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圆明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龙泉石楼人。
地属隰州。
群山险隘。
夐僻见图谍。
多幽僧介士居之。
风俗尤薄恶。
游僧或有道于其间者。
以不知所向而问。
其人则遭灰面之辱。
通时虽未出家。
每厌苦之。
开皇末。
举室从释。
谓人曰。
吾今乃得脱杻械。
辞钳𮡧矣。
抵州委二男二女并妻于僧尼寺。
己以弟子。
礼事通化寺明法师
自尔道风所被。
尽汾晋。
莫不推慕。
村邑聚落。
月建斋会。
且则饼饵相馈遗以解斋。
高门大第。
直造堂奥无拥滞。
主人迎笑。
如旧知识。
此其习俗至今。
尝值县令于甲野间。
问通何僧。
曰山客。
令命拘系以听。
通即绝粒。
绕狱行道。
是夕狐鸣令听事。
尊幼寝寐不能安。
且欲纵之。
通不肯曰。
我方以为乐。
虽纵我焉适哉。
且不食行道自若。
狐夕鸣益甚。
日父老相与譬解。
乃引去。
又暮投宿一村舍。
犬啮胫。
血濡踵。
犬寻震死。
传者异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释法通。
龙泉石楼人。
初在隰乡未染正法。
众僧行往不达村闾。
如有造者以灰洒面。
通虽处俗情厌恒俗。
以开皇末年。
独怀异概超出意表。
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
被以法衣。
陟道诣州委僧尼寺。
时有问者通便答曰。
我舍枷锁志欲通法。
既达州寺如前付嘱。
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
于即游化稽湖。
南自龙门北至胜部。
岚石汾隰无不从化。
多置邑义月别建斋。
但有沙门皆延村邑。
或有住宿旦解斋。
家别一槃。
以为通供。
此仪不绝至今流行。
河右诸州闻风服义。
有僧投造直诣堂中。
承接颜色譬若亲识。
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
曾行本邑。
县令逢之。
问是何僧。
答云山客令乃禁守不许游从。
通即绝粒竭诚绕狱行道。
其夜听事野狐鸣叫。
怪相既集通夕不安。
放遣。
通曰。
我绕狱行道正得道理。
如何见放。
经日不食。
夜又狐鸣。
宫庶以下莫不震惧。
苦劝引挽方从其请。
尔后巡行无时宁舍。
曾投人宿。
犬咋其胫。
寻被霹死。
风声逾显。
后卒于龙泉。
余以贞观初年。
承其素迹遂往寻之。
息名僧纲住隰州寺。
亲说往行高闻可观。
欣其馀论试后披叙。
夫以高世之量随务不伦。
统其大归莫非通道。
所以九十六部。
兼邪正之津途。
一十七群。
现机缘之化迹。
故能光开佛日。
弘导尘蒙。
摄迷没之鄙夫。
接戒浊之浇首。
并得开智清悟通圣革凡。
弘道利生于是乎在。
今有不达之者。
同世相轻。
睹其家业丛杂。
阅其形骸尘弊遂则雷同轻毁。
曾不大观。
由之自陷。
备于成教。
故文云。
不观法师种姓形有。
但受其法开我精灵。
斯言可归。
通有之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孙氏。丹阳人。八岁事英禅师出家。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又依东安研究其指。年二十三。从高丽实公及实亡。印公入蜀。而法席凋替。有陈失御乃反初服。三年而后能自拔。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领沙弥十辈。开法华三论。相续不辍。贞观元年。归乡里以华严涅槃。弘导四众。二年会稽都督田公以礼迎。还住一音寺。胜会所集七十馀州义学沙门。二千计。尼众三百。士俗莫能纪。十九年徙住静林寺展华严经席。夏六月方升座。入文有黄金色蛇。吐五色光。长七尺许。上悬屋梁下直敏顶讲罢乃隐。未几复解制于一音。夜见二赤衣人致礼曰。法师功德难量。盍往他方教化乎。今故从东方来迎。八月之望。连三日大冥。莫辨昏旦。逝之日则二十三日也。又大明夜如昼。春秋七十六。将葬塔表发光景。地震异香四闻。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敏姓孙氏。
丹阳人也。
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
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
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
于时众集。
义学沙门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当境僧千二百人。
尼众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复纪。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
有蛇悬半身在敏项上。
长七尺许。
作黄金色吐五色光。
终讲方隐。
至夏讫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尔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长七尺六寸。
停丧七日塔表放光。
地为震动异香不灭。
莫不怪叹。
道俗庄严。
送于隆安山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1后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俗姓薛。少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三十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卒年五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俗姓薛,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时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30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年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高宗龙朔元年(661)后病卒,卒年51岁。《续高僧传》卷一八有传。《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收录义褒与道士嘲谑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其诗。
全唐诗续补遗
义褒,俗姓薛,常州晋陵人。初住苏州明法师所,又往婺州缙云山旷法师所,次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显庆三年至长安,参预佛道论辩。后住京师慈恩寺。龙朔元年后卒,年五十一。诗三首。(《全唐诗》无义褒诗,传参《续高僧传》卷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出常州晋陵薛氏。
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
禀华严大品。
明即兴皇朗公嗣也。
旷法师居缙云山永安寺。
辞往从之。
旷当陈朝盛集。
已称宿匠。
故其三经四论。
江表推让。
而褒竭诚探讨。
且三十馀年。
后徙金华法幢寺。
弘道摩怠。
会慈恩寺玄奘法师。
申请后聘。
有司以其名闻。
诏入京师。
奘师每兴谈论。
叹其该博。
而诋斥晚生。
以为耽迷名体。
莫知玄照。
于是就慈恩顿开十遍。
然后门位诸公。
信有空双遣。
药病齐亡之不诬也。
且谓论固释经。
经难论易。
悼流俗之相反。
故在座。
朝唱圣经。
暮明贤论。
显庆三年冬。
既雩无雪。
内设道场祈祷。
诏褒与东明观道士李荣论义。
荣先立本际义。
褒问曰。
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
