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吉甫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93 【介绍】: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师,路遇鹤林玄素禅师,遂从而习牛头禅法。后居临安径山,参学者众。代宗大历三年,召至长安,问法要,赐号“国一”。宰相崔涣、裴度等皆师事之。后辞归,卒谥大觉。世称“牛头六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4 【介绍】: 或作道钦。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师从玄素禅师,修习牛头禅法。后住余杭径山,结庐独处。代宗大历中诏至京师,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卒谥大觉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吴郡昆山人。家世业儒。母管。梦。折莲华系之衣带。觉而有孕。及生性温雅。与详儿戏。辄为佛事。长从校横。不勤师傅。年二十八。将趋试京师。道由丹徒。谒素禅师于鹤林。素谓之曰。子能从吾游乎。即躬为剃落。顾语其徒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既受具。遂将南询。以博其趣向。祈教诫于素。素曰。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至临安有山焉。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因次素言。禅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翁。拜于前曰。我龙也。渊居此山久矣。自师之来。天人拥卫。威德炽盛。吾宫殿眷属。皆不能安。师诚有意教化者。愿舍为道场。语具别录。前临海令吴贞。又以别屿归之。自尔来学之士众矣。大历三年二月。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上见之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叹曰。此真方外高士也。手诏赐号国一。当是时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既还山。贞元五年。玺书宣劳。所赐尤丰缛。六年州牧治龙兴之净院。请下山。以便省候。八年示微疾。说法而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谥大觉。弟子实相常觉等。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刺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具别传。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钦。吴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业。年二十八。即贡于礼部。道由丹徒。遇鹤林玄素禅师。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辞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至临安东北山下。问途于樵者。曰。此径山也。师自东北而登。涉重冈。西至高峰北岩中。据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龙也。自师至此。吾属五百皆不安居。当挈归天目。愿以此地为立锡之所。言讫不见。北峰之阳有草庵可居。盖龙所造也。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礼遇有加。一日在内廷。帝至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逾年辞归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为开山始祖。示寂后。谥号大觉。 赞曰。 代有觉士  出于文儒  宴坐双径  龙骧厥居 珠渊鳞屋  化为精庐  国之一号  帝赐不诬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钦。
俗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也。
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
而傲睨林薮不仕。
钦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觉已便恶荤膻。
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
则好为佛事。
立性温柔雅好高尚。
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
因遇鹤林素禅师。
默识玄鉴知有异操。
乃谓之曰。
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
钦闻悟识本心。
素乃躬为剃发。
谓门人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
寻登坛纳戒。
鍊行安禅。
领径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学。
自此辞素南征。
素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后到临安。
视东北之高峦。
乃天目之分径。
偶问樵子。
言是径山。
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
猎者至将取其物。
颇甚惊异叹嗟。
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
临海令吴贞舍别墅以资之。
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睿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
不违愿力应物见形。
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
春暄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
帝见郑重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
一见钦于众。
退而叹曰。
此实方外之高士也。
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卫。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无以俦比。
帝闻之更加仰重。
谓南阳忠禅师曰。
欲锡钦一名。
手诏赐号国一焉。
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
钦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节制州邑。
名贤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自淮而南妇人礼乞。
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
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说法而长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德宗赐谥曰大觉。
所度弟子崇惠禅师。
次大禄山颜禅师。
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
次清阳广敷禅师。
于时奉葬礼者。
弟子实相常觉等。
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
初钦在山猛兽鸷鸟驯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
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
今鸡冢在山之椒。
钦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
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
杭之钱氏为国。
当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
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
谓其中有宝货。
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
兵士合瓮而去。
刺史王颜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76 【介绍】: 唐赵郡人。字贞一。第进士。幼孤,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士多慕向。肃宗时累官给事中,进工部侍郎。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以治行封赞皇县子。代宗欲相之,惮载而止,遂郁愤而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9—776 字贞一,排行十五,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李吉甫之父。
玄宗天宝七载(748)进士及第,调缑氏县主簿。
十三载,受辟为安西节度使府判官,与岑参同在幕中。
安史乱起,肃宗驻灵武,栖筠选精兵七千赴难,擢殿中侍御史。
肃宗至德二载(757),累迁吏部员外郎、山南防御观察使。
后历仕给事中、工部侍郎,遭元载忌,出为常州刺史,封赞皇县子。
代宗大历三年(768)任苏州刺史,加御史大夫,七年入京任御史大夫兼京畿节度使。
十一年病卒,赠司徒,谥文献。
生平详见《新唐书》本传、权德舆《李栖筠文集序》。
有文集,早佚,《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
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栖筠字贞一。赵人。第进士。累擢工部侍郎。进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授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召拜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标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标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用养浩气焉。
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有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竹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拜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释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17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保衡。
初任河南尉,后为寿安令,为民请延期缴赋而罚俸,由是知名。
宪宗元和年间累官至户部侍郎,判度支。
