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仁愿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华严和尚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居幽州之城北。
日以华严为业。
其诵声无近远闻之。
如在左右。
人因名之。
曰华严和尚云。
万岁通天中。
都督张仁愿晨兴。
谓其妻曰。
昨夜经声。
卿闻已否。
曰闻。
曰卿以为声发何地。
曰其必发于衙署前尔。
曰非也。
发于城北。
至今诵犹未已也。
妻曰。
城北去此远。
安得而闻也。
于是遣小竖走马覆视之而信。
其妻大惊。
一日见仁愿曰。
君心愿盍趣偿之。
仁愿曰诺兹方制造袈裟五百领以施应真。
曰君欲知应真所住之地乎。
即今之马鞍山竹林寺是已。
异日如其言求之而得寺。
然受袈裟者独缺一人。
而使归之于华严和尚则知华严亦一应真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华严和尚。
不知名氏。
居在幽州城北。
恒持华严经以为净业。
时号之全取经题呼召耳。
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
如在庭庑之下。
万岁通天年中韩国公张仁愿之为幽州都督也。
夜闻经声品次历历然。
及尔晨兴谓夫人曰。
昨宵城北道人讽诵。
若在衙署前也。
还闻已否。
夫人曰。
是何地远可得闻乎。
张君曰。
如其不信可各遣小竖走马往覆之。
果无差谬。
张君请召入城。
及相见谓张君曰。
有愿胡不报乎。
答曰。
现造袈裟五百缘布施罗汉去。
华严曰。
勿去馀处。
但送往州西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
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龛山。
已去觅竹林寺且无踪迹。
如是深入陟高山见一翁。
问之曰。
旦随吾来。
倏睹云开寺现。
景物非凡世所有。
入寺散袈裟。
毕而少二人。
彼老宿曰。
可赍还二分一与张仁愿一与华严和尚。
自此方知华严和尚是竹林圣寺中来使留一宿。
出已经年。
行化既久。
及终坐亡。
肉身不萎败。
范阳之人多往乞愿。
时有徵应。
塔近因兵革而废矣。
系曰。
一口宣诵何能入远近人人耳耶。
通曰。
近则若愿持经善法力故。
远则一音演说随类闻解。
其人是圣寺员位。
断可知矣。
神僧传·卷第六
华严和尚。学于神秀。禅宗谓之北祖。尝在洛都天官寺。弟子三百馀人。每日堂食和尚严整瓶钵必须齐集。有弟子夏腊道业高出流辈。而性烦褊躁。时因卧疾不随众赴会。一沙弥瓶钵未足。来诣此僧顶礼云。欲上堂无钵。如可暂借明日当自置之。僧不与曰。吾钵受持已数十年。借汝必恐损之。沙弥恳告曰。上堂食顷而归。岂便毁损。至于再三。僧乃借之。曰吾爱钵如命。必若有损同杀我也。沙弥得钵捧持兢惧。食毕将归。僧已催之。沙弥持钵下堂。不意塼破蹴倒遂碎之。少顷僧又催之。既惧遂至僧所作礼承过且千百拜。僧大叫曰。汝杀我也。怒骂至甚。因之病亟一夕而卒。尔后经时。和尚于嵩山岳寺。与弟子百馀人方讲华严经。沙弥亦在听位。忽闻寺外山谷中若风雨声。和尚遂招此沙弥。令于己背后立。须臾见一大蛇长七八丈。大四五围。直入寺来努目张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动。蛇渐至讲堂升阶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锡杖止之云住。蛇欲至座遂俛首闭目。和尚戒之。以锡杖扣其首曰。既明所业。今当回向三宝。令诸僧齐声为之念佛。与受三归五戒。此蛇宛转而去。时亡僧弟子已有登会者。和尚召谓曰。此蛇汝之师也。修行累年合證果位。为临终之时惜一钵故怒此沙弥。遂作一蟒蛇。适此来者欲杀此沙弥。更若杀之当堕大地狱无出期也。赖吾止之与受禁戒。今当舍此身矣。汝往寻之。弟子受命而出。蛇行所过草木开靡如车路焉。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间。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归白和尚。和尚曰。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亦甚聪慧。年十八当亡。即却为男。然后出家修道。裴郎中即我门徒。汝可入城为吾省问之。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艰难。汝便可救之。时裴宽为兵部郎中。即和尚门人也。弟子受命入城。遥指裴家。遇裴请假在宅。遂令报云。华严和尚传语。郎中出见神色甚忧。僧问其故。云妻欲产已六七日。烛灯相守甚危困矣僧曰。某能救之。遂令于堂门外净床席。僧人焚香击磬呼和尚者三。夫人安然而产一女。后果十八年而卒。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
中宗神龙间,张仁亶自朔方入朝,中宗于西苑迎之,有从臣作歌云云,见《唐诗纪事》卷一〇。
全唐诗》收此诗,又作徐彦伯诗。
按《文苑英华》卷一六九作徐彦伯诗,应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67—约726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
八岁工词赋,博涉经史。
武则天垂拱间登进士第,授亳州城父尉,转华阴尉。
大足元年,登文擅词场科。
历美原尉、华原丞、鄠县尉。
睿宗景云二年,朔方总管张仁愿奏判军事。
累迁户部员外郎,历祠部、主爵、考功三郎中,擢给事中、中书舍人。
迁兵部侍郎,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博闻好古,善文词,工篆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26? 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8岁工词赋,博涉经史。
