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孟郊

相关人物:共 71 位
共 7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3—1644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孟硕。工画,为董其昌、陈继儒所赞赏。明亡后佯狂而卒。有《云芝集》。
槜李诗系·卷十八
舜年,字孟硕,吴江盛泽人。
入籍嘉兴,补弟子员。
诗学孟东野,颇饶别趣,字画皆擅名。
书佳于画,而诗又次之。
眼空气锐,介然有难群之志。
自榜其庐曰:乡人皆恶,国士无双。
里中目为狂生。
好狎游平康,又多与娈童处,以故早卒。
有绿晓斋稿。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孟硕,吴江人。补嘉兴诸生有绿晓斋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东海。
屡试不第。
宁宗嘉定七年以特科入官。
一生苦吟,诗学孟郊
有《抱瓮集》及《选唐绝句》。
全宋诗
柯梦得,字东海,莆田(今福建)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特奏名。有《抱瓮集》(《宋史·艺文志》七),已佚。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五一。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七四二一
柯梦得,字东海,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善《楚辞》,屡试不第,嘉定七年以特奏名赐进士第。著有《抱瓮集》十五卷及《唐绝句选》五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二○,《后村诗话》卷五,《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桂故》卷五,《莆阳文献传》卷三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17—约1688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字东痴,初名元善,字长公。明诸生。工诗。明亡后更名夜,字嵇庵。隐居东皋郑潢河上,顺治间曾南行访林和靖故居,登严子陵钓台。康熙间荐鸿博,不赴。有《东痴诗钞》。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三
徐夜,初名元善,字长公,更字嵇庵,又字东痴,山东新城人。诸生。有《东痴诗选》。
清诗别裁集
字东痴,山东新城人。
县学生。
○《池北偶谈》云:“东痴年二十九,即弃诸生,掘门土室,绝迹城市,有朱桃椎、杜子春之风。
”举博学鸿辞,以老病辞。
○诗格清瘦自然者近韦左司,刻削者近孟东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00 【介绍】: 唐邓州南阳人,客居兖州,字本立。代宗大历时任大理评事。马燧为三城镇遏使、河东节度使,辟建封为判官。进侍御史。德宗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使。十三年来朝。时宦官主宫市,建封得间言其弊,帝颇听顺。及还镇,帝赋诗以赠,又赐以鞭。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5—800 字本立,排行十三,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代宗宝应中自请说降苏、常等州反者数千人。大历中历佐使府。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岳州刺史,四年改寿州。兴元元年(784)迁濠寿庐观察使,贞元四年(788)授徐泗濠节度使。十六年五月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建封少好属文,慷慨负气。镇徐州时,礼敬文士,秦系、于良史、韩愈等皆为幕客,时相唱和。权德舆称其“歌诗特优,有仲宣之气质,越石之清拔”(《徐泗濠节度使张公文集序》)。《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收2句。
唐诗汇评
张建封(735—800),字本立,兖州(今属山东)人。
少喜文章,慷慨负气,以功名为己任。
大历中,历佐使府。
建中初,为岳州刺史。
李希烈据淮西叛,诏牧寿州。
以拒贼功,除徐州刺史、徐泗濠节度使,累加检校右仆射。
贞元十三年冬入觐,及还镇,德宗及群臣赋诗送别,时人荣之。
十六年,卒于镇。
建封镇徐十年,治军有方,军州称理。
又礼贤下士,与孟郊、李翱交往;韩愈、许孟容等均曾佐其幕。
有《张建封集》,已佚《全唐诗》存诗二首。
全唐诗补逸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少任侠,喜文章。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使,十六年病卒,年六十六。补句二。

