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柬之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 【介绍】: 唐瀛州饶阳人,字兴宗。
李义府子。
沈厚有度。
六岁时授周王府文学。
累迁右散骑常侍,袭封河间郡公。
张柬之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中宗时拜右羽林大将军,进封赵国公。
累转左领军卫大将军。
卒赠幽州都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兴宗,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高宗时宰相李义府少子。
以父荫入仕。
武后长安末,累迁右散骑常侍,袭封河间郡公。
凤阁侍郎张柬之引为左羽林将军。
神龙元年(705)随张柬之发兵拥立中宗,迁武后于上阳宫,并留宿卫。
中宗即位后,拜右羽林大将军,封赵国公。
累转左领军卫大将军。
玄宗开元初卒,谥昭。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文镜秘府论》地卷存诗4句,《全唐诗逸》据之收入,误作李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解县洗马川人。
累官怀州刺史、御史大夫。
中宗神龙元年官大理卿。
因依附武三思,排挤张柬之、桓彦范等,于神龙二年擢刑部尚书。
景龙四年,擢同中书门下三品,留守东都。
睿宗即位后,贬蒲州刺史。
玄宗开元二年,被指为酷吏,诏自滑州刺史放归草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先居解县洗马川(今山西永济东)。
曾任怀州刺史、御史大夫。
中宗神龙元年(705)官至大理卿。
谈阿附武三思,排挤桓彦范、张柬之等大臣,二年,擢刑部尚书。
景龙四年(710),以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留守东都。
同年八月,贬为蒲州刺史。
玄宗开元二年(714)以酷吏为人所不齿,诏由滑州刺史放归草泽。
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及《周利贞传》、《桓彦范传》,《唐会要》卷四一。
全唐诗》存《回波乐》词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
邕少知名,博闻强志。
长安初,召拜左拾遗。
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
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
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
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
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
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
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张朏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51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朏。
张柬之侄。
中宗初,因伯父柬之功,授荆州参军。
韦后专权,贬抚州参军。
睿宗时,起试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开元末,累迁渠州刺史。
天宝间,历任涪陵、零陵、临川、新定四郡太守,所至以清廉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732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季心。张漪第四子。九岁削发为僧。后还俗,入太学。未久登进士第,拜河南府参军。以病卒。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32 字季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名臣张柬之孙,著作郎张漪第四子。
9岁削发为僧。
后还俗,入太学。
不久登进士第,拜河南府参军。
后病卒。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四收吕岩说撰墓志。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荆州昭丘人。
年十二。
于玉泉寺出家。
安贫苦节。
尤务持诵大品法华二经。
初智者。
尝得异石一片于涧水中。
悬而考之。
音响清越。
至今以代钟磬。
而悦每托之。
以想见先德时发其声。
则意趣冷然。
脩习之诚。
祥感之致。
宜哉。
悦旧病腹胀。
地无良医。
惟日阅般若求加被。
忽腹如裂。
即登厕骤下。
病良已。
朱粲之乱。
寺僧逃避无存者。
独悦居守不肯去。
贼就求饷。
悦减所给予之。
贼炊莫能熟。
因相戒不敢取。
他贼未之信。
将驱出加害。
悦坚坐曰。
吾欲与此寺俱尽。
遂怜而释之。
使前导。
行数步。
复坐曰。
吾沙门岂导人者。
形骸浮幻耳。
死奚畏。
贼奇之。
送之归寺。
汉阳王闻名敬慕。
请受戒品。
供施壹拒绝。
乃奉以大布三衣。
且问不御缯帛之故。
答曰蚕衣多损。
乖忍辱之名。
布服易成。
表慈悲之相。
王曰仲由不耻。
孔子见称。
沙门慈忍。
固其所也。
山居五十馀年。
逮终则寿七十二矣。
永徽中。
或于青溪。
见僧擎锡跣足者。
自称般若师。
议者以为悦无恙时。
常诵般若。
故云尔。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悦。姓张。荆州昭丘人。十二于玉泉寺出家受戒。安贫苦节。尤能持念大品法华。常诵为业。随有经戒日诵一卷。人并异之。初智者入于玉泉。未有钟磬。于泉源所获怪石一片。悬而击之。声响清彻。悦于此寺每诵卷通。扣磬一下。闻者肃然。且其诵声如清流激韵。听者忘疲。所以幽明往者屡有祥感。一时患水腹胀如鼓。更无馀求。唯念般若。一夜正诵经次。腹忽如裂水出滂流。及试手寻洪肿顿消。病忽失所。斯所谓转障轻受者也。昔朱粲贼扰。唯悦守山。盗来求减以惠给馀。更重取煮而不熟。惭而返之。他日又来将加害命。悦坐地不动曰。害吾止此。吾欲自见寺舍取尽。遂放令引路。行数步又坐曰。吾沙门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从白刃。贼奇其高尚也。送还本寺。悦一生不衣蚕衣。唯服麻布。汉阳王至山。睹悦风仪秀眉蕴服。请受戒品。又遗厚供一无所受。王作大布三衣一袭以奉之。因问何不著缯帛耶。答曰。蚕衣损命。乖忍辱之名。布服俭素。表慈悲之相。王曰。仲由不耻夫子见称。沙门慈忍固其然也。悦步影而食。少差虚嗽。食留一分。以资飞走沈泳之属。故慈善所熏。或飞来肩上。或浮泊手中。虽衣弊服而绝无蚤虱。时又巡村乞虱养之。诫勿令杀。悦居山五十馀年。春秋七十二矣。终于岩所。永徽中。有人于青溪见一僧。擎锡跣足。自云般若师。言已不见。然生存常诵般若。故人咸号焉。
共 16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