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全豁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僧文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福州人。
少依杭州大慈寰中受业,曾随岩头全豁、雪峰义存游方,然未契机缘。
后嗣洞山良价。
年二十七,住澧州钦山,开堂授徒,曾与诸僧道辩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65 【介绍】: 唐僧。剑南人,俗姓周。少出家。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嗣澧州龙潭崇信,亲侍逾三十年。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朗州刺史薛延望邀住朗州德山,四方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德山接机喜用棒詈,呵佛骂祖,学人服其威猛,每即悟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剑南周氏子。
幼不群。
稍长出家登戒。
习复经律。
乡里誉之。
时达磨之道。
方盛行襄汉间。
龙潭信禅师名尤振。
鉴因挟复造之。
见则遽曰。
久向龙潭。
及乎到来。
潭又不见。
龙又不现。
鉴曰。
子亲到龙潭来。
一夕久侍立方丈上。
将出索烛焉。
信授以纸烛。
鉴拟接次。
信即吹灭之。
鉴礼拜。
信云见什么便礼拜。
鉴云。
从今向去。
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明日即辞去。
信谓诸徒曰。
可中有个汉。
牙如剑树。
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头。
他日向孤峰顶上。
立吾道在。
鉴抵沩山。
从法堂西过东。
回顾方丈云。
无无。
便出。
至僧堂前。
乃云。
也不可草草匆匆。
遂具威仪上参。
跨门提起坐具唤云。
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
鉴喝扬袂而出。
沩山晚间问维那云。
今日新到僧何在。
对曰。
那僧见和尚了。
便背法堂。
著草鞋去也。
沩问云。
你众人还识者僧否。
众云不识。
沩云。
是僧将来。
有把茆盖头。
呵佛骂祖去在。
住澧阳三十年。
属武宗废教。
避难于独浮山石室中。
大中初。
武陵太守薛廷望。
再崇葺德山禅院。
请鉴居之。
上堂云。
于己无事。
则勿妄求。
妄求而得之。
亦非得也。
汝但无心于事。
无事于心。
则虚而灵。
空而妙。
毫𨤲系念。
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
万劫羁锁。
圣名凡号。
尽是虚声。
殊相劣形。
皆为幻色。
汝若求之。
得无累乎。
及其厌之。
又成大患。
鉴一日问维那。
今日几人新到。
那云八人。
鉴云。
将来一时生按著。
龙牙问学人。
仗镆铘剑。
拟取师头时如何。
鉴引颈。
牙云。
头落也。
鉴微笑。
牙后到洞山举前语。
山云。
德山道什么。
牙云。
德山无语。
山云。
莫道无语。
且将德山落底头。
呈似老僧。
牙省过忏谢。
有人举似鉴。
鉴云。
洞山老人不识好恶。
者个汉。
死来多少时。
救得有什么用处。
雪峰问。
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
鉴云。
我宗无语句。
亦无一法与人。
岩头闻云。
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
拗不折。
虽然如是。
唱教门中。
犹较些子。
鉴寻常遇僧到参。
多以柱杖打。
临济闻之。
教侍者参次。
待其打时。
但接取柱杖。
当胸一柱。
侍者壹如临济教。
鉴便归方丈。
待者回举似临济。
济云从来疑著者汉。
六年乙酉岁。
十二月三日。
忽告其徒曰。
扪空追向。
劳汝心神。
梦觉觉非。
复有何事。
竟坐逝。
春秋八十四。
戒腊六十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宣鉴。姓周氏。剑南人也。生恶荤膻少多英敏。宿赍异操恳愿出尘。大龙不屈于小庭。俊鹗必腾其层汉。既除美饰当预僧流。从受近圆即穷律藏。其诸性相贯习偕通。闻重湖间禅道大兴。乃杭志云游造龙潭信禅师。则石头宗师之二叶也。始唯独居一室。鉴强供侍之。一夕龙潭持一枝火授鉴。鉴接而行。数步且曰。久闻龙潭。到来龙之与潭俱不见欤。信曰。子亲到矣。机与教符。日亲丈室三十馀年。后止澧阳居。无何属武宗搜扬。洎大中还复法仪。咸通初武陵太守薛延望坚请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禅徒辐凑。伏腊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雪峰参见鉴深肯重。以咸通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诸徒曰。扪空追响劳汝神邪。梦觉觉非复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五。身据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门风焉。今襄邓汉东法孙极盛者是。