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义玄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7—1340 【介绍】: 元婺州浦江人,初名来,字立夫,号深袅山道人。吴直方子。从学于方凤,博极群书。仁宗延祐七年以《春秋》举进士,不第。退居深袅山中,穷诸书奥旨,著《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春秋传授谱》、《古职方录》、《孟子弟子列传》、《楚汉正声》、《乐府类编》等书。后以御史荐,授长芗书院山长,未上卒。私谥渊颖先生。有《渊颖集
元诗选
莱字立夫,浦江人。
集贤学士直方之子。
延祐间,贡举法行,有司以春秋荐,下第归。
出游海东洲,历蛟门峡,过小白华山,登盘陀石,著《观日赋》以见志。
还寓同县陈士贞家。
与龙湫五泄邻,榛篁蒙密,似不类人世。
日啸咏其中,畅然自得。
御史行部,以茂才荐,署饶州路长芗书院山长,未行而疾作,卒年四十四。
门生学子金华宋濂等议曰:先生经义玄深,非渊而何?
文辞贞敏,非颖而何?
私谥曰渊颖先生。
先生与黄侍讲溍、柳待制贯,同出方韶父之门。
身羸弱如不胜衣,双瞳碧色,烂烂如岩下电。
人或以古文试之,察其辞气,即知为某代某人所作。
一日于故人家,见几上堆剡纸数十番,戏为长歌,顷刻而尽,观者惊以为神。
所著有《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传授谱》、《古职方录》、《孟子弟子列传》、《乐府类编》、《楚汉正声》等书。
其子士谔,裒次其遗文为十二卷,门人胡翰为之序。
东阳胡助谓其如千兵万马,衔枚疾驰,而不闻其声。
他人恒苦其浅陋,而立夫独患其宏博。
黄侍讲尝谓人曰:立夫文崭绝雄深,类秦、汉间人所作。
皆确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闽人。幼出家于黄檗山寺,额间隆起,号为肉珠。晚谒江西马祖,马祖已示寂,乃往石门参百丈师。后观察使裴休迎住龙兴寺。宣宗大中间示寂,谥断际禅师。有《语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
曾游天台山,终嗣百丈怀海。
后仍归黄檗精舍,世称黄檗和尚。
裴休对之礼敬有加。
武宗会昌二年(842)裴任江西观察使,宣宗大中二年(848)任宣歙观察使时,皆迎其至镇居住。
大中间卒于山,赐谥断际禅师。
希运论禅,倡直指单传心要。
其门人义玄开临济宗,影响颇大。
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
其语录由裴休编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1卷,另有《黄檗断际禅师广陵录》1卷。
全唐诗》录其与宣宗联句诗,置宣宗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人。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黄檗山。具戒后。参询遍至。尝偕一僧。行天台道中。娓娓谈笑。皆颖脱可念。目光闪烁。旁射注前。遇大溪横沮。方过雨湍涨。不可揭厉度。于是运乃卸笠支杖而伫。其僧趣之。曰度去好。久伫奚为。运诡曰。要度自度。毋督我。俄而其僧竟度。如履平陆。既登彼岸。招手曰。度来度来。运遥咄曰。自了汉。早知如此。必斮折汝胫。其僧隔水礼谢曰。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我不如。竟去不复见。 又尝游京师。午则分卫檀越家。久候屏著间。未有所得。闻一姥谇语其内曰。太无厌生。运意以为未有所施。而谓之无厌。其必有说焉。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问曰。师亦曾见百丈山海禅师乎。当今第一善知识也。且老妾五障之身。忝于慧忠国师处有省。以师巍巍堂堂之相。宁自弃哉。自是见百丈。问曰。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运云。恁么则后人断绝去也。丈云。将谓汝是个人。遽起入方丈。运有省。随后入云。希运特来。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丈一日问运。什么处去来。运云。山下拾菌子来。丈云。还见大虫么。运便作虎声。丈拈斧子作斮势。