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宣鉴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维基
许梦熊(1539年—?
),字应男,直隶宁国府南陵县人,民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应天乡试第四十九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三甲第九十八名进士。
许梦熊游宦数十年,无中人之产,不畏权贵,刚正不阿。
初授浙江仁和县知县,因顶撞显贵新郑王而被改授福建福清县知县。
福清地处海滨,常遭倭寇骚扰。
前任知县陈大猷被倭寇逐走,新郑王使许梦熊继任,实欲借此加以构陷。
许梦熊到职后,“宽输便民,革税通商,筑堡防边,兵民赖之。
尤振兴文教,建号舍,置学田,令诸生诵读其中”。
值戚继光领军入闽肃清倭寇,为许梦熊治福清创造了安定条件。
许梦熊在福清两年,政通人和,县民安居乐业,隆庆六年(1572年)叶向高到县城应试,名列秀才第三名,而且是年岁最小的一个。
许梦熊对他大加赞誉,设宴祝贺,在会上自告当红娘,与他"择婚"。
两年后,叶向高和俞氏女结婚。
此后,向高进入县学继续深造。
为此闽志将许梦熊列为名宦。
万历四年(1576年),转任湖广宜都县知县,时大学士张居正居首辅有年,因治理居功而堵塞言路。
许梦熊乃乘张居正奔丧回故里之机,从容规劝张居正广开言路,张居正感而采纳。
不久调京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督理易州厂务,抗疏请革惜薪司中官常例以苏商困。
坐谴,补德州同知。
后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上《筹边策》,为台臣所攻,降茶陵州同知。
吏部察其诬,转顺天府制,移户部主事。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
明神宗迷信炼丹,道师张国祥威势显赫,位在六卿之右。
许梦熊乃上疏请求崇正学,斥邪道,以“忤旨”罪被免职回乡。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史不言其姓。
生渚宫之卖饼家。
而适与天皇寺邻。
时悟禅师方为寺住持。
信以弱龄。
日挟饼笥入市。
必先馈悟。
悟每食毕。
辄留其一。
以遗信。
信念曰。
饼固我所遗者。
而返以遗我。
岂别有指哉。
尝间问焉。
悟曰。
是汝持来。
复汝何咎。
信闻而有省。
即求出家。
悟因而摄受之曰。
汝昔名崇福。
今信吾言。
宜名崇信。
由是躬操井臼。
以事悟。
一日问悟曰。
某甲自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悟曰。
若是心要。
吾未尝不指示汝。
信曰。
何处指示。
悟曰。
汝擎茶来。
吾为汝接。
汝行食来。
吾为汝受。
汝和南时。
吾便合掌。
何处不是心要。
而须别指示耶。
信俯首良久。
悟曰。
见则便见。
拟思即差。
信因问曰。
如何保任。
悟曰。
任性逍遥。
随缘放旷。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后居澧阳之龙潭。
从尚书李翱请也。
僧问。
髻中珠谁人得。
答曰。
不赏玩者。
进曰。
安著何处。
答曰。
有处即道来李尚书问。
如何是真如般若。
答曰。
我无真如般若。
尚书曰。
幸遇和尚。
答曰。
此犹是分外之言。
德山鉴既嗣法。
以起其宗故龙潭之宗。
至于今不衰。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
嗣云门文偃。
后住朗州德山,赐号圆明大师。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录其诗偈11首,皆颂云门禅旨之作。
天圣广灯录》卷二一收为其门人鼎州普安山道禅师所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缘密,号圆明。韶州云门释文偃法嗣,为青原下七世。后住鼎州德山。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诗十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有语录传世。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远禅师。以平时所得白远。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闲言语。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宁。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城都史氏子。世业儒。师幼而明敏。年十三。依大慈寺宗雅首座。落发具授。大慈号四川学海。师执经讲筵。志在楞严。阅五祀。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即出关。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所至参承。皆蒙咨揖。晚依百丈归正首座。正博贯内外典籍。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师闻而悦之。即自百丈历东吴。观光保社。寻抵龙门。以咨参。所得扣之。佛眼曰。汝解心已极。只欠著力开眼耳。令主堂司。一日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师罔措。至晚。复举前问。佛眼曰。闲言语。师于言下。顿释疑情。曰。东山铁酸饀。今而后。不复疑也。自是师资缘契。决择日臻玄奥。政和末。佛眼被旨。迁褒禅山。师佐其行。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唱佛眼之道。佛眼谢褒禅。钱复请于朝。以师继其席。阅七稔。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未几胡马南渡。退居分宁之西峰。结茅于寺旁竹间。号竹庵。有偈曰。种竹百馀个。结茅三两间。才通溪上路。不碍屋头山。黄叶水去住。白云风往还。平生只如此。道者少机关。及圜悟禅师归蜀。送别次。圜悟剧称杲妙喜。师恨未之识。俄避地造仰山。适妙喜亦至。遂相与定临济宗旨。偕还南康之云门庵。妙喜曰。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作颂古一百一十篇。有提尽古人未到处。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吾二人同夏于此。虽效颦无愧也。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各为之颂。发明蕴奥。不开知见户牖。不涉言语蹊径。其颂女子出定话曰。不假文殊神通。不用罔明弹指。尔时灵山会中。女子从定而起。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颂曰。一喝喝上四禅天。临济元来不会禅。尽道朝阳生户外。不知夜月落阶前。