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于志寧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釋曇藏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年十五。
或以其有夭相。
二親即為姻媾。
以冀嗣續。
非其志也。
乃竟遁去。
欲遂薙落。
而未遇其人。
方默念觀世音。
道值黔而牧二牛者。
從問所可宿地。
則曰。
西行有寺。
稍聞鐘聲。
果見寺。
而僧徒尤眾。
且為圓頂無難色。
竣事即出門。
僅百步回顧無所見。
由是知為化境云。
黎明西奔隴上尋還京邑。
住旌善寺登且戒聽習經論。
意義有所疑則往山東稽諸宿德。
地持十地無擁滯。
晚歸隸貫光明寺獻后崩。
召住禪定。
國朝造會昌寺。
詔為上座。
貞觀譯經詔證義。
又詔主興善寺。
藏固讓舉藍田化感寺潤法師。
自代果稱旨。
東宮有疾。
入授戒而瘳。
賜帛賜衣。
且詔度僧三千。
併造普光寺。
使隷焉。
詔問得遙受戒不。
藏以地持論。
謂若無戒師。
發弘誓願得菩薩戒。
因以論文進。
仍以御制懺悔詞。
令藏宣讀。
皇后疾。
詔入寢殿授戒。
賜物豐渥。
九年三月十八日。
終于會昌寺。
春秋六十九。
兩宮哀慟。
葬郊西起塔圖形以垂不朽。
太子詹事黎陽公于志寧文其碑。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曇藏。
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家世望門。
清心自遠。
年十五。
占者謂為壽短。
二親哀之即為姻媾。
既本非情。
慮有推逼。
遂逃亡山澤。
惟念誰度行至外野。
少非遊踐莫知投告。
但念觀音。
久值一人貌黑而驅二牛。
因問所從可得宿不。
便告藏曰。
西行有寺不遠當至。
尋聞鍾聲。
忽見僧寺。
因求剃落便遂本心。
即遣出門可行百步。
迴望不見久乃天明。
西奔隴上求法為務。
晚還京邑。
於旌善寺行道受戒。
聽諸經律意有所昧。
又往山東。
彼岸諸師競留對講。
地持十地名稱普聞。
故東漸海濱南窮淮服。
聽涉之最無與為儔。
及返京師住光明寺。
詮發新異擅聲日下。
獻后既崩召入禪定。
性度弘裕風範肅成。
故使道俗推崇。
綱維領袖。
恒為接對之役也。
賓客席上之美。
談敘曠世之能。
見之今矣。
大唐御世。
造寺會昌。
又召以為上座。
撫接長幼殊有奇功。
貞觀譯經又召為證義。
時以藏威烈氣遠容止清肅。
可為興善寺主。
藏深懷禮讓用開賢路。
乃薦藍田化感寺閏法師焉。
即依其言舉稱斯目。
及皇儲失御。
便召入宮。
受菩薩戒翌日便瘳。
勅賜絹數百段。
衣對亦爾。
度人三千。
并造普光寺焉。
尋又下勅。
得遙受戒不。
藏曰。
地持論云。
若無戒師。
發弘誓願。
得菩薩戒。
因進論文。
勅乃以懺詞令藏披讀。
至皇后示疾。
又請入宮。
素患腰脚。
勅令輿至寢殿受戒。
施物極多並充功德。
至貞觀九年三月十八日終於會昌寺。
春秋六十有九。
哀動兩宮吊贈相次。
詔葬郊西嚴村。
起塔圖形。
東宮詹事黎陽公于志寧為碑文。
見于塔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王氏。
其先晉陽人。
及藏之時。
乃徙於雍州之新豐古藉焉。
藏在孕。
母於葷酒鮮腥。
無所御。
及生。
岐嶷異常。
年十九。
從父母求出家。
父母不許。
因俛伏其前者七日。
父母患之。
聽其所往。
即入藍田。
負兒山中薙落。
得麵六斗。
日噉不輟。
歷三年猶有餘。
由爾禪誦。
罔替晝夜。
後依判法師。
住龍池寺。
探窮涅槃三論之指。
日誦萬言。
計其億持。
前後總得三百餘卷。
大業初。
詔住禪定寺。
皇朝剏建金城坊之會昌寺。
又詔居之。
然藏性嗜幽僻。
志靜嘿。
每歲仲春。
輒優游山水間。
遂卜築玉泉。
為投老計。
說導不疲。
開悟愈廣。
