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宣鉴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08 【介绍】: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后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懿宗咸通中归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广福院,因称雪峰义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门徒常数千人。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
12岁出家,17岁落发。
宣宗大中间,北游吴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
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
懿宗咸通六年(865)归住福州芙蓉山。
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称雪峰和尚。
僖宗时赐号真觉大师。
四方禅侣从学者,常年有1500人,历40年而不衰。
唐末五代间,其门人遍布闽粤江浙一带,开云门、法眼二宗。
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
《续藏经》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录其谈禅之语,并录诗偈4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
泉之南安人。
家世奉佛。
九岁求脱俗。
父母以其幼。
未许也。
年十二。
父游莆田之玉润寺。
存侍焉。
寺有律师庆玄。
操行峻特。
存见而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不肯归。
十七年落发。
谒芙蓉山恒照大师。
属会昌之祸。
遂遁止其所。
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戒于幽州之宝刹寺。
历揽名山。
遍扣禅会。
卒获益于武陵之德山
咸通六年。
始营雪峰之居。
天下锡衲响应影随。
乾符中。
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
司空颍川陈公。
俱仰入府。
问道要。
或以闻之僖宗皇帝。
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
并真觉师号。
岁辛亥。
杖屦游丹丘四明。
明年王氏审知。
始以侍中入闽。
据有其地。
而存适不在。
若相避然。
后二年。
还自吴。
王氏大加礼异。
斋僧构宇。
设像铸钟。
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或油幢。
临席听法。
其熊罢之士。
渔猎之民。
皆变情易行。
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
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存云。
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存问僧。
近离什么处。
僧云离浙中。
存云。
船来陆来。
僧云。
二途不涉。
存云。
争得到者里。
僧云有什么隔碍。
存便打。
上堂。
举拂子云。
者个为中下。
僧问上上人来如何。
存举拂子。
僧云。
又道者个为中下。
存以拂子蓦口打。
存因举六祖风幡话。
乃云。
大小祖师。
龙头蛇尾。
好与二十柱杖。
时大原孚上座侍立。
闻之咬齿。
存云我适来与么道。
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
春三月示疾。
王使医以药进。
存却不受。
夏五月二日夜乃灭。
寿八十七。
腊五十九。
其月十五日入塔。
嗣其法者。
则玄沙师备。
云门文偃。
洞岩可休。
鹅湖智孚。
长庆慧棱。
鼓山神晏。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存。
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
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
存生而鼻逆荤血。
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像。
其容必动。
以是别垂爱于膝下。
九岁请出家。
怒而未允。
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
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
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为童侍焉。
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
见而奇之。
故止其所。
至宣宗中兴释氏。
其道也涅而不缁。
其身也袖然而出。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
讫巡名山扣诸禅宗。
突兀飘飖云翔鸟逝。
爰及武陵一面德山。
止于珍重而出。
其徒数百咸莫测之。
德山曰。
斯无阶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
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
