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匡仁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姑苏嘉兴人,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诸书及《焦氏类林》存其诗偈30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其作偈句,尤不能测。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天下学者望风而至。汉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偃如生,髭发皆长。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
禅师名文偃。
姑苏嘉兴人也。
少依兜率院得度。
性豪爽。
骨面丰颊。
精锐绝伦。
目纤长。
瞳子如点漆。
眉秀近睫。
视物凝远。
博通大小乘。
弃之游方。
初至睦州。
闻有老宿饱参。
古寺掩门。
织蒲屦养母。
往谒之。
方扣门。
老宿揕之曰。
道道。
偃惊不暇答。
乃推出曰。
秦时𨍏轹钻。
随掩其扉。
损偃右足。
老宿名道踪。
嗣黄檗断际禅师。
住高安米山寺。
以母老东归。
丛林号陈尊宿。
偃得旨辞去。
谒雪峰存。
存方堆桅坐。
为众说法。
偃犯众出。
熟视曰。
项上三百斤铁枷。
何不脱却。
存曰因甚到与么。
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
存心异之。
明日升座曰。
南山有鳖鼻蛇。
诸人出入好看。
偃以拄杖撺出。
又自惊慄。
自是辈流改观。
又访乾峰。
峰示众曰。
法身有三种病。
二种光。
须是一一透得。
更有照用同时。
向上一窍。
偃乃出众曰。
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
于是乾峰大笑曰。
犹是学人疑处在。
乾峰曰。
子是什么心行。
曰也要和尚相委。
乾峰曰。
直须恁么。
始得稳坐。
偃应喏喏。
又访曹山章公问。
如何是沙门行。
章曰。
吃常住苗稼者。
曰便与么去时如何。
章曰汝还畜得么。
曰学人畜得。
章曰汝作么畜。
曰著衣吃饭。
有什么难。
章曰何不道。
披毛戴角。
偃即礼谢。
又访疏山仁
问。
得力处道将一句来。
曰请高声问。
即高声问。
偃笑曰。
今早吃粥么。
曰吃粥。
曰乱叫唤作么。
仁公骇之。
又过九江。
有陈尚书。
饭偃而问曰。
儒书即不问。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讲师。
如何是衲僧行脚事。
曰曾问几人来。
曰即今问上座。
偃曰即今且置。
作么生是教意。
曰黄卷赤轴。
偃曰此是文字语言。
作么生是教意。
曰口欲谈而辞丧。
心欲缘而虑忘。
偃曰。
口欲谈而辞丧。
为对有言。
心欲缘而虑忘。
为对妄想。
作么生是教意。
尚书无以詶之。
偃曰。
闻公常看法华经。
是否。
曰不敢。
曰经曰。
治生产业。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且道非非想天。
有几人退位。
又无以詶之。
偃呵讥之而去。
造曹溪礼塔。
访灵树敏公。
为第一座。
先是敏不请第一座。
有劝请者。
敏曰。
吾首座已出家久之。
又请。
敏曰。
吾首座已行脚。
悟道久之。
又请。
敏曰。
吾首座已度岭矣。
姑待之。
少日偃至。
敏迎笑曰。
奉迟甚久。
何来暮耶。
即命之。
偃不辞而就职。
俄广王刘王。
将兴兵。
就敏决可否。
敏前知之。
手封奁子。
语侍者曰。
王来。
出以似之。
于是怡然坐而殁。
王果至。
闻敏已化。
大惊问。
何时有疾。
而遽亡如是耶。
侍者乃出奁子。
如敏所诫呈之。
王发奁得简曰。
人天眼目。
堂中上座。
刘王命州牧何承范。
请偃继其法席。
又迎至府开法。
俄迁止云门光泰寺。
天下学者。
望风而至。
示众曰。
江西即说君臣父子。
湖南即说他不与么。
我此间即不如此。
良久曰。
汝还见壁么。
又曰。
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
如今抑不得已。
且向诸人道。
尽大地有什么物。
与汝为缘为对。
若有针锋许。
与汝为隔为碍。
与我拈将来。
唤什么作佛。
唤什么作祖。
唤什么作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将什么为四大五蕴。
我与么道。
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
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
闻与么道。
把脚拽向阶下。
有什么罪过。
虽然如是。
据个什么道理。
便与么。
莫趁口快。
向这里乱道。
须是个汉始得。
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
没去处。
打脚折。
有什么罪过。
即与么。
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
待老汉答一转了。
东行西行。
又曰。
尽乾坤一时将来。
著汝眼睫上。
汝诸人闻恁么道。
不敢望汝出来。
性燥把老僧打一掴。
且缓缓。
子细看。
是有是无。
是个什么道理。
直饶汝向这里明得。
若遇衲僧门下。
好槌脚折。
又曰。
三乘十二分教。
横说竖说。
天下老和尚。
纵横十字说。
与我拈针锋许。
说底道理来看。
与么道。
早是作死马医。
虽然如此。
且有几个到此境界。
不敢望汝言中有响。
句里藏锋。
瞬目千差。
风恬浪静。
又曰。
我事不获已。
向汝道。
直下无事。
早是相埋没也。
更欲踏步向前。
寻言逐句。
求觅解会。