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简州周氏子。早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尝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常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遂担青龙疏钞。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云。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汝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师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摘投于巨壑。遂焚之于是礼辞。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泉州何氏子。
少礼青原谊公落发。
往长安宝寿寺禀戒。
习经律诸部。
优游禅苑。
与雪峰钦山为友。
自杭州大慈山。
逦迤造于临济。
属济归寂。
乃谒仰山。
后参德山。
执坐具上法堂瞻视。
山曰作么。
师便喝。
山曰。
老僧过在甚么处。
师曰。
两重公案。
乃下参堂。
山曰。
这个阿师。
稍似个行脚人。
至来日上问讯。
山曰。
阇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
山曰。
甚么处学得这虚头来。
师曰。
全奯终不自谩。
山曰。
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雪峰在德山。
作饭头。
一日饭迟。
德山擎钵下法堂。
峰晒饭巾次。
见德山。
乃曰。
钟未鸣。
鼓未响。
拓钵向甚么处去。
德山便归方丈。
峰举似师。
师曰。
大小德山。
未会末后句在。
山闻。
令侍者唤师去问。
汝不肯老僧那。
师密启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与寻常不同。
师至僧堂前。
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头老汉。
会末后句。
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虽然也祇得三年活。
(山三年后果示灭)。
一日与雪峰钦山聚话。
峰蓦指一碗水。
钦曰。
水清月现。
峰曰。
水清月不现。
师踢却水碗而去。
师住鄂州岩头
值沙汰。
于湖边作渡子。
两岸各挂一板。
有人过渡。
打板一下。
师曰。
阿谁。
或曰。
要过那边去。
师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
抱一孩儿来。
乃曰。
呈桡舞棹即不问。
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
师便打。
婆曰。
婆生七子。
六个不遇知音。
祇这一个也。
不消得。
便抛向水中。
师后庵于洞庭卧龙山。
徒侣臻萃。
曰吾尝究涅槃经七八年。
睹三两段义。
似衲僧说话。
又曰休休。
时有一僧出礼拜请师举。
师曰。
吾教意。
如∴字三点。
第一向东方下一点。
点开诸菩萨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点。
点诸菩萨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点。
点诸菩萨顶。
此是第一段义。
又曰。
吾教意。
如摩醯首罗。
擘开面门。
竖亚一只眼。
此是第二段义。
又曰。
吾教意。
犹如涂毒鼓。
击一声。
远近闻者皆丧。
此是第三段义。
夹山下一僧。
到石霜。
才跨门。
便道不审。
霜曰。
不必阇黎。
僧曰。
恁么则珍重。
又到师处。
如前道不审。
师嘘一嘘。
僧曰。
恁么则珍重方回步。
师曰。
虽是后生。
亦能管带。
其僧归。
举似夹山。
山上堂曰。
前日到岩头石霜底阿师。
出来如法举似前话。
其僧举了。
山曰。
大众还会么。
众无对。
山曰。
若无人道得。
山僧不惜两茎眉毛道去也。
乃曰。
石霜虽有杀人刀。
且无活人剑。
岩头亦有杀人刀。
亦有活人剑。
师与罗山卜塔基。
歇次。
山礼拜问曰。
和尚岂不是三十年前。
在洞山而不肯洞山。
师曰是。
又曰。
和尚岂不是嗣德山。
又不肯德山。
师曰是。
山曰不肯。
德山即不问。
祇如洞山。
有何亏阙。
师良久曰。
洞山好佛。
祇是无光。
山礼拜。
师尝谓众曰。
老汉去时。
大吼一声了去。
唐光启之后。
中原盗起。
众皆避地。
师端居宴如也。
一日贼大至。
责以无供馈。
遂倳刃焉。
师神色自若。
大叫一声而终。
声闻数十里。
门人后焚之。
获舍利四十九粒。
众为起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嗣石霜庆诸。住衡山东之七宝台。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善文章,尤长于碑碣。又工诗偈,时与齐己、修睦等诗僧游。曾作《畬山谣》,讥山民乱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僖宗光启四年,受嘱编次庆诸语录。卒年六十五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
嗣石霜庆诸。
住衡山东之七宝台。