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
存拒而久之。
则有行实者。
始以存同而议曰。
我之道魏魏乎。
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
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
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
环控四邑峭拔万仞。
崷崒以支圆碧。
培楼以𤫽群青。
怪石古松栖蛰龟鹤。
灵湫邃壑隐见龙雷。
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
其树皆别垂藤萝。
䒠茸而以为之衣。
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
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
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
诚有待于我也。
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
将及之。
存曰。
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灵。
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
云庵既立月构旋隆。
繇是柅法轮于无为。
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
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
斯则庚寅逮于乙未。
存以山而道任。
山以存而名出。
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
趋之若召。
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
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
交使驰恳。
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
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
其侪之拔俗悟空者。
请蜕浮华而来脱屣。
僖宗皇帝闻之。
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
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
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
存受之如不受。
衣之如不衣。
居累夏。
辛亥岁朔遽然杖屦。
其徒启而不答。
云以随之。
东浮于丹丘四明。
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
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
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
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
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
为之增宇设像。
铸钟以严其山。
优施以充其众。
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
仅乎一纪勤勤恳恳。
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
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
闽王走医。
医至粒药以授存曰。
吾非疾也。
不可罔子之工。
卒不饵之。
其后札偈以遗法子。
函翰以别王庭。
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
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
俗寿八十有七。
僧腊五十有九。
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
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
巷无居人。
闽王涟如出涕。
且曰。
师其舍予一何遽乎。
遣子延禀躬祭奠之。
复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馀年。
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
徒之环足其趋也。
驰而愈离。
辩而愈惑。
其庶几者。
一曰师备。
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
拥徒于越州洞岩。
次曰智孚。
拥徒于信州鹅湖。
其四曰惠棱。
拥徒于泉州招庆。
其五曰神晏。
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
皆膺圣奖赐紫袈裟。
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系曰。
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
所出门生形色不类何邪。
玄沙乘楞严而入道。
识见天殊。
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尝在明经。
故有过师之说。