後以亢旱禱祈。
枯泉復涌。
夏分常行方等懺法。
日禮賢劫佛名。
坐而不臥。
垂二十年。
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二日。
終於會昌。
春秋七十有四。
遺命以屍施飛走。
後復收其餘骸。
起塔於龍池寺側。
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于志寧述文樹碑。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空藏。
俗姓王氏。
先祖晉陽。
今在雍州之新豐焉。
母初孕日。
自然不食酒肉五辛。
時以同塵身子故。
密加異之。
既誕育後。
靈鑒日陳。
情用高遠。
讀誦經論思存拔濟。
至年十九。
同佛出家。
既惟一己二親留礙。
乃於父前以身四布。
七日不起。
恐其命絕方從所願。
即辭向藍田負兒山中私自剃落。
初齎麵六斗。
擬作月糧。
日噉二升。
三年不盡。
屢感神鼎自然而至。
由是增其禪誦。
晨宵無輟。
後依止判法師住龍池寺。
欽重經論日誦萬言。
前後總計三百餘卷。
三論涅槃探窮巖穴。
大業之始。
以藏名稱惟遠道俗所聞。
下勅徵延入住禪定。
唐運既興崇繕法宇。
有勅於金城坊建會昌寺。
并請大德十人。
度僧五十人。
永用住持。
以藏行德夙彰。
又請住焉。
供事彌隆極光恒美。
而性樂山水志存清曠。
每年仲春遊浪林阜。
行次玉泉。
遂有終焉之思。
居止載紀眾聚如山。
說導亡疲開悟逾廣。
後為亢旱。
經時山泉乃竭。
合寺僧眾咸以驚嗟。
藏乃至心祈請。
其泉應時還復。
遠近道俗動色相歡。
兼又弘操嶽峙器局川停。
不擾榮利不懷寵辱。
濟度群有不略寸陰。
乃鈔摘眾經大乘要句。
以為卷軸。
紙別五經三經。
卷部二十五十。
總有十卷。
每講開務極增成學。
聞義兩持偏無迷忘。
夏分常行方等懺法。
賢劫千佛日禮一遍。
常坐不臥垂三十年。
翹勤專注難加係迹。
以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二日。
終於會昌。
春秋七十有四。
遺身於龍池寺側。
收骨起塔。
觀其讀誦之富。
振古罕儔。
視其髏骨。
兩耳通明。
頂有雙孔。
眼眶含竅各有三焉。
弟子等追惟永往。
樹碑於會昌寺中。
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于志寧為文。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
清河臨清人。
年十六。
辭親出家。
十九薙落。
謙謹恭敏。
專務實行。
雖經論備閱。
而尤善律部。
開皇之季。
駐錫京師。
日以持戒禮懺為業。
又誦千佛名經十二卷於太白山中。
而每名則加拜焉。
太白九隴山僧邕禪師者。
素以道行著。
稱美因奉之。
以究心學。
後還京。
住慧雲寺。
從靜嘿禪師。
靜嘿蓋道善禪師之神足。
道善持己節約。
四眾欽重。
美事靜嘿餘十年。
凡其施設。
皆所經歷而得其說。
靜嘿滅度。
一以委之。
西循守不失。
故悲敬二田。
未甞間歲。
諸造福處。
悉有餽慧。
夏末蘭盆。
亦隨寺送物。
俗謂普盆錢。
大業之季。
夏集千僧。
行道七日。
或謂美曰。
時既炎熱。
不可使眾饑虗。
何不打餅供養。
美曰麵易致耳。
然而柰其餿敗何。
或曰我能之。
但多置冷水盆則善矣。
明日半衣起。
溲麵二十斛。
作二日料。
饔庖麇。
至杖打刀切。
湯鍋亦已沸矣。
隨切隨投之湯中。
已煑熟。
則撈以投水中。
投之湯者有盡。
投之水者無窮。
黎明行餅。
莫不訝其堅韌也。
眾以為至誠所感云。
武德初。
詔住會昌寺。
乃於西院。
造懺悔堂。
像設嚴盛。
棟宇宏麗。
時則浴井忽竭。
美為禱祈。
泉湧如舊。
平生畜舍利不多。
而應驗莫測。
隨以寶函。
遇禱必給。
力行頭陀。
終身徒跣。
以避蟲蟻。
或學般舟而不坐。
或學止過而不言。
雜行紛紜。
殆難殫舉。