德山见僧入门。便棒颂曰。棒下真鍮不博金。德山彻底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涛涌。不见龙王宫殿深。芭蕉拄杖子话颂曰。绵州附子汉州姜。最好沉梨出麝香。鲁子师僧才一嗅。鼻头裂破眼睛黄。若此类皆奇作也。已而入闽。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稍迁乾元。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授道元馀。创新栋宇。尝示众曰。巧说说不到。心思思不及。命断眼豁开。半钱也不直。又曰。不拥其前。不遮其后。上下四维。七通八透。正当恁么时如何。八十翁翁行不得。又曰。目击道存。已涉文彩。执鞭回首。未免途程。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父母未生时现成。翛然不落阴界。自由自在。当恁么时如何。踏著关棙子。处处得逢渠。又曰。正当明时如王宝剑。卓拄杖下座。又曰。玄路绝如解开。口说话。圣量尽。方得不受人瞒。玄路不绝。只是说道理。圣量不尽。依前落路岐。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一日谓僚属曰。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院独废绝。非老禅不能办。即以属师。不数月。殿阁崇成。他日丞相游鼓山。目其成绩。遂迎师复归鼓山。是时闽中法道最盛。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绍兴甲子。有旨移雁山能仁。为第一代。乙丑蒙恩。住龙翔新寺。丙寅秋七月十八日。得旨谢院事。明日汤浴更衣。声钟集众。师步至众集处。方趺座。泊然而逝。寿六十有四。腊五十有一。火馀舌如红莲色。并二牙不烬。舍利不胜数。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师风姿奇厖。朗润。声如钟。学兼内外。谈论衮衮。操持宗柄断断。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几半天下。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晚居鼓山。自号老禅。书揩逌媚。尺牍所传。人以为宝。其所为。禅家四六。及五字句。皆精绝。自成一体。世多传诵。有语录。行于世。 赞曰。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赞叹竹庵。也是妙喜骂詈竹庵。也是妙喜。赞之骂之。各有所以。赞之者。为渠具衲僧正眼。骂之者。为渠浸在醋瓮里。或曰。如竹庵之为宗师也。不可赞。不可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赞之骂之。徒增话𣠽。妙喜闻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齿三下。从渠钻龟打瓦。世以为确论。予谓。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言行相副。全节自高。宏法有体。由灵源佛鉴而后。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
号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
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
圭有密行。
喜推奖人士。
一与圭接者。
皆成美名。
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
研究楞严。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圭器度宏大。
意欲圭南询。
乃盛赞真歇之为人。
盖歇未出蜀时。
亦习讲于成都大慈。
圭味其指。
弃讲谒诸名宿。
虽经赏识。
未豁所蕴。
晚登龙门。
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
佛眼知圭。
命典堂司。
不得辞。
圭以未伸所解为闷。
几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
高庵正堂时称明眼。
圭惭乘间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不领。
至晚理前问。
佛眼唾曰。
閒言语。
圭背汗淋踵。
弗吐一词而出。
因叹曰。
穷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刚不谬矣。
政和间。
开法天宁。
浩归湖海。
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
妙喜称之。
及济川除给事。
圭同日受诏。
住雁山能仁。
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
真歇居江心寺。
有大名闻。
圭将至。
恐东瓯未廓所见。
乃过江迎圭。
大展九拜。
以诱瓯人。
圭未视篆。
有嫉者深夜纵火。
能仁燬尽。
圭就故址结茅。
乃示众曰。
爱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来看雁宕山。
杰阁岳楼浑不见。
溪边茅屋两三间。
还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几能仁复成。
初寺燬。
随圭之众。
多背去者。
寺成复归。
或曰。
彼彼以成败事师。
非义侣也。
请勿收录。
圭曰。
不然。
境风所飘。
力未充也。
若弃之。
岂慈摄之义哉。
真歇移径山。
圭补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预参列。
值圭升座。
搀众出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圭曰。
东家点灯。
西家暗坐。
未审意旨如何。
圭曰。
马便搭鞍。
驴便推磨。
僧礼拜。
圭曰。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圭乃曰。
马搭鞍驴推磨。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祖意问如何。
多口阿师自招祸。
其僧脱然。
终其身。
不露姓字。
圭后住闽之乾元。
有慧温入室。
圭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速道将来。
温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骂雨呵风。
昨夜前村猛虎。
咬杀南山大虫。
圭诺之。
又移居鼓山。
进院至三门。
德升把住问曰。
国师不誇石门句。
请师速道。
圭震声喝之。
升亦领旨。
圭既年老。
罢上堂。
惟临轩随机。
不计旦暮而已。
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升座。
命声鼓集众。
众方集。