千差万别。
广设问难。
嬴得一场口滑。
去道转远。
有什么歇时。
此个事。
若在言语上。
三乘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
因什么道。
教外别传。
若从学解机智得。
只如十地圣人。
说法如云如雨。
犹被佛呵。
谓见性如隔罗縠。
以此故知。
一切有心。
天地悬殊。
虽然如是。
若是得底人。
道火何曾烧口。
终日说事。
何曾挂著牙齿。
何曾道著一字。
终日著衣吃饭。
何曾触一粒米。
挂一缕丝。
然犹是门庭之说。
须是实得与么。
始得。
若约衲僧门下。
句里呈机。
徒劳伫思。
直饶一句下。
承当得。
犹是瞌睡汉。
偃以足跛。
尝把拄杖行见众。
方普请举拄杖曰。
看看北郁单越人。
见汝般柴不易。
在中庭里。
相扑供养汝。
更为汝念般若经曰。
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
无别无断故。
众环拥之。
久不散。
乃曰。
汝诸人。
无端走来。
这里觅什么。
老僧只管吃饭屙屎。
别解作什么。
汝诸方行脚。
参禅问道。
我且问汝。
诸方参得底事。
作么生。
试举看。
于是不得已。
自诵三平偈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回视僧曰。
唤什么作见闻。
又曰。
无馀声色可呈君。
谓僧曰。
有什么口头声色。
又曰。
个中若了全无事。
谓僧曰。
有什么事。
又曰。
体用无妨分不分。
乃曰。
语是体。
体是语。
举拄杖曰。
拄杖是体。
灯笼是用。
是分不分。
不见道。
一切智智清净。
又至僧堂中。
僧争起迎。
偃立而语曰。
石头道。
回互不回互。
僧便问。
作么生是不回互。
偃以手指曰。
这个是板头。
又问作么生是回互。
曰汝唤什么作板头。
永嘉云。
如我身空法亦空。
千品万类悉皆同。
汝立不见立。
行不见行。
四大五蕴。
不可得。
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
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
唤什么作饭。
何处更有粒米来。
僧问。
生法师曰。
敲空作响。
击木无声如何。
偃以拄杖空中敲曰。
阿耶阿耶。
又击板头曰。
作声么。
僧曰。
作声。
曰这俗汉。
又击板头曰。
唤什么作声。
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
赴广主诏。
至府留止供养。
九月甲子。
乃还山。
谓众曰。
我离山得六十七日。
且问汝。
六十七日事作么生。
众莫能对。
偃曰。
何不道。
和尚京中吃面多。
闻击斋鼓曰。
鼓声咬破我七条。
乃指僧曰。
抱取猫儿来。
良久曰。
且道鼓因甚置得。
众无对者。
乃曰。
因皮置得。
我寻常道。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尽大地是个法身。
枉作个佛法知见。
如今拄杖。
但唤作拄杖。
见屋但唤作屋。
又曰。
诸法不异者。
不可续凫截鹤。
夷岳盈壑。
然后为无异者哉。
但长者长法身。
短者短法身。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举拄杖曰。
拄杖子不是常住。
忽起立。
以拄杖系绳床曰。
适来许多葛藤。
贬向什么处去也。
灵利底见。
不灵利底著我热谩。
偃契悟广大。
其游戏三昧。
乃如此。
而作为偈句。
尤不能测。
如其纲宗偈曰。
康氏圆形滞不明。
魔深虚丧击寒冰。
凤羽展时超碧汉。
晋锋八博拟何凭。
又曰。
是机是对对机迷。
辟机尘远远尘栖。
久日日中谁有挂。
因底底事隔尘迷。
又曰。
丧时光。
藤林荒。
徒人意。
滞肌尪。
又曰。
咄咄咄。
力㘞希。
禅子讶。
中眉垂。
又曰。
上不见天。
下不见地。
塞却咽喉。
何处出气。
笑我者多。
哂我者少。
每顾见僧即曰。
鉴咦。
而录之者。
曰顾鉴咦。
德山密禅师。
删去顾字。
但曰鉴咦。
丛林目以为抽顾颂。
北塔祚禅师作偈曰。
云门顾鉴笑嘻嘻。
拟议遭渠顾鉴咦。
任是张良多智巧。
到头于是也难施。
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
坐化而示。
即大汉乾祐二年也。
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
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
梦偃以拂子招曰。
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
我在塔久。
可开塔乎。
托时奉使韶州。
监修营诸寺院。
因得绍庄之语。
奏闻奉圣旨。
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
启塔见偃颜貌如昔。
髭发犹生。
具表以闻。
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
供养月馀。
送还山。
仍改为大觉禅寺。
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
余读云门语句。
惊其辩慧涡旋波险。
如河汉之无极也。
想见其人。
奇伟杰茂。
如慈恩大达辈。
及见其像。
颓然伛坐胡床。
广颡平顶。
类宣律师。
奇智盛德。
果不可以相貌得耶。
公之全机大用。
如月临众水。
波波顿见。
而月不分。
如春行万国。
处处同至。
而春无迹。
盖其妙处。
不可得而名状。
所可知而言者。
春容月影耳。
呜呼。
