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辜胤奇

相关人物:共 54 位
共 5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张朝綖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朝綖(1598年—1658年),字思藻,号青武,福建同安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举人,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进士,获授职方主事,曾上疏清核京城卫所冒领数十馀万粮饷,以武选郎中到广西主持乡试,转任湖西参政。
其时天井遭盗贼佔据,前任都官吏不能剿灭或招抚,他独自前往盗贼巢穴劝说,于是盗贼都投降。
之后张朝綖升任云南督学副使,人民挽留他,因此留任参政;到隆武年间朝廷任命他佥都御史,巡抚南安和赣州,任内保持清廉,很快调官兵部右侍郎。
福京失守,他隐居直到去世。
与卢若腾、陈洪谧、蔡肱明、吴韩起、黄锡衮、辜胤奇、丁胤甲、梁玉蕤、郭符甲、杨明琅、沈佺期、许吉燝、何运亮、史赞圣、苏国瓓、王命岳、施显等人并称“鲁东同朝十八名士”。

人物简介

维基
陈洪谧(1600年—1668年),字龙甫,号默庵,福建晋江人,进士出身。
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登辛未科进士,都察院观政,授南京户部主事,迁员外郎,八年(1635年)擢苏州府知府,十年被降级留任。
起迁登莱副使,晋太仆寺少卿 ,转升兵部右侍郎。
隆武帝时,授兵部左侍郎,改礼部侍郎。
与蒋德璟、黄景昉、黄道周,同召拜文渊阁大学士。
因母老乞归。
年六十九岁卒。
有子陈俞侯。
孙陈元焻、陈元焱。
与卢若腾 、蔡肱明、张朝綖、吴韩起、黄锡衮、辜胤奇、丁胤甲、梁玉蕤、郭符甲、杨明琅、沈佺期、许吉燝、何运亮、史赞圣、苏国瓓、王命岳、施显等人并称“鲁东同朝十八名士”。

人物简介

维基
樊东谟(1551年—?
),字伯明,号昌南,陕西西安府华州蒲城县人,军籍。
乙酉乡试二十五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七十二名,登二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刑部观政。
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出为直隶顺德府知府。
二十三年十二月升山东副使、永平兵备。
二十九年七月起复为山西副使、大同兵备,驻札左卫,三十年十二月以三年考满,升山西按察使、大同阳和兵备道。
三十三年十二月以阅视加恩,升山西右布政使,三十四年四月转左布政使,四十年九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人物简介

