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唐润州丹阳人。玄宗开元时处士。工诗,所作委曲怨切,颇多悲凉。《长干行》尤为世所称。殷璠录其诗入《丹阳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张潮,生年年未详,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玄宗时处士,殷墦集潮及包融、储光羲等润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已佚。《全唐诗》存诗五首。另有残句二,乃他人诗误入。
作品评论
引殷瑶语:潮诗委曲怨切,颇多悲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汇评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法振,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大历、贞元间诗僧。大历初,在长安,李益有诗送其赴越。《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一。
法振禅师者。荆州人也。景行高尚唯福是修。濯足禅波栖心戒海。法侣钦肃为导为归。讽诵律经居山居水。而思礼圣迹有意西遄。遂共同州僧乘悟禅师梁州乘如律师。学穷内外智思钩深。其德不孤结契由践。于是携二友出三江。整帆上景之前。鼓浪诃陵之北。巡历诸岛渐至羯荼。未久之间法振遇疾而殒。年可三十五六。既而一人斯委彼二情疑。遂附舶东归。有望交阯。覆至瞻波(即林邑国也)乘悟又卒。瞻波人至传说如此。而未的委。独有乘如言归故里。虽不结实仍嘉令秀尔。独何为三无一就。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待价曾孙。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存一篇。词存四首,见《尊前集》。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临汉隐居诗话
后山诗话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人物简介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赞曰。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释道标。富阳人也。俗姓秦氏。其远祖与羸同姓。世为汧陇大族。及晋东渡衣冠随之。后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故州里尊奉之。标生则孤明。长而深趣。老而坚固。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莲。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苟能舍家必有善称。不然乘云霓薄天汉。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请。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詶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每飞章寓韵。竹夕华时。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还京师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襄阳节制孟公简。同州刺史李公敷。凤翔尹孙公璹。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刘公长卿。户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乾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腊五十八。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皆得师之法。仿仰不遑。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生卒】:约748—约798或799,一作约737—约799 【介绍】: 唐河中蒲人,祖籍范阳,字允言。自玄宗天宝末至代宗大历初,屡举进士不第。德宗建中间,浑瑊辟为元帅府判官。贞元中,以韦渠牟荐,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寻卒。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时号“大历十才子”。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9? 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玄宗天宝末曾举进士不第。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与吉中孚为林下之友。代宗大历初年屡试不报,经宰相王缙、元载举荐,授阌乡尉,迁集贤院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参军、河南密县令。德宗建中初(780)任昭应县令,四年冬朱泚叛乱,一度陷于贼中。翌年,浑瑊辟为判官。乱平,随浑瑊镇河中,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贞元十三、十四年间(797、798),舅韦渠牟于德宗前称其才,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未几卒于河中。纶夙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送别赠答、奉陪游宴之作,军中之作则多慷慨之音,以《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等为善。卢纶工于叙事,兼擅众体,古诗歌行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晚次鄂州》、《长安春望》、《送李端》等均为大历名篇。胡震亨云:“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篇章亦富埒钱、刘。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唐音癸签》卷七)王士禛则以之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话》卷四)。生平见《旧唐书·卢简辞传》、《新唐书·文艺传下》、《唐才子传》卷四。今人王达津《卢纶生平系诗》、傅璇琮《卢纶考》考其事迹颇详。《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10卷,已佚,今所传10卷本皆非全本。《全唐诗》编为5卷。今有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唐诗汇评
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郡望出范阳(今河北涿县)。安史乱起,寄居鄱阳。大历初,举进士不第。元载荐以为阌乡尉。迁密县令。建中初,为眧应令。浑城任京城西面副元帅,召为判官。珹镇河中,纶亦随之,检校户部郎中。贞元十四年,其舅太府卿韦渠牟得幸德宗,表其才,召见禁中,令和御制诗。居无何,卒。纶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卢纶诗集》十卷,已佚。有《卢纶诗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五卷。
作品评论
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纶作尤工。至贞元末,钱、李诸公凋落,纶尝为怀旧诗五十韵,叙其事曰“吾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耿拾遗湋、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伤悼之际,畅博士当追感前事,赋诗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审侍御。”其历言诸子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间言如建瓴。郎中善馀庆,雅韵与琴清,郁郁松带雪,萧萧鸿入冥。员外真贵儒,弱冠被华缨,月香飘桂实,乳溜沥琼英。补阙思冲融,巾拂艺亦精,彩蝶戏芳圃,瑞云滋翠屏。拾遗兴难侔,逸调旷无程,九酝贮弥洁,三花寒转馨。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辞鸾凤惊。差肩曳长裾,总辔奉和铃,共赋瑶台雪,同观金谷笙。倚天方比剑,沉水忽如瓶。君持玉盘珠,写我怀袖盈,读罢涕交颐,愿言跻百龄。”纶之才思,皆此类也。后村诗话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卢纶、李益善为五言绝句,意在言外。
