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柯夏卿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5—1646 【介绍】: 明浙江东阳人,字九一,号玉笥。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初擢刑科给事中,劾罢阉党副都御史杨所修等,尝谏帝“求治太锐,综核太严”。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以农民军势盛,请割安庆等府,另设巡抚。后代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十六年,以清兵入畿辅,下狱,旋得释。命赴江南练兵输饷。南都陷,请鲁王监国,任兵部尚书,督师江上。还守东阳,兵败投水死。有《吴中水利书》、《张忠敏公遗集》。
维基
张国维(1595年—1646年),字九一,一字止庵,号玉笥,浙江金华府东阳县人。
明亡后,自尽殉国。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浙江四十六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会试十二名,三甲一百六十名进士,都察院观政,授广东番禺知县,兴学校,课农桑,以德化民。
四年本省同考,以政绩卓越,崇祯元年考选,授刑科给事中;三年升吏科右,四年升吏科左,五年升礼科都给事中,六年升太常寺少卿。
崇祯七年(1634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
十二年升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
崇祯十五年升兵部尚书,十六年革任。
十七年(1644年)三月,以兵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
离开北京后,李自成攻破北京。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召为戎政尚书。
因山东讨贼有功,加太子太保。
后与马士英不和,乞省亲归。
同年五月,清军陷南京。
国维在家闻变,召集义勇,至台州,与陈函煇、宋之普、柯夏卿及陈遵谦、熊汝霖、孙嘉绩等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移绍兴,国维任武英殿大学士,督师钱塘江。
次年六月初,方国安叛降,国维还守东阳。
二十五日,清兵破义乌,追至七里寺,国维召二子张世凤、张世鹏问其生死,长子表示不愿苟且偷生,次子犹豫不决,国维即怒以石砚掷击,不中。
世鹏泣曰:“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
午夜,国维遂整理衣冠,向母诀别,赋《绝命词》三章,写“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
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毋贻大母忧,使吾抱恨泉下!
”遗书于次子。
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
跳园中水池亡,年五十二。
国维既死,家人扶其尸于大厅。
清兵骑兵多为山东济宁人,见国维尸体叩头拜谢。
张世凤不屈而死,被杀于钱塘江畔。
浙江总督张存仁敬佩张国维,不忍断其香火,于是释放张世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忠敏。
著《吴中水利全书》。
陶履卓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陶履卓(16世纪—17世纪),字岸生,号錞庵,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十五年(1642年),陶履卓中式壬午科应天乡试举人,次年(1643年)联捷进士,获授行人,奉诏到广东安抚,平反冤狱数百人,捐俸填补欠税数万,广东人拥道泣送他并立祠和肖像祭祀。
南京弘光朝廷失陷,他和柯夏卿、王自超、聂慎行、沈光融、马晋胤、翁明英、金维宁、周懋宜、周甲莹、何坚、华光宇、翁朝元在台州具表迎立鲁王朱以海监国,历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翰林院检讨、编修、知制诰,乞终养父亲陶祖龄而回乡;父亲去世后,更孝顺母亲王氏。
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清廷追查杨昆起事,陶履卓受到牵连,被捕问罪,不久获免,母亲随即去世,陶履卓为母营葬后亦患上重病,死前对其子陶觐说:「我多次遭患难不死,因为祖母尚在,如今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