且口誦彌陀之號。
心專淨土之歸。
貞觀十一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稱佛而逝。
壽六十三。
露屍於南山鴟鳴阜。
骸塔楩梓谷。
弟子樹碑。
侍中于志寧文又沙門曇獻者。
京邑人亦弘福業。
功格前賢。
身成令範。
眾所推挹。
故光明寶閣。
冠絕寰中。
慈悲佛殿。
時所驚異。
本微迹顯。
茲不廣述。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德美。
俗姓王。
清河臨清人也。
年在童稚。
天然樂善。
口中所演恒鋪讚唄。
擁塵聚戲必先景塔。
每見形像生知禮敬。
由是親故密而異之。
知非紹續之胤也。
任從師學。
十六辭親投諸林野廣訪名賢用為師傅。
年至十九方蒙剃落。
謹敬謙恪專思行務。
雖經論備閱而以律要在心。
故四分一部薄通宗系。
追求善友無擇遐邇。
潔然自厲不群非類。
開皇末歲。
觀化京師受持戒檢。
禮懺為業。
因往太白山誦佛名經一十二卷。
每行懺時誦而加拜。
人以其總持念力功格涅槃。
太白九隴先有僧邕禪師。
道行僧也。
因又奉之而為師導。
從受義業亟染暄涼。
後還京輦住慧雲寺。
值默禪師又從請業。
默即道善禪師之神足也。
善遵承信行普功德主。
節約形心不衣皮帛。
默從受道。
聞見學之望重京都。
偏歸俗眾。
美依承默十有餘年。
三業隨從深相器待。
所以每歲禮懺將散道場。
去期七日苦加勵勇。
萬五千佛日別一遍。
精誠所及多感徵祥。
自爾至終千有餘遍。
故默之弘獎福門開悟士俗廣召大眾。
盛列檀那利養所歸京輦為最。
積而能散。
時又珍重。
常於興善千僧行道。
期滿䞋奉人別十縑。
將及散晨外赴加倍。
執事懼少依名付物。
默聞告曰。
何有此理不成僧義。
必若約截凡聖難知。
但當供養不慮虛竭。
庫先無貯物出散之晨及設大會七眾俱集。
施物山積新舊咸充。
時又欽之。
謂其志大而致遠。
故使靈祇冥助也。
不然誰能覩斯不懼耶。
故自開皇之末。
終於大業十年。
年別大施。
其例咸爾。
默將滅度。
以普福田業委於美。
美頂行之。
故悲敬兩田年常一施。
或給衣服。
或濟糇糧。
及諸造福處多有匱竭。
皆來祈造通皆賑給。
又至夏末。
諸寺受盆。
隨有盆處皆送物往。
故俗所謂普盆錢也。
往住禪定斯事無殆。
大業末歲。
夏召千僧七日行道。
忽感異人形服率然來。
告美曰。
時既炎熱。
何不打餅以用供養。
美曰。
麵易辦也。
人多餅壞。
何由可致。
便曰。
易可辦耳。
且溲三十斛麵。
作兩日調。
餅不壞也。
即隨言給。
但云多辦瓫水槽多貯冷水。
明旦將設。
半夜便起打麵搥案。
鼓動人物。
僧俗聚觀驚亂眼耳。
須臾打切麵已。
將半命人煮之。
隨熟內水。
自往攪之。
及明行餅。
皆訝緊韌抽拔難斷。
千人一飽咸共欣泰。
試尋匠者通問失所。
餘有槽瓮中餅。
日別供僧。
乃盡限期一無爛壞。
合眾悲慶感通斯應。
武德之始。
創立會昌。
又延而住。
美乃於西院造懺悔堂。
像設嚴華堂宇宏麗。
周廊四注複殿重敞。
誓共含生斷諸惡業。
鎮長禮悔潔淨方等。
凡欲進具必先依憑。
蕩滌身心方登壇位。
又於一時所汲浴井忽然自竭。
徒眾駐立無由洗懺。
美乃執爐臨井。
苦加祈告。
應時泉涌。
還同恒日。
時共宗焉。
所畜舍利藏以寶函。
隨身所往必齎供養。
每諸起塔祈請散之。
百粒千粒隨須而給。
精苦所感隨散隨滿。
由是增信彌隆。
勤懇不絕。
又年經秋夏。
常行徒跣。
恐蹈蟲蟻。
慈濟意也。
或行般舟。
一夏不坐。
或學止過。
三年不言。
或効不輕通禮七眾。
或同節食。
四分之一。
如斯雜行其相紛綸。
即目略舒差難備舉。
生常輟想專固西方。
口誦彌陀。
終于命盡。
以貞觀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稱佛卒于寺院。
春秋六十三矣。
乃送於南山鴟鳴塠。
後又收骸於楩梓谷起塔。
弟子等樹碑于會昌寺。
侍中于志寧為文。
又京邑沙門曇獻者。
亦以弘福之業功格前賢。
