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溥仪

相关人物:共 30 位
共 30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俞陛云(1868-1950) 字阶青。浙江德清人。俞樾孙。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人物简介
1868.3.17-1950.10.12,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
浙江德清人,光绪十年(1884年)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
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
1894年彭夫人病故。
1895年11月俞陛云的祖父为他续娶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为妻(即俞平伯之生母,也通诗文)。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与夏同龢、夏寿田同登戊戌科进士前三名,俞陛云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命出任四川副主考。
翌年由江苏巡府以俞陛云长经史,不独以科贸见长,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
1912年(民国元年)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馆长)。
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不久由此移居北京,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
1932年3月,接溥仪邀佐政伪满洲国书,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
1937年芦构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居京郊寓所,以卖字谋生,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
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
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人物简介

简介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别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贵阳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
精通史学,擅长诗词、书法。
点翰林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又曾充当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
辛亥革命前后任江苏金陵道尹、江苏将军府咨议厅长。
民国初年因文名被直隶都督冯国璋聘为督军公署秘书长,继而随冯赴江苏都督任,颇受青睐。
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出任内阁左丞。
后胡嗣瑗随溥仪到东北任职终老。
维基
胡嗣瑗(1869年8月21日—1949年)字晴初,亦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
贵州省贵阳府开州人。
清朝、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人物。
胡嗣瑗的先祖来自广东顺德。
胡嗣瑗生于清朝同治八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嗣瑗中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为候补道,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并曾任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
中华民国初年,冯国璋任直隶都督时,胡嗣瑗任都督公署秘书长。
此后,冯国璋转任江苏都督,他继续在冯国璋手下任职。
民国四年(1915年),他任江苏金陵道道尹。
冯国璋任江苏将军时,他曾任将军府咨议厅厅长,作为首席幕僚代行政务。
民国六年(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任内阁阁丞。
后来,被冯国璋免职,此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五峰草堂开始隐居。
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25日,溥仪传旨赏胡嗣瑗在紫禁城内骑马。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8日,溥仪于天津张园成立了行在办事处,郑孝胥和胡嗣瑗负责管理总务处。
胡嗣瑗还出任清室驻天津办事处顾问,负责行在的日常事务。
后来胡嗣瑗随溥仪从天津潜赴中国东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初,溥仪在板垣征四郎的压力下同意任满洲国执政。
溥仪希望陈宝琛任执政府府中令,但没有成功。
当时胡嗣瑗和宝熙均想获得该职,宝熙最终获得执政府府中令一职。
胡嗣瑗则获任执政府秘书处长。
两年后,满洲国实行帝制,执政府改为宫内府,胡嗣瑗和宝熙又都想获得宫内府大臣一职。
不久二人都未能如愿,而是皆被任命为参议府参议。
胡嗣瑗擅长书画。
1946年,徐操、王雪涛等人合作书画扇面,内钤胡嗣瑗的印。
1949年病逝。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陈毅,字诒重,号郇庐,湘乡人。光绪甲辰进士,历官邮传部参议。有《郇庐诗文集》。
维基
陈毅(1871年2月2日—1929年3月22日),字诒重,一字武仲,晚年号郇庐,原名道亨,湖南湘乡东凤一都长乐乡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17岁师从王先谦,预撰经籍。
为县学优廪贡生,荫生,充坛庙工程监督、京师学务处编书局襄校兼书经图书分纂、刑部奉天司邦主稿。
光绪二十八年顺天乡试举人,补刑部郎中。
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登第,授刑部郎中,后官至京师编译馆主纂、京师大学堂提调、邮传部左参议、右侍郎、资政院参议等。
清王朝灭亡后,拒受袁世凯交通部职。
客居青岛,常与恭亲王溥伟联系,为积极的复辟派。