圭顾视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茶毗舍利无数。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赞曰。
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复际遇于龙门。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辄与高庵正堂辈。
齐名海内。
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
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閒言语。”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十五年,移住龙翔。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觉(一○八七~一一五○),号华严,俗姓杨,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早年慕韩愈,撰文排佛,后因病从弥勒慧目能禅师。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严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对)剃度。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等。高宗绍兴二十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0 【介绍】: 宋僧。嘉州人,俗姓杨氏,号痴庵。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出家参究华严宗旨,尽得其奥。后依圆悟于钟阜。世称“觉华严”。居眉州中岩寺,大弘清凉之教。尝修北宋僧史。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独嗜佛乘。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日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行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也。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
乃著书排斥释氏。
忽恶境现前。
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和尚。
未几疽生膝上。
五年医治莫愈。
因书华严合论。
毕夕遂感异梦。
旦即舍杖趋履。
仍前一日诵至现相品曰。
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
至是始登僧籍。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
而词辩宏放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
观公讲说独步西南。
惜未解离文字相耳。
傥能问道方外。
即今之周金刚也。
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
遂依圆悟于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
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
作么生会。
觉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
作偈呈曰。
家住孤峰顶。
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
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
昨日公案作么生。
觉拟对。
悟喝曰。
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觉复留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
若道悟有亲疏。
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
遂作偈寄圆悟曰。
出林依旧入蓬蒿。
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
归来不怕语声高。
悟大喜持示众曰。
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
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
参见甚么人。
觉曰。
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
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觉曰。
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觉曰。
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觉曰。
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觉曰。
直须识取把针人。
莫道鸳鸯好毛羽。
系曰。
觉华严既于讲席有声。
南堂过而稍施提勉。
便能罢讲南游。
正所谓见鞭影而行者也。
岂不骏哉。
至为圆悟项门一锥。
虽然魂飞要且命根未断。
尚依识见。
呈偈遭圆悟一喝。
直得气索。
五年而始大彻。
噫古为人师者必俟学者寒灰焰发绝后复苏方肯点头。
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
今人才见灵利后生。
便使拈弄公案。
作得一偈顿焉称赏。
不亦彼此皆瞎也。
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
其谁乎善于讲者又当以觉公为良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
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如故。
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
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肆,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
”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
”觉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会?