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
善文章,曾为本寂、全豁、圆智等撰塔铭碑颂。
僖宗光启四年(888)受嘱编次庆诸语录。
又善诗偈,诗人齐己、李咸用、修睦等皆与其游。
曾作《畬山谣》,讥山民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
卒年65岁。
有集已佚。
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七、《南岳总胜集》卷中有传,并存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不知何许人。性方正。举止造次合于义。蚤年遍参请。尝见德山鉴禅师。有悟入。晚居衡山之七宝台。寒暑之服。未尝用帛。人因以布衲呼之。后进或有谒者。使尽略去苛礼。苟称门弟子。则立谢绝。戒勿通。然好诱诲俊秀。善词章。凡著述。辄能传远垂久。时寺尤苦山民莫徭辈所扰。斩木烧山。不可谁何。于是泰作畬山谣以风。而上适闻之。诏守令严加禁约。而岳中诸寺。赖以获存。临逝说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猛𦦨一堆。千足万足。舍利营小浮图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玄泰者。不知何许人也。性掺方正言不浪施。心静之情义而后动。所居兰若在衡山之东号七宝台。不衣蚕缕。时谓泰布纳欤。从见德山禅师豁如自适。誓不立门徒逍遥求志。而于词笔笔若有神。四方后进巡礼相见。皆用平怀之礼。尝以衡山之阳多被山民莫徭辈斩木烧山损害滋甚。泰作畬山谣。远迩传播达于九重。敕责衡州太守禁止。岳中兰若由是得存。不为延燎泰之力也。终年六十五。临逝说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猛炎。千足万足。偈终垂一足而逝。阇维收舍利袝坚固大师塔左营小浮图焉。又为象骨偈诸禅祖塔铭歌颂等。好事者编聚成集而行于代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
岩头全豁
后住福州罗源圣寿院。
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并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吉州新淦人。
初投本州元證禅师出家。
辞师赴东都,复至江西参洞山良价,为其法嗣。
又历参大沩安和尚、明招德谦诸僧,曾与香严智闲、岩头全豁、镜清道怤等僧论道。
晚住抚州疏山,世称疏山和尚。
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
后梁时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宋高僧传》避宋太祖讳作光仁。约为晚唐时人,禅宗僧侣,嗣洞山良价。曾参大安和尚,又尝与香严智闲、镜清道怤等论道。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二书录存匡仁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丛林号矮师叔。以其形质矬陋也。然气槩精爽。其说法。且不以杖拂为用。时时扪抚木蛇。或问焉。则曰。曹家女也。机办宏峻。四方学者所严惮。盖洞山门下之雄杰士也。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仁云尺五头巾。又问。如何是尺五头巾。仁云圆中取不得。 仁一日举香严旨重不得全话。问镜清云。怤道者作么生会。镜清云全归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个中无旨路。仁云始惬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问如何是冬来意。仁云京师出大黄。 仁迁化时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闲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又著四大等颂。李长者华严论略。行世。既入龛。有白鹿。屈膝龛前。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光仁。不知何许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则气槩凌物。精爽殆与常不同。早参洞山深入玄奥。其辩给又多于人也。尝问香严禅师。答微有偏负。曰某累茧重胝而至。得无劳乎。唾地而去。后居临川疏。山。毳客趋请颇有言辞。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行于世。终入龛中。已有白鹿至灵前屈膝而起。时众谓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释本仁。不知何许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仁罕谈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却之还至。乃徇丹阳人请住。无几时。天复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灭。