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代宗

相关人物:共 201 位
共 20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2—1314 【介绍】: 元集庆路句容人,字牧斋,号养素通真明教真人。
正一道教茅山宗四十四代宗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2—1209 【介绍】: 金宗室,本名撒速。
充太子侍读。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策论进士。
章宗时,累迁签书枢密院事,入守尚书左丞,主修《世宗实录》。
泰和六年,为右副元帅,御宋北伐,出唐、邓,破枣阳,围德安府。
次年,围襄阳。
代宗浩总诸军,驻汴。
和议成,还朝。
章宗死,受遗诏立卫绍王,拜尚书令,封申王。
怙宠自用,官以贿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764 【介绍】: 唐同州朝邑人。
严善思子。
肃宗乾元中为凤翔尹。
二年,贬岭南尉。
代宗宝应中,为太常员外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0—764 同州朝邑(今陕西大荔东)人。
右散骑常侍严善思子。
肃宗至德二载(757),以大理卿为三司使,参预推定降伪官之罪责。
乾元元年(758)出为凤翔尹。
次年坐事贬为岭南县尉。
代宗宝应中授太常员外卿。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会稽掇英总集》卷二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762 【介绍】: 唐高州良德人。冯盎曾孙。宦官高延福养为子,改姓高。为宦官,玄宗时知内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经其手,颇能谨慎从事,进封渤海郡公,宠任极专。肃宗为太子时,以兄礼事之。累官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安史乱起,随玄宗入蜀。肃宗上元元年被放巫州,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4—762 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本姓冯。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令给事左右。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因改姓高。玄宗时以诛萧至忠、岑羲等有功,知内侍省事,宠任极专,权倾中外,累官骠骑大将军、封齐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宗上元元年(760),配流黔中道。宝应元年(762)赦归,卒于道中。《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〇七有传。《全唐诗》录存高力士诗1首,出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又收断句1联。
全粤诗·卷一一
高力士(六八四 — 七六二),潘州(今属信宜)人。
冯盎之曾孙。
父君衡以获罪,家被籍没,力士幼随母移居泷州。
武则天圣历元年(六九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为阉儿,敕留给事左右,坐累逐出之。
内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冒其姓。
岁馀,复入禁中。
善传诏令,授宫闱丞。
唐中宗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附结,及平韦氏,升储位,奏力士属内坊,擢内给事。
玄宗即位,力士以诛萧、岑等功,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四方进奏,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肃宗在东宫,亦兄事之。
帝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天宝初,拜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
七载,加骠骑大将军。
玄宗幸蜀,力士从之,进齐国公。
还京后,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
后为李辅国所构,长流巫州。
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赦还,见二帝遗诏,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以护卫先帝功,敕还其官,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七有传。
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6—760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高。初投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后至韶州曹溪参慧能,受“顿悟”说。玄宗开元八年,住南阳龙兴寺。后于洛阳传慧能学说。与北宗禅师论辩于滑台大云寺。安史乱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肃宗为造荷泽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泽大师”。卒谥真宗大师。有《显宗记》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会俗姓高氏。襄阳人。幼投本郡国昌寺。依颢元禅师出家。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天宝二年敕住荆州开元寺。肃宗朝敕入内供养。又敕住西京河泽寺。上元元年卒。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高。襄阳人。资性惇明。年方幼学。即事郡之国昌寺显元法师出家。受经具戒特异群类。时能禅师。弘唱心法于岭表。会闻而乐之。竟往无复沮。及见。问会曰。从何所来。曰无所从来。曰如是则汝且归去。曰亦无所归。曰太茫茫生。曰身现在路。曰犹未到在。曰曾不滞留。于是居曹溪者数载。开元八年。诏配南阳龙兴寺。后复开导洛阳。而南宗之指。始盛于天下。先是两京之间。皆神秀化地也。而普寂又秀之嗣。世谓之北宗。逮会而普寂之门绝人迹。则南北之宗。各树党矣。因而是非相攻。毁誉交起。天宝初。御史卢奕奏。会聚众图不轨。诏辨对。卒无他。徙均州。二年。又徙荆州之开元寺般若院。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举兵内向。陷两京。车驾幸蜀。诏郭子仪。以天下副帅讨禄山。时大农空乏。军兴绝资费。右仆射裴冕策以为。凡所在郡府。宜置戒坛度僧。而收其施利。以给国用。会由是获主洛阳事。其所输入尤多。肃宗朝娄入内廷供养。诏将作大匠。造禅宇于荷泽。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与门人嘱别。俄避席望空顶礼。归方丈。是夕卒。寿九十三。建塔葬洛阳之宝应寺。谥真宗。塔号般若。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会。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乃无仕进之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
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
全大律仪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
乃敩善财南方参问。
裂裳裹足。
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能问会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能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
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居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
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时始判焉。
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寂。
诬奏会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时驾幸昭应。
汤池得对言理允惬。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僧税缗谓之香水钱。
聚是以助军须。
初洛都先陷。
会越在草莽。
时卢弈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顿支军费。
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
敕将作大匠并功齐力。
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
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
使秀之门寂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
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
其夜示灭。
受生九十三岁矣。
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迁塔于洛阳宝应寺。
敕谥大师曰真宗。
塔号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者。
贵其渐也。
会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弥盛如能不自异。
外护已成则可矣。
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
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过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
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
知化行难耳。
无令固己而损法。
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
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
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
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无仕进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讽诵群经。
易同反掌。
全大律仪。