运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即上堂云。大雄山下有大虫。老汉今日亲遭一口。汝等诸人好看。 运在南泉。普请择菜。泉问。什么处去来。运云。择菜去来。泉云。将什么择。运举起刀子。泉云。大家择菜去。 一日泉谓运曰。老僧偶作得牧牛歌。请长老和。运云。某甲自有师了。运辞泉。泉门送。提起运笠子云。长老身才没量大。笠子太小生。运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云王老师聻。运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海众奔辏。相国裴公休方廉问其地。迎至州问道。且作传心法要一编。示运。运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云会么。公云不会。运云。若便恁会去。犹较些子。裴公由是深加尊奉。凡仕官所在。必执弟子礼。邀致阐演。尝赠之诗曰。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大中间。终于所住寺。诏谥断际。塔号广业。事具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希运。闽人也。年及就傅乡校推其慧利。乃割爱投高安黄檗山寺出家。迨成长也身量减王商裁一尺所。额间隆起号为肉珠。然倜傥不羁人莫轻测。而乃观方入天台。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运偷窥之。其目时闪烁烂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溪泛泛涌溢。如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运渡去。乃强激发之曰。师要渡自渡。言讫其僧褰衣蹑波若履平陆。曾无沾湿。已到他岸矣。回顾招手曰渡来。运戟手呵曰。咄自了汉。早知必斯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纵能伤我只取辱焉。少顷不见。运𢠵恍自失。及薄游京阙分卫及一家门。屏树之后闻一姥曰。太无厌乎。运曰。主不慁宾何无厌之有。姥召入施食讫。姥曰。五障之身忝尝礼惠忠国师来。劝师可往寻百丈山禅师。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运念受二过记莂攸同。乃还洪井见海禅师。开了心趣声价弥高。徇命居黄檗精舍。升平相裴公休钦重躬谒。有诗赠焉。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则裴相得法出运之门。以大中中终于所住寺。敕谥断际禅师。塔名广业。语录而行于世。

人物简介

简介
大愚山寺主持,唐宣宗大中间人,曾点化义玄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899 【介绍】: 唐僧。
凤翔麟游人,俗姓淡。
少从兄祐律师受业,该通经论。
后归禅宗,历参翠微无学、临济义玄,终嗣夹山善会。
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
喜作诗偈劝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凤翔麟游(今陕西麟游)人。
幼从兄祐律师受业、通该经论。
先后参谒翠微无学、临济义玄、夹山善会,终为夹山法嗣,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
昭宗光化二年卒。
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
诸书及《五灯会元》中存其诗偈6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元安。
生淡氏。
凤翔南游人也。
幼依怀恩寺祐律师。
剃发受具。
既长通经论。
初造翠微。
无所契悟。
北至临济
临济称其俊爽可教。
安自负辞去。
至夹山。
庵于冢巅。
夹山讶之。
以书抵安。
诫使者曰。
此僧得书不发。
明日当来。
发之不来也。
安得书果置之不答。
使者具以告夹山。
夹山曰。
旦暮必至矣。
俄报安至。
夹山望见呵曰。
鸡栖凤巢。
非其同类。
出去。
安乃问曰。
自远趋风。
请师一接。
夹山曰。
目前无阇梨。
此间无老僧。
安曰。
错。
夹山曰。
住住。