一则雪峰自述塔铭。
已尽其致也。
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择群见。
极成洞过欤。
今江表多尚斯学。
此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
知乘急也。
雪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
知戒急也。
其能各舍一缓以成一全。
则可乎。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禅师名通玄。
生程氏。
其先郢州长寿人也。
幼依郢之仁王寺沙门惠超。
超阴察之。
外纯深。
中颖悟。
超奇之。
为落发受具。
即游洛中。
听毗尼部。
弃去至武陵。
德山鉴禅师
时已腊高。
门风益峻。
门下未有遘之者。
独以玄为奇。
然玄不大彻透。
辞去至高安。
谒价禅师。
价与语喜。
抚之曰。
掌有神珠。
白昼示人。
人且按剑。
况玄夜乎。
子可贵也。
玄曰。
但不识珠者耳。
倘识之亦无昼夜。
价称之以为俊士。
价殁庐于塔旁三年。
而学者来。
依从日盛。
玄曰。
大平时世。
饥餐困卧复有何事。
吾本无事。
汝与么来相寻。
是无事生事。
无事生事。
道人所忌。
何不各自歇去。
中和初。
拜辞其塔。
北游久之。
南还寓止豫章。
南平钟王执弟子礼。
北面而师事之。
玄厌城居。
思超放山林。
王为买末山。
建精舍。
号隆济。
以延之。
学者风靡而至。
或问。
自心他心。
得相见否。
玄曰。
自己尚不见。
他人何可观。
又问。
罪福之性。
如何了达。
得无同异。
玄曰。
絺绤不禦寒。
又尝问僧。
近自何处来。
曰闽岭。
玄曰远涉不易。
曰不难。
动步便到。
玄曰。
有不动步者么。
僧云有。
玄曰争得到此间。
其僧不能对。
玄以杖逐之。
玄谓门弟子曰。
佛意祖意。
如手展握。
先师安立五位。
发明云岩宗旨。
譬如神医冶病。
其药只是寻常用者。
语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
但学者机思不妙。
唯寻九转灵丹。
云能起死。
是大不然。
法华经有化城一品。
佛祖密说。
熟读分明。
大通智胜佛。
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其坐道场。
破魔军已。
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诸佛法不现在前。
如是一小劫。
乃至十小劫。
结跏趺坐。
身心不动。
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言垂成者。
言一小劫。
言十小劫者。
是染污是断绝。
又曰。
尔时忉利诸天。
先为彼佛。
于菩提树下。
敷师子座。
高一由旬。
佛于此座。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适坐此座时。
诸梵天王。
雨众天花。
面百由旬。
香风时来。
吹去萎花。
更雨新者。
如是不绝。
满十小劫。
供养于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常雨此华。
四王诸天。
为供养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满十小劫。
至于灭度。
亦复如是。
诸比丘。
大通智胜佛。
过十小劫。
诸佛之法。
乃现在前。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过十小劫者。
偏正回互之旨也。
祖师曰。
藉教悟宗者。
夫岂不然哉。
伪唐乾宁三年二月十七日。
晨兴诫其徒曰。
无虚度光阴。
无虚消信施。
既已出家。
唯道是履。
名大丈夫。
于是寂然在定。
至三月二十日乃化。
阅世六十有三。
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
岩头曰。
但识纲宗。
本无寔法。
玄言语。
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者纲宗。
也至引法华以證成。
明佛祖之密说。
泮然无疑。
藉教以悟宗。
夫岂虚语哉。
余至九峰。
拜其塔。
碑已断坏。
不可识。
有木碑书。
其略如此耳。
今其宗枝。
皆不及玄所示纲宗。
何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嗣石霜庆诸。住衡山东之七宝台。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善文章,尤长于碑碣。又工诗偈,时与齐己、修睦等诗僧游。曾作《畬山谣》,讥山民乱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僖宗光启四年,受嘱编次庆诸语录。卒年六十五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住衡山东之七宝台。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善文章,曾为本寂、全豁、圆智等撰塔铭碑颂。僖宗光启四年(888)受嘱编次庆诸语录。又善诗偈,诗人齐己、李咸用、修睦等皆与其游。曾作《畬山谣》,讥山民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卒年65岁。有集已佚。《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七、《南岳总胜集》卷中有传,并存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不知何许人。
性方正。
举止造次合于义。
蚤年遍参请。
尝见德山鉴禅师
有悟入。
晚居衡山之七宝台。
寒暑之服。
未尝用帛。
人因以布衲呼之。
后进或有谒者。
使尽略去苛礼。
苟称门弟子。
则立谢绝。
戒勿通。
然好诱诲俊秀。
善词章。
凡著述。
辄能传远垂久。
时寺尤苦山民莫徭辈所扰。
斩木烧山。