先触处告违。乃集众焚香曰。至香烟尽处是某涅槃时。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龙牙山释居遁。姓郭氏。临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无常。而守恬。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满田寺。于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择木。乃参翠微禅会。迷复未归莫知投诣。闻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进问曰。何谓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当为说。而于言下体解玄微。隐众栖息。七八年间孜孜戢曜。时不我知。久则通矣。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乃请居龙牙山妙济禅院。侁侁徒侣常聚半千。爰奏举诏。赐紫袈裟。并师号證空焉。则梁贞明初也方岳之下。号为禅窟。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矣。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遘疾弥留。九月十三日归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龄。语详别录。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闽时禅僧。
岩头全豁,后住福州香溪。
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道闲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长溪人,俗姓陈。
初于龟山出家,受戒后,游诸方。
参石霜庆诸,未契法意,转参岩头全豁,服其心传。
王审知请居福州罗山,赐号法宝禅师,世称罗山和尚。
卒于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罗山道闲禅师。
长溪陈氏子。
出家龟山。
年满受具。
遍历诸方。
尝谒石霜。
问。
去住不宁时如何。
霜曰。
直须尽却。
师不契。
乃参岩头
亦如前问。
曰。
从他去住。
管他作么。
师于是服膺。
闽帅饮其法味。
请居罗山。
号法宝禅师。
僧辞保福。
福问。
甚处去。
曰。
礼拜罗山。
福曰。
汝向罗山道。
保福秋间上府朝觐大王。
置四十个问。
头问。
和尚忽若一句不相当。
莫言不道。
僧举似师。
师呵呵大笑曰。
陈老师自入福建道洪塘桥下一寨。
未曾见有个毛头星现。
汝与我向从展道。
陈老师无许多问头。
祗有一口剑。
一剑下有分身意。
有出身路。
不明便须成末。
僧回举似福。
福曰。
我当时也祗是谑伊。
至秋入府。
师特为办茶筵请福。
福不赴。
却向僧曰。
我中间曾有谑语。
恐和尚问著。
僧归举似。
师曰。
汝向他道。
猛虎终不食伏肉。
僧又去。
福遂来。
临迁化。
上堂集众良久。
展左手。
主事罔测。
乃令东边师僧退后。
又展右手。
令西边师僧退后。
乃曰。
欲报佛恩。
无过流通大教。
归去也珍重。
言讫莞尔而寂。
系曰。
岩头门下得法者。
传灯现录六人。
而二彦一闲最著。
僧统仅传瑞岩彦。
而玄泉彦与闲师不载。
予故表之。
使知黄龙明招二公所自出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闽越许氏子。既受岩头奯禅师心印。初若杜默。后为所知。勉之利物。乃允众请。居台之瑞岩院。其治人治己。严整有法度。故江表之言丛席者推焉。且机辨峻捷。镜清道怤。尝致问辄挫。 一日有三梵僧至。彦问曰。何时离天竺。曰朝时。曰得无劳乎。曰为法忘劳。彦召维那。俾入堂。上座安置。明日求之。不复见。 吴越钱氏屡聘。仅一至。即苦辞去。或谓有自满仓盖不待耕获。而众常给也。忽遇一村媪。语之曰。汝疾归。救取千百物命。媪即到家。其儿妇。方挈竹器。拾田螺。媪遽放之水云。 又檀越数家。同日请斋。而彦一时应赴。则其分化可知。及卒。方阇维。巨蛇缘木杪。投身火聚与俱化。噫异矣。薪尽舍利飞。散草木上。精莹绝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彦。
姓许氏。
闽越人也。
早悟羁縻忽求拔俗。
循乎戒检俄欲观方。
岩头禅师领会无疑。
初乐杜默似不能言者。
后为所知敦喻允请住台州瑞岩山院。
时道怤往参问。
答对响捷。
怤公神伏。
后二众同居。
彦之威德凛若严霜。
紏正僧尼无容舛悟。
故江表言御众剪齐者。
瑞岩为最。
尝有三僧。
胡形清峭目睛转若流电焉。
差肩并足致体。
彦问曰。
子从何来。
曰天竺来何时发。
曰朝行适至。
彦曰。
得无劳乎。
曰为法忘劳。
乃谛视之足皆不蹈地。
彦令入堂上位安置。
明旦忽焉不见云是辟支迦果人。
然莫知阶级。
时有不测人入法会非止一过。
彦参学时号为小彦长老。
两浙武肃王钱氏累召方肯来仪。
终苦辞去。
寺仓常满。
尝有村媪来参礼。
彦曰。
汝休拜跪。
不如疾归家救取数十百物命大有利益。
媪匆忙到舍。
儿妇提竹器拾田螺正归。
媪接取放诸水濆。
又数家召斋。
一一同日见彦来食。
至终阇维。
有巨蛇缘树杪。
投身火聚。
当乎薪尽舍利散飞。
或风动草木上纷纷而坠神异绝繁。
具如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