身令成範眾所推揖。
所造福業隨處成焉。
故光明寶閣冠絕寰中。
慈悲佛殿時所驚異。
人世密爾故不廣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8—645 【介紹】: 唐僧。常山真定人,俗姓房。年十四出家。太宗貞觀初,主持紀國寺,與房玄齡結為法友。新經至,敕凈譯釋。後為普光寺主,仍知紀國上座。有《雜心玄文》、《金剛般若釋文舉義》、《大莊嚴論》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隋唐間詩僧、譯經家。早習儒典,14歲出家。曾從志念論師習《雜心》、《婆娑》論。隋文帝開皇末入長安,頗有聲望。唐太宗貞觀中與房玄齡等結為法友,參預波頗譯事,任《大莊嚴經論》筆受,譯文深妙精切。高宗在東宮,復請為普光寺上座。慧凈博學善辯,在唐初佛道論爭中屢挫對手。著述宏富,曾搜采自梁至唐初詩人之作,成《續古今詩苑英華集》20卷,今佚。另有《阿彌陀經義》等著作,尚存。《續高僧傳》卷三有傳。《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淨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隋國子博士徽遠猶子。年十四出家。貞觀二年新經至。勅淨譯釋。十三年延為暜光寺主。仍知紀國上座。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生常山真定之房氏。從父徽遠。隋國子博士。淨年十四出家。日記八千餘言。聽大智度雜心婆沙等論。及他經部。隋開皇末。戾止帝城。嘉聲遠播。學徒欽屬。 大業初。甞至槐里。遇始平令楊宏。集道俗於智藏寺論義。且欲令道士先升座。時吾釋雖殷。莫敢言其非者。淨出眾謂曰。明府盛結四部。銓衡兩教。竊有未諭。請諮所疑。何者。蓋賓主有常禮。其猶冠屨之不可顛倒。豈於佛寺。而先道士乎。明府教義有敘。請毋墜彝倫。令曰。旨哉幾誤。遂先僧。道士于永通。令所重者。使六義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淨申釋。且曰。法師必須辭理切對。不得犯平頭上尾。于時令冠平帽。淨因戲曰。貧道又不冠帽。寧犯平頭。令曰。不犯平頭。則犯上尾。淨曰。貧道脫屣昇座。自可上而無尾。明府解巾冠帽。可謂平而無頭。令有靦容。淨因問通曰。有物混成。為體一故混。為體異故混。若體一故混。正混之時。已自成一。則一非道生。若體異故混。未混之時。已自成二。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餘列。請為稽疑。於是通遂茫然無對。淨曰。先生既能開關延敵。焉得息鼓偃旗。便爾敗績。頋謂令曰。明府既焉道助。何以救之。令亦赧然。爾後雖屢進援。皆應機摧挫。 武德初。神堯皇帝幸延興寺法會。三府官僚咸集。時清禪法師。立破空義。相府記室王敬業。奏詔淨對論。問曰。未審破空。空復何破。答以空破空。非以有破。曰執空為病。還以空破。是則執有為病。還以有除。 貞觀二年。梵夾新至。詔所司選名德翻譯。淨當筆受。出大莊嚴論等。撰疏三十卷。波頗三藏曰。此非東方菩薩耶。 十三年。高宗居東宮。集諸宮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令與道士蔡晃抗論。晃整容問曰。經稱序品第一。未審序第何分。淨曰。如來入定徵瑞。放光現奇。動地雨華。假遠開近。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由漸。故為序也。第者為居。一者為始。序最居先。故稱第一。晃曰。第者弟也。為弟則不得稱一。言一則不得稱弟。兩字矛盾。何以會通。淨曰。向不云乎。第者為居。一者為始。先生既不領前宗。而謬陳後難。便是自難。何成難人。晃曰。言不領者。請為重釋。淨於是啟東宮曰。