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武宗

相关人物:共 67 位
共 6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僧日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岐下人。俗姓刘。幼博览经籍,后从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受经法,无所不精。因游嵩岳,问圆通之诀。后至衡山,登昂头峰,有终焉之志,庵居二十年。宣宗大中中率徒于昂头峰旧基构舍,复居十五年。懿宗咸通中卒,年一百八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刘氏。岐人。世豪贵。读书通经史庄老。然意殊陋之。遂趋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求出家。既受具。谒嵩岳得印记。为黄梅法胤。后游南岳昂头峰。爱其秀丽竦拔。迥脱尘累。有终焉之志。庵居阅二十载。属会昌废教。照因木食涧饮。仅延喘息深岩穷谷中。大中初。诏除旧禁。乃复率其慕向之徒。缮治故址。以受来学。如是又十五年。咸通元年示寂。春秋百八。越三年二月三日。迁尸于塔。建碑垂永久。天下谓之昂头照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日照。
姓刘氏。
岐下人也。
家世豪盛。
幼承庭训博览经籍。
复于庄老而宿慧发挥。
思从释子。
即往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下。
禀学纳戒。
传受经法靡所不精。
因游嵩岳问圆通之诀。
欣然趋入。
后游南岳登昂头峰。
直拔苍翠便有终焉之志。
庵居二十载。
属会昌武宗毁教。
照深入岩窟。
饭栗饮流而延喘息。
大中宣宗重兴佛法。
率徒六十许人。
还就昂头山旧基。
结苫盖构舍宇。
复居一十五年。
学人波委。
咸通中示灭。
春秋一百八岁。
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谓其禅学为昂头照是欤。
僧恒政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843 【介绍】: 唐僧。
德州平原人,俗姓周。
出家于本州延和寺。
登戒后,问道嵩山。
寻入居太一山。
文宗大和间,李德裕荐入内殿,文宗宣问而悦之,遂留内道场。
累辞归山,诏住长安圣寿寺。
武宗毁佛时,避入终南山,卒于山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周氏。平原人也。幼入乡校。然于儒书。略不加意。见佛经则玩味莫释手。后就郡之延和寺诠澄法师薙染。既登戒。问道嵩少。遁居三峰。以养圣胎。无几何。入太乙山。受徒阐化。 大和中。上嗜蜃蛤。太官每以进沿海诸郡并缘为民害。一日其壳。有力擘之而坚莫能开者。上异焉。焚香以祷。俄而自开。现观音菩萨像。仅寸许于内。仪容服饰。比世所塑𦘕者。尤可爱。上命盛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玉绵锦帕。赐兴善寺供养。因集群臣宣问。以何祥瑞。宰相李公德裕进曰。此非臣所能知。惟知陛下圣德所昭感尔。若其他佛法大意。则有终南山恒政禅师在。于是诏问政。政对曰。贫道闻之。物无虚应。此所以启沃陛下之信心尔。故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也。上曰。菩萨此身则已见矣。然所谓说法则未之闻。政曰。今陛下见此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上曰。非常之事。朕深信焉。政曰。如是则陛下已闻说法矣。上大悦。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还山诏居圣寿寺。武宗初即位。谓人曰。吾仇至矣。可不避乎遽遁入终南山。久之卒于山舍。寿八十七。阇维获舍利四十九粒。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塔葬焉。后诏废教避仇之语果验。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恒政。姓周氏。平原人也。未入法前随入乡校。殊不嗜书籍。或见佛经耽味不舍。后弃俗从师。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下受诵经法。既登戒已问道于嵩少。决了无壅。遁迹三峰放荡自在。无几入太一山中。甫行风教学人蚁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盈柈而进。有擘不张呀者。帝观其异即焚香祝之。俄为菩萨形。梵相克全仪容可爱遂致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绵锦覆之。赐兴善寺令致礼之。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相国李公德裕奏曰。臣不足知。唯知圣德昭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恒政禅师大明佛法博闻强识。诏入宣问。政曰贫道闻物无虚应。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中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也。帝曰。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政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闻说法了。皇情悦豫得未曾有。敕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其菩萨至会昌毁佛舍乃亡所在。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入山。宣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忽入终南。或问其故。曰吾避仇乌可已乎哉。后终山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后有废教之敕。政之先见若合符节焉。 系曰。蜃蛤中胡得菩萨像乎。通曰。有所警发时一现耳。近闻伪唐李氏国境荐饥陂湖间多生螷蚌。百姓竞取而食。其年免殍仆者十有七八。明年丰。民犹采之。无何有获巨蚌可二尺馀。提归擘磔击𤅢曾无少损。其人咒垂放之。俄自开张吐出佛像。长仅尺许。相好具全若真珠色。号曰珠佛焉。献李氏。后遗与梵僧焉。此意所不及处。现形者盖经中化肉山鱼米以资饥馑。岁既丰登。胡不属厌。故现相止足之地。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周。平原人。未入法前。幼入乡校。见佛经。耽味不舍。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受诵经法。既登戒已。问道于嵩少。决了无壅。遁迹三峰。放荡自在。无几入太一山中。甫行风教。学人蚁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一日御馔中。盈柈而进。有擘不张呀者。帝观其异。即焚香祝之。俄为菩萨形。梵相克全。仪容可爱。遂至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绵锦覆之。赐兴善寺致礼。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相国李公德𥙿奏曰。臣不足知惟知圣德昭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恒政禅师。