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登进士第,授亳州城父尉,转华阴县尉。
大足元年(701)中文擅词场科,转美原县尉、华原丞、鄠县尉。
睿宗景云二年(711)为朔方总管张仁愿奏分判军事,擢拜左台监察御史,再迁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
转祠部、主爵、考功三郎中,后拜给事中、中书舍人。
迁兵部侍郎,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前后卒,年60。
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王徽传》、《新唐书·王徽传》、苏颋《扬州大都督长史王公神道碑》。
易从博闻好古,善文词,工篆体。
撰有文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人。
中宗时任监察御史,又入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幕府,分判军事。
约睿宗时,为司勋郎中,迁兵部侍郎。
玄宗开元中,拜平卢节度使,改河西节度使,曾招抚吐谷浑来降。
又改剑南节度使,受敕修青城山常道观。
后拜河南尹,官太常卿。
能诗,以边词知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中宗时任监察御史。
神龙三年(707),入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幕,分判军事。
约睿宗时,为司勋郎中,迁兵部侍郎。
玄宗开元七年(719),拜平卢节度使。
后历任河西节度使、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河南尹、太常卿等职。
事迹散见《新唐书·张仁愿》、《国秀集》目录、《千唐志斋藏志·张颜志》、《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七、《唐方镇年表》卷六及卷八。
其诗以《边词》知名。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张敬忠,生卒年里贯均不详。
神龙三年为监察御史,入朔方总管张仁愿幕,与何鸾、寇泚等分总军事。
开元初,官司勋郎中、灵武道行军判官,北伐突厥。
七年,拜平卢节度使。
十二年,官剑南节度使。
全唐诗》存诗二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七
敬忠。
中宗朝监察御史。
张仁愿在朔方奏判军事。
迁吏部司勋郎中。
开元中为左散骑常侍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节度大使。
摄御史中丞本道采访经略大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上谷昌平人。武则天长寿三年,中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中宗神龙三年,再中贤良方正科。景龙二年,为长安尉,充朔方随军。玄宗开元十二年,为中书舍人,宣慰河东。十三年,为兵部侍郎,玄宗亲选为宋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泚,一作“玭”,误。
郡望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武后长寿三年(694)中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中宗神龙中复登贤良方正科。
初任长安县尉,后张仁愿为朔方总管,奏请分判军事。
历户部员外郎,迁守中书舍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使宣慰河东,寻迁兵部侍郎。
后出为宋州刺史,转定州刺史。
善诗文,与颜元孙友善。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张仁愿》、《元和姓纂》卷九、《唐会要》卷七五、《千唐志斋藏石·工部郎中寇公(锡)墓志铭并序》。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一
泚。
中宗朝官长安尉。
张仁愿在朔方奏判军事。
开元十三年。
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
刘体微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彭城人。
中宗景龙中,为始平主簿,朔方总管张仁亶奏为幕僚,分总军事。
玄宗开元二年,官偃师令,封博阳县男。
入为金部郎中,出为郑州刺史,后累迁谏议大夫、卫尉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邕少知名,博闻强志。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
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
……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中宗景龙中为监察御史。
玄宗开元中,历任仓部员外郎、太常少卿、太子右庶子、中书舍人等职。
事迹散见《旧唐书》之《张仁愿传》、《音乐志三》、《唐会要》卷五八。
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