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师出岭。遍谒诸方。覈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后抵灵树。冥符知圣禅师接首座之说。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师果至。直请入首座寮解包。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开堂日主亲临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路。因问诸人从上来。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无事。已是相埋没也。虽然如是。也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拟心即差。况复有言有句。莫是不拟心是么。莫错会好。更有甚么。汝等诸人。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唤甚么作祖。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问个出三界。汝把将三界来看。有甚么见闻觉知。隔碍著汝。有甚么声尘色法。与汝可了。了个甚么。古圣不奈何。横身为物。道个举体全真。物物觌体。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没了也。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师唱道灵树云门。凡三十载。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载。示梦阮绍庄。奏请开塔。奉救迎请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僧归仁 朝代:唐末五代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洛阳灵泉寺僧人。
疏山匡仁
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罗隐卒后,有诗悼之。
又与沈彬相识。
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
为诗长于近体。
全唐诗》存诗6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深(一○九○~一一五二),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俗姓王。年十八剃度,始谒净慈象禅师,继谒宝峰惟照禅师,顿悟。惟照许为深得阐提大死之道,因号大死翁。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开法兴国军智通。绍兴初,归住宝藏岩,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三。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惟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偈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景深。
台州王氏子。
幼喜林泉。
不乐城居。
每玩名山图志。
恍若身游。
年十八。
竟走紫箨山之广度院。
求度于德芝沙门芝爱。
其标帜不凡。
即为披剃。
广度为东南禅窟
瓢笠挂搭者不绝。
深辄闻少室宗风。
辞芝行脚。
芝难之。
深泣告曰。
日月迫人。
速如转毂。
生死事大。
敢自放乎。
芝悯而遣之。
深出岭而心誓曰。
此去若不发明大事。
以报四恩非须眉丈夫也。
遂扣净慈象之室。
象或垂问。
深便依理而默解之。
一日闻象怒叱诸禅曰。
思而知。
虑而解。
皆鬼家活计。
深悚然束包而去。
西入泐潭。
谒阐提炤。
炤有条约。
凡僧来泐潭。
须𨽻名行单半载。
方许告香。
深犯其禁。
直剖己见于照公榻下。
照曰。
此事直须断起灭念。
向空劫已前。
扫除玄路。
不涉正偏。
尽却今时。
全身放下。
放尽还放。
方有自繇分。
深顿领旨。
炤大喜。
乃击鼓告众曰。
阐提大死之道。
深阇黎得之矣。
汝辈宜依之。
一众大惊。
争识深面。
以故丛林共称深。
为大死翁。
建炎初。
出领兴国军之智通寺。
绍兴壬子。
还台住宝藏岩。
因事民其服。
深恬然不辨顺受之。
有司知深有道。
奏还僧衣。
时智朋禅师。
新从清凉。
退居明州瑞岩。
闻而叹曰。
嗟乎不陷于荣。
不逃于辱。
宝藏法兄。
真得泐潭先师之道矣。
我芙蓉师翁之风。
不亦大哉。
适明守挽朋。
再赴清凉。
朋一笑书偈。
付使者曰。
相烦耑使入烟霞。
灰冷无汤不点茶。
寄语甬东贤太守。
难教枯木再生花。
遂殁。
深闻恸之。
乃上堂曰。
来不入门。
去不出户。
来去无痕。
如何提唱。
直得古路苔封。
𦏪羊绝迹。
苍梧月锁。
丹凤不栖。
所以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若如是去住无依。
了无向背。
还委悉么。
而今分散如云鹤。
你我相忘触处玄。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三月十三日。
深为众小参罢便告寂。
有偈曰。
不用剃头。
何须澡浴。
一堆红焰。
千足万足。
虽然如是。
且道向上还有事也。
无竟敛目而逝。
深自复僧衣。
其升堂入室提唱宗旨。
切切无虚日。
有僧问正中偏。
深答。
黑面老婆披白练。
偏中正。
答白头翁子著皂衫。
正中来。
答屎里翻觔斗。
兼中至。
答雪刃笼身不自伤。
兼中到。
答昆崙夜里行。
僧曰。
向上还有事也无。
深曰。
捉得乌龟。
唤作鳖。
乞师再垂方便。
深曰。
入山逢虎卧。
出谷鬼来牵。
曰何得干戈相待。
曰三两线一斤麻。
深之道眼精明。
机用自在。