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掃。一名身子。一聞千解。然則虵奴再聞不悟。身子一唱便領。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納法非俊。晃曰。法師言不出唇。何所可領。淨曰。菩薩說法。聲震十方。道士在座。如迷如醉。豈謂形體有聾瞽。其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說法。何由可聞。淨曰。天宮嚴衛。理絕獸蹤。道士魂迷。謂人為畜。國子祭酒孔頴達。從旁進曰。佛家無淨。法師何以構斯。淨啟東宮曰。如來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謂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難破我。即是不平。何謂平等。佛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爾。以淨之諍。破彼之諍。彼得無諍。淨亦無諍也。于時東宮。語頴達曰。君既勦說。真為道黨。淨復啟曰。淨聞君子不黨。其如祭酒亦黨何。東宮怡然而笑曰。不圖法樂之至於斯。俄而東宮下令。請主普光寺。仍知本寺上座事。箋辭不許。 淨材贍學富。既弘經論。兼綴編章。雜心玄文三十卷。俱舍疏三十餘卷。金剛般若釋文。太常博士褚亮為之序。法華纘述十卷。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蘭盆。上下生。各出要纘。英華詩集十卷。吳王咨議劉孝孫為序。其餘著述。不盡錄。十九年更崇翻譯。詔下已謝病矣。時方六十有八。後莫悉所終。
續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篇三
釋慧淨。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鄉邦稱美。
淨即隋朝國子博士徽遠之猶子也。
生知天挺雅懷篇什。
風格標峻器宇沖邈。
年在弱歲早習丘墳。
便曉文頌榮冠閭里。
十四出家。
志業弘遠。
日頌八千餘言。
總持詞義罕有其比。
遊聽講肆諮質碩疑。
徵究幽微每臻玄極。
聽大智度及餘經部。
神釆孤拔見聞驚異。
有志念論師。
馳名東夏。
時號窮小乘之巖穴也。
乃從聽習雜心婆沙。
學周兩遍大義精通。
根葉搜求務括清致。
由是嘉聲遠布。
學徒欽屬。
開皇之末來儀帝城。
屢折重關更馳名譽。
大業初歲。
因尋古迹至於槐里。
遇始平令楊宏集諸道。
俗於智藏寺欲令道士先開道經。
于時法侶雖殷。
無敢抗者。
淨聞而謂曰。
明府盛結四部銓衡兩教。
竊有未喻。
請諮所疑。
何者賓主之禮自有常倫。
其猶冠屨不可顛倒。
豈於佛寺而令道士先為主乎。
明府教義有序。
請不墜績。
令曰有旨哉。
幾誤諸後即令僧居先坐。
得無辱矣。
有道士于永通。
頗挾時譽。
令懷所重。
次立義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論。
仍曰。
法師必須詞理切對。
不得犯平頭上尾。
于時令冠平帽。
淨因戲曰。
貧道既不冠帽。
寧犯平頭。
令曰。
若不犯平頭。
當犯上尾。
淨曰。
貧道脫屣昇床。
自可上而無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謂平而無頭。
令有靦容。
淨因問通曰有物混成。
為體一故混。
為體異故混。
若體一故混。
正混之時已自成一。
則一非道生。
若體異故混。
未混之時已自成二。
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餘列。
請為稽疑。
於是通遂茫然。
忸怩無對。
淨曰。
先生既能開關延敵。