民国二年(1913年),溥伟几经密谋,拉拢一批军阀准备起事,陈毅则起草“檄文”。
后北洋政府发觉此事,对其进行瓦解监视。
最终活动流产,史称“癸丑复辟”。
后来又与于式枚、刘廷琛、胡思敬等参与张勋复辟活动。
复辟失败,乃侨居天津,追随废帝溥仪,以“孤臣自命”。
1928年五月,发生孙殿英军盗掘东陵皇墓案,六月十八日醇亲王及庆亲王载振等召开会议,决定派陈毅与载泽、溥相、耆龄、宝熙等往东陵查勘祭扫。
此时陈毅负病力疾前往。
此时又恰逢刚出生的儿子去世,其长妾也悲伤去世,不久陈毅也去世。
陈毅生前曾经参与修订《皇清文献通考》。
所撰有《荀子异义》、《墨子正义》、《郇庐诗文集》一卷、《东陵纪事诗》一卷等。
其《郇庐诗文集》由其友胡嗣瑗整理于1936年出版,中有王先谦墓表、李鸿藻家传、张勋神道碑铭、胡思敬墓志铭等。

人物简介

维基
商衍瀛(1871年6月11日—1960年),号云亭,又号蕴汀,男,广东番禺人,属汉军正白旗。
光绪甲午科顺天乡试第184名举人,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八名。
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工书法。
曾为皇后婉容之师。
宣统元年(1909年)任京师大学堂高等科监督。
民国初曾参与《清史稿》的编写,任协修。
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我在婚礼之后,挑选了几个我认为最忠心的,最有才干的人,作为我的股肱之臣。
这就是郑孝胥、温肃、柯劭忞、王国维、商衍瀛等,分别给予南书房行走等官衔”、“我(溥仪)欲借日本之力必得关东之心。
因此,我就从奉系里寻找张作霖的旧头目们,为我复辟使用。
有个叫商衍瀛的遗老,是广东驻防旗人,从前做过翰林,当时是东北红字会的名人,这时出来给我活动奉系的将领。
因为张学良已明白表示了要与蒋介石合作,所以商衍瀛进行的活动特别诡秘。
简要地说,这个活动并没有结果。
”曾为张勋的文案。
1932年任满洲国执政府秘书兼内务官,1934年任宫内府内务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曾担任副馆长。
在《文史资料》中发表过《珍妃其人》一文。
米佩棻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米佩棻(1880年—1958年2月23日),字子香,山西忻州北关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斋法科,宣统三年进士。
《晋阳日报》总董事、山西省督军府秘书长、议会议员、山西大学教授、忻县县长。
米佩棻自幼聪慧好学,受父辈影响,处事严谨。
少年时代就读于忻州秀容书院,学业名列优等。
1899年(光绪25年)乡试举人,先后任清朝正定府栾城县知县,后升任定州直隶州知州。
七年后辞职,因兴新学,废科举,兴学堂,就读于山西大学堂西斋法科,1910年期满毕业。
1911年秋宣统帝对全国各省大学堂200余名优秀学生,授进士。
米佩棻为山西五名中之一。
在米佩棻故居北关东一巷的南大门上悬挂有“进士第”的牌匾,内院西大厅正中悬挂“金明进士”牌匾,名噪一时。
1910年《晋阳日报》因交文禁烟案停刊,重新复刊后,米佩棻任总董事,继续发行至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阎锡山督军山西,委任米佩棻为督军府秘书长,并推选为山西省议会议员。
在其后期间,米佩棻看重董崇仁(董崇仁与袁世凯关系密切,获封为将军),追随董崇仁行事,疏远阎锡山,因阎锡山不满其行为,于1924年调任米佩棻为临汾县县长,在任长达九年。
1933年才调回太原,任山西大学教授,后自觉仕途不顺,于1936年称病辞职回忻县。
1937年11月2日忻口会战结束,日军侵战忻县,因忻县县长空缺,米佩棻又为阎锡山的旧部,而在维持会任会长数月后,被委任为忻县县长。
在此期间与其长子曾想方设法营救在押的中共地下党工作者两人,其中一人为王在中,使其深夜逃离监狱,越城而走。
为避免日军追查,他借故携妻带幼子赴天津德国租界避难。
此后在其子周旋下终于化险为夷,半年后返忻县。
因时局不稳对日伪政权不满,厌恶日本人,他无心再任忻县县长之职,于1941年辞去县长之职,回家为民。
1948年7月21日忻县解放,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米佩棻被推选为忻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参加了忻县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米佩棻长于诗文,精于翰墨、书法精到,行草楷隶,俊俏秀丽,在忻县碑文牌匾书字行于一时。
原忻县城内综合商店上“巩固工农联盟,发展城乡经济”及“米氏宗祠碑记”书写笔法精到,间架老成。
米佩棻于1958年2月28日病逝,享年79岁。
[http://baike.sogou.com/v72121594.htm?fromTitle=米佩棻]□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姚华(1876—1930) 字重光,号茫父,久居北京莲花寺,因别署莲花龛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三十年(1904)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善于诗词曲、书画、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与陈师曾最善。留学日本,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皆赞之。民国初生活贫困、父母子女皆亡,身体瘫痪,贫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
1876-1930.6,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留学日本。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建立以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还有《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姚茫父墓志铭
湘潭周大烈撰 嗟乎,士夫道丧。
茫父乃郁郁陨于破寺中矣。
茫父性姚名华,字重光,贵州贵阳人。
清光绪丁酉举于乡,甲辰成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习说文许氏学,好篆隶,奉亲居京师莲花寺,穷搜金石文字,比勘题识,早夜不休,于士夫所挟持为荣贵者若冥然而无睹,其困勤笃嗜,清之张廷济无以过之。
时德宗在位,穆宗生母孝钦显皇后临时称制,内政败乱。
庚子拳匪事起,国几亡,君不胜愤慨,值议变法,偕朝士赴日本学法律政治。
余时亦由湖南东渡,同入法政大学,见其挟册上堂,书所授语,一字无遗。
固矻矻以厕群强中图拯救之道,学竟归,迁邮传部船政司主事,邮政司建核科科长。