维基
武之望(1552年—1629年 ),字叔卿,号阳纡 ,陕西临潼人,医学家,同进士出身。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戊子科陕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
次年联捷己丑科进士,曾任霍丘、江都知县,擢吏部考功司主事,调文选司等职,以忤当路,改南京兵曹,归里闭门讲学,远近争师事之。
后官山东副使,备兵海盖,调永平,台头营缺饷,兵噪城下,佥议藉府县别贮给之,之望持不可,曰:万一别营效尤,又何以应?
自临城以温言慰散。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升南京通政司右参议,四十六年八月升南太常寺少卿,十二月改南太仆寺少卿,四十七年升南太常寺少卿,五月以疾乞休归。
天启二年(1622年)起调北太常寺少卿,三年四月升大理寺右少卿,九月升太常寺卿,四年三月出任右副都御史、巡抚登莱。
弹劾总兵毛文龙之骄,有登抚可裁一疏。
吏部尚书李宗延等言登抚武之望与镇臣毛文龙形迹既已稍分,精神终难强合,武之望调南京别衙门用。
五年十二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六年八月以疾乞休归。
晚年在崇祯初以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士卒缺饷谋作乱,乃廉治其魁,一军肃然。
不久卒于官。
陈辅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1 【介绍】: 明扬州人,字九室。
万历十六年举人。
永平同知,转饷出关,驻沈阳。
天启初,后金兵破沈阳,自刭死。
谥忠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9—1667 【介绍】: 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字伯咨。顺治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建议分化李定国与孙可望,然后伺隙进取西南。擢工科给事中,言给兵田地以课耕,庶能优兵生饷。甚切事机,而无法施行。康熙初,官至刑科都给事中。
维基
王命岳(1608年—1667年),字伯咨,号耻古,福建晋江人,进士出身。
顺治十二年(1655年)登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
未散馆,擢工科给事中。
历户、兵给事中、还迁刑科给事中。
康熙六年(1667年)卒于京师。
著有《耻躬堂文集》20卷、《周易杂卦牖中天》、《读诗牖中天》等。
有子王锡卤。
与卢若腾、陈洪谧 、蔡肱明、张朝綖、吴韩起、黄锡衮、辜胤奇、丁胤甲、梁玉蕤、郭符甲、杨明琅、沈佺期、许吉燝、何运亮、史赞圣、苏国瓓、施显等人并称“鲁东同朝十八名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1 【介绍】: 明陕西凤翔人,字大来。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临漳知县,筑长堤御漳水。调河内,凿太行山,引沁水灌田数万顷。迁工部主事。泰昌元年,累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熊廷弼经略辽东。为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天启元年辽阳之战,清兵破城,应泰佩剑印自缢。
维基
袁应泰(?
—1621年),字大来,号位宇,陕西凤翔县人。
晚明政治人物,东林党人。
袁应泰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授临漳知县,任内筑长堤四十馀里,捍禦漳水,溉田数万顷,使邻近的州县也享其水利,治绩冠绝两河(河南、河北)。
迁工部主事。
后又升任兵部武选郎中,任内清理了数百个假冒世职骗取恩赐的人。
后来又被下放地方出任淮徐兵备参议。
当时山东正值大饥,袁应泰开设粥厂救济流民,并以工代赈,使饥者尽得食。
应泰又挪用了额外税收和漕运杂费去赈济灾民,故而被户部弹劾他擅自使用官粮,因而袁应泰放弃升迁的机会以疾辞职回乡。
万历四十六年十月,起用河南右参政,明年三月又升为永平兵备按察使,任内练兵缮甲,修缮永平城防,又积极支援关外所需的饲料、火药供应,深受时任经略熊廷弼的信赖。
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擢升至右佥都御史,代周永春巡抚辽东。
一个月后,代熊廷弼经略辽东。
袁应泰处理民政号称「精敏强毅」,但为人不知兵事,规画颇疏,刚上任便在辽东扩大边防,收编叛将、蒙古叛卒,来投即纳,大将童仲揆、尤世功等非常反对,但袁应泰不听。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后金军队进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等出城野战,战败而还,沈阳城也因之前投降袁应泰的内应叛将叛卒充当了后金内应而沦陷,而赶往救援的总兵陈策、童仲揆等也在浑河之役中战死。
得知消息的袁应泰于是下令集结各处军队于辽阳坚守,又下令打开闸门,把太河水放入护城河,壕沟的内侧排列火炮,严阵以待。
三月十九日,努尔哈赤果然以大兵来攻,袁应泰先是和总兵侯世禄、朱万良等出城五里野战,但惨败而回,后金军队又陆续击败诸将兵。
袁应泰于是回城与巡按御史张铨等分陴固守,但不少官员开始私下逃跑,人心已散。
后来清军再攻城并从成功从小西门涌入,在辽阳城东北镇远楼督战的袁应泰知道大势已去,便向张铨说「公无守城责,宜急去,吾死于此」,说罢随即自缢而亡。
他的仆人唐世明也纵火焚楼殉主而死。
朝鲜则误传为自焚而死。
所部巡按张铨、按察使张昌国等被俘,不屈而死。
修廷献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修廷献(?
—17世纪),字芹我,山东兖州府单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修廷献是崇祯六年(1633年)的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成进士,授顺德府推官,调任永平,入朝为兵部员外郎。
不久,修廷献得任命为山西大同府知府,未赴任,调往河南府,大顺政权曾授与他兵政府主事官职,并未赴任;弘光年间兴平伯高杰部下不法扰民,他不因对方手握兵权而公正执法。
其后他投降清朝,任职浙江宁波府知府,赎回遭掠去的妇女数百人,于乡试提拔寒士,包括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会元范光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3—1638 【介绍】: 明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为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熹宗即位,充讲官。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不许。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承宗自请督师,既至,汰逃将,遣疲兵,用马世龙等为将;又从袁崇焕请,筑宁远等城,令崇焕守之。在关四年,凡修复城堡数十,练兵十一万,开屯五千顷,遣将戍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拓地四百里。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子孙多人皆战死。福王时谥文忠。有《高阳集》。
词学图录
孙承宗(1563-1638) 字稚绳,号恺阳。保定高阳人。明末名将,中极殿大学士,为魏忠贤所谗,罢归。清军陷高阳,自经死。南明弘光时谥文正,清乾隆时谥忠定。作文属笔,如蛟龙屈蟠,江流竞注。为诗卓荦沉塞,元气郁盘。词粗犷豪迈,为烈士之壮歌。有《高阳集》,词在集中。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稚绳,高阳人,万历甲辰赐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累官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寻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再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赠太傅。有南阳集。