于宝峰门下。
称贤肖焉。
赞曰。
芙蓉之后。
异苗番茂。
而阐提炤公辈可想也。
其门弟德止禅师。
不假师授。
神悟绝伦。
倾当世有国者。
时称为太阳再世。
不谬矣。
至于景深禅师。
则炤公独提奖于人天众前。
师资缘会。
夫岂偶然哉。
及其弘道。
而荣辱喧天人风。
确不可撼。
在往哲有所不能。
而独能之。
非深得羼提三昧者。
其可得欤。
呜呼二师于诸乐并作之际。
而大振黄钟。
则远录公之功。
政未替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悟。
字机先。
生乐清李氏。
十九具戒。
教庠禅窟
无不纵观。
志气高卓。
少有许与。
每自诲曰。
折铛煮饭。
偃息中林。
借虚空口。
对万象说。
余亦何愧。
至若所学不充。
因人成事。
执散行纸上语。
聚百十雏道人。
大厦广居。
贪前方丈。
吾弗为也。
师。
始于飞泉兴栋宇。
中亲讲诲。
晚年一专净业。
及属疾。
大书示众曰。
求医问药。
挠吾化也。
吾将默观其变。
明旦危坐而蜕。
时开禧丁卯九月也。
阇维。
耳与齿俨然无坏。
塔于寺西麓。
北涧简公为之铭曰。
是为豁庵。
聪说总持。
两种不坏之藏。
道德所重。
虽隐而彰。
吾知夫异代而同心者。
堕泪于雁山之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
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
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
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住临安中天竺、灵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度。字虚舟。维扬江都史氏子。稍长虽习世书。绝无处俗意。母识其志。俾依郡之天宁出家。毕将军与语。大奇之曰。此儿短小精悍。音吐如钟。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携归武林。礼东堂院祖信。为受业师。执侍五年。奋志参方。初见铁牛印于灵隐。已而江东西。河南北。悉遍历焉。时无碍通。唱道饶州荐福。师决志叩请。其迁福严华藏。亦与之俱。入室次。通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师曰。金香炉下铁昆崙。通曰。将谓这矮子。有长处见解只如此。师曲躬作礼曰。谢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岩光。大慈石岩琏。虎丘石室迪。皆一见器异。留与法务。淳祐初。制府赵信庵。以金陵半山请出世。迁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贾太傅。奏补中天竺。复请旨升灵隐。至元丁丑。被命住径山。师说法。直捷简要。肩荷法门。老而无倦。尝云。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无人契其机者。其住径山。值火馀。志图兴复。将有绪俄示恙。索笔大书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遂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普度者。出史氏。刊江人也。刊俗浮华。度不乐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蓝。结出世缘。熏久机熟。竟斩发焉。自号虚舟。入讲肆。精贯楞伽唯识。昼倦𠙥几假寐。梦游于俗。俗境宛然。佥有术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马中客。何堕于僧数。度唾之曰。我既登释谱。不受你辈雌黄也。觉则汗流愧悚。于是废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学请入筵。度曰。此非究竟。听之何为。且诸佛涅槃之旨。岂言诠能及哉。同学病其狂。度即负钵袋而去。遍走江南。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谒无得通禅师于常州之华藏寺。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通公独许度参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声曰。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度益心疑。夜静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声曰。将谓无人那。乃指度复自点胸数下。则瞑目悄然。度惊趋出。于是参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会通公示众曰。破一微尘出大经。鸢飞鱼跃更分别。不将眼看将心看。已见重敲火里冰。度脱然省发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度对曰。金香炉下铁昆崙。曰。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见解却只如此。度拜曰。谢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华藏。师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启曰。行道之日无穷。事师之期有限。师寿纵愈赵州。恐普度薄福。一旦填沟壑。再欲蒙师教诲。其可得乎。通公为之俛首恻然。公殁。度乃离华藏。