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南卓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秭归人。昭宗乾宁中,至巴东。工诗书,喜作狂草,儒、道、佛以至歌诗、俗语,无不集于笔端。性孤高,或与之语,阿唯而已,以此人称阿唯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五代间诗僧。约为福建人。昭宗乾宁初至归州。能草书,笔法天然,常于寺观店肆书佛道经语及俚俗歌诗。又善言未来之事,间有应验,州民视为神圣。刺史于公以其惑众,系狱诘之。乃作诗2首自陈,于公异而释之。约卒于南平王高从诲时。《宋高僧传》卷二二有传。《全唐诗》存诗二首。另《太平广记》卷九八引《北梦琐言》尚存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
姿性若痴戆。
善草书。
所至挥染墙壁。
乾宁中。
见之巴东。
言笑动止无常。
然所指必神验。
故行旅寓公。
皆从问吉凶。
荆南大校周崇宾谒入。
𤀹就书其刺曰。
付皇都勘。
方朝廷问罪荆南。
而崇宾且入贡。
遇其兵南府。
遂先执之。
戮以徇书。
押牙孙道能刺曰。
付竹林寺。
后道能以是年死。
而所葬之地。
即古竹林寺基也。
知州事皇甫铉。
则画一荷校者。
于女子旁。
后铉以娶部民女。
焚锢终身。
又波斯人穆昭嗣工方药。
童子时。
偶侍其父诣浚。
浚遽画道士提匏壶乘云状。
且署其下曰。
指挥使高从诲牒衙推。
昭嗣果以医术。
有宠于南平王。
使脱道士服。
辟为其府衙推。
久之乃上诗南平王有曰。
马头渐入杨州路。
亲眷应须洗眼看。
高氏卒款附。
忽题其所居廷前芭蕉叶曰。
今日还业债。
州县无更勘。
往来见者。
始不以介意。
未几而身首异处。
刺史为踪迹之贼不得。
由是知业债语有在也。
众共茶毗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怀浚者。
不知何许人。
其为僧也憨而且狂。
乃逆知未兆之事。
其应如神。
乾宁中无何至巴东。
浚且能草圣。
笔法天然。
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
以至歌诗鄙俚之词。
靡不集其笔端矣。
与之语阿唯而已。
里人以神圣待之。
刺史于公患其惑众。
系狱诘之。
乃以诗通状。
辞意在闽川之西东。
然章句靡丽。
州将异而释之。
又详其旨疑在海中。
得非杯渡之流乎。
行旅经过必维舟而谒焉。
辩其上下峡之吉凶贸易经求物之利钝。
客子恳祈。
唯书三五行。
终不明言。
其事微密验。
时荆南大校周崇宾谒之。
书遗曰。
付皇都勘。
尔后入贡因王师南讨。
遂絷南府。
终就戮也。
押牙孙道能谒之。
书字曰。
付竹林寺。
其年物故营葬于古竹林寺基也。
皇甫铉知州。
乃画一人荷杖一女子在旁。
寻为取民家女。
遭讼锢身入府矣。
有穆昭嗣者。
波斯种也。
幼好药术随父谒之。
乃画道士乘云提一匏壶书云。
指挥使高某牒衙推。
穆生后以医术有效。
南平王高从诲令其去道从儒。
简授摄府衙推。
属王师伐荆州。
浚乃为诗上南平王曰。
马头渐入扬州路。
亲眷应须洗眼看。
是年高氏输诚于淮海。
遂解重围。
其他异迹多此类也。
尝一日题庭前芭蕉叶云。
今日还债业。
州县无更勘穷往来多见殊不介意。
忽为人所害身首异处。
刺史为其茶毗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怀浚者。