”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觉复留住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
”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
未审参见什么人?
”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觉曰:“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觉曰:“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觉曰:“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
”觉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注》、《水陆斋仪》若干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7 【介绍】: 唐僧。婺州东阳人,俗姓张。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历参诸禅师,德宗建中二年,谒石头希迁,得其禅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禅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婺之东阳张氏子。年十四。白其亲。求出家。亲未即许。乃弥日誓不食。以待命。亲患之。听所欲为。去依明州大德剃发。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尔谨持律捡。妙选行门。乃振锡径山。礼国一禅师有所领解。大历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见马大师于钟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离却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无奴儿婢子。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答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曰某甲不是那边人。答曰。我早如汝来处。曰师何以赃滥诬人。答曰。汝身现在。曰虽然毕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谁是后人。悟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阳徙澋口。占当阳紫柴山。五百罗汉栖宿之地。以应机感。当是时。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业寺状乞请悟住持。公从之。悟至而缁白趋向。施予委积。公亦躬拥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对之际。凡贵贱未尝起。公尤叹其知大体。故天皇坊主灵鉴。谓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烬之患。苟得悟禅师者。庶几可以起废。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业等哗争之。不胜乃已。后天皇栋宇果一新。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答曰。莫道我解佛法。进曰。争奈学人疑滞何。答曰。何不问老僧。进曰。问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处。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寿六十。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灵龛于郡之东隅。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悟。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受天粹气为王子。
生而神俊长而谨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启白尊老将求出家。
慈爱之旨不见听许。
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
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
父母不获已而许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强心。
于六度门修诸梵行。
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
开暗冥者求善知识。
不假舟楫其济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
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
于语言处识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断诸疑滞无畏自在。
直见佛性中无缁磷。
服勤五载随亦印可。
俾其法雨润诸丛林。
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
实冀一飞摩霄。
乃转遁于馀姚大梅山。
是时大历十一年也。
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
七日不食。
至诚则通物感乃灵。
猱㹶豰玃更馈橡栗。
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骇动悚息驰谕朋曹。
谓为神奇。
曾不旬朔诣者成市。
凭嵌倚峭且构危栋。
赀粮供具环绕方丈。
猛虎耽耽侣出族游。
一来座侧歛折肢体。
其类驯扰可知也。
夫语法者无阶渐。
涉功者有浅深。
木踰钻而见火。
鉴勤磨而照胆。
理必然矣。
是以扫尘累遁岩薮。
服形体遗昼夜。
精严不息趣无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