维基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西庄村人。
明朝政治、军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致仕后与清军战斗殉国。
谥文忠,清朝改谥忠定。
孙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
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甲午科顺天乡试第五名举人(经魁)。
万历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孙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
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史称“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因而“晓畅边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
万历四十二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万历四十七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
万历四十八年,矫旨遗诏废矿税、发内帑。
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期间与高攀龙、赵南星等东林党人相交甚善。
不料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即驾崩,年仅16岁的皇长子来不急册为太子即仓促继位,即明熹宗,孙承宗继而做了熹宗的老师。
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
经东林党人推荐后,熹宗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至辽东勘查。
据说与经略王在晋争执,熹宗将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以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以为“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
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
此极弊也。
今天下当重将权。
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
”期间大胆起用袁崇焕、孙元化、鹿善继、茅元仪等人,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顷,“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后金当时与察哈尔部交战,并未进攻明朝。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为孙承宗所鄙视,同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马世龙因冒进兵败,魏忠贤以孙承宗不附己,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参劾孙承宗。
十五日,熹宗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后以高第代为经略。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长城,进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复用孙承宗。
袁崇焕被执下狱后,孙承宗力保祖大寿,复用孙承宗为督师,移镇山海关,修建入海长城之「老龙头」,且于建后由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题字「宁海城」于「老龙头」城楼上,辽左得以粗安。
崇祯三年(1630年),祖大寿、马世龙等诸将克复永平、遵化、迁安、滦州四城,明人史称“遵永大捷”。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清军攻大凌河,祖大寿坚守城池,命宋伟、吴襄救援,二将阵前不和,张春的援军也被击溃,祖大寿被逼杀何可纲而降清。
明思宗因此罢孙承宗官。
家居七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长城,犯保定,攻高阳。
孙承宗年已75岁,率领全家子孙拒守,高阳城墙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
孙承宗被俘,望阙叩头,投缳而死。
明思宗闻讯,追复其故官,给予祭葬。
南明弘光帝时,予谥文忠。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专谥忠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8—1704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人,字同人,一字展成,号悔庵,晚号艮斋。
明季已有才名。
入清,以贡生为永平推官,因打旗丁罢归。
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辞科,授检讨,与修《明史》,三年后辞归。
诗词古文均有声于时。
有《西堂杂俎》、《艮斋杂记》、《鹤栖堂文集》及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等。
简介
余以放废馀生,停骖吴市,悔庵握手劳苦如平生。各有近词一帙,拟授无言较梓者,迭为序之。追惟三十年以来,世事沧桑,功名荣落,不可胜计。独笔墨之缘,少年积习,老而不辍。自髫龀至今,追随倡和者,同里尚朩、质生、尔斐、寅仲诸君子,引为同调。而扁舟过从,商搉《花间》、《草堂》之胜事者,吴门独吾悔庵耳。悔庵古文词,下笔妙天下。《西堂杂组》已登虎观、走鸡林,其所为词,供奉于内廷,流传于酒楼邮壁,天然绮艳,粉黛生妍,未许元微、杜牧独擅风流也。余与悔庵齿既肩随,息机近亦相似,年且半百,意气渐平。回忆画舫寻春,山房听雨,如梦如幻,请从此斗笠枯筇,婆娑于支硎邓尉之间,咽冰雪,嚼梅花,槁朩形骸。愯然悟道,则青箱红豆之缠绵,檀板金尊之婉娈,皆可一齐放下。翻读平日所作小词,疑是古人,疑是前身,不复记忆,则吾两人当有嗒然而自得者,况临去秋波,悔庵早从此证入,又何俟余之饶舌耶。康熙乙巳夏日,嘉善年家同学弟曹尔堪拜题。
沧海遗珠
尤侗(1618-1704)字展成,一字同人,号悔庵、艮堂、西堂老人,江南长洲人。明末诸生,顺治拔贡,官至翰林院检讨,分修《明史》诗多写生活琐事,著有《鹤栖堂集》、《西堂诗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五
尤侗,字同人,更字展成,别字悔庵,又曰艮斋,晚自号西堂老人,长洲人。贡生,官永平府推官。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历官侍讲。有《西堂集》。
词学图录
尤侗(1618-1704) 字同人,一字展成,号悔庵,又号艮斋,晚号西堂老人。江南长洲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告归。四十二年清圣祖南巡召见,赐侍讲。工诗词古文,又擅作戏曲,运笔奥劲,使事典切,下语艳媚。有《西堂全集》。词集名《百末词》。
清诗别裁集
字展成,江南长洲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辞,官翰林院检讨。家居后,加侍讲。著有《西堂诗集》。○先生所著《西堂杂俎》传入禁中,章皇帝称为真才子。后入翰林时,圣祖称为老名士。位虽不尊,天下羡其荣遇,比于李青莲云。○西堂少岁时,专尚才情,诗近温、李。归田以后,仿白乐天,流于太易,虽街谈巷议入韵语中,远近或以游戏视之,比于王凤洲之评唐伯虎。不知四十至六十时诗,开阖动荡,轩昂顿挫,实从盛唐诸公中出也。。《咏明史乐府》一卷,尤为神来之作。今选中所收,皆铮铮有声者,使艺苑人见之,共识西堂面目。
共 5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