且莫草草匆匆。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
阇梨争教无舌人解语乎。
安茫然不知答。
夹山以杖击之。
夹山殁。
众以安次补。
住持久移居洛浦。
谓众曰。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
把断要津不通凡圣。
欲知上流之士。
不将佛祖言教。
贴在额上。
如龟负图。
自取丧身之祸。
指南一路。
智者知疏。
学道先须识得自己宗旨。
方可临机。
不失其宜。
祇如锋铓未兆已前。
都无是个非个。
瞥尔暂起见闻。
便有张三李四。
胡来汉去。
四姓杂居。
不亲而亲。
是非互起。
致使玄关固闭。
识锁难开。
疑网罗笼。
智刀劣剪。
若不当阳晓示。
迷子何以知归。
欲得大用现前。
但可顿忘诸见。
诸见若尽。
昏雾不生。
智照洞然。
更无他物。
以今学人触目有滞。
盖为因他数量作解。
被他数量该括方寸。
不能移易。
所以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假饶并当门头。
净洁自己。
未能通明。
还同不了。
若也单明自己。
法眼未明。
此人祇具一只眼。
所以是非欣厌贯系。
不得脱坼自由。
谓之深可慜伤。
各自努力。
唐光化元年戊午。
秋八月。
诫门弟子曰。
出家之法。
长物不留。
况其他哉。
切须在念。
时不待人。
至十二月一日。
又曰。
吾旦夕行矣。
有问问诸人。
若对得。
分付钵袋子。
曰若道这个是。
即是头上安头。
若道不是。
即斩头觅活。
堂中第一座对曰。
青山不举足。
日下不挑灯。
安曰。
去。
汝扶吾宗不起。
有彦从上座曰。
去此二途。
请和尚不问。
安曰。
未在。
更道。
彦从曰。
彦从道不尽。
安曰。
我不管汝道不尽。
曰彦从无侍者。
祗对和尚。
安乃归方丈。
中夜唤彦从至曰。
汝今日祗对老僧。
甚有道理。
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
先师道。
目前无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所到。
且道那句是宾。
那句是主。
彦从茫然不知。
安曰。
苦苦。
二更时。
众请安代答。
安曰。
慈舟不泛沧波上。
剑峡徒劳放木鹅。
泊然而化。
阅世六十有五。
坐四十六夏。
赞曰。
洞山价。
夹山会。
皆药山的骨孙。
其锻鍊钳锤。
可谓妙密。
然价之宗至膺。
才有同安察。
后云居简而已。
会之宗。
遂止于洛浦安公。
庄子曰。
北溟有鱼。
其名曰鲲。
化而为鹏。
九万里风。
斯在下。
然听其自化。
也使之化。
则非能鹏也。
膺安似之。
其绝也理之固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淡氏。
凤翔麟游人。
丱岁依兄祐律师于岐阳怀恩寺。
薙落受具。
即事参扣。
首访临济
已而辞济。
济喜曰。
临济门下一只箭。
谁敢当锋。
安蒙许可。
自谓已足。
寻至夹山卓庵。
后得夹山书。
览之悚然。
乃弃庵至夹山礼拜。
夹山曰。
鸡栖凤巢。
非其同类。
出去。
安曰。
自远趋风。
请师一接。
夹山曰。
目前无阇梨。
此间无老僧。
安便喝。
夹山曰。
住住。
阇梨且莫草草悤悤。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
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
安茫然。
夹山便打。
安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
佛魔不到处。
如何体会。
答曰。
烛明千里像。
暗室老僧迷。
又问。
朝阳已升。
夜月不见时如何。
答曰。
龙舍海珠。
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
谓众曰。
石头一枝看看灭已。
安曰不然。
夹山曰何也。
安曰。
自有青山在。
夹山曰。
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
夹山顺世。
安因卜居于澧阳洛浦山。
后徙朗州苏溪。
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
末后一句。
始到牢关。
锁断要津。
不通凡圣。
须知上流之士。
不将佛祖见解。
贴在额头上。
如灵龟负图。
自取丧身之本。
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
答曰。