正當鼓怒餘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荊棘。
仍顧令曰。
明府既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𧹞然。
爾後頻有援救。
皆應機偃仆。
罔非覆軌。
自爾大小雙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餘尋繹無暇。
却掃閑室統略舊宗。
纘述雜心玄文。
為三十卷。
包括群典籠罩古今。
四遠英猷皆參沈隱。
末又以俱舍所譯詞旨宏富雖有陳迹未盡研求。
乃無師獨悟思擇名理。
為之文疏三十餘卷。
遂使經部妙義接紐明時。
罽賓正宗傳芳季緒。
學士頴川庾初孫。
請註金剛般若。
乃為釋文舉義。
欝為盛作。
窮真俗之教原。
盡大乘之祕要。
遐邇流布書寫誦持。
文學詞林傳諸心口聲績相美接肩恒聞。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譽早聞。
欽此芳猷為之序引。
其詞曰。
若夫大塊均形。
役智從物。
情因習改。
性與慮遷。
然則達鑒窮覽。
皎乎先覺。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愛河而昇彼岸。
與夫輪轉萬劫蓋染六塵。
流遁以徇無涯。
踳駮而趨捷逕。
不同日而言也。
頴川庾初孫。
早弘篤信。
以為般若所明歸於正道。
顯大乘之名相。
標不住之宗極。
出乎心慮之表。
絕於言像之外。
是以結髮受持多歷年所。
雖妙音演說成誦不虧。
而靈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遠。
睠砥途而太息。
屬有慧淨法師。
博通奧義。
辯同炙輠理究連環。
庾生入室研畿。
伏膺善誘。
乘此誓願仍求註述。
法師懸鏡忘疲。
衢罇自滿。
上憑神應之道。
傍盡心機之用。
敷暢微言宣揚至理。
曩日舊疑渙焉氷釋。
今茲妙義朗若霞開。
為像法之梁棟。
變群生之耳目。
辭峯秀上。
映鷲岳而相高。
言泉激壯。
赴龍宮而競遠。
且夫釋教西興。
道源東注。
世閱賢智才兼優洽。
精該叡旨罕見其人。
今則沙門重闡。
藉甚當世。
想此玄宗欝為稱首。
歲惟閹茂始創懷油。
月躔仲呂爰茲絕筆。
緇俗攸仰軒蓋成陰。
扣鍾隨其大小。
鳴劍發其光釆。
一時學侶專門受業。
同涉波瀾遞相傳授。
方且顧蔑林遠。
俯視安生。
獨步高衢對揚正法。
遼東真本。
望懸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無朽。
豈不盛哉。
豈不盛哉。
武德初歲。
時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興。
京城大德競陳言論。
有清禪法師。
立破空義。
聲色奮發厲逸當時。
相府記室王敬業。
啟上曰。
登座法師義鋒難對。
非紀國慧淨無以挫其銳者。
即令對論。
淨曰。
今在英雄之側。
廁龍象之間。
奉對上人難為高論。
雖然敢藉斂秋霜之威。
布春雨之澤。
使慧淨諮質小疑。
令法師揄揚大慧。
豈非佛法之盛哉。
因問曰。
未審破空。
空有何破。
答曰。
以空破空非以有破。
難曰。
執空為病。
還以空破。
是則執有為病。
還以有除。
覆却往還遂無以解。
貞觀二年新經既至。
將事傳譯。
下勅所司搜選名德。
淨當斯集。
筆受大莊嚴論。
詞旨深妙曲盡梵言。
宗本既成。
并纘文疏為三十卷。
義冠古今。
英聲藉甚。
三藏法師對僕射房玄齡鴻臚唐儉庶子杜正倫于志寧
撫淨背而歎曰。
此乃東方菩薩也。
自非精爽天拔。
何以致斯言之極哉。
其為異域見欽如此。
至貞觀十年。
本寺開講。
王公宰輔才辯有聲者。
莫不畢集。
時以為榮望也。
京輔停輪盛言陳抗。
皆稱機判委綽有餘逸。
黃巾蔡子晃成世英。
道門之秀。
纔申論擊因遂徵求。
自覆義端失其宗緒。
淨乃安詞調引。
晃等飲氣而旋。
合坐解頤貴識同美。
爾後專當法匠結眾敷弘。
標放明穆聲懋臺府。