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
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
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
二年秋谒石头上士。
于戏自径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
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
白月映太阳齐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谓颜子亚圣。
然灯与释迦授记。
根果成熟名称普闻。
如须弥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张胜因。
凡诸国土缘会则答。
始卜于澧阳。
次居于澋口。
终栖于当阳柴紫山。
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
柽松蓊郁以含风。
崖巘巉岩而造天。
驾潋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鸾凤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势胜。
诚如是也。
洪钟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虚往实归。
或接武于林樾。
或骈肩于庐舍。
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
荆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动亿万计。
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
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
不违愿力聿来赴请。
屩及于虚落。
锡及于都城。
白黑为之步骤。
幡幢为之轇轕。
生难遭想得未曾有。
彼优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有天皇寺者。
据郡之左。
标异他刹。
号为名蓝。
困于人火荡为煨烬。
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
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诤论锋起达于尊官。
重于返复毕安其处。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
拥旄统众。
风望眄睐当时准程。
驱车盛礼问法勤至。
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
徐以软语为之献酬。
必中精微洞过肯綮。
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
一无卑贵坐而揖对。
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
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
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
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
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
如热得濯躁愦冰散。
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
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终。
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
春秋六十。
僧腊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东隅。
灵龛建塔从僧礼也。
悟身长七尺。
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
度人说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净共住水波同体。
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
一念不起即见佛心。
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
顾缁褐且亏瞻礼密。
念结构罔知权舆。
禅宴之际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滨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倾倒施僧伽蓝。
命工觇之宛若符契。
于是斩巨栋干修楹。
撑崖拄壑云屯井构。
时维秋杪水用都涸。
徒众敛手块然无谋。
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
晨发江浒暮抵寺门。
剞劂之际动无乏者。
其馀廊庑床案。
靡非幽赞。
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
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
皆入室得悟之者。
或继坐道场。
或分枝化导。
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
世号天皇门风也。
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
未详氏族。
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
弱龄宛异神府宽然。
昔天皇寺悟禅师。
隐耀藏光人莫我测。
信家居寺巷。
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
食毕且留一饼曰。
吾惠汝以荫子孙。
信一日自念曰。
饼是我持去。
何以返遗我邪。
莫别有旨乎。
遂拱手问焉。
悟公曰。
是汝持来复汝何咎。
信闻似有惊怪。
因劝出家便求摄受。
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