不可谁何。
于是泰作畬山谣以风。
而上适闻之。
诏守令严加禁约。
而岳中诸寺。
赖以获存。
临逝说偈曰。
不用剃头。
不须澡浴。
猛𦦨一堆。
千足万足。
舍利营小浮图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玄泰者。
不知何许人也。
性掺方正言不浪施。
心静之情义而后动。
所居兰若在衡山之东号七宝台。
不衣蚕缕。
时谓泰布纳欤。
从见德山禅师豁如自适。
誓不立门徒逍遥求志。
而于词笔笔若有神。
四方后进巡礼相见。
皆用平怀之礼。
尝以衡山之阳多被山民莫徭辈斩木烧山损害滋甚。
泰作畬山谣。
远迩传播达于九重。
敕责衡州太守禁止。
岳中兰若由是得存。
不为延燎泰之力也。
终年六十五。
临逝说偈曰。
不用剃头。
不须澡浴。
一堆猛炎。
千足万足。
偈终垂一足而逝。
阇维收舍利袝坚固大师塔左营小浮图焉。
又为象骨偈诸禅祖塔铭歌颂等。
好事者编聚成集而行于代焉。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全举。
汾阳昭公之嗣也。
初住龙舒之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之海会寺。
为人精严。
谅直饱参。
汾阳特称之。
自出并汾。
遍诣名山。
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
善问曰。
回互不回互。
对曰总不与么。
曰为什么已吃福昌棒。
对曰。
一家有事百家忙。
曰脱空漫语。
对曰调琴澄太古。
琢句体全真。
又谒公安远禅师。
远问作么生是伽蓝。
对曰深山藏独虎。
浅草露群蛇。
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
对曰青松盖不匝。
黄叶岂能遮。
曰道什么。
对曰。
少年曾决龙蛇阵。
老倒还听稚子歌。
曰一句两句。
云开月露作么生。
对曰。
照破祖师关。
又谒延寿贤禅师。
贤问。
海竭人亡作么生。
对曰毒蛇不咬人。
曰为何如此。
对曰风引溪云断。
泉冲石径斜。
又谒夹山真首座。
真曰还见么。
对曰万事全无。
曰还不见么。
对曰千般皆在手。
举曰。
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
曰湖南江西。
又问见后如何。
曰江西湖南。
举曰。
却共首座一般耶。
曰打草蛇惊。
对曰终不捏怪。
又谒福严承禅师。
承问。
作么生是圆融之相。
对曰。
木人岭上休相觑。
石女溪边更不迷。
举却问。
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
曰老病寻常事。
龙钟没好时。
又问。
融即不问。
如何是圆。
曰法界广无边。
承曰。
不圆不融时如何。
对曰。
虚空无对面。
鸟道绝东西。
又问。
狸奴白牯却知有。
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
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
曰。
只为太惺惺。
进曰。
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
曰争怪得伊。
又谒石霜慈明禅师。
慈明问。
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对曰二窍俱明。
曰还见七十二峰么。
对曰有甚掩处。
曰道什么。
对曰。
今日触忤和尚。
慈明便打。
举曰。
作什么。
曰将谓是收番猛将。
元来是行间小卒。
对曰。
雅淡呈秋色。
馨香喷月华。
又谒大愚芝禅师。
芝问。
古人见桃花。
意作么生。
对曰。
曲不藏直。
曰那个且从。
这个作么生。
对曰。
市中拾得宝。
比邻那得知。
曰上座还知么。
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
不是诗人不献诗。
曰作家诗客。
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
曰玄沙道谛当。
又作么生。
对曰。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曰恰是。
对曰。
楼阁凌云势。
峰峦叠翠层。
又谒玉涧林禅师。
林曰。
北斗藏身事已彰。
法身从此露堂堂。
云门赚杀他家子。
直至而今乱度量。
曰我作此偈。
天下人不肯。
上座肯么。
对曰。
争敢。
曰作么生。
对曰。
清晨升宝座。
应不让南能。
又谒栖贤諟禅师。
问如何是佛。
曰张三李四。
进曰意旨如何。
曰胡饼有甚汁。
又谒五祖戒禅师。
戒问。
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
对曰反手把笼头。
曰却是作家。
对曰背鞭打不著。
曰为什么上来下去。
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
戒便打。
举曰。
一言无别路。
千里不逢人。
又谒翠峰素禅师。
素曰。
风穴道。
嘶风木马缘无绊。
背角泥牛痛下鞭。
如何。
对曰。
翻身师子生狞甚。
谁敢当头露爪牙。
曰放汝一线道。
对曰七颠八倒。
曰收。
对曰了。
又谒雪窦显禅师。
显问。
牛吃草。
草吃牛。
对曰。
回头欲就尾。
已隔万重关。
曰应知无背面。
要须常现前。
对曰。
验在目前。
曰自领出去。
又谒西湖西峰庵主。
主曰。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攀。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关。
举便问。
如何是两重关。
曰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对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满盏油难尽。
进曰见后如何。
曰多心易得乾。
举机辩。
如电砰雷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自住持多夜参曰。