梁國公房玄齡。
求為法友。
義結俗兄。
晨夕參謁躬盡虔敬。
四事供給備展翹誠。
淨體斯榮問。
忘身為法。
又撰法華經纘述十卷。
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蘭盆上下生各出要纘。
盛行於世。
並文義綺密。
高彥推之。
故其每有弘通。
光揚佛日。
緇素雲踊慶所洽聞。
于時大法廣弘充溢天壤。
頗亦淨之功也。
然末代所學庸淺者多。
若不關外則言無所厝。
如能摧伏異道。
必以此學為初。
每以一分之功遊心文史。
讚引成務兼濟其神。
而性慕風流。
情寄仁厚。
泛愛為心忘己接物。
舒寫言晤終日無疲。
故使遠近聞風參請填委。
皆應變接敘。
神悅而歸。
或筆賦緣情觸興斯舉。
留連旬日動成文會。
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曰。
鷲嶺光前選。
祇園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
弘道會群龍。
高座登蓮葉。
麈尾振霜松。
塵飛揚雅梵。
風度引疎鍾。
靜言澄義海。
發論上詞鋒。
心虛道易合。
跡廣席難重。
和風動淑氣。
麗日啟時雍。
高才掞雅什。
顧己濫朋從。
因茲仰積善。
靈華庶可逢。
又與英才言聚。
賦得昇天行。
詩曰。
馭風過閬苑。
控鶴下瀛洲。
欲採三芝秀。
先從千仞遊。
駕鳳吟虛管。
乘槎泛淺流。
頹齡一已駐。
方驗大椿秋。
又和盧贊府遊紀國道場詩曰。
日光通漢室。
星彩晦周朝。
法城從此構。
香閣本岧嶢。
珠盤仰承露。
剎鳳俯摩宵。
落照侵虛牖。
長虹拕跨橋。
高才暫騁目。
雲藻遂飄颻。
欲追千里驥。
終是謝連鏕。
又於冬日普光寺臥疾。
值雪簡諸舊遊。
詩曰。
臥痾苦留滯。
闢戶望遙天。
寒雲舒復卷。
落雪斷還連。
凝華照書閣。
飛素婉琴絃。
迴飄洛神賦。
皓映齊紈篇。
縈階如鶴舞。
拂樹似花鮮。
從賞豐年瑞。
沈憂終自憐。
於是帝朝宰貴趙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繫將百許首。
中書舍人李義府。
文菀之英秀者也。
美之不已。
為詩序云。
由斯聲唱更高。
玄儒屬目。
翰林文士推承冠絕。
競述新製請擿瑕累。
淨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
乃搜採近代藻銳者。
撰詩英華。
一帙十卷。
識者懷鉛探其冠冕。
吳王諮議劉孝孫。
文才翹拔。
為之序曰。
釋教之為義也大矣哉。
智識所不能名言。
視聽所不得聞見。
馬鳴龍樹。
弘聖旨於前。
慧遠道安。
闡微言於後。
至於紹高蹤而孤引。
踵逸軌以遐征。
誰之謂歟慧淨法師即其人矣。
法師淳和稟氣川岳降精。
神解內融心幾外朗。
髫年對日丱歲參玄。
擢本森稍。
干雲階乎尺木。
長瀾淼漫。
浴日道乎濛泉。
而慧炬夙明禪枝早茂。
臨閱川而軫慮。
睠定水以怡神。
慨彼勞生悟茲常樂。
三乘奧義煥矣氷消。
二諦法門怡然理順。
俄而發軔東夏。
杖錫西秦。
至於講肆法筵。
耹嘉聲而響赴。
剖疑析滯。
服高義而景從。
明鏡屢照而不疲。
鴻鍾待扣而斯應。
窮涯盈量。
虛往實歸。
誠佛法之棟梁。
實僧徒之領袖者也。
余昔遊京輦。
得申景慕。
寥寥淨域披雲而見光景。
落落閑居入室而生虛白。
法師導余以實際。
誘余以真如。
挹海不知其淺深。
學山徒仰其峻極。
嘗以法師敷演之暇。
商確翰林。
若乃園柳天榆之篇。
阿閣綺窓之詠。
魏王北山陳思南國。
嗣宗之賦明月。
彭澤之摛微雨。
逮乎顏謝掞藻任沈遒文。
足以理會八音。
言諧四始。
咸遞相祖述。
欝為龜鏡。
豈獨光於曩代而無繼軌者乎。
近世文人才華間出。
周武帝振彼雄圖削平漳滏。
隋高祖韞茲英略戡定江淮。
混一車書大開學校。
溫邢譽高於東夏。
徐庾價重於南荊。
王司空孤秀一時。
沈恭子標奇絕代。
凡此英彥安可闕如。
自參墟啟祚重光景曜。
大弘文德道冠前王。