晓星分曙色。
争似太阳辉。
僧问恁么来不立。
恁么去不泯时如何。
答曰。
鬻薪樵子贵。
衣锦道人轻。
问曰。
教中道。
饭百千诸佛。
不如饭一无脩无證者。
百千诸佛有何过。
无脩无證者有何德。
答一片白云横谷口。
几多归鸟夜迷巢。
问曰。
如何是本来事。
答曰。
一粒在荒田。
不耘苗自秀。
问若一向不耘。
莫草里埋没却也无。
答肌骨异刍荛。
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
孙膑收铺去也。
有卜者出来。
僧出曰。
请和尚一卦。
答汝家爷死。
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
诫主事曰。
出家之法。
长物不留。
播种之时。
切宜减省。
谛构之务。
悉从废停。
流光迅速。
大道深玄。
苟或因循。
曷由体悟。
众以为常。
略不相儆。
至冬示有微疾。
亦不倦提唱。
十二月一日。
告众曰。
吾非明即后也。
今有一事。
问汝等。
若通者个是。
即头上安头。
若道者个不是。
即斩头求活。
时第一座对曰。
青山不举足。
日下不挑灯。
安曰。
者里是什么时节。
作者个语话。
时有彦从上座。
别对曰。
离此二途。
请和尚不问。
安曰未在更道。
答彦从道不尽。
安曰。
我不管汝尽不尽。
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
安乃下堂。
至夜令侍者唤彦从。
入方丈曰。
阇梨今日祗对老僧。
甚有道理。
据汝合体先师意旨。
先师道。
目前无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之所到。
且道那句是主句。
若择得出。
分付钵袋子。
答彦从不会。
安曰。
汝合会但道。
答彦从实不知。
安喝出。
乃曰苦苦。
二日午时。
别僧举前语问安。
安自代曰。
慈舟不棹清波上。
剑峡徒劳放木鹅。
便告寂。
寿六十有五。
腊四十六。
塔于寺西北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元安。
俗姓淡。
凤翔游麟人也。
丱年于岐阳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
唯经与论无不穷核。
乃问道翠微次临济
各餐法味不饫香积之盂也。
斲彫复朴逍遥自如。
闻夹山道盛德至。
造澧阳当稽问轇轕。
又增明净。
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
答詶请益多偶句华美。
为四海传焉。
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迁灭。
享寿六十五。
法腊四十六矣。
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凤翔麟游人。
少年出家具戒。
通经论。
问道临济
济常对众美之曰。
临济门下一只箭。
谁敢当锋。
师蒙印可。
自谓已足。
一日辞济。
济问甚处去。
师曰。
南方去。
济以拄杖划一划曰。
过得这个便去。
师乃喝。
济便打。
师作礼而去。
济明日升堂曰。
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
摇头摆尾向南方去。
不知向。
谁家齑瓮里淹杀。
师游历罢。
直往夹山卓庵。
经年不访夹山。
山修书令僧驰往。
师接便坐。
却再展手索。
僧无对。
师便打。
曰归去举似和尚。
僧回举似。
山曰。
这僧若开书。
三日内必来。
若不开书。
斯人救不得也。
师果三日后至。
见夹山。
不礼拜。
乃当面叉手而立。
山曰。
鸡栖凤巢。
非其同类。
出去。
师曰。
自远趋风。
请师一接。
山曰。
目前无阇黎。
此间无老僧。
师便喝。
山曰。
住住且莫草草。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截断天下人舌头。
即不无阇黎。
争教无舌人解语。
师伫思。
山便打。
因兹服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5 俗姓史,魏州馆陶(今河北馆陶)人。
临济义玄
后改住鄂州灌溪,世称灌溪和尚。
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天圣广灯录》卷一三皆有传。
祖庭事苑》卷三录存志闲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天隐禅师者。
讳圆修。
出荆溪闵氏。