经行石头城。夜宿袈裟院。适东西两房。争法产搆讼。数年不已。度释以片言。两僧悲泣悔过。俱以家业属度。度发笑而去。自此随方说法。或久或近。三十馀年如一日。尝示众曰。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说邪不说邪。向者里拣辨得出。黄金为屋未为贵。玉食锦衣何足荣。又曰。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无迷悟。了个甚么。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值径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图兴复。巨细行役。尚自董焉。其谦让不遑。待后进如先辈。从未以老自称。不二载。径山落成。时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门下感之。率白首亲依。故唱和妙叶。冠绝一时。竺西坦归省于度。度大书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番归去。明月一天。时坦居天童。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而大度公之声。盖怀信为松源岳五世之孙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295 【介绍】: 宋元间僧。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出家净慈寺,住持天目山之狮子院。
全宋诗
释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号高峰,俗姓徐,吴江(今属江苏)人。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十六岁薙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限学禅。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继扣雪岩祖钦,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三年,由国清过雪窦,谒西江谋、希声叟、寓旦过。及祖钦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皆随侍。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临安龙须寺,苦行九年。十年,迁湖州双髻庵。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张公洞扁死关,不越户十五年。成宗元贞元年卒,年五十八。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岩祖钦禅师法嗣。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原妙诗,以辑自《语录》、《禅要》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次分编为二卷。
槜李诗系·卷三十
原妙字高峰姓徐氏吴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乡)得法于雪岩钦禅师立死关于西天目之狮子岩设三关语以验学者世寿五十八有语录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讳原妙。
出苏州吴江徐氏。
为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
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
因以高峰自号。
关居三十载。
横拈倒施。
而令行吴越。
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
而公生。
公生性迟重寡言。
笑行如瘦鹤。
望之似懦弱。
然其神气精悍夺人。
幼喜趺坐。
凡见髡流。
必合爪劳问成礼。
淳祐壬子。
从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
年十五。
备知大僧事。
及戒得满分。
于其律度。
开遮进止。
不期而咸合焉。
寻习教观于天台。
其文句义。
学弗可难也。
公每忖达磨一宗。
不立文字。
为教外别传。
能了当人大事。
为之立地成佛。
岂徒然哉。
即出杭州。
参访宗门知识。
入湖南净慈净慈。
为武林禅窟
伦断桥居焉。
公参僧堂。
立死限三载。
拟求妙悟。
竟无所发。
时雪岩钦禅师寓北涧。
断桥指公往谒。
公谒雪岩。
雪岩不许通谒。
公益心切。
乃告香通诚。
雪岩许见。
未作礼即连棒打出。
公垂涕回惶。
复入雪岩。
便问。
阿谁拖你死尸来。
又以拳打出之。
于是疑团猛结。
无所攀仰。
乃拟避喧求静。
咬嚼话头。
于径山禅堂及月。
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匊战胸次。
目不交睫者六昼夜。
忽睹演五祖真赞云。
百年三万六千朝。
反覆元来是者汉。
从前话头一并打。
失其年二十有四矣。
雪岩已赴南明。
公即走觐。
才入雪岩。
便问。
谁拖你死尸来。
公便喝。
雪岩拈棒。
公把住曰。
今日打原妙不得也。
曰。
为甚打不得。
公拂袖而出。
次日雪岩召公问曰。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对曰。
狗舐热油铛。
曰。
那里学者虚头来。
对曰。
正要和尚疑著。
雪岩休去。
公以为妙契玄旨。