而国已乱,未几,宣统帝逊位,民国建立,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
自是四居议席。
然所抱持者盖无一不与人相忤,所谓议会政治,竟未尝参与焉。
乃愤然竟弃所学,仍居破寺中,理其旧业,更恣意作书画,每画辄题其诗词与曲,曲尤工,人竞买之。
朝夕所资,略取给焉。
余客京师时,亦寓寺中,与论金石词曲,以为遭此时,固得所遣矣。
自宣统己酉至民国十八年间,连丁继妣熊恭人暨孝宪先生忧,又连丧子女四人,其弟芗早丧,仅遗一女,又病卒。
值国内军人斗争,战祸日剧,忧乱迸于一时,遂得偏废疾。
余时时往视之,外貌丰硕如故,仍据案挥残臂作书画,磅礴郁积,意气若不可一世,四五年中,无颓败状。
嗟乎,是岂真不可一世邪。
十九年六月病再发,一日而卒。
所著有小学问答、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蒐存未刊行,自定诗赋词曲论著杂文,题曰弗堂类稿三十一卷。
其门人王伯群为印于金陵。
曾祖玉德,妣吴氏。
祖廷辅,妣严氏。
考源清,私谥孝宪先生,妣雷氏。
子四。
鋈,日本高等蚕丝学校毕业。
鋆,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出嗣弟芗。
鐜,先卒。
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肄业。
女三。
銮,适同县文宗沛。
盘、錖,未适人而卒。
葬北平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之阳。
其友周大烈为之铭曰:吾道非邪,彼所抱之道亦再颠而再倒。
当士夫群攘攘于奔离中,顿踬以老。
嗟乎,茫父已已乎,世昏形槁,附燕甸兮片石棱棱,顾姚山兮孤心皓皓。
弗堂词·跋
姚崇光先生以宏达之才崛起边方。清末由进士游学东洋,供职邮部。入民国后任北京女子师范校长。顾以性长文学,不耐案牍,又一时任事者多非同类,奔竞成风,素所深耻,乃退而精研艺术。确有心得,书画诗词皆卓然自成一家,而画尤冠绝燕京,驰誉中外。得其碎幅零缣,无不珍为鸿宝。惜乎五十过二,遽辞人间,诚艺文界之一大损失矣。夫天之赋予于人也,不能使其完全,而人之生于世也,往往多留缺陷。向使崇光先生得位乘时,勋猷彪炳,其尚有余力以专攻文艺,优入纯粹以精之域乎。韩昌黎谓柳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无疑,诚知言也。燕京七百年来为中国惟一之都会,名书古画乃藏庋之渊薮。自经庚子乱后,加以民国改革,时势变迁,从来罕见之图籍,出现于市廛间者不少。先生适逢其会,久滞彼都,日惟与厂甸营此业者相周旋,过目珍奇不下数千种,虽寒素家风,为力有限,百难购一,而借此遍览千古名家,以发抒其抑塞磊落之气,所谓得江山之助,握造化之权,心领神会,豁然贯通,故能臻此绝诣,岂偶然哉。世人多谓黔中僻陋,黔地诚僻陋,而黔人之游历于外者开拓心胸,激扬志趣,其所成就每凌驾乎中原,亦以中原数千年来文物声名发泄已甚,而边省磅礴郁积,名山大川之灵秀甫启其端倪。虽在交通阻隔之世,人才已渐奋兴焉。况今之飞机铁道,一日千里。行见重门洞开,贤哲浚发,其必能超越全国,可断言也。先生捐馆后,门人王君伯群搜集平生著作,编为弗堂类稿三十余卷,中以题跋为最多,诗文次之,词二卷,曲一卷,惟临殁之庚午春词二十余阕未编入。今印丛书四集,悉采入以为诸词家之殿。溯黔中自明设省,三百年间诗人接踵,专集颇多,惟一词则阒焉寡闻。清代词家始有江辰六显于康熙之际。延至中叶,倚声渐盛,而附载各家集中者,要皆篇幅寥寥,略备一格,其有妙谐声律,专精此道,以黎伯庸之葑烟亭为最,陈息凡、邓花溪两家各体尚称完备,而终不及先生之造诣深醇,尽工尽善也。先生之词在黔省诸词人中固称后劲,即在清代诸词人中亦翼然翘楚。此殆如六朝结局之有庾子山,前明结局之有钱蒙叟,皆可谓集其大成。故文艺一日不泯灭,即中国一日能存在。昔人称言者心之声,又称声音之道与政通,安得曰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然则中华民族复兴之枢纽,黔省人文蔚起之关键,将以先生之词卜之。识者当不以余言为河汉焉。 民国第一丙子季夏。安顺杨恩元覃生识。
维基
姚华(1876年4月26日—1930年5月8日),字重光,又字一鄂,号茫父,以号行而多称姚茫父;寓居北平莲花寺,因别署莲花盦主,又署弗堂,寓半佛之意。晚年因重五代杨凝式(杨风子)书法又号倚风。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代末科进士,晚清和中华民国戏曲理论家、书画家、诗人、学者、政治人物、教育家,精通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与陈师曾同为民国刻铜艺术的倡导者,合称“姚陈”。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曾寿(1878-1949) 字仁先,号苍虬。
湖北蕲水人。
名诗人陈沆曾孙。
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
曾为张之洞幕僚,赞助新政。
辛亥后一度侨居上海,鬻画自给。
溥仪出宫居天津时,陈曾寿为婉容师傅。
伪满时期曾任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
卒于上海。
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皆有任职。
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
人物简介
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号苍虬、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人。光绪丁甲选拔贡,壬寅乡试中本举,癸卯会试取进士,任刑部主事。次年,应经济特科试,列高等。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为幕僚,襄赞新政。后由学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 著有《苍虬阁诗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
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
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
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
中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中进士,任刑部主事。
曾经一度出游日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
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
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禦史。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邀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
