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隐遥

共 3 首
唐宝历二年岁直景午。浙右连帅御史大夫赞皇公新建圣祖院于大茅峰下崇元观之前。上直夫华阳洞之南门。集偫仙之灵庆。资圣寿于亿万。本其经始。实感周先生出应昌运。为唐广成。荐瑞表祥。式旌不朽。于是恩锡院额。号曰宝历崇元圣祖院。元门之盛。辉动嵓谷。时唐兴二百有九载。天子以神圣文武。惟新景命。德合乎五千文之元训。明继乎十二圣之丕业。以清净源化理。以仁寿域生灵。陶之以太和。跻之于至顺。故自临驭大宝。则申诏百辟。旁延万邦。推诚备礼。徵访至道。寤寐孜孜。如恐不及。夫明天子勤求于上。必贤方伯感致于下。君臣一德。而道德可兴。乃其年秋七月。公以天子之命。斋戒虔恳。果得周先生曰息元。实元精之全德。大道之宗师也。先生葆真抱一。涵光吹万。天下聆其风者久矣。而遐襟旷迹。冥寄希夷。显晦自我。人莫能识。夫元珠非吃诟可索。至道惟精诚是致。故累圣之所不能起。而一朝感契洪化。蒸然来思。且谓公曰。昔广成对理身之问。鸿蒙启养心之说。二者皇王之大本也。今息元亦将以斯道上报吾君。公于是澄心清神。思所以庆皇休而赞景福。遂与先生图议。选置元宇。相彼形胜。栖灵此峰。昔梁朝福乡太子置道观二。其古坛废井。遗址犹在。乃铲荒夷险。郁起层构。散俸钱以资其费。择干吏以董其役。翚飞矢直。不日而成。像设崇严。殿宇沈邃。神仙仪卫。左右森列。并按旧史氏。得仲尼问礼关尹请著书之像。咸备于前。盖将会通仙而肃百灵。以永为国家斋醮之胜选也。况三茅精气。二许馨烈。古来得道于是者。代有其人。考传验图。若可攀揖。而缭垣之内。有流泉嘉木。滋饰幽润。地灵境秀。触类益增。懋此成绩。与山无穷。永惟圣祖育德乎大极之前。显灵于未形之表。当是时也。合散消息。莫可名象。明而为日月。动而为风雷。播育而不测。运行而不殆。君得之豕韦以挈天地。臣得之傅说以相武丁。吾何为哉。道本一贯。及夫神化挺生。含章炳灵。象帝之先。资我疆名。将寄言以显元枢。锡羡以兴皇业。犹龙既见。万物方睹。是宜夫垂休储祉。长发其祥。亿万斯庆。集于宝历。此崇元新院所以得时而启也。初公以上方崇向道德。计天下有道之士可以当是大选者。惟周先生一人而已。故其招致之忠荩。访求之精实。则先生不得不出。而公之诚节不得不伸。既而圣情感惬。万国瞻贺。其逢迎之优异。礼貌之严显。自古尊师重道之盛。无以加也。则真宗元极至道之精。不得不洞契乎上心。播宣于理术。俾风流泽浸。广被八区。呜呼。此先生所以出而不疑。亦可以示天下之不可不致如己者。当吾君之至理。适吾道之可行。千载一期。起乃时耳。矧公以济代全才。合乎休明。树风南藩。绩最天下。前岁兴建儒学。而天降膏露。显于庙庭。俗变风移。遂至于道。今之辉崇真馆。阐奉元化。上感睿旨。下孚元元。仁声顺气。流溢四境。推是为政。大而伸之。则致君兴国之用可见矣。又况封部之内。融汰之下。遍识元元之教。俱为㟪之人。顾难乎哉。餗谬列属城。获详事实。又尝以春秋属词为学。故承命奋笔。直而不文。其铭曰。
圣运光启,山川效灵。
黄帝为君,起乃广成。
崆峒至言,今复行兮。
明明天子,以道致理。
方伯虔诚,先生戾止。
累圣莫致,今兹起兮。
元感既宣,化流溥天。
公拜稽首,天子万年。
何以荐神,御元元兮。
閟宇崇崇,圣祖尊容。
神而明之,神应丰融
华阳仙洞,大茅峰兮。
金榜瑶坛,仙术真官。
羽节淩风,珠佩珊珊。
是醮是斋,百福延兮。
名从天锡,镜占地久。
下荐臣忠,上资圣寿。
灵山万岁,绩不朽兮。
引用典故:千金球獭髓 万石君
却上南山路,松行俨如庑。
松根碍幽径,孱颜不能斧。
摆履跨乱云,侧中蹲怪树。
三休且半日,始到毛公坞。
两水一涧,潨崖却为浦。
相敌百千戟,共擂十万鼓。
喷散日月精,射破神仙府。
唯愁绝地脉,又恐折天柱。
一窥耳目眩,耳听云发竖。
次到鍊丹井,井干翳宿莽。
下有蕊刚丹,勺之百疾愈。
凝于白獭髓,湛似桐马乳。
黄露醒齿牙,碧黏甘肺腑。
桧异松复怪,枯疏互撑拄。
乾蛟一百丈,髐然半天舞。
下有毛公坛,坛方不盈亩。
当时云龙篆,一片苔藓古(有刘先生镇坛符,今存于堂)
时时仙禽来,忽忽祥烟聚。
我爱周息元,忽起应明主(周徵君名曰息元
三谏却归来,回头唾圭组。
伊余何不幸,斯人不复睹。
如何大开口,与世争枯腐。
将山待夸娥,以肉投䝟貐。
歘坐侵桂阴,不知已与午。
兹地足灵境,他年终结宇。
敢道万石君,轻于一丝缕。
古坛叠乱石,草木何参差。
黄衣宇其傍,陈迹刊丰碑。
曰初刘真人,齿发不可訾。
但见绀绿毛,被体鬖鬖垂。
云軿一日去,空山留庭壝。
弟子散岩谷,荆榛蔽荒基。
晚有周息元,探访亲斩披。
白鹿忽跪前,灵符见葳蕤。
地胜人既偶,凝严起宝祠。
束帛下幽聘,良马维素丝。
前朝揖高风,有美皮陆诗。
迨今三百年,事去物亦隳。
乔松委樵苏,野蔓号狐狸。
惟有鍊丹井,甘冽无等夷。
一酌匪消渴,钦慕尚神禧。
⑴ 《宋诗纪事》作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