自此随问即答。
久之雪岩谓公曰。
日间浩浩作得主么。
对曰。
作得主。
曰。
睡梦中作得主么。
对曰。
作得主。
曰。
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
主在甚么处。
公不能对。
雪岩曰。
从今日去。
也不要你学佛学法。
也不要你穷古穷今。
但只饥来吃饭。
困来打眠才睡。
觉来却抖擞精神。
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
安身立命。
公遂别入龙须。
经五载。
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
大彻乃曰。
元来只是旧时人。
不改旧时行履处。
咸淳甲戌年。
住湖之双髻峰。
禅者登峰益众。
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狮子岩。
岩绝跻攀。
其来决择之者。
又满百许人。
公乃别居岩西石洞。
石洞之险。
非梯莫升。
大书死关二字为额。
尽屏给侍。
日用一食。
以瓮为铛。
断缘撤梯。
岩中弟子罕见其面。
或垂语以验方来。
不契即拒关。
其垂语曰。
大彻底人。
本脱生死。
因甚命根。
不断佛祖公案。
只是一个道理。
因甚有明与不明。
大修行人。
本遵佛行。
因甚不守毗尼。
杲日当空。
无所不照。
因甚被片云遮却。
人人有个影子。
寸步不离。
因甚踏不著尽大地。
是个火坑。
得何三昧。
不被烧却。
元世祖丁亥年。
雪岩遣白拂嘱公。
偈曰。
上大今已无人。
雪岩可知礼也。
虚名塞破乾坤。
分付原妙侍者。
始升座开导。
其语恳切。
中古尊宿。
未之有也。
丛林谓之禅经。
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
一日民间讹谣。
官选童男女。
本小师问曰。
忽有人来问和尚。
讨童男女时如何。
公曰。
我但度竹篦子与他。
本大彻于言下。
或问。
诸弟子优劣。
公曰。
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
不道全无如义。
首座固是铁根老竹。
其如七曲八曲。
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
它日成材。
未可量也。
元贞乙未季冬朔日。
命鼓告众曰。
西峰三十年。
妄谈般若。
罪犯弥天。
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
不敢累及平人。
自领去也。
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
良久云。
毫厘有差。
天地县隔。
复曰。
来不入死关。
去不出死关。
铁蛇钻入海。
撞倒须弥山。
跏趺泊然而寂。
七日容色益明润。
舍利结于爪𩬊。
越三七日。
塔全身于死关。
坐四十三夏。
历世五十有八。
仁宗戊午。
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
古以滹沱机用。
如涂毒鼓。
闻者皆立死。
或先后于近远稍异。
迨密庵后。
几不横死矣。
幸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
师复涂而击之。
以立死中峰辈至今。
闻其馀响。
犹自胥丧。
吁何伟也。
非师玄要戈甲。
吴越正令。
曷克臻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原妙,字高峰,吴江人。出家净慈,参断桥伦,伦示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穷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胁不至席,口体俱忘。或提单遗巾,发箧置鐍,终岁矻矻,若无见闻。时雪岩钦寓南屏北涧,夙夜孳孳以剖决此心,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无依无欲,得大解脱境界。扣之灵隐石田,天童痴绝,径山无准,莫不印證。原妙闻之,欣然怀香往谒。方问讯,即推出闭门,再往稍得就近,钦忽骂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继之以掌,如是者三。而原妙叩礼逾虔。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此身。”蓦然骛破死尸之疑。明日诣钦,又问阿谁话头,举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拂袖便出。自此机锋不让,遂辞入天目,立死关于师子严三十馀载,影不出山。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语录》。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戒显,字愿云,号晦山,太仓人,本姓王。诸生。有《匡庐集》。
清诗别裁集
字晦山,太仓人。以下僧诗。○玩《登黄鹤楼》诗,应是遗民而为僧者,无诗稿,于卷轴中得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弟子晦山戒显,太仓王氏子。
弱龄游泮,有声庠序。
甲申之难,作文告庙。
入金陵礼三昧祝法,受具,参天童雪桥,遇灵隐弘礼于皋亭,大悟云门拄杖䛡,遂得法。
初隐庐山,开法云居,历主东湖荐福,黄梅四祖,临皋安国,武昌寒溪,荆州护国,抚州疏山
化行江楚,道望大著,所至兴建,不后其师。
康熙丁未继席灵隐,著有《禅门锻鍊说》十三篇、《现果录》、《佛法本草》,及《语录》、《诗文集》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