互得。
问如是则道本于际。
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
道为际原耶。
答亦通。
又问。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以通。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问。
若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
本际不本道。
荣不能报。
因谑曰。
汝既唤我作先生。
汝便是我弟子。
褒曰。
刍荛嘲谑。
尘黩天听。
然虽无言不詶。
顾礼何如。
我佛弟子。
由来师佛。
汝称先生。
则先天地生。
其师道祖。
尚有何说。
荣忸怩下座。
诏褒立义。
即立大智度义。
李徒妄加难诘。
摧若拉朽。
天子欣然。
既而诸寺交请。
开法华净名。
中百经论。
莫不允诺。
龙朔元年。
随驾上东都。
频入宫禁论义。
每于净土阐扬。
久之遘疾。
卒于净土。
寿五十一。
诏送柩反金华旧住。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义褒。姓薛。常州晋陵人。盖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履性明朗。出家已后游谈在务。周流会计统御法筵。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专经强对。亦当时之僧杰矣。褒优柔教义。屡启请之谈。将事通览。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旷在陈朝。兴皇盛集。时当法选亟动神几。法主既崩遍流视听。长干禅众栖霞布公。并具式瞻亲沾馀令。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褒敬竭义筵纵思披择。诸方后锐将事别轮。旷亦劝褒行传灯礼。乃从之。传经述论三十馀年。光问五湖驰名三辅。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终日坐忘会。慈恩申请搜扬髦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徵延。便符昔愿。即而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盛处权衡。当阳弘演。承思远问用写繁芜。亦既至止共许幽致。乃诘大乘经论。无所不通。唐朝后学多尚名体。耽迷成性胶柱守株。如何解网以开玄照。请所学宗顿讲十遍。勒诸门位并往归依。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褒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责以三开徵研五句。详括文义统略悟迷。经难论易。悼时俗之反昏。论释深经。诲今闻之异昔。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半讲已后方明贤论。于时英彦皆预席端。叹其竦拔之神奇。伏其辩给之铦利。宰辅冠盖倾仰德音。留连言晤写送无绝。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有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褒问曰。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邪。答曰互得。又问。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答亦通。又并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并若道法于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既被难不能报。浪嘲云。既唤我为先生。汝便成我弟子。褒曰。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刍荛嘲谑尘黩天听。虽然无言不酬。聊以相答。我为佛之弟子。由以事佛为师。汝既称为先生。即应先道而生。汝则。斯为道祖。于时忸怩无对。便下座。 又令褒竖义。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李荣不胜其愤曰。如此解义。何须远从吴来。褒答曰。三吴之地本出英贤。横目狗身旧无人物。尔后诸寺连讲。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龙朔元年驾往东都。别召追往。频入宫禁。义论横驰。乃于净土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英声逾盛。不久遘疾卒于净土。春秋五十有一。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皇上悼伤久之。遂敕送柩。返金华山旧寺。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薛。常州晋陵人。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履性明朗。出家已后。游谈在务。周流会稽统御法筵。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传经述论。三十馀年。驰名三辅。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徵延。便即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负气盰衡。傲然乱举。褒为提纽解决。疏刷神襟。责以三关。徵研五句。详括文义。统略悟迷。于时英彦皆预席端。叹其疏拔之神奇。伏其辨洽之铦利。宰辅冠盖。倾仰德音。留连言晤。写送无绝。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有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褒问曰。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耶。答曰互得。又问。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答亦通。又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曰。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既被难。不能报。便下座。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僧法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陇西成纪人,俗姓李,字孝敦。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郎将。母丧,读《涅槃经》,顿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为务,栖泊无定。玄龄为宰相,以书召之,不从。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祖考历仕魏齐。而冲则兖产也。幼俊颖。傲岸时俗。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玄龄尝谓之曰。丈夫于少壮时。位不登五品者。便宜弃去禄位。以优逸自处。冲年二十四岁。任鹰扬郎捋。遭母忧。读涅槃经。至居处迫迮之文。遂发心出家。听讲涅槃三十馀过。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贞观初。诏私度者处死。时僧避难峄阳山中。资给窘乏。冲誓不顾身。即剃落。走州县。告急守宰曰。但施粮饷。终获福祐。