乃问悟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时时相示。
信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
若贫人之得宝。
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
因李翱尚书激扬。
时乃出世。
德山鉴师出其门。
宗风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张。婺州东阳人。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求出家。慈爱不听。辄损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获已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径山国一禅师。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直见佛性。服勤五载。转遁馀姚大梅山。时大历十一年。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猱㹶豰玃。更馈橡栗。野夫伐楚。睹骇悚息。谕为神奇。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资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敛折肢体。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崖巘巉岩。或接武林樾。或饼肩庐舍。户外之履常盈。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响风。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一火荡为煨烬。缁褐且亏瞻礼。禅宴之际。若值神物。祠舍滨江。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于是斩栋修楹。云屯井构。时值水涸。徒众敛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全举。
汾阳昭公之嗣也。
初住龙舒之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之海会寺。
为人精严。
谅直饱参。
汾阳特称之。
自出并汾。
遍诣名山。
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
善问曰。
回互不回互。
对曰总不与么。
曰为什么已吃福昌棒。
对曰。
一家有事百家忙。
曰脱空漫语。
对曰调琴澄太古。
琢句体全真。
又谒公安远禅师。
远问作么生是伽蓝。
对曰深山藏独虎。
浅草露群蛇。
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
对曰青松盖不匝。
黄叶岂能遮。
曰道什么。
对曰。
少年曾决龙蛇阵。
老倒还听稚子歌。
曰一句两句。
云开月露作么生。
对曰。
照破祖师关。
又谒延寿贤禅师。
贤问。
海竭人亡作么生。
对曰毒蛇不咬人。
曰为何如此。
对曰风引溪云断。
泉冲石径斜。
又谒夹山真首座。
真曰还见么。
对曰万事全无。
曰还不见么。
对曰千般皆在手。
举曰。
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
曰湖南江西。
又问见后如何。
曰江西湖南。
举曰。
却共首座一般耶。
曰打草蛇惊。
对曰终不捏怪。
又谒福严承禅师。
承问。
作么生是圆融之相。
对曰。
木人岭上休相觑。
石女溪边更不迷。
举却问。
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
曰老病寻常事。
龙钟没好时。
又问。
融即不问。
如何是圆。
曰法界广无边。
承曰。
不圆不融时如何。
对曰。
虚空无对面。
鸟道绝东西。
又问。
狸奴白牯却知有。
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
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
曰。
只为太惺惺。
进曰。
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
曰争怪得伊。
又谒石霜慈明禅师。
慈明问。
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对曰二窍俱明。
曰还见七十二峰么。
对曰有甚掩处。
曰道什么。
对曰。
今日触忤和尚。
慈明便打。
举曰。
作什么。
曰将谓是收番猛将。
元来是行间小卒。
对曰。
雅淡呈秋色。
馨香喷月华。
又谒大愚芝禅师。
芝问。
古人见桃花。
意作么生。
对曰。
曲不藏直。
曰那个且从。
这个作么生。
对曰。
市中拾得宝。
比邻那得知。
曰上座还知么。
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
不是诗人不献诗。
曰作家诗客。
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
曰玄沙道谛当。
又作么生。
对曰。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曰恰是。
对曰。
楼阁凌云势。
峰峦叠翠层。
又谒玉涧林禅师。
林曰。
北斗藏身事已彰。
法身从此露堂堂。
云门赚杀他家子。
直至而今乱度量。
曰我作此偈。
天下人不肯。
上座肯么。
对曰。
争敢。
曰作么生。
对曰。
清晨升宝座。
应不让南能。
又谒栖贤諟禅师。
问如何是佛。
曰张三李四。
进曰意旨如何。
曰胡饼有甚汁。
又谒五祖戒禅师。
戒问。
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
对曰反手把笼头。
曰却是作家。
对曰背鞭打不著。
曰为什么上来下去。
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
戒便打。
举曰。
一言无别路。
千里不逢人。
又谒翠峰素禅师。
素曰。
风穴道。
嘶风木马缘无绊。
背角泥牛痛下鞭。
如何。
对曰。
翻身师子生狞甚。
谁敢当头露爪牙。
曰放汝一线道。
对曰七颠八倒。
曰收。
对曰了。
又谒雪窦显禅师。
显问。
牛吃草。
草吃牛。
对曰。
回头欲就尾。
已隔万重关。
曰应知无背面。
要须常现前。
对曰。
验在目前。
曰自领出去。
又谒西湖西峰庵主。
