,并修订元朝陈致虚的《金丹大要》、明朝彭纯一外丹书《承志录》、明朝陆西星的《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集作《道书五种》——即《参同契脉望》三卷、《悟真篇约注》三卷、《金丹大要》一卷、《金丹就正篇玄肤论》一卷、《承志录》三卷。
晚年其事不详。
释慈源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慈源,字悟道,亦号守拙。
姓曾氏,新化人。
父传唯,母张氏,夙抱悲怀,事佛惟谨,诞源之夕,祥光烛隅,里人异之。
幼侍母食,同甘蔬菜。
母没,经堂佛像,亲絜供奉,不异存日。
尝自陈明水一盂祝曰:“此水不腐,吾当归依。
”瞬焉五载,清洁如初。
丙子父丧告终,乃礼邑中法华庵松华披剃,旋具戒于福严怡。
复依南岳祝圣默庵仁,亲炙既久,得力独多,深造堂奥,遂承心印,称南宗高足。
丙戌还新,独蠲钜赀,修葺城南承熙寺。
寺为宋章惇平蛮后所创建,年湮荒芜,至是辟为丛林,法席重晖,僧侣云集。
衡之悟真,邵之尊美,皆礼之首座,参同异焉。
甲午,说法邵阳师子峰龙华寺,集者数百人。
丙申,复依仁于祝圣,日诵《法华》,以为常课。
丙午,卓锡资东锦石峰,旧有古寺曰慧龙。
日就隤废,而山水之胜,甲于一郡。
源因拓其前址,廓其新式,栋宇有辉,金像赫赩,额曰四愿,从所志也。
寺中规制,一如丛社,道风翕然,溢于资流。
寂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年五十七,腊二十八,塔于锦石峰下,衡山戴鳌为之铭。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