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华

相关人物:共 32 位
共 3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4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字镇卿。
王易从子。
玄宗时进士。
补太子校书,以文章知名,与李华友善。
天宝中,坐妻为韦坚女,外贬,历湘潭、蓝山、云梦、盐城四县属吏。
肃宗朝,元载为户部侍郎,表为大理评事,寻以疾辞。
代宗大历中,历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礼吏二部员外郎、考功郎中。
以本官知制诰,迁谏议大夫。
元载败,移太子洗马。
德宗即位,授隰州刺史,拜吏部郎中。
迁太子右庶子、集贤院学士。
朱泚反,奔行在,为泚所得,授以伪职,不受,病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777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至之。
玄宗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
补华阴尉。
代宗时以左拾遗召,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
徙常州,卒,谥宪。
世称独孤常州。
性孝友,喜鉴拔后进,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与李华、萧颖士等齐名。
有《毗陵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777 字至之,排行十四。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中洞晓玄经科,授华阴尉。
肃宗至德中避地越州,历佐浙东节度、江淮都统幕。
代宗广德元年(763)征为左拾遗,累迁太常博士,礼部、吏部二员外郎。
大历三年(768)出为濠州判史,五年改舒州刺史,八年迁常州刺史。
十二年四月卒,谥宪。
生平详见崔祐甫《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公行状》、《新唐书》本传。
今人赵望秦有《独孤及年谱》。
及有文名,与萧颖士、李华、贾至等先后倡导古文,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
又工诗,其论诗主缘情绮靡说。
今存《毗陵集》20卷。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唐诗汇评
独孤及(725一777),字至之,洛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中,客游梁、宋,与高适、贾至、陈兼为友。
十三载(754),应道举,对策高第,授华阴尉。
安史乱起,南奔。
上元初为左金吾兵曹,充江淮都统李峘掌书记。
征为右拾遗,历太常博士、礼吏二部员外郎。
大历中,出为濠、舒二州刺史,治绩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
九年,徙常州刺史,卒。
及与李华、萧颖士齐名,提倡古文,奖掖后进,梁肃、朱巨川、崔元翰等皆出其门,天下谓之文伯。
有《毗陵集》二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独孤及字至之,洛阳人。大历十二年卒,年五十三。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四
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刺史。卒年五十三。谥曰宪。著有毗陵集。

作品评论

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
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论议最长。其或列于碑颂,流于咏歌,峻如嵩华,威如江河,清如秋风过物,邈不可逮。
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
其文宽而简,直而婉,辩而不华,博厚而高明,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然,复睹两汉之遗风。……其馀记物叙事,一篇一咏,足以追纵往烈,裁正狂简。
权德舆《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及谥议》
独孤及刚方直清,根于性术。其修身莅官,确手处中,立言遣辞,有古风格。辩论裁正,昭德塞违,浚波澜而去流荡,得菁华而无枝叶。
皇甫澄《谕业》
独孤尚书之文,如危峰绝壁,穿倚霄汉,长松怪石,倾倒溪壑,然而略无和畅,雅德者避之。
唐才子传
及性孝友,喜鉴拔。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议论。工诗,格调高古,风尘迥绝,得大名当时。
唐诗归
钟云:少不喜此君诗,其全集近八十首,冗累处甚不好看,故所选止此。然其高处已似元道州矣,以此知诗之难看者,不当便弃之也。使此君止传此数诗,则亦盛唐好手、惟读其全集,故反生厌:
《唐律消夏录》
独孤至之诗笔俱高,中唐时亦一大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9岁出家,13岁削发。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九岁出家,十三削发。
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
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
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
有《灵一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缘断形谢。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纳衣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复居馀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囧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高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盖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幽州涿(今河北涿州)人。
卢思道四世孙。
历兵部郎中,代宗永泰元年(765),任杭州刺史,大历初改湖州刺史。
迁大理少卿,官终太子宾客。
事迹散见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嘉泰吴兴志》卷一四。
全唐诗》存联句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陇西狄道人,字仲舒。李希言子。性通达,善恢谐,以放达蕴藉称。初拜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改中书舍人。德宗时,由礼部侍郎选为同州刺史,擢兵部侍郎、高邑伯。进吏部侍郎,年六十二卒,赠礼部尚书。奉诏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论撰甚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1—792 字仲舒,排行十七,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李纵之弟。
玄宗天宝末任校书郎,肃宗至德初避地苏州。
代宗广德元年(763)任左补阙,大历中累迁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元年(780)任虢州刺史,三年任礼部侍郎,四年知贡举。
兴元元年(784)任兵部侍郎,封高邑伯。
贞元六年(790)改吏部侍郎,八年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纾有文名,为李华所知,与包佶并称“包李”。
贞元四年(788)德宗与群臣唱和,纾诗列为上等。
刘禹锡称其诗为“高韵”(《董氏武陵集序》)。
全唐诗》存诗13首。
白氏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相传为德宗贞元间进士独狐遐叔之妻。
全唐诗》存其诗1首,传为梦中所作。
事迹及诗皆出自《河东记》(见《太平广记》卷二八一)。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下》有名独孤遐叔者,未知是否一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794 【介绍】: 唐赵州人,字元宾。
李华从子。
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
举宏辞。
授太子校书郎。
以文名。
属文不沿袭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794 字元宾,排行三十,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家于吴(今江苏苏州)。德宗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榜登进士第,同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郎。旋返吴觐省,有《东还赋》记其事。九年赴京师,次年卒。生平见韩愈《李元宾墓铭》、《新唐书》本传。李观为人敢于仗义执言,曾两次上书苏州刺史韦应物,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诉,又乐于进贤,曾上书右补阙梁肃荐举孟郊、崔宏礼。于文学能上承陈子昂、元结所倡之“复古”精神,鄙弃浮靡文风,故韩愈谓其“文高乎当世。”今存《李观集》3卷,外编2卷。《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2。
唐诗汇评
李观(766-794),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欧阳詹、王涯等同登进士第。又与裴度同举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卒,孟郊以诗哭吊,韩愈为作墓志铭。观工文能诗。唐末陆希声辑其遗文,为《李观文集》三卷,北宋赵昂复辑遗文为《外编》,今存。《全唐诗》存诗四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观字元宾。检校吏部员外郎华从子。贞元中举博学宏词。授太子校书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灵州灵武人。
居亲丧,躬穿圹作冢。
有助者,即哭而却之。
庐坟次,哭泣无节,三年不止。
李华作《二孝赞》表其行。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兴宗字季长。
李华同时。
范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邓州人。
居安州。
与刘长卿、李华等为友。
代宗初,为兵部员外郎。
官至户部员外郎。
共 3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