说法磬山报恩。
初与天童悟禅师同出龙池传之门。
是师为笑岩真孙也。
师幼明敏。
生知佛乘。
常以心斋报母。
然留连俗谛。
几失前因。
一日过讲肆。
闻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师惕然惊畏。
择龙池幻有传和尚。
而依止焉。
传示赵州无字话头。
师参之半载不发。
改看本来面目。
提撕猛切。
一日普请出窑次。
有觉所道者云。
闻常多菩萨。
出现于四大名山。
神通广大。
传公厉声曰。
我者里亦不少。
师佥曰。
如何是神通。
传曰。
快度砖来着。
师染指法味。
心不外缘。
经百馀日。
偶阅楞严。
佛咄阿难云。
此非汝心。
师脱然庆快。
如善财入弥勒大阁。
了释前疑。
及侍传公。
入城被喝。
便契临济主宾炤用之句。
于是。
上天界访云松。
过能仁谒文斋。
出没奇机。
不无可纪。
万历辛丑。
传合掩关于龙池曰。
汝既有新入处。
不妨更加精进。
他日利导有情。
则吾望足矣。
未几。
传公北行。
师怅然消遣关中。
惟拈颂而已。
于其古德公案。
如庖丁之解牛。
而无碍刃游也。
独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话。
复枯坐蒲团二载。
忍闻驴鸣。
大悟差别玄旨。
有偈曰。
忍闻驴子叫。
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
非声非色闹。
甲辰。
北省传公于燕京之普炤寺而师资深契合焉。
仍涉猎讲庭。
澜翻藏海。
探竿禅席。
料拣权宜。
住后常曰。
山僧南北往还。
亲近知识一十八载。
跋涉劳碌为己躬。
切无少怠也。
呜呼。
师之入道。
诚异今时。
故得处真实。
用处谛当。
常以虚空扑落地语。
酬僧理藏锋之问。
以湖州萝卜宣州姜。
酬事藏锋之问。
以有水皆涵月。
无山不带春。
酬理事藏锋之问。
以无手人行拳。
酬不涉理事藏锋之问。
又僧问。
如何句到意不到。
师曰。
言言见谛。
步步迷踪。
如何意到句不到。
师曰。
只在舌尖头尽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
师曰。
有时独倚庭栏上。
閒看梅花四五枝。
如何是意句俱不到。
师曰。
落花流水去。
空负浪游人师暮年。
从石磬山。
迁湖之报恩寺。
示众曰。
老僧住个破院子。
不能时时为众提持佛法。
赖土木瓦砾。
与诸人转大法轮。
发诸人大机大用。
诸人切不得当面蹉过。
若蹉过。
只知事逐眼前去。
不觉老从头上来。
一日俄集众谆诫。
复以后事付嘱及门上首。
趺坐俨然而寂。
瘗全身于报恩之左。
顺治戊戌。
大觉琇禅师。
应北诏时大会诸山。
移塔于宜兴之白云庵。
初师居右磬。
诸方有以临济玄要。
配合教乘。
作奇特商量者。
师[凭-马+氏]其惑。
常著书复问之。
并颂示诸识者。
其颂曰。
第一
一字不加画。
分明是个贼。
咄咄咄。
咄处且最毒。
第二
快手何曾先。
撒沙并撒土。
露露露。
露出娘生裤。
第三玄。
一曲江村岸。
风月随时看。
收收收。
收去个中流。
第一要。
蓦地忽一笑。
笑倒须菩提。
搀起迦叶老。
第二要。
袖里个金圈。
拈出是茎草。
瞬目牛吞了。
第三要。
伸缩谁能炤。
只手握双拳。
打得虚空叫。
师之提唱精奥。
大率如此。
其门贤箬庵问禅师。
编师全录流通。
与天童悟。
齐名于世。
赞曰。
世传曹溪下。
惟青原南岳应谶。
殊不知嫩桂者。
代不乏人也。
而石霜下。
有杨岐积翠也。
次出佛果之门者。
大慧虎丘也。
次无准下。
复出雪岩断桥也。
师既出龙池。
又与天童并驾。
化周宇内。
其久昌二桂。
凡五抽嫩矣。
其根芽悬谶于少林。
有以也夫。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称纸衣和尚。
唐末禅僧。
临济义玄
后住涿州。
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天圣广灯录》卷一三有传。
天圣广灯录》收诗偈42首,内4首设喻演说禅理,余38首吟咏禅门历代祖师之遗迹,《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晚唐之际禅僧。
嗣盘山宝积,住镇州。
临济义玄有过从。
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
后书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出家事盘山宝积禅师。
得教外别传之指。
及盘山示寂。
乃持一铎。
于北地行化。
或城市。