主曰。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攀。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关。
举便问。
如何是两重关。
曰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对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满盏油难尽。
进曰见后如何。
曰多心易得乾。
举机辩。
如电砰雷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自住持多夜参曰。
诸上座。
吾门之事。
多少奇特。
拥之不聚。
推之不散。
可谓活鱍鱍地。
只欠承当在。
虽然如此。
有一人不肯在。
且道不肯底人。
具什么眼目。
若于遮里甄别得出。
山僧让禅床与上座。
若也甄别不出。
掷拄杖云。
看取。
又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境致过时。
盖为生死事大。
所以古人到一处所。
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
如今兄弟。
往往蹉过。
不肯递相博问。
昔龙牙问德山鉴公
仗剑取师头时如何。
便引颈。
龙牙曰。
头落也。
便休去。
莫是德山无机锋么。
为当别有道理。
良久曰。
德山引颈。
龙牙献剑。
举殁时七十馀。
塔于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
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
耻者人之所避。
而泉不贵其贵。
不畏其畏。
不避其避。
此其所以如是。
吾不知其真。
吾不知其伪。
将质之于天地。
方是时。
丛林以肃严相尚。
沙门以修洁相高。
一有指目。
重为愧耻。
故泉有以矫之耳。
其号泉大道。
若非苟然。
举公名著丛林。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华举禅师。汾阳嗣也。初住龙舒法华寺。后移居白云海会焉。为人精严谅直。饱参。汾阳特称之。一锡出并汾。所至披靡。谒公安远公。逗青松黄叶之机。于福昌善处。逞琢句调琴之辩。又谒延寿贤。大愚芝公。夹山真首座。慈明栖贤諟。雪窦显。五祖戒公。琅琊觉。西湖西峰庵主。主。明招位下杰出者也。有偈云。绝顶西峰路。峻机谁敢当。超然凡圣外。瞥隔两重光。师至。问曰。如何是两重光。曰。月从东出。日向西没。师曰。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曰。满盏油难尽。进曰。见后如何。曰。多心易得乾。师机辩。如雷砰电射。不可把玩。诸方畏服。号举道者。上堂。释迦不出世。达么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至哉斯言。达古今一贯也。尝曰。僧家以寂住为本。岂可观州猎县。看山门景致过时耶。觉范称之。如薛仁贵著白袍。西平王著锦帽。真勇于道者也。年七十馀。始殁。塔于海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约中唐前后在世。作有长篇歌行《一钵歌》,以俚俗文辞阐扬佛理,劝世警俗,唐五代时流传颇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法名不详。约为中唐时僧人。作有长篇歌行《一钵歌》,以俚俗文辞阐扬佛理,劝世警俗,唐五代流传甚广。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一一。《鉴诫录》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三〇皆收《一钵歌》,但文字差异较多。《全唐诗外编》录此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晚唐禅僧。
嗣前关南道常,又曾游德山宣鉴门下。
后仍住襄州关南。
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有传。
祖堂集》及《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存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回,合州石照(今重庆合川)人。世为石工,目不识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弃家投大随静和尚供役。一日凿石,火光迸出,忽然彻悟,遂为僧,人因称石头和尚。居合州钓鱼台寺,《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台州临海人。世业石工,目不识丁,求人口授《法华经》,投大随元静禅师供役。一日凿石,忽然彻悟,遂为僧。住台州钓鱼台,称石头自回禅师。上堂谈禅,玄妙绝伦。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自回号石头。
临海人。
世业石工。
人呼石头和尚。
眼如盲龟不识一字。
善根内启志慕空宗。
求人口授法华能诵。
遂弃家投大随和尚供扫洒。
寺中令取崖石公用。
回手不释锤凿。
诵经不辍口。
随见而语曰。
今日硿磕明日硿磕。
生死到来作甚折合。
回愕然设礼。
愿闻究竟法。
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
于是念念参究久之。
一日凿石石坚。
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
忽然彻悟。
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
用尽工夫浑无巴鼻。
火光迸散元在这里。
随大喜曰。
子彻也。
复述勘婆偈曰。
三军不动旗闪烁。
老婆正是魔王脚。
赵州无柄铁扫帚。
扫荡烟尘空索索。
随可之。
遂为薙染授以僧服。
出世住钓鱼台。
上堂曰。
参禅学道大以井底叫渴。
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
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
是甚么人使作。
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
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
方知老汉与你證明。
山河大地与你證明。