大明佛法。博闻强识。诏入宣问。政曰。贫道闻物无虚应。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中。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政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闻说法了。皇情悦豫。得未曾有。敕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入山。宣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忽入终南。或问其故。曰吾避仇。乌可已乎哉。后终山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僧崇圭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841 【介绍】: 唐僧。汝州郏城人,俗姓姜。父为商佐于巩洛间。父亡,遂出家。年十八,得通经业。俄游南岳,栖息数年,后住润州茅山栖霞寺。李德裕镇浙西时,延住慈和寺,与谈甚契。次年,迁居嵩山岳寺。文宗开成元年,李德裕请住洛阳龙兴寺。两京僧俗,多从问道。卒后,白居易为撰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陕之姜氏子。其先以儒术致显贵。自天宝来。乱离相继。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圭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试经得度。无何游南岳。栖息者数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声誉益起。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见于慈和寺。与语意相得。圭曰。吾有幽忧之疾。城隍聚落。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岳中雨不愆候。或以为圭之德所感云。开成初。赞皇公入相。请阐化于洛之龙兴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灭。寿八十六。会昌元年八月十日。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崇圭。
姓姜氏。
郏城人也。
门传儒素相缀簪裾。
自天宝已来。
安史之乱侵败王略。
家族迁荡父为商贾。
趋利遵涂。
于巩洛间父亡于逆旅。
圭慨责曰。
少遭不造。
孑遗哀茕遂议出家。
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
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
乃依栖霞寺。
圭已登径门道声洋溢。
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
延诸慈和寺。
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忧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岁。
洛下亢阳。
唯岳中雨信相继。
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也。
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
请圭于洛龙兴寺化徒。
两京缁白往来问道。
檀施交骈。
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
获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众决别。
入方丈而灭。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铭。
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次淮南都梁山释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禀异操。
自言学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荣光禅院大智下求度。
师颇严谨。
约其诵经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
彻了无疑。
辞师观方。
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卫文卿命于州治长寿寺化徒。
卫侯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
植曰。
真实之物无振。
自古于今往复轨躅。
有为之法四相迁流。
法当堙厄。
君侯翘足可见。
预言武宗毁教也。
植终年九十三。
门人建塔立碑。
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图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9—835? 一作镜空。俗姓齐,名君房,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苦贫。壮喜为诗,不尚靡丽。后困于吴楚间,以诗干谒侯伯,所获甚少。宪宗元和初,投杭州灵隐寺为僧。后周游名山,愈行苦节。文宗大和元年(827),在洛阳龙门寺遇柳理,言己身后之事,并题诗1首。《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齐氏。吴郡人。始名君房。世儒者。读书通大意。不务记忆。而著述中时病尤困。家贫。干谒吴楚诸侯。无所遇。得钱才盈贯。则疾作。尽费以医药。然后愈。元和初。游钱唐。属岁大侵。念丐午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则饿困不能进。坐湖堤上。雪涕长喟。俄有梵僧笑其傍曰。法师秀才。旅游趣向亦足未。于是空闻其呼之异也。而疑之。姑应之曰。足矣。且师呼法师。谓谁欤。梵僧曰。子曾不忆诵法华经于洛京之同德寺乎。空曰。吾生年已四十五矣。足迹未尝一印洛京地。又何知夫同德寺哉。曰子方且为饥火所烧。宜不能知也。遽探囊出一枣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上智食之。能了知三际。下智则仅了前生。空掬水咽之。遂枕石而寝。寤则洞忆同德讲经事。如昨日。即问曰。震和尚安在。曰攀缘未断。再生蜀中为僧。今则断矣。曰神上人安在。曰宿愿力故。扬化无佛法地。曰悟法师安在。曰渠尝于香山石佛像前发愿。以为苟不證无上菩提者。当为武士。以纾国难。今闻已仕为大将军矣。梵僧因复语空曰。当时俦侣并我与子凡五人。就中获解脱者。惟我耳。其三人虽未出生死。而犹以进脩。不致下劣。独子以广说异端于狮子座上。疑悟学者。使于空理。妄起分别。且怠于律己。或缺戒珠。果报宜然。无足恨者。空遽拜曰。和尚慈悲。幸垂哀救。梵僧探囊出一镜。背面莹彻。曰夫世间贵贱之分。人生脩短之期。若佛法之盛衰兴替。览此可知也。空一览谢曰。谨佩诲饬。梵僧仍纳镜囊中而去。行十许步。竟失所往。空是夕投师落发于灵隐寺。受具参方。行益孤峻。大和元年。客洛阳龙门天竺寺。为河东柳理说其事。空偶曰。我寿至七十七。腊三十二。持钵乞食。馀有九年。死后则佛法其衰乎。理诘之。默不加答。乃索笔题经藏北垣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角与牙。宝檀终不灭其花。后不知所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鉴空。
俗姓齐。
吴郡人也。
