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濛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太原文水人,俗姓武。武则天侄孙。七岁应童子举。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会传其法要。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代宗大历五年,入京,参南阳忠国师。八年,赐号大悲。后历住汴州、润州。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
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
父宣洛阳令。
母夏侯氏。
梦神僧寄宝鉴。
表里莹然。
曰善护之。
及生而秀整可爱。
七岁诵习通利。
以童子举入官。
至十三。
擢太子通事舍人。
益进学不怠。
三教典籍。
窥览靡有遗。
然颇厌世故。
嗜空宗。
时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
坦往参焉。
遂见推许。
而命之执侍。
父母莫之沮。
天宝初。
会谓坦曰。
吾有一句。
自初祖菩提达磨。
传之曹溪。
曹溪以传吾。
汝宜谛受。
毋令断绝。
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
未几果诏会迁弋阳。
坦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
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
见南阳忠国师于京帅。
忠公为奏得玺书。
赐号大悲。
时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
坦就以行化。
殊见祗待。
乃循维扬六合而下。
忽闻空中有声曰。
吾与汝开心地。
即睹菩萨像。
如文殊者。
以手按其颈曰。
此其印验也。
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
久不灭。
润之金山。
有云气。
能毒人至死。
盖穴之蛰龙致然。
至是而弭。
亦坦尝旅次其间云。
俄庵江阴之定山。
夜闻赞叹声。
察之二白龟也。
又白蛇数丈。
祈受戒忏悔。
寓吴兴。
造兰若于林山。
或见三丈夫衣金紫。
美其壮丽。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治广陵。
素严刻少恩。
遇坦绝宽厚。
馆之华林寺。
寺有吴将张辽墓。
尤舞妖祟。
坦居之。
恬无所忤。
十年有二胡人。
自称龟兹国使。
致国命请坦。
然竟不知何从来也。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众以荷泽忌营斋。
坦别众曰。
吾赴远请已。
七月染微疾。
九月八日乃终。
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
寿一百八。
腊八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如是悦学不休。三教之书弥增洞达。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已备大乘之资粮。终到涅槃之境域。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默而许之。容其执侍。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项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一见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胡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七月示疾。九月将灭。斯预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僧腊八十四焉。坦即曹溪之孙。荷泽之子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长参神会禅师。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手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见。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元和五年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之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至十年忽见二胡人。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告众将赴远请。至季秋八日卒。寿一百八。僧腊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太原文水人。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恒嗟朽宅。誓入空门。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洛都盛化。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坦遂向卢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国。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杨六合。方叹大法凌替。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后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湫然无朕矣。又杨州人。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僧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至季秋八日。果寂而终。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82 【介绍】: 宋僧。永嘉人,字潜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屡依高僧,四主名刹。多才艺,工诗,字画有法。赐号圆通大师。
全宋诗
释怀贤(一○一六~一○八二),字潜道,赐号圆通,俗姓何,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发受戒。后屡依高僧,四主名刹。神宗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记》一篇,已佚。事见《淮海集》卷三六《圆通禅师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金山龙游寺。
圆通禅师。
讳怀贤。
字潜道。
温州永嘉何氏子。
在襁褓中。
能合掌僧坐。
四岁从嗣仁社主。
出家受戒。
有讲席辄往听。
尽得其学。
及长叹曰。
说食能饱人乎。
别社主。
去遍参。
最后见达观颖于润之因圣。
初师从瑞新禅师游颇久。
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说。
自谓无以复加。
比至达观会中。
闻所开示类。
皆世缘俗谛。
非谈谐嵬𤨏。
则骂詈不已。
心窃陋之。
乃潜诣丈室。
请白曰。
为人天师。
当只说法。
奈何预以世间事。
且僧有过斥去则已。
何足追骂至累日乎。
观颔而不答。
师因此省悟。
初开法于太平隐静。
嗣主金山。
金山当孔道。
客至无虚日。
师颇厌之。
熙宁元年。
遂谢事。
隐于金牛山。
山去丹阳数十里。
人迹罕。
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
皆就掌取食。
号五客。
各为一诗。
赠之士大夫。
欲相见者。
就山中访焉。
庐山之圆通。
明州之雪窦。
相次坚恳。
各住一年。
雪窦至。
前后二十年间。
三请乃赴。
其行由海道。
遇大风。
漂至慈溪东岸。
舟破。
从者多人皆散走。
师独安坐水中不动。
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
示灭于金牛。
寿六十七。
腊六十三。
弟子觉澄等。
塔全身于西陇淮海。
秦少游观为师状曰。
师操行卓越。
而遇人有恩意。
虽对宾客。
未尝与众异馔。
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
不入丈室。
雅性乐施。
所得金钱缯帛。
率缘手尽。
又多才艺。
工于诗字画有法。
閒居绝口。
不挂事事。
虽交至错出。
处之晏然。
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
皆倾意愿与之游。
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
赐紫方袍。
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
奏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
皆天下名山巨刹。
道化方行。
辄托事隐去。
州郡虽欲挽而留之。
不可得也。
弟子五十有五人。
所著诗颂文集。
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
号稚耄典记。
以自见云。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怀贤,字潜道。
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
儿时夙根萌发,常合掌僧坐,父母异之。
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多归之,号“嗣仁社主”,乃以贤从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
受具戒时,年十四也。
贤既得法器,又仰高规,艺行日进,同侣无与比。
有讲肄,辄往听受。
久之,尽传其学。
慨然长怀,有志四方,辞仁远参,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于润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润守王公珙雅闻贤敏悟,乃见礼请,传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隐静相召,贤以甘露颇近城市,隐静僻在深山,遂从太平繁昌之请。
初贤从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
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委琐恢奇之言。
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辄追论前事,矢口谩骂,累日不休。
贤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重辱?
”达观颔而不答,贤亦因此省悟,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以清凉,辞不赴。
明年,达观自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
州人乃以雪窦召贤,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
会达示寂,润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请止贤继焉。
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报可。
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未既而卒。
贤述其事,积勤八载,殿堂廊庑,灿然具备,今宫宇之盛,冠绝淮海。
虽始于新,多成于贤。
然其地当长江下游,帆穑迅至,游客登临,日不暇给,贤颇厌之。
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䍐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
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
三年,刘公述商守九江,招贤主圆通,贤闻匡庐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题诗壁间,有“岁晚当期返竹门”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庐山下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
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
史官刁公约谓贤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相继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
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
”贤素善刁公,从之乘舟,遵海北转海门,遇大飓卒起,风樯摧败,黑夜漂泊至慈溪东岸,触礁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贤独淹坐水中,从者还救,乃免。
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
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寿六十有七,腊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垄,累坟为塔。
秦少游状其行。
贤操行卓越,遇人有恩,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雅好施予,所得金钱缯帛率以散众,人多归之。
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当时贤士大夫皆倾意愿与之游。
以参知政事高若讷奏,赐紫。
复以节度使李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