诸上座。
吾门之事。
多少奇特。
拥之不聚。
推之不散。
可谓活鱍鱍地。
只欠承当在。
虽然如此。
有一人不肯在。
且道不肯底人。
具什么眼目。
若于遮里甄别得出。
山僧让禅床与上座。
若也甄别不出。
掷拄杖云。
看取。
又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境致过时。
盖为生死事大。
所以古人到一处所。
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
如今兄弟。
往往蹉过。
不肯递相博问。
昔龙牙问德山鉴公
仗剑取师头时如何。
便引颈。
龙牙曰。
头落也。
便休去。
莫是德山无机锋么。
为当别有道理。
良久曰。
德山引颈。
龙牙献剑。
举殁时七十馀。
塔于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
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
耻者人之所避。
而泉不贵其贵。
不畏其畏。
不避其避。
此其所以如是。
吾不知其真。
吾不知其伪。
将质之于天地。
方是时。
丛林以肃严相尚。
沙门以修洁相高。
一有指目。
重为愧耻。
故泉有以矫之耳。
其号泉大道。
若非苟然。
举公名著丛林。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华举禅师。汾阳嗣也。初住龙舒法华寺。后移居白云海会焉。为人精严谅直。饱参。汾阳特称之。一锡出并汾。所至披靡。谒公安远公。逗青松黄叶之机。于福昌善处。逞琢句调琴之辩。又谒延寿贤。大愚芝公。夹山真首座。慈明栖贤諟。雪窦显。五祖戒公。琅琊觉。西湖西峰庵主。主。明招位下杰出者也。有偈云。绝顶西峰路。峻机谁敢当。超然凡圣外。瞥隔两重光。师至。问曰。如何是两重光。曰。月从东出。日向西没。师曰。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曰。满盏油难尽。进曰。见后如何。曰。多心易得乾。师机辩。如雷砰电射。不可把玩。诸方畏服。号举道者。上堂。释迦不出世。达么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至哉斯言。达古今一贯也。尝曰。僧家以寂住为本。岂可观州猎县。看山门景致过时耶。觉范称之。如薛仁贵著白袍。西平王著锦帽。真勇于道者也。年七十馀。始殁。塔于海会。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回,合州石照(今重庆合川)人。世为石工,目不识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弃家投大随静和尚供役。一日凿石,火光迸出,忽然彻悟,遂为僧,人因称石头和尚。居合州钓鱼台寺,《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台州临海人。世业石工,目不识丁,求人口授《法华经》,投大随元静禅师供役。一日凿石,忽然彻悟,遂为僧。住台州钓鱼台,称石头自回禅师。上堂谈禅,玄妙绝伦。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自回号石头。
临海人。
世业石工。
人呼石头和尚。
眼如盲龟不识一字。
善根内启志慕空宗。
求人口授法华能诵。
遂弃家投大随和尚供扫洒。
寺中令取崖石公用。
回手不释锤凿。
诵经不辍口。
随见而语曰。
今日硿磕明日硿磕。
生死到来作甚折合。
回愕然设礼。
愿闻究竟法。
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
于是念念参究久之。
一日凿石石坚。
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
忽然彻悟。
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
用尽工夫浑无巴鼻。
火光迸散元在这里。
随大喜曰。
子彻也。
复述勘婆偈曰。
三军不动旗闪烁。
老婆正是魔王脚。
赵州无柄铁扫帚。
扫荡烟尘空索索。
随可之。
遂为薙染授以僧服。
出世住钓鱼台。
上堂曰。
参禅学道大以井底叫渴。
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
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
是甚么人使作。
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
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
方知老汉与你證明。
山河大地与你證明。
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
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
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
见得根源源无所源。
所源既非何处不圆。
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
你有甚不如老汉处。
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系曰。
观回师资生之业既佣且拙。
学佛之志既锐且勤。
始而迷则眸子如盲。
后而悟则通身是眼。
至于说偈谈禅大有超今逸古之风。
得非能者复起耶。
苟使其居读五车出穷三藏。
又乌有一锤而火光迸出之象哉。
大凡天下治愈隆乱愈起。
学固博执益封。
古人斥为杂毒入心。
良有以也。
于戏世之锦心绣口之士文龙义虎之僧。
能为昌黎子之虚心周金刚之自返。
胡虑油不出面道不我亲哉。
所以追风逐日者非驽骀之足。
诃佛骂祖者岂鄙陋之夫。
或胶锢于见知枳梏其比量。