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
壮岁为诗不多靡丽。
常困游吴楚间。
已四五年矣。
干谒侯伯所润无几。
钱或盈贯则必病生。
用罄方差。
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顾空笑曰。
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空曰。
旅游滋味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一何乖谬。
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矣。
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
大如拳许。
曰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饥极食枣。
掬泉饮之。
忽欠呻枕石而寝。
顷刻乃悟。
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问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赳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拥一褐。
浮俗之事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终不可致。
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空曰。
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
背面皆莹彻。
谓空曰。
要知贵贱之分脩短之期佛法兴赞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空览照久之。
谢曰。
报应之事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
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
大和元年诣洛阳。
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
亲说厥由向珵。
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
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珵诘之。
默然无答。
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
曰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牛虎相交与角牙。
宝檀终不灭其华。
系曰。
食梵僧之枣而知宿命者。
与茹雪山之药解诸国言音同也。
览鉴而知吉凶者。
与窥图澄涂麻掌同也。
食枣临鉴岂偶然耶。
非常人之遇也。
其空公题谶而答塞柳珵之问。
验在会昌之毁教矣。
武宗
勒僧尼反俗。
计二十万七千馀人。
坼寺并兰若共四万七千有奇。
故云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在罝犬仍拿言残害之甚。
乙丑毁法丙寅厌代。
佛法喻宝檀之树终不绝其华蘤芬馥。
故云也。
苟非异人何以藏往考来之若是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空。俗姓齐氏。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元和初值钱唐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喂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伸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惟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大和元年诣洛阳。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向珵亲说其由。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且甚奇之。空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僧腊三十二。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珵诘之。默然无答。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齐。吴郡人。少小贫苦。惟勤于学。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呻。枕石而𥨊。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赴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事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个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名山。愈高苦节。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左谏议大夫叔度子,与文宗、武宗朝宰相李德裕为再从兄弟,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中博学宏词科。
事迹据《唐摭言》卷四。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
行敏。龙朔中官右崇掖卫长史。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汝南宋氏子。
幼孤。
母明敏能诵法花。
稍通其义。
年二十八。
使依荷泽下禅德薙染。
经营僧事。
凡六年。
既而辞去参礼。
又八年。
然后于天台止观之道。
知所归向。
于是瘁志劬躬。
行四三昧。
日中一食。
不受别请。
岁歉。
或咽气漱流。
貌无馁色。
体有疮疥。
手不爬搔。
如是仅四十年。
会昌四年二月。
忽辟谷燕嘿。
十七日诫门人曰。
吾平生进脩。
逮兹获梦觉安隐。
岂非其所感之报耶。
复以天台一宗文疏。
传之弟子元堪等。
且曰。
将践圣阶。
降兹罕及。
遂奄尔而逝。
寿七十七。
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
素师事远。
武宗汰法。
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
藏之屋壁。
未几宣宗兴复。
重葺旧居。
别为远大作影堂。
而取其部文。
并置于内。
六时行道。
以终其身。
则诚无负其所嘱。