不知何许人也。
憨而且狂。
乃逆知未来之事。
其应如神。
乾宁中无何至巴东。
且能草书笔法天然。
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
以至歌诗鄙俚之词。
靡不集其笔端矣。
与之语阿唯而已。
里人以神圣待之。
刺史于公患其惑众。
系狱诘之。
乃以诗通状。
辞意在闽川之西东。
然章句靡丽。
州将异而释之。
又详其旨疑在海中。
疑为杯渡之流。
行旅经过必维舟而谒。
辨其上下峡之吉凶贸易经求物之利钝。
客子恳祈。
惟书三五行终不明言。
事后多验。
时荆南大校周崇宾谒之。
书遗曰。
付皇都勘尔。
后入贡因王师南讨。
遂絷南府终就戮也。
押牙孙道能谒之。
书字付竹林寺。
其年物故。
营葬于古竹林寺基也。
皇甫铉知州。
乃画一人荷校一女子在傍。
寻为娶民家女遭讼锢身入府矣。
有穆昭嗣者。
波斯种也。
幼好药术。
随父谒之。
乃画道士乘云提一匏壶。
书云。
指挥使高某牒衙。
推穆生后以医术有效。
南平王高从诲令其去道从儒。
简摄府衙。
推属王师伐荆州。
浚乃为诗上南平王曰。
马头渐入扬州路。
亲眷应须洗眼看。
是年高氏输诚于淮海遂解重围。
其他异迹多此类也。
尝一日题庭前芭蕉叶云。
今日还债业。
州县无更勘穷往来多见殊不介意。
忽为人所害身首异处。
刺史为其茶毗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孤月。
北人也。
未详邑里姓氏。
因参访。
南游入终南山。
望山势逶迤崔巍。
意山中必有至人藏修。
曰。
予得归依承密谛。
幸矣。
遂裹粮行。
日行百馀里。
所至皆披茅蹂石。
足为之龟。
行已十日。
遇猎者。
臂鹰逐犬。
一侠少年也。
问月。
何以至此。
答曰。
寻师访道。
不远千里。
不识此中有高僧可依否。
猎者曰。
封豕长蛇熊罴山鬼。
于焉窟宅。
更何处觅僧耶。
子休矣。
前有石洞。
白熊踞视眈眈。
过者蔑不齑粉。
子无以身试尝也。
月心弗恐。
起谢猎者。
又行数十里。
日入细柳矣。
见一岩洞。
心颇怪之。
甫窥洞。
白熊蹲踞。
目光如电。
张目视月。
月曰。
万里参寻。
冀得人闻道。
乃今遇子。
子能相容乎。
不然亦天也。
不怖而立。
熊视良久。
掉尾而去。
月遂入洞宿。
越三日猎者至。
惊曰。
子真神人也。
而脱熊口。
月曰。
幸免熊口。
惟夜有二伟丈夫。
黑帻长胫立予傍。
此何妖也。
猎者曰。
岩前古树二章。
曩伐为薪。
毋乃是为崇乎。
请夷其根。
月。
不忍绝树生理。
止勿夷。
是夜。
二丈夫不现。
月慈悲动草木矣。
猎者止月。
月复谢去。
至山椒。
一僧结草庐栖焉。
月色喜行入草庐。
僧瞑目趺坐。
五体如山。
望之如木鸡。
启视其釜。
釜皆青苔也。
向僧膜拜。
三日竟屹然不动。
乃从僧腰后扶之。
始觉。
月曰。
愿受教。
僧不应。
第曰汝于终南无缘。
月苦求教。
僧曰。
逢山则止。
遇庐则藏。
语毕。
以杖指归路示月。
月遥见一青鸟翩跹而来。
若相导者。
行数日。
踰终南而西。
忽见城市。
乃蜀中也。
问蜀人。
乃知有庐山。
在江西。
从荆州棹而南卓锡五老峰。
越四十年而化。
孤月。
冒险探奇。
冀有所见。
而所见如此。
能高抗熊口。
而无慑怖。
下礼定僧。
而致哀恳。
虽所闻未得要领。
要亦不失为有道心人也。
所恨定僧姓字。
不落人间。
嗟乎。
彼固视人间如幻也。
而焉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