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
盛扬法道。
裹足以见。
能问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能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无滞留。
居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
敕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
大行禅法。
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
皆宗神秀。
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
南北二宗。
时始判焉。
十四年。
范阳安禄山。
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
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
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聚香水钱。
以助军须。
初洛都先陷。
会越在草莽。
时卢奕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
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
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
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
顿支军费。
代宗郭子仪。
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
诏入内供养。
敕大匠。
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0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本名元裕,字子宽。
明经及第。
四佐大邑,三历京掾。
玄宗天宝中,为户部员外郎。
肃宗至德中,为蜀郡长史、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典通义、唐安二郡,以理平迁通州刺史、七州采访防御使。
入朝累官刑部侍郎,草具科条,成《刑录》三卷。
代宗初,自太府卿授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改太子宾客。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正己字子宽。
初名元裕。
代宗赐今名。
元宗幸蜀。
命典通义唐安二郡。
累迁成都尹剑南节度采访使太子宾客。
大历五年卒。
赠太子少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85 【介绍】: 唐道士。
丹阳延陵人,号贞元先生。
少慕神仙之学。
初度于延陵寻真观,师事包士荣。
后居长安肃明观。
天宝中,奉诏侍玄静先生李含光归茅山,居紫阳观。
大历初,受李含光经篆正传,为茅山道第十四代宗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东三衢人。开元初。至台山挂锡清凉寺。居鬻院。充典座职。日负薪樵。不堪劳苦。而每织竹鞋。贸有力者代之。时披纳衣出游。偶东北行可五里所。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气貌古朴。而神情澹雅。有童子随后。其实于义未尝识也。忽呼名童子觉一。使邀义就寺啜茶。乃相与入寺。遍阅诸院。见大阁三重。上下九间。皆黄金色。辉耀夺目。既而老僧谓义曰。山寒难住。可蚤还也。义唯诺辞出。仅百许步。回顾其地。莽然皆山林也。大历初。义上疏言状。诏即其地置金阁寺。以十节度助赀费。西域沙门纯陀为都料。盖造寺成。仍诏赐不空三藏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道义。
江东衢州人也。
开元中至台山于清凉寺粥院居止。
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高。
颇有难色。
义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
因披三事纳衣。
东北而行可五里。
来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
其貌古陋引一童子。
名字觉一。
老僧前行。
童子呼请义东边寺内啜茶去。
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
见大阁三层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
老僧令遣义早还所止。
山寒难住。
唯诺辞出寺。
行及百步回顾唯是山林。
乃知化寺也。
却回长安。
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帝
蒙敕置金阁寺。
宣十节度助缘。
遂召盖造都料。
一僧名纯陀。
为度土木造金阁一寺。
陀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
寺成后敕赐不空三藏焉。
义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62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去惑。颜惟贞子。开元十五年以挽郎考判入第,授鹑觚尉。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以忤宰相杨国忠,贬襄阳丞,移河东司户、京兆士曹。安史乱起,随玄宗入蜀,历任屯田员外郎、司膳郎中。乾元中,迁司封郎中。封金乡县开国男。官至国子司业。好为五言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4—762 字去惑,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群望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真卿之兄。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以挽郎应吏部试,判入高等,授鹑觚尉。
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天宝九载(750)以忤杨国忠贬襄阳丞,累移京兆士曹。
十五载随玄宗奔蜀,拜屯田员外郎。
肃宗至德二载(757)迁司膳郎中,封金乡男,进国子司业。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卒。
生平见颜真卿《国子司业颜府君神道碑铭》。
允南工诗善书。
颜真卿称其“每应制及朝廷唱和,必警觉佳对,人人称说之”。
全唐诗》存诗2句。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含光。
不知何许人也。
幼觉嚣尘驰求简静。
开元中见不空三藏颇高时望。
乃依附焉。
及不空劫回西域光亦影随。
匪惮艰危思寻圣迹。
去时泛舶海中遇巨鱼望舟有吞噬之意两遭黑风天吴异物之怪。
既从恬静俄抵师子国。
属尊贤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坛。
许光并慧𧦬同受五部灌顶法。
天宝六载回京。
不空译经。
乃当参议华梵。
属师卒后。
代宗重光如见不空。
敕委往五台山修功德。
时天台宗学湛然。
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
尝与江淮僧四十馀人入清凉境界。
湛然与光相见。
问西域传法之事。
光云。
有一国僧体解空宗。
问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
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
功推第一。
再三嘱光。
或因缘重至。
为翻唐为梵附来。
某愿受持。
屡屡掘手叮嘱。
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
故有此愿流布也。
光不知其终。
系曰。
未闻中华演述佛教倒传西域。
有诸乎。
通曰。
昔梁武世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
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
帝与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
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
方令通会。
彼亦有僧。
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
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
故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
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
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
又唐西域。
求易道经。
诏僧道译唐为梵。
二教争菩提为道。
纷拿不已。
中辍。
设能翻传到彼。
见此方玄赜之典籍。
岂不美欤。
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𠏉也。
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
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𠏉。
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𠏉长矣。
尼拘律陀树是也。
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验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朴。
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
證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观之。
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
东人利在乎解性也。
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
如中道教生乎弥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
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
入土别生根𠏉明矣。
善栽接者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佩。
南海之人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蚕妇之丝。
巧匠之家。
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妪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共 20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