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严绶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唐僧。润州上元人,俗姓王。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神龙初生。二十有三年矣。遂以童子。试经获度。仍配居庄严寺。志节。为时辈所推重。寻游方。见威禅师于牛头山有契悟。威因悉以山门委之。使踵住持事。由是益精励。行头陀山泽中。一衲一铛。晏坐绳床。终日夕。开元二十七年。县令长孙遂。造山验视。至山半。虎当道跑哮。莫能前。忠闻之遽迎遂。且使虎去。天宝初。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起仆易挠。寺为一新。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感二神人。为定基址。适其地有古树。而鹊巢其上。忠不忍伐。后鹊竟他巢。若有知者。异哉。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晚命侍者。治浴剃发。如无恙时。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翌旦坐逝。春秋八十七。当忠之在山也。有悬铛树挂衣藤。未寂之前一年。藤树皆萎。其年九月。忠说法高座。水忽迸流四绕。风雨震荡。白虹贯东南。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其馀行迹语句。载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即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闻牛头山威禅师。
袭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威见忠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忠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忠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以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仙菌且不复生。
至九月忠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寺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元令刘君备威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求。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松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长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忠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忠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有凌霄藤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藤更生。
人不之信。
及秋忠还其藤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忠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以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惠忠。俗姓王氏。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闻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遂夙夜精勤。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道俗观者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春秋八十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世逵。
明浙江慈溪人,字伯鸿。
嘉靖进士,历御史,出按近畿。
劾太监严绶与吏部尚书许赞,尽揭六部贿滥之弊,忤帝意,斥为临淮知县,终襄府长史。
维基
刘士逵(1498年—?年),字伯鸿,号渐斋,浙江省宁波府慈溪县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五十四名进士。观刑部政,升御史,降州判官,升汝宁通判,改襄王府长史,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诣金陵玄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于天竺法诜门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捉观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终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请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初观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当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钦属。
观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长诵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往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
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与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观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内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观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观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
观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阴人。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遍寻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住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撰疏。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晋江人,字行周。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与韩愈、李观等联第,时称“龙虎榜”。官终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余。工散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四试于吏部,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十五年上书宰相郑馀庆求不次进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悦一乐妓,约以迎娶。过期不往,妓相思成疾,临终,乃刃髻藏匣,附以诗。詹得匣,睹髻及诗,悲恸而卒。事迹散见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韩愈《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本传。韩愈称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其诗多干谒酬赠之作,葛立方以为“皆赋情不薄”(《韵语阳秋》卷一九)。有《欧阳詹集》10卷,今存。《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欧阳詹(约761-约801),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南安)人。
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
十三年,游兴元、蜀中,献诗严震、韦皋。
还京,官四门助教。
十五年,韩愈自汴州朝正京师,詹率其徒伏阙下,举愈为博士,不果。
十六年,北游太原,与郑儋、严绶唱和。
归京,寻卒。
有《欧阳詹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
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举进士。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馀。

作品评论

《全唐诗话》
欧阳詹,……初见拔于常衮衮,后见知于退之、元宾,终于四门助教。李贻孙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命而卒,天其绝乎?”
李进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人。
善畜牧,家富于财。
德宗贞元末,严绶镇太原,署牙门将。
宪宗元和八年,累迁振武节度使,辟子严澈为判官,澈年少治苛,军中苦之。
适回纥入侵,进贤发兵讨之,军众杀其将而还。
进贤大怒。
众惧,因反攻之。
进贤□(言追)城出,奔靖边军。
众乃杀澈而屠进贤家。
诏贬进贤通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德源。宪宗元和进士。与李益交厚。古诗乐府,可称独步。卒飘蓬薄宦,客死三川。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德源,里居未详,自称“楚客”(《吴中夜别》),又云“二京有宅”(《洛阳春望》),则当曾寓居长安、洛阳。宪宗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自叹“我生虽努力,荣途难自致”(《秋思》)。一生穷愁潦倒,落落寡合,后客死于三川。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鲍溶与韩愈、李正封、孟郊、韦楚老、殷尧藩友善,与李益交谊尤深。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张为《诗人主客图》尊之为“博解宏拔主”,而自居于入室之列。辛文房称其诗“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可称独步”(《唐才子传》)。宋曾巩重编其诗为6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录佚诗1首。
唐诗汇评
鲍溶,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字德源。
贞元中,北游太原,献诗严绶
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
后飘蓬南方,游宣州、越州,与范传正、孟简等游宴唱和。
十三年客病淮南,后一、二年中卒。
溶与韩愈、孟郊、李正封、李夷简、殷尧蕃、许浑等均有交往,与李益交谊尤深。
善诗,以古乐府见长。
有《鲍溶集》五卷,已佚。
后人辑有《鲍溶诗集》六卷、外集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诗补逸
鲍溶字德源,元和四年韦瓘榜进士第。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博解宏拔主:鲍溶。
曾巩《鲍溶诗集目录序》
盖自先王之泽息而诗亡,晚周以来,作者嗜文辞、抒情思而已。然亦往往有可采者。溶诗尤清约谨严,而违理者少,亦近世之能言者也。
诗话总龟
欧阳文忠公酷爱鲍溶诗,《山中寒思》一篇最佳,云:“山深多悲风,败叶与秫齐。……”文忠晚得,恨见之迟。
郡斋读书志
张荐谓溶诗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曾子固亦爱其诗清约谨严,而违理者少。
唐诗纪事
溶,登元和进士第,与韩愈、李正封、孟郊友善。
唐才子传
古诗乐府,可称独步。盖其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弘中。
登进士第。
初补美原尉,四迁至考功员外郎。
宪宗元和初,历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厉精致治,以小心慎默称。
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请绳不轨,课吏治,分明淑慝,帝降意顺纳。
严绶守太原,政一出监军李辅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
又擢裴度知制诰、李夷简御史中丞,皆踵蹑为辅相,号名臣。
自它选任,罔不精明,故元和之治,百度修举。
后以疾罢为兵部尚书,卒。
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垍字宏中。河东闻喜人。第进士。贞元中贤良极谏对策第一。元和初为翰林学士。转考功郎中知制诰。累迁户部侍郎。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院大学士。罢为兵部尚书。六年改太子宾客。卒赠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