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志远。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丧。孤侍孀亲。承颜之礼匪遑晨夕。母常念法华经精通五卷。远识度明敏孤标卓然。年二十八辞亲从师。归依荷泽宗风晤解幽旨。经营僧事联绵六秋。凡诸取给未尝混互。自尔辞师寻礼复经八年。虽博赡两宗情犹系滞。闻天台一枝该通妙理。定慧双融解进于行。十乘境观起自一家。修性三德清凉盛演因命同辈追游五峰。栖遁林泉履历前躅。晓六凡四圣之理。了开示悟入之门。百界千如包罗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时。依正圆融凡圣平等。豁开心目物我双亡。仅四十年阐扬独步。远业精道邈志苦神和。卧不解衣食非别请。时岁不稔樵炊屡乖。每掬水漱流将期永日。体有疮疥手不涂摩。戒检遵修警慎心口。常以四种三昧鍊磨身心。至于缄札题尺。颇闲辞翰虫篆之美。每有缁素负才学者异其辩说。或傍搜僻隐。欲为挫锐。伺之瑕玷。求其胜负。进虽傲然踞席。退乃踧踖𧹞容。来高我山去随四悉。洎会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腊四十八。忽绝食数朝而说法罔惮。以二月十七日诫门人曰。吾自生修进不欺心口。今获二种果报。卧安觉安而无痛恼。又曰。天台宗疏务在宣传。法华疏十卷本迹二门三周记别开近显远玄文十卷五义判释。止观十卷境观双修。不定顿渐八教粗妙。遮照平等行解圆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莹玉摐金。将践圣阶降兹罕及。礼忏方等必假精诚。志之永怀副吾之意也。于时龙象云萃栉比座隅。咸赞希奇同称佛号。慈诲之际奄至迁灵。风惨云愁山昏水咽。林峦色变徒属悽伤。阇维日诸子奔驰罔知所诣。虽学者如林。达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风马氏之裔也。气度冲邃道风素高。盖远倾其解脱之瓶。注以醍醐之器。可谓一灯之后复然一灯。及武宗澄汰之际。禀师先旨哀恸累夕。以其章疏文句秘之屋壁。及宣宗再阐释门。重葺旧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时经行俨若前制。法华妙经积岁传唱。摩诃止观久而敷扬。嗣继之心已极师资之礼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2 【介绍】: 唐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字梦得。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以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又著有《天论》等。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
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属河南)。
唐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金陵五题》引)。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
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进入仕途。
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叔文、伾)刘柳(宗元)”。
顺宗被迫让位与宪宗,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为连州刺史,历夔、和二州。
文宗初,为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
不久,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平见其临终前所撰《子刘子自传》,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
刘禹锡以诗文称,哲理亦佳。
“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存诗约800余首,名篇甚多。
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宋黄庭坚《跋刘梦得〈三阁辞〉》)。
“七言尤工”(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绝句尤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又谓其“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刘禹锡“为诗用僻事,须有来处”(《刘宾客嘉话录》)之主张,为宋代江西诗派所信服(参阅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开江西诗派风气(参阅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八)。
其诗文合集,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刘禹锡集》较完备。
注本有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5句。
唐诗汇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登进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书。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从事,调渭南主薄。入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宪宗主,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奉诏还京,因作诗语涉讥刺,复贬授播州刺史,改连州。长庆、宝历中,历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卒,世称刘宾客。禹锡诗造精绝,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禹锡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刘梦得文集》(一名《刘宾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辑。《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词学图录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晚迁太子宾客,终于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文集》,词存40余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又称中山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博学宏词二科,历官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刘宾客集》。游览黄鹤楼时曾写下《武昌老人说笛歌》《出鄂州界怀表臣》及《梦黄鹤楼》等诗。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顺宗朝擢屯田员外郎。宪宗立。贬连州刺史。开成中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作品评论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刘禹锡。
新唐书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蔡百衲诗评》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童蒙诗训》
苏子由晚年多令人学刘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