又莫若顽璞之易琢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回。东川合州人。世为石工。虽不识字。志慕空宗。为僧于景德寺。精戒谨言。求人口授法华。日取崖石。手不释锤凿。而诵经不辍。南堂静禅师。见而悯之。令罢诵。一意看赵州勘婆因缘。师念念不去心。久之。因凿石石稍坚。尽力一槌。瞥见火光。遂大悟。说偈曰。用尽功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南堂可之。为石工而又因石悟。诸方称石头和尚。有颂云。石头和尚。咬嚼不入。打破虚空。露些子迹。既而归钓鱼山。建护国禅林。大开炉鞲。从化者众。著草庵歌警世。其末云。老僧不知轮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后自甃石二十四片为龛。自入掩门而逝。又有回禅师者。婺州人。育王谌和尚嗣也。住南涧西岩。新行经界法。回芟去茶窠植松柏。人诉于有司。追之甚峻。回曰。少待。吾行也。即剃头沐浴。升堂辞众曰。使命追呼不暂停。争如长往事分明。从前有个无生曲。且喜今朝调已成。瞑目而化。有司遂寝其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自回,号石头,临海人。世业石工,人因名之。眼如盲龟,不识一字。善根内启,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遂弃家投大随,供扫洒寺中,令取崖石用砌阶除。回手不释锤凿,诵经不辍口,随见而语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来作甚折合?”回愕然设礼,愿闻究竟法。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于是念念参究。久之,一日凿石,石坚,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忽然彻悟,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用尽工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随大喜曰:“子彻也。”复述勘破偈曰:“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麈空索索。”随可之,遂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钓鱼台,上堂曰:“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方知老汉与你證明,山河大地与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你有甚不如老汉处?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释守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守仁。
号[亻幻]堂。
洛阳人也。
少持重。
宽夷好学。
初依东京奉先沙门。
宣和间。
试经于庆基殿得度。
往来三藏译经所。
谛穷经论。
每游刃胶结之队。
恢有馀地。
故互称曰。
酥酪仁焉。
于宗门语句。
则曰。
按黑豆法也。
何足为奇。
然疑周金刚蜀之杰士。
胡得䖃苴之甚耶。
当是时。
佛果勤公居天宁。
天宁参头则有宗杲端裕昙玩等。
择木寮则有枢密徐俯侍郎李弥达辈。
禅风大盛。
仁益疑。
乃摄衣探之。
值挂牌入室。
仁默自计曰。
若有所长则得。
倘违吾教乘。
自当别有议论在。
佛果知仁在侧。
乃召仁。
问曰。
依经解义。
三世佛冤。
离经一字。
即同魔说。
你还凑泊得么。
仁拟引对。
佛果以铁如意迅击之。
因坠一齿。
仁以手抹血。
大悟。
因太息曰。
一人发真归源。
十方世界悉同消殒。
以为一时表法之诠。
安知实有此等境界。
至于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不是其人。
大难承当。
繇是师资契合。
住后每瞋。
学者滞于奇妙言句。
独以毒棒。
出没江湖。
著其声。
尝易服过武林。
访圆觉讲主。
值其升堂。
勾引经文。
反覆浩浩。
仁从傍失笑。
讲主下座。
请仁曰。
上座高隐何处。
仁曰。
长行粥饭僧。
安有定处。
曰。
适来上座致笑。
非我说与经有违乎。
仁曰。
违虽未违。
合则未合。
曰。
上座能明此义否。
仁曰。
明则不明。
背却不背。
讲主即请仁升座剖判。
仁即蹑履而登。
举经中道。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以手空指曰。
会么。
庭前栽莴苣。
莴苣生火箸。
火箸生莲花。
莲花结木瓜。
木瓜才劈破。
撒出白油麻。
参。
讲主彻见圆觉宗旨。
不从人得。
即散席南行。
仁为人。
不务名。
不苛察。
轮蹄辏集。
罕见其面。
衲子至。
不时进谒。
然机要险绝。
旦过堂无宿客。
淳熙甲午。
召入内廷。
上问曰。
朕尝披法典。
襄州庞蕴奇士也。
问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祖云。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即向汝道。
蕴于言下领会。
尔师圆悟颂云。
一口吸尽西江。
栗棘𡎺杀老庞。
当阳若也吞得。
管取海内无双。
禅师可中更出手眼。
剖朕夙衷。
仁对曰。
秤锤搦出油。
閒言长语休。
腰缠十万贯。
骑鹤上杨州。
上大悦。
癸亥丹书复至。
仁集众说法毕。
即法座而逝。
赞曰。
宝觉云。
一尘飞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安乐处切忌许多骨董。
直须死却无量劫偷心乃可耳。
盖仁公以经论鸣世。
偷心正炽。
及遇本色作家。
一击而绝骨董。
即家珍也。
忌云乎哉。
但其前后垂机。
所谓浪子怜乡客。
杯翁爱醉人者。
非也。
共 16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