或山林。
见人则以铎从耳边振之。
而唱曰。
明头来明头打。
暗头来暗头打。
四方八面来连架打。
义玄禅师方居真定之临济院。
使人捉住问曰。
总不与么来时如何。
化乃拓开其人云。
来日大悲院里有斋。
济闻之曰。
我从来疑著者汉。
一日临济择菜次。
化吃生菜。
济曰。
者汉大似一头驴。
化作驴鸣。
化见马步使喝道出。
化亦喝道。
且作相朴势于马步使前。
使令打五棒。
化云。
似即似。
是即不是。
使云。
我打得你便休。
说甚是不是。
化于阛阓间振铎唱云。
觅个去处不可得。
时道吾遇之。
把住云。
你拟向什么处去。
化云汝从什么处来。
道吾无语。
化掣手便去。
一日入临济院。
济云贼贼。
化亦云贼贼。
同入僧堂。
济指圣僧问云。
是凡是圣。
化云是圣。
济云作者个语话。
化骤撼铎唱云。
河阳新妇子。
木塔老婆禅。
临济小厕儿。
只具一只眼。
将终乃巡街乞求直裰。
或施之衣。
辄弃去。
临济
合棺施之。
则欣然。
负之趋。
且号曰。
明日普化东门死矣。
于是闻者相率出东门以送。
化曰。
今日于青乌经不利。
明日当死南门。
明日之出南门者。
以其诞也。
稍益怠。
及西门北门。
则绝无往者矣。
化然后入棺。
自盖殓。
或知之转以报。
四方坌集。
集则铎声响空中。
渐远渐微耳。
众共破棺视之索然。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普化。
不知何许人也。
秉性殊常且多真率。
作为简放言语不拘。
躬事盘山积禅师。
密密指教深入堂奥。
诫令保任。
而发狂悖。
尝与临济玄公相见。
乃对之以之驴鸣。
旁侍无不哂笑。
直时歌舞或即悲号。
人或接之。
千变万态略无恒度。
一日。
擎挟棺木。
巡街徇户告辞云。
普化明日死去。
时视之知不可訾。
赵人相率随送出城东门。
而扬言曰。
今日葬不合青乌。
经二日出南门。
人亦随送。
又曰。
明日方吉如是西门北门出而还返。
人烦意怠。
一旦坐于郊野如入禅定焉。
禅宗有著述者。
以其发言先觉。
排普化为散圣科目中。
言非正员也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清(?~一一一七),字觉天,号灵源叟,俗姓陈,武宁县(今属江西)人。住隆兴府黄龙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宝觉心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七年卒,赐号佛寿。《禅林僧宝传》卷三○、《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惟清(?——一一一七),又名怀清,洪州武宁(今江西武宁)人,法号佛寿,又号灵源叟,俗姓陈。谒祖心禅师得法。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黄龙。能文善咏,黄庭坚等师事之。后迁泐潭。政和七年卒。见《嘉泰普灯录》卷六,《禅林僧宝传》卷三○,《罗湖野录》卷一、四。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惟清。
字觉天。
号灵源叟。
生南州武宁陈氏。
方垂髫上学。
日诵数千言。
吾伊上口。
有异比丘过书肆。
见之。
引手熟视之。
大惊曰。
菰蒲中有此儿耶。
告其父母。
听出家从之。
师事戒律师。
年十七为大僧。
闻延恩院耆宿法安。
见本色人。
上谒愿留就学。
安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寻常沟壑耳。
岂能藏哉。
黄龙宝觉心禅师。
是汝之师。
亟行毋后。
时公至黄龙。
泯泯与众作息。
问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诸佛前曰。
倘有省发。
愿尽形寿。
以法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阅玄沙语。
倦而倚壁。
起经行。
步促遗履。
俯取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宝觉。
宝觉曰。
从缘入者永无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悦致散乱。
令就侍者房熟寐。
公风神洞冰雪。
而趣识卓绝流辈。
龙图徐禧德占。
太史黄庭坚鲁直。
皆师友之。
其见宝觉。
得记莂。
乃公为之地。
宝觉钟爱。
至忘其为师。
议论商略。
如交友。
诸方号清侍者。
如赵州文远。
