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司马承祯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9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国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茅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之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为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与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夏。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松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挽薛艮斋 南宋 · 孙观正
七言律诗
眼看嘉木斧斤摧,竹路凄凉孰不哀。
高论每闻前席听,谠言曾欲挽裾回。
膏销果见龚生夭(自注:公尝受道隐者,然有济时之念,晚乃迫于从宦,不能卒其业。盖其业得已而人莫知也。),刍奠空悲徐孺来(自注:从公受业多一时少俊者。)
儒效俗传今若此,苍苍福善竟悠哉(《浪语集》卷三五)
送姚治中归 明 · 罗玘
五言律诗
纳纳乾坤大,纷纷冠盖多。
相逢齐道隐,到老尚奔波。
京兆才三日,临川留一靴。
彩衣是潮绢,公也好婆娑。
秋水一波清且深,隐居谁识道人心。
流行不息终归海,开辟俱生直到今。
川上曾闻尼父叹,源头重感晦翁吟。
何时一笑空明里,同照扁舟雪满簪。
寄尤端木编修 元 · 刘濩
五言排律
申浦昔弛檐,梁溪初及门。
舣舟投漫刺,开阖倒清樽。
似喜衣冠旧,居忘齿德尊。
语长灯屡涸,坐久席弥温。
道隐虽千载,人生故一源。
谈经须駮异,订史欲芟烦。
昔自三归僭,终令六籍燔。
王民无冻馁,霸法有钳髡。
功利开邪径,玄空植祸根。
柙尝出虎兕,家岂足鸡豚。
诸老相传学,先师罔极恩。
石移针就直,胶掷水袪浑。
舜泽觇莘聘,周文卜鲁膰。
虽无煎凤觜,必有嗜熊蹯。
俗士闻应笑,吾侪契此言。
榻分踰夜午,棹返及朝暾。
泛梗无留迹,瞻云每断魂。
于公评出处,与众异昭昏。
艺自登黄最,名因泛绿掀。
婉谋裨宥府,蔚望列词垣。
振鹭依风远,惊鳌掣海翻。
梦槐啼失国,隐菊步归园。
锦里时过杜,香山不隔樊。
老来谙稼穑,醉里撷兰荪。
向赌陶公集,曾因季子孙。
千诗逃冶丽,群笔肆奫沄。
息所谐歌咏(尤君有《息所记》。),贤祠正讨论。
羌羊艰食性,海燕邈巢痕
令子菑畬富,名家矩彟存。
雪融金就砺,冰绪茧抽盆。
眼底皆真乐,胸中有混元。
狙从冢宰服,鹤听大夫轩。
岁月书林暇,尘埃旅屩奔。
卑卑营市隐,汲汲备朝飧。
未省九丘读,何当三画吞。
疏踪危似栈,苦思涸于眢。
世讵求三箧,吾宁属两鞬。
媚终辞卫灶,乞肯近齐墦。
古意綦寥落,时材别选抡。
罕逢知鹄爵,多遇笑龙蚖。
拟筑犁锄舍,相依水竹村。
古泉潴寺冷,春茗茁山暄。
歌远牛俱跨,谈深虱对扪。
洁应餐沆瀣,高足倚昆崙。
有客闽中李,其人太学蕃。
冷官今屑往,丽赋昔孤鶱。
过泗需先见,瞻淇寄弗谖。
为多驹皎皎,仍感兔爰爰。
丹蟹滨湖贱,琼鱼集市喧。
持杯应愈健,许事付乾坤。
⑴ 尤又有《羌羊》诗、《海燕争巢》诗。
外传炯遗迹,真诰垂微言。
子微有妙笔,罗列丹青传。
我生后诸子,倾心慕真诠。
像设俨如在,白云聊续篇(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一)
幻境如群狙,喜怒眩名实。
怜渠千劫迷,堕此一念失。
世路波涛翻,时事风雨疾。
胡为随物迁,坐此方寸窒。
使君超世姿,轩裳起儒术。
神交赤城仙,妙解穷隐密。
向来心泰然,初不计升黜。
危堂榜新颜,要以名自律。
窗扉敞深明,空华乱初日。
变灭惊须臾,蔽亏隔纤悉。
了知内观融,天光发虚室。
山林猿鹤俦,廊庙鹓鸾匹。
静躁涂或殊,出处心本一。
清都五城开,真仙罗辅弼。
行矣朝紫皇,启沃造前膝。
功名戏剧成,志愿谈笑毕。
它年容买邻,傥不傲蓬荜。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幸。
是非非所是,簧鼓徒矜誇。
与物相刃靡,疲□逐无涯。
夏绿彫秋霜,对之益咨嗟。
黄尘遮断海天春,劫外馀生倍怆神。
国岂尚文方积弱,士争横议欲维新。
陆沈应咎王夷甫,道隐思为贺季真。
鹿走鸿哀嗟满目,更谁抗疏恤遗民。
伊昔鸿蒙初,何人辟乾坤。
流湿复就燥,地卑而天尊。
万化自此流,孰能穷其源。
羲皇得妙契,俯仰谅斯存。
先天而不违,图出天何言。
尼圣韦编绝,彖系垂至论。
首阐太极蕴,万殊同一原。
人文昭以宣,万古开群昏。
梁颓大道隐,幻语徒啾喧。
谁言混沌死,愚俗惊鹏鹍。
濂溪继洙泗,斯道夜复暾。
为我重指掌,揭图垂不谖。
谓无知何在,谓有谁见痕。
坱圠渺无垠,动静互为根。
絪缊生万物,一本枝正繁。
惟人得其秀,赞化配乾元。
酬酢虽万变,寂然初不烦。
曰予未有知,钻仰不可援。
抚图奚测究,夜坐达晨飧。
思诚有遗训,此义每所敦。
勉哉永无斁,不但三画吞。
共 9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