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困学纪闻
刘梦得文不及诗。
竹庄诗话
山谷云: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他文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馀也。
《臞翁诗评》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瀛奎律髓
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晓,不吃气力,别无暗昧关锁。
《吟谱》
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升庵诗话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
诗薮
唐七言律……梦得骨力豪劲,在中、晚间自为一格,又一变也。
诗镜总论
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馀派可。刘婉多风,柳直损致,世称韦柳,则以本色见长耳。
唐音癸签
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诗源辨体》
刘虽与内齐名,而其集变体实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为工,七言律……两三篇声有类盛唐,……七言绝气格甚胜。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如《观舞柘枝》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宫体中佳语也。唯近体中间杂古调,终有乌孙学汉之讥,不若唐音自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飒之音。长律虽有美言,亦多语工而调熟。
《五七言今体诗钞》
东坡天才,有不可思议处,其七律只用梦得、香山格调。
《初白庵诗评》
陆放翁七律全学刘宾客,细味乃得之。
说诗晬语
大历十子后,刘梦得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
《唐诗别裁》
大历后诗,梦得高广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实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剑溪说诗
新城公曰:“刘史部公他云:‘七律较五律多二字耳,其难什倍,譬开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满,古今亦罕矣。……求其十分满者,惟杜甫、李颀、李商隐、陆游,及明之空同、沧溟二李数家耳。’”愚谓王维、刘禹锡亦有十分满者,岂反作故翁、沧溟下耶?
石洲诗话
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铺陈排比,辄有怆俗之气。山谷云:“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义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长篇,虽不逮韩之奇横,而健举略足相当。七古刘之敌韩,犹五古郊之匹愈也。即梦得五言,亦自质雅可诵。世乃谓其不工古诗,何其武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静居绪言》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闹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
《退馀丛话》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颔联,能讲究起句及结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联,每患气弱,或不能开宕。刘梦得于此处倍研练,能操笔,最可法。
养一斋诗话
乐天称梦得为诗豪,又谓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予读其集,唯律绝过人,古诗三卷,风格平弱,雅不足称作者。
昭昧詹言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枰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叙俗情入妙者,刘宾客也。次则义山。义山资之以藻饰。
《艺概》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柳。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中唐七律,梦得呵继随州。后人与乐天并称,因刘、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恶可同日语?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昔人论刘梦得为豪放,其体为东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轻议之也。
《诗法萃编》
唐人擅长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刘梦得、刘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谈》
七律与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
《东目馆诗见》
梦得歌行,咏古皆爽脆,饶别致。五作极精深,惟五古多涩雅处。
《东目馆诗见》
梦得主怨刺,故胜《主客阁》列之“瑰奇美丽”,尚未觉其典则高而滋味厚也。谓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山谷实具只服。
三唐诗品
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诗学渊源》
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
杨撝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撝,字谦光,唐朝官员,出自弘农杨氏越公房,是杨素叔祖杨宽的九世孙。
杨撝的祖父杨于陵字达夫,官至左仆射、弘农郡公。
父亲杨嗣复,字继之,是唐文宗、唐武宗的宰相。
他的大哥杨损是荫官出身,他和其他哥哥杨授、杨技、杨拭进士擢第。
杨撝官至兵部郎中。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曾任仓部员外郎。
文宗、武宗之际,李固言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其时诗人袁不约等人均入其幕,圆亦以检校司门员外郎入幕为从事。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唐诗纪事》卷五九。
全唐诗》存诗1首。
李溶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 【介绍】: 唐宗室。
穆宗第八子。
封安王。
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及仇士良立武宗,溶被擿以尝欲为太子事,杀之。
共 6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