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济之。乃两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许。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经年米尝不减。其一五六十人食。仅两日。米已告竭。冲曰。无足怪者。盖所学有大小。所脩有勤堕。则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难而至者。日以增益。复值雨潦。莫之归宿。山有大岩。虎狼所栖托也。冲竟造。而告语使去。果去不旋踵。当是时。冲虽身营众务。仍依哲匠。探讨华严。如常时。及难释。再往安州皓法师。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而吾徒之往来者。过相辅赞。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开佛经。冲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识者谓冲识。末世护法菩萨。俄以棱伽奥义久废。所在求访。无恤夷险。始慧可禅师。以达磨之传。南天竺一乘宗旨。盛习此经。故其后裔。如皓法师者。尤加勖励。冲即依禀。屡蒙击节。自尔阐演三十馀过。后学赖以启悟者。殆莫殚纪今叙师承。使将来有所考据云。达磨禅师出慧可慧。育二师。育师受道。不务言说。可师出粲师。慧师。盛师。那老师。端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讲演。无著述)。又出善老师(钞四卷)。丰师(疏五卷)。明师(疏五卷)。胡明师(疏五卷)。远承可师者。有大聪师(疏五卷)。道荫师(钞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师(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旷法师。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茔师(并传镫扬化)。冲公。专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过。当其说时。曾未涉文。而通变适缘。寄势陶诱。莫不曲当。异师学者苦请出义。乃告曰。义者见之言说。则已粗矣。况在纸上者乎。是谓粗中之粗。事难一向。作疏五卷。题为私记。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冲周行东川。不任官贯。频有度次。高让不受。年将知命。有诏兖州度人。抑令入度。隶州部法集寺。虽名与公贯。而独以玩弄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作书招之。冲题书背曰。我于三界无所须。卿至三槐位亦极。公屡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盖鼎来。中书杜正伦。亲厕下陈。共评玄义。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曰何处老大德。答曰。兖州老小僧也。问何为远至。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耳。润曰。斯则大心开士也。偶行至大兴善寺。万年令郑钦泰。于寺打人。冲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钦泰曰。打人罪。我自当。冲曰。罪不自当使谁当耶。然国家立寺。本欲安宁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岂名为国祈福哉。钦泰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人讲旧所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可还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宁谓。冲寔法界头陀僧。未易以名实拘也。其言得之。 显庆间。还兖。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冲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冲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冲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冲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冲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冲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冲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长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
善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初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冲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兖州老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润曰。
斯实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当。
冲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冲。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幼而秀异傲岸时俗。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听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即入武都山修业。年三十行至冀州。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冲誓亡身便即剃落。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便造诣州宰曰。如有死事冲身当之。但施道粮终获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可十斛许。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经年食米如本不减。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食米便尽。由不修禅兼修外学。冲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山有虎穴。冲诣告曰。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虎乃相携而去。及难解冲乃随处弘法。冲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请还俗。更依新翻经。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师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宁曰。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不可名实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