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
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
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
见得根源源无所源。
所源既非何处不圆。
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
你有甚不如老汉处。
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系曰。
观回师资生之业既佣且拙。
学佛之志既锐且勤。
始而迷则眸子如盲。
后而悟则通身是眼。
至于说偈谈禅大有超今逸古之风。
得非能者复起耶。
苟使其居读五车出穷三藏。
又乌有一锤而火光迸出之象哉。
大凡天下治愈隆乱愈起。
学固博执益封。
古人斥为杂毒入心。
良有以也。
于戏世之锦心绣口之士文龙义虎之僧。
能为昌黎子之虚心周金刚之自返。
胡虑油不出面道不我亲哉。
所以追风逐日者非驽骀之足。
诃佛骂祖者岂鄙陋之夫。
或胶锢于见知枳梏其比量。
又莫若顽璞之易琢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回。东川合州人。世为石工。虽不识字。志慕空宗。为僧于景德寺。精戒谨言。求人口授法华。日取崖石。手不释锤凿。而诵经不辍。南堂静禅师。见而悯之。令罢诵。一意看赵州勘婆因缘。师念念不去心。久之。因凿石石稍坚。尽力一槌。瞥见火光。遂大悟。说偈曰。用尽功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南堂可之。为石工而又因石悟。诸方称石头和尚。有颂云。石头和尚。咬嚼不入。打破虚空。露些子迹。既而归钓鱼山。建护国禅林。大开炉鞲。从化者众。著草庵歌警世。其末云。老僧不知轮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后自甃石二十四片为龛。自入掩门而逝。又有回禅师者。婺州人。育王谌和尚嗣也。住南涧西岩。新行经界法。回芟去茶窠植松柏。人诉于有司。追之甚峻。回曰。少待。吾行也。即剃头沐浴。升堂辞众曰。使命追呼不暂停。争如长往事分明。从前有个无生曲。且喜今朝调已成。瞑目而化。有司遂寝其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自回,号石头,临海人。世业石工,人因名之。眼如盲龟,不识一字。善根内启,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遂弃家投大随,供扫洒寺中,令取崖石用砌阶除。回手不释锤凿,诵经不辍口,随见而语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来作甚折合?”回愕然设礼,愿闻究竟法。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于是念念参究。久之,一日凿石,石坚,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忽然彻悟,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用尽工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随大喜曰:“子彻也。”复述勘破偈曰:“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麈空索索。”随可之,遂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钓鱼台,上堂曰:“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方知老汉与你證明,山河大地与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你有甚不如老汉处?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释慧恭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罗氏。
闽人。
母梦。
所居地涌浮图参天而娠。
逮童孺。
聪寤异常。
年十七举进士。
偕计到京师。
游终南山。
睹祖师遗像于奉日寺。
释然有得。
遂求隶本寺执僧役。
时安国寺。
新创开坛。
年二十二。
始薙落受具戒。
宣鉴禅师德山
山问云会么。
恭云作么。
山云请相见。
恭云识了也。
山大笑。
乃许入室。
山既示寂。
偶客信州爱玉山之胜。
而居焉。
刺史为营西禅寺。
聚学者数百人。
未几以其城市嚣䢇。
复入福州长溪之马冠山。
泉州之富阳山。
所至檀施骈集。
徒侣臻拥。
志所欲。
为立就。
景福三年。
率弟子观览天台。
州牧京兆杜雄。
辟紫凝山。
筑瑞龙院。
以留之。
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
忽命声钟。
顾瞻左右云去。
遂瞑目。
春秋八十四。
僧夏六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恭。
俗姓罗氏。
福州闽人也。
家传儒素不交非类。
母妊之初。
梦所居涌出浮图上参于天。
迨恭诞生嶷然聪悟。
年十七举进士。
名随计车将到京阙。
因游终南山奉日寺。
目祖师遗像释然世网。
遂求出家。
操执僧事备历艰辛。
二十有二适值新创安国寺受具足戒。
寻乃游方。
缘崄涉荒而无难色。
尝遇黑蛇伤指。
不求医而毒螫自销。
见魑魅占山。
谕罪福而妖物遄息。
至武陵德山宣鉴禅师
领会风飞。
由兹道合。
因挂锡施门人礼。
鉴公顺世后游玉山至信州。
刺史营西禅院而礼之。
其徒数百人。
居岁馀。
以郛郭喧繁复入福州长溪马冠山。
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
所至之所檀施臻集。
徒侣解钵禅坊立就。
其为士庶向奉如此。
景福三年与门人游天台。
州牧京兆杜雄留之而止。
杜因创瑞龙院于紫凝山。
祈恭兴扬法席以悟沦迷。
缁俗云驰。
香花山积。
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时。
命众声钟。
顾瞻左右。
促言云去。
加趺瞑目俨然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夏六十二。
阐圆顿之宗居道德之最。
殁无易名塔无题榜。
足见浮名为桎梏耳。
门人上足师遂植松负土力崇塔庙。
所谓法空不坏因缘矣。
因缘有之孝行曷伤于道云。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