南院守廓。
张丞相商英。
始奉使江西。
高其为人。
厚礼致。
以居洪州观音。
不赴。
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
请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争趋之。
其盛不减圆通。
在法云长芦时。
宝觉春秋高。
江西使者王桓。
迁公居黄龙。
不辞而往。
未几宝觉殁。
即移疾居昭默堂。
颓然坐一室。
天下想其标致。
摩云昂霄。
余时以法门昆弟。
预闻其论。
曰。
今之学者。
未脱生死。
病在什么处。
在偷心未死耳。
然非其罪。
为师者之罪也。
如汉高帝。
绐韩信而杀之。
信虽曰死。
其心果死乎。
古之学者。
言下脱生死。
效在什么处。
在偷心已死。
然非学者自能尔。
实为师者。
钳锤妙密也。
如梁武帝御大殿。
见侯景不动声气。
而景之心已枯竭。
无馀矣。
诸方所说。
非不美丽。
要之如赵昌𦘕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
类如此。
闲居十五年。
天下禅学者。
知而亲依之可也。
公卿大夫。
何自而知。
亦争亲近之乎。
非雷非霆。
而声名常在人耳。
何修而臻此哉。
平生至诚。
恻怛于道而已。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罢掩房。
遣呼以栖首座至。
叙说决别。
乃起浴更衣。
以手指顶。
侍者为净发讫。
安坐而寂。
前十日。
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
贤劫第四尊。
释迦文佛直下。
第四十八世孙惟清。
虽从本觉应缘出生。
而了缘即空。
初无自性。
氏族亲里。
莫得而详。
但以正因一念。
为所宗承。
是厕释迦之远孙。
其号灵源叟。
据自了因。
所了妙性。
无名字中。
示称谓耳。
亦临济无位真人。
傅大士之心王类矣。
亦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唯證乃知。
馀莫能测者欤。
所以六祖问让和尚。
什么处来。
曰嵩山来。
祖曰。
什么物恁么来。
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还假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即此不污染。
是诸佛之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兹盖独标清净法身。
以遵教外别传之宗。
而拣云。
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
谓若解通报化。
而不顿见法身。
则滞污染缘。
乖护念旨。
理必警省耳。
夫少室道行。
光腾后裔。
则有云门偃。
奋雄音绝唱于国中。
临济玄
振大用大机。
于天下。
皆得正传。
世咸宗奉。
惟清望临济
九世祖也。
今宗教衰丧。
其未尽绝灭者。
唯二家微派。
斑斑有焉。
然名多愧实。
顾适当危寄。
而朝露身缘。
势迫晞坠。
因力病释俗从真。
叙如上事。
以授二三子。
吾委息后。
当用依禀观究。
即不违先圣法门。
而自见深益。
慎勿随末法所尚。
乞空文于有位。
求为铭志。
张饰说。
以浼吾。
至嘱至嘱。
因自所叙。
曰无生常住真归诰。
且系之以铭。
铭曰。
无涯湛海。
瞥起一沤。
亘乎百年。
曷浮曷休。
广莫清汉。
歘生片云。
有无起灭。
隐显何分。
了兹二者。
即见实相。
十世古今。
始终现量。
吾铭此旨。
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
水长船高。
公遗言。
藏骨石于海会。
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
而增修其旧。
不敢违其诫。
公赐号佛寿。
从枢密邓公。
洵武请也。
赞曰。
初灵源讣至。
读其自作志铭。
叹曰。
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
自珍其道之深乎。
收涕为之词曰。
今年九月十有八。
清净净身忽衰飒。
生死鹘崙谁劈破。
披露梦中根境法。
无生塔成自作铭。
人言无亏宁有成。
一切法空尚曰座。
此塔安得离色声。
障云方增佛日晚。
长蹉更失人天眼。
但馀荷负大法心。
乞与丛林照古今。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