黄河改道浸毁西受降城,李吉甫议移兵于天德故城。
坦以为不可。
吉甫不悦,出坦为东川节度使,卒。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
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宣宗朝累官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改户部。出为东川节度使。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诣金陵玄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于天竺法诜门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捉观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终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请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初观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当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钦属。
观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长诵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往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
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与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观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内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观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观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
观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阴人。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遍寻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住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撰疏。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10 【介绍】: 唐冀州人,字君胜,一作胜始。
孔戣弟。
登进士第。
初补修武尉,昭义节度使卢从史留署掌书记。
从史与王承宗、田绪相结,戡极谏以为不可,遂以疾归洛阳。
李吉甫镇扬州,表置幕府,戡未应。
从史知之,即诬以事,奏三上。
宪宗不得已,授戡卫尉丞,分司东都。
未几,卒。
元义方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 【介绍】: 唐河南人。
元正子。
初以父死节,授华州参军。
德宗贞元中,历京兆府司录,有能名。
宪宗元和初,出为虢、商二州刺史。
四年,迁福建观察使。
党宦官吐突承璀。
李吉甫再为相,欲得承璀之助,乃召义方为京兆尹。
李绛恶其党,七年,出为鄜坊观察使。
卒于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14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字丹列。
窦牟弟。
擢进士第,以处士客隐毗陵。
德宗擢为左拾遗。
与王叔文不合。
宪宗即位,出为唐州刺史。
李吉甫与群善,召为吏部郎中。
及用人论不合,乃怨吉甫
坐事将诛,赖吉甫救得免。
出为黔中观察使。
迁容管经略使。
召还道卒。
与兄窦常、窦牟、弟窦庠、窦巩合著《窦氏联珠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5—814 字丹列,排行三,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父叔向,有诗名。群隐居常州,从啖助门人卢庇习《春秋》。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征为左拾遗,迁侍御史、膳部员外郎。宪宗元和元年(806)出为唐州刺史,改山南东道节度副使。二年召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三年出为黔中观察使,六年贬开州刺史,八年移容管经略使。九年召还朝,卒于路。生平事迹见褚藏言《窦群传》,新、旧《唐书》本传。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群及兄常、牟,弟庠、巩诗各1卷。《全唐诗》收入。
唐诗汇评
窦群(760-814),字丹列,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初,隐居毗陵。
贞元十年,诏征天下隐居丘园不求闻达之士,郡守韦夏卿表荐之,不报。
十八年,夏卿为京兆尹,复荐之,授左拾遗,迁侍御史知杂。
永贞中,自驾部员外郎出为唐州刺史。
元和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
三年,与吕温、羊士谔摭拾宰相李吉甫阴事告之,辞多不实,贬黔中观察使。
坐十洞蛮反,贬开州刺史,移容管经略使。
诏还朝,道卒。
大中中,褚藏言编群兄弟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
全唐诗》存诗二十三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二
偫字丹列。京兆金城人。贞元中以荐为左拾遗。宪宗朝累迁御史中丞。出为湖南观察使。元和九年卒于容管经略使。年五十五。赠左散骑常侍。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群与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
韵语阳秋
唐窦常、牟、群、庠、巩兄弟五人,四人擢进士,独群客隐毗陵,因韦夏卿屡荐始入仕,皆诗人也。……兄弟中独群诗稍低,又不得举进士,而位反居上。巩诗有《放鱼诗》云“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岂非为群而言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5—832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宽,又字起之。
德宗贞元中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校书郎,召为吏部郎中。
宪宗好武功,数出游畋,公绰奏《太医箴》以讽,寻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
讨吴元济,每战辄克。
文宗时累官河东节度使,与沙陀和睦相处。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
卒谥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32 字宽,小字起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柳公权之兄。德宗贞元元年(785)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四年再登是科,授渭南尉。宪宗元和二年(807)为西川营田副使兼成都少尹,曾与武元衡、裴度等为《中秋夜听歌联句》。后历吏部郎中、鄂岳观察使、京兆尹、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等职。文宗大和六年(832)卒,谥成,一说谥元。家富藏书,工翰墨,属文典正,不尚浮靡。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
公绰字宽。小字起之。京兆华原人。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再登贤良方正科。累拜御史中丞。元和中迁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长庆三年改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敬宗朝历刑部尚书。大和四年为河东节度使。徵为兵部尚书。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3—819后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谏卿。
德宗贞元元年进士。
顺宗时累迁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
宪宗元和初擢为监察御史。
坐诬论李吉甫,出为资州刺史。
工诗,以典重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2?—822? 字谏卿,排行二十七。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家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德宗贞元元年(785)登进士第,授义兴县尉,迁义兴主簿。顺宗朝因公言王叔文政治革新之非,贬汀州宁化县尉。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三年贬巴州刺史。历资、洋、睦等州刺史,皆有政绩。十四年入朝为户部郎中。生平散见孟简《建南镇碣记》、韩愈《顺宗实录》卷四、《唐才子传》卷五。辛文房谓其诗“造妙良选,作皆典重”。《全唐诗》录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羊士谔(约762-约820),字谏卿,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元年(785),登进士第,授常州义兴尉。
九年,以右威卫兵曹参军佐浙东皇甫政幕。
贞元末,充宣歙巡官。
永贞元年至长安,因言王叔文之非,贬汀州临化尉。
福建观察使阎济美奏为大理评事。
元和初,擢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内供奉。
三年,坐与窦群、吕温倾陷李吉甫,贬资州刺史,未行,再贬巴州刺史。
历资、洋、睦三州刺史,入为户部郎中,卒。
有《羊士谔诗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十三
士谔。泰山人。贞元元年进士。元和初官监察御史。擢户部郎中。出为资州刺史。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枯、节士谔、元稹。
唐才子传
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
吴礼部诗话
文章尚论其世,……羊士谔刺王、韦远贬,亦有气节。《十贤集》,士谔亦在其中。
《唐诗品》
士谔诗气格昂然,不落卑调,然例之能品,亦萧然微尔。予谓谔诗如素障子,虽无烂目之华,欲摘其瑕,亦无处下手。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有美不胜收,品居中下者;亦有无一言可举,不得不称为胜流者,以风度论也。知此可以定羊资州诗矣。贞元后,集中有佳诗易,无恶诗难。羊士谔诗虽不甚佳,却求一字之恶不可得。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