唐才子传卢纶与李益中表,唱酬交赞,在大历十才子中号为翘楚。
纶与吉中孚、韩翃、耿湋、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联藻文林,银黄相生,且同臭味,契分俱深,时号“大历十才子”。唐之文体,至此一变矣。纶所作特胜,不减盛时,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唐音癸签
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篇章亦富埒钱、刘。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卢诗尚朴,别是一种风味,恨篇各有瑕,似乏全力。钟爱其僻,所选独富,要不可作正法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允言才情雄灏,律诗煮古为饵,眼以石浆,气之所嘘,俱成金鹊脑,中唐词坛赤帜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继儒曰:卢诗奇悍之中,自饶雅致。《诗源辨体》
七言古,卢气胜于刘,才胜于钱,故稍为轶荡而有格,但未能完美耳。《唐诗评选》
大历、贞元,国几于亡,音乃乱矣。卢纶、耿湋当为风气所摄。《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长卿外,卢纶为佳。其诗亦以真而入妙。如“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貌衰缘药尽,起晚为山寒”、“语少心长苦,愁深醉自迟”、“颜衰重喜归乡闻,身贱多惭问姓名”、“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惟夸漉酒巾”、“故友九泉留语别,逐臣千里寄书来”,皆能使人情为之移,甚者欷戏欲绝。写景之工,则如“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上方月晓闻僧语,下界林疏见客行”、“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折花朝露滴,漱石野躲清”、“泉急龟依藻,花繁鸟近人”、“路湿云初上,山明日正中”、“人随雁迢递,栈与云重叠”,悉如目见也。《大历诗略》
卢允言诗意境不远,而语辄中情,调亦圆劲,大历妙手。《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翃,比之摩洁、东川可称具体。养一斋诗话
大历十老子,卢纶第一,吾乡吉侍郎中孚第二。卢诗清高,可以与刘文房区,不愧称首。吉尝荐卢于朝,卢集忆吉诗甚多,两人盖万相契也。潘德衡《唐诗评选》
纶诗五绝进作劲健语;七律则情致深婉,有一唱三叹之音。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王筠、庚信。七古为优,明茂相宣,在君虞之亚;《冬日登城》首,太白之遗也。绝句清英独秀,工写神情。排律端凝,尚见陈隋实务。
人物简介
【生卒】:?—812 【介绍】: 唐邯郸人,一说赵州人。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孟郊友善。初客镇冀,王武俊奏为枣强令,辞疾不受,人因称为刘枣强。后客汉南,李夷简署为司空掾,寻卒。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 洛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尚气节,不举进士。因事谪岭南春州。德宗贞元中至冀州依成德镇节度使王武俊。武俊爱其词艺,表为枣强令,辞疾不就,世重之,称之为刘枣强。宪宗元和六年(811)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司功掾,卒。刘言史与孟郊友善。诗风接近李贺。生平详见皮日休《刘枣强碑》、《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皮日休称:“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踪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刘枣强碑》)《全唐诗》存诗1卷。唐诗汇评
刘言史(?-812),赵(今河北邯郸)人。建中中,镇冀节度使王武俊辟为幕宾,奏请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就,世称刘枣强。贞元中,游泽游、荆南、虔州、潇湘。元和初居洛中,六年,山南节度使李夷简辟为参军,日与谈燕,歌诗唱答。岁馀,奏请升轶,诏下之日,不恙而卒。言史善诗,与孟郊、穆赞交往唱和。有《刘言史歌诗》六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755—? 【介绍】: 唐河中人,字景山。德宗贞元五年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历秘书郎、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穆宗时复召为国子司业。工诗,旦暮吟咏不辍,年老头摇,人言吟诗所致。年七十致仕。文宗太和中为河中少尹,不领职务,岁给禄以终其身。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5—? 字景山,行第十二,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德宗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六年(811)以监察御史为河中节度使从事。历太常博士、凤翔少尹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为国子司业。四年以河中少尹退归乡里,韩愈有《送杨少尹序》记其事。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五、《唐诗纪事》卷三五。一生吟咏不辍,年老头摇,人言吟咏所致。早年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赠卢洺州》)知名。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张籍等诗人相交往。赵璘称:“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工夫颇深。”(《因话录》卷三)王夫之称其“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唐诗评选》卷四)。《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3首,断句5,题1则。唐诗汇评
杨巨源(755-832?),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元和中,以监察御史为张弘靖河中幕从事。入朝,自秘书郎迁太常博士,再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为国子司业。长庆四年,年七十致仕返乡,执政奏以为河中少尹,不绝其禄。后以国子祭酒致仕。巨源以诗闻于元和、长庆间,为韩愈、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知重。与令狐楚、李逢吉尤善。有《杨巨源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收》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
刘公梦得、杨公臣源,亦备有胜会。郡斋读书志
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造新语,体律务实,用功颇深,旦暮摇首,微咏不辍,年老成疾。吴礼部诗话
杨巨源始与元、白学诗,而诗绝不类元、白。……巨源清新明严,有元、白所不能至者。唐才子传
巨源才雄学富,用意声律,细挹得无穷之源、缓隽有愈永之味。长篇刻琢,绝句清泠,盖得于此而失于彼者矣。诗薮
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唐音癸签
唐大历后,五七言律尚可接翅开元,惟排律不人竞。钱、刘已降,气味总薄。元、白中兴,铺叙转凡。所见中唐扬臣源、晚唐李商隐、李洞、陆龟蒙三家。杨则短韵不失前矱,三家则长什尤饶新藻。《唐诗评选》
此公七言,平远深细,楚中唐第一高手,《纪事》称其不为新语,律体务实。所云新语者,十才子以降,枯枝败梗耳。虚实在神韵,不以兴比有无为别。如此空中构景,佳句独得,讵不贤于硬架而无情者乎?以此求之,知此公之奏雅子郑、卫之滨,曲高和寡矣。养一斋诗话
余谓七律法至于子美而备,笔力至子美而极。后此如杨巨源、刘梦得甚有工夫。《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杨少尹情致缠绵。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