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
他和寓居青岛的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
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
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
1925年,陈曾寿赴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
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任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
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
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
1949年,陈曾寿在上海逝世。
年七十二。
灵桂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灵桂(1815年—1885年),字小山,号芗生,中国清朝宗室、翰林、官员,满洲正蓝旗人。
为顺治帝第五子常宁的八世孙,宣统帝之嫡外曾祖父(嫡外祖母之父)。
正蓝旗官学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恩科顺天乡试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殿试高居第二甲第一名(传胪),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光禄寺卿、通政使、工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崇文门正监督、武英殿总裁、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
又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护军统领、镶红旗蒙古都统、正红旗满洲都统、正蓝旗汉军都统。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己酉科顺天乡试副考官。
光绪十一年(1885年)卒,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恭。
任职工部时,曾参与清西陵嘉庆皇后昌西陵选址,任相度大臣之一。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归国,执教于南通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1916年,赴上海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證、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并称“五星聚奎”。
1927年6月,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遗书中有“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语。
陈寅恪称其“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静安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
著有《观堂集林》、《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人间词》、《殷周制度论》等。
词学图录
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一作静庵,一字伯隅,号观堂,初名国桢。
浙江海宁人。
清诸生。
光绪二十七年(1901)留学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
病归。
授学部总务司行走。
入民国,受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
一度为清废帝溥仪召为南书房行走。
民国十六年(1927)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为近代学术大家,考证上古史最见功力。
早年治美学、戏曲学,亦有成就。
论词倡"境界说",影响深远。
诗不多作,词尤工,往复幽咽。
有《观堂集林》、《静安文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
词集名《苕华词》,又名《人间词》、《观堂长短句》。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907.4.16-1994.2.28,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俊之,号次雄,英文名威廉,日文名清水次雄,在日期间曾用名金秉藩。
溥仪同母弟。
幼年在醇王府作溥仪伴读,于1929年到日本东京学习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溥仪曾勒令其留下并与一满人女子结婚,但被日军发现并破坏),1935年回东北,在满洲国任军职(宫内府侍从武官)。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满洲国灭亡。
溥杰与哥哥溥仪逃至沈阳打算改乘飞机前往日本,在沈阳机场被苏联军队俘获,1950年8月被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羁押,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到1960年11月获特赦释放(11月19日签署特赦令,11月28日执行)。
之后与妻子重逢,并度过文化大革命。
1980年代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1年11月28日获日本立命馆大学颁发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4年2月28日7时55分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死后骨灰一半葬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中山神社(嵯峨家的神社)的爱新觉罗分社内。
另一半葬于北京。
共 30 首上一页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