作品评论

权德舆《徐泗濠节度使赠司徒张公文集序》
(建封)赞勋伐,表丘陇,铭器叙事,放言旨理。皆与作者方驾。而歌诗特优,有仲宣之气质,越石之清拔,如云涛溟涨。浩漾无际,而天琛夜光,往往在焉。其入觐也,献《朝天行》一篇,因喜气以摅肝膈。览其词者见公之心焉。其还镇也,德宗皇帝纾天文以送别,湛恩异伦,辉动中朝。至于内庭锡宴,君唱臣和,皆酌六义之英,而为一时之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9 【介绍】: 唐苏州吴人,字泳之。
陆馀庆孙。
始在薛嵩幕府,常从容规切。
历建、信二州刺史。
韩滉兼领江淮转运使时,充副使。
入迁都官郎中,改万年令,出为汝州刺史。
德宗贞元十二年,授宣武军行军司马,决断汴州政事。
寻知留后事,遇军乱被害。
工诗,与孟郊交厚。
有《唐春秋》、《辨疑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0 字泳之,排行十二,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
安史之乱中陷河北贼中。
代宗广德元年至大历八年(763—773)间为昭义节度使薛嵩从事。
德宗建中初任建州刺史,改信州刺史。
贞元二年(786)任江淮转运副使,罢为都官郎中,改万年令。
五年任汝州刺史,十二年任宣武军行军司马。
十五年二月知留后事,为乱军所杀。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长源工诗文,善书。
孟郊唱酬,甚密。
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4句。
全唐文·卷五百十
长源字泳之。吴人。历汝州剌史。贞元十二年检校礼部尚书。为宣武军行军司马。以峻法绳下。节度使董晋卒。长源知留后。为兵士所杀。赠尚书左仆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0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
工诗。
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
自少至老,可传之诗凡千余篇。
与孟简、孟郊、冯宿等为友,相期推挽。
官至登封县尉。
以病不能为官,竟饥寒而死,将死作诗与韩愈,请具棺为葬。
有诗传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810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宪宗元和初任登封尉,以病去官,客居登封。
五年(810)十月贫病而卒。
生平见韩愈《登封县尉卢殷墓志》。
工诗,与韩愈、孟郊交善。
孟郊称其“吟哦无滓韵,言语多古肠”(《吊卢殷》)。
全唐诗》存诗13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唐诗汇评
卢殷(746-810),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曾任登封尉。
与孟简、孟郊、冯宿友善,期相推挽,终以病不能为官。
家贫,元和中献诗东都留守郑馀庆,屡得周济,书荐宰相,不能用,竟贫病而卒。
有诗千馀首,多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2 【介绍】: 唐邯郸人,一说赵州人。
少尚气节,不举进士。
与李贺、孟郊友善。
初客镇冀,王武俊奏为枣强令,辞疾不受,人因称为刘枣强。
后客汉南,李夷简署为司空掾,寻卒。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 洛阳(今属河南)人。
一说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少尚气节,不举进士。
因事谪岭南春州。
德宗贞元中至冀州依成德镇节度使王武俊。
武俊爱其词艺,表为枣强令,辞疾不就,世重之,称之为刘枣强。
宪宗元和六年(811)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司功掾,卒。
刘言史与孟郊友善。
诗风接近李贺。
生平详见皮日休《刘枣强碑》、《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
皮日休称:“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
”“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踪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
”(《刘枣强碑》)《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刘言史(?
-812),赵(今河北邯郸)人。
建中中,镇冀节度使王武俊辟为幕宾,奏请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就,世称刘枣强。
贞元中,游泽游、荆南、虔州、潇湘。
元和初居洛中,六年,山南节度使李夷简辟为参军,日与谈燕,歌诗唱答。
岁馀,奏请升轶,诏下之日,不恙而卒。
言史善诗,与孟郊、穆赞交往唱和。
有《刘言史歌诗》六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皮日休《刘枣强碑》
歌诗之风,荡来久矣……吾唐来有是业者,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百岁有是业者,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有与李贺同时,有刘枣强焉。先生姓刘氏,名言史,不详其乡里。所有歌诗千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
沧浪诗话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唐才子传
(言史)少尚气节,不举进士。工诗,美丽恢瞻,世少其伦。
唐音癸签
刘言史歌诗美丽恢瞻,世以比之李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衡州人。
德宗贞元四年登进士第。
历云阳尉,与韦应物、孟郊为友。
十四年,为殿中侍御史。
十七年,为武功令。
贞元末,官至衡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太碧。举进士不第,遂寄情诗酒,绝意仕进。诗慕李白、李贺之作,气势宏伟,稍涉险怪。曾与贯休交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6以后 字太碧,籍贯不详。
举进士不第,遂寄情诗酒,慕李白之高蹈,绝意仕进。
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四五、《唐才子传》卷五。
其诗受李白影响较深。
尝称:“及览太白词,天与俱高,青且无际,鹏触巨海,澜涛怒翻,则观长吉之篇,若陟嵩之巅视诸阜者耶!
余尝锐志狂勇心魄,恨不得摊文陈以交锋,睹拔戟挟辀而比矣。
”其诗能揭露黑暗现实,同情人民苦难。
孟郊以“下笔征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称之。
其他题材之作品亦“天才卓绝,气韵不凡。
”(《唐才子传》卷五)《全唐诗》存诗19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碧,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字太碧。
贞元中果举进士不第。
慕李白为诗,名字亦拟之,诗矾略近李白,为孟郎所激赏。
然今人因其集曾载与贯休诗,又有读李贺集诗,又其子仕五代南汉,疑碧非贞元时人;孟部(字东野)《读张碧集》亦疑为五代徐仲雅(亦字东野)所作。
有《歌行集》二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六首。
全粤诗·卷一一
张碧,字太碧。
里籍不详,其子张瀛事南汉,且作粤人以待考。
唐德宗贞元间人。
能诗,孟郊甚推重之。
有《歌行集》二卷(《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四》),已佚。
今从《全唐诗》、《全唐诗续补遗》共辑得碧诗二十首。

作品评论

孟郊《读张碧集》
天宝太白没,六义已消歇。大哉《围风》本,丧而王泽竭。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下笔证兴亡,陈辞备风骨。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唐诗纪事
碧,字太碧,贞元中人,自序其诗云:碧尝读李长吉集,谓春拆红翠,霹开蛰户,其奇峭者不可及也。及览李太白词,天与俱高,青且无际;鹏触巨海,澜涛怒翻,则观长吉之篇,若陟嵩之颠视诸阜者耶!余尝锐志,狂勇心魄,恨不得摊文阵以交锋,睹拔戟挟辅而已矣。
唐才子传
(碧)天才卓绝,气韵不凡,委兴山水,投闲吟酌,言多野意,俱状难摹之景焉。
共 7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