薖軸之士風趣。
林壑之賓雲集。
故能抑揚漢徹孕育曹丕。
文雅欝興於茲為盛。
余雖不敏竊有志焉。
既而舟壑潛移。
悼陵谷而遷貿。
居諸易晚。
惻人世之難常。
固請法師暫迴清鑒。
採摭詞什耘剪蘩蕪。
蓋君子不常矜莊。
刪詩未為斯玷。
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後。
纂而續焉。
頴川庾初孫。
學該墳素行齊顏閔。
京兆韋山甫。
耿介有奇節。
弋獵綜群言。
與法師周旋情踰膠漆。
覩斯盛事咸共讚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長逝。
永言怛化。
不覺流襟。
頃觀其遺文久為陳迹。
今亦次乎污簡貽諸後昆。
法師式遵舊章纂斯鴻烈。
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謠同管絃而播響。
春華秋實與天地而長存。
遂使七貴揖其嘉猷。
五眾欣其慧識。
凡預能流家藏一本。
自爾國家盛集必預前驅。
每入王宮頻登上席。
簡在帝心群宮攸敬。
皇儲久餐德素。
乃以貞觀十三年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
延淨開闡法華。
道士蔡晃講論好獨秀。
玄宗下令遣與抗論。
晃即整容問曰。
經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淨曰。
如來入定徵瑞放光現奇動地雨花。
假遠開近。
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漸。
故為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序最居先。
故稱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為第則不得稱一。
言一則不得稱第。
兩字牟盾何以會通。
淨曰。
向不云乎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先生既不領前宗。
而謬陳後難。
便是自難。
何成難人。
晃曰。
言不領者請為重釋。
淨啟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掃。
一名身子。
一聞千解。
然則蛇奴再聞不悟。
身子一唱便領。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納法非俊。
晃曰。
法師言不出脣何所可領。
淨曰。
菩薩說法聲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豈直形體聾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說法何由可聞。
淨曰。
天宮嚴衛理絕狩蹤。
道士魂迷謂人為畜。
時有國子祭酒孔頴達。
心存道黨。
潛扇蠅言曰。
佛家無諍。
法師何以構斯。
淨啟令曰。
如來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謂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難破我。
即是不平。
何謂平等。
佛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爾。
以淨之諍破彼之諍。
彼得無諍即淨無諍也。
于時皇儲語祭酒曰。
君既勦說。
真為道黨。
淨啟令曰。
慧淨常聞。
君子不黨其知。
祭酒亦黨乎。
皇儲怡然大笑。
合坐歡踊。
令曰。
不徒法樂已至於斯。
故淨之樞機。
三教發悟。
一斯類也。
頻入宮闈與道抗論。
談柄暫撝。
四坐驚讋。
蔡晃等既是道門鋒領。
屢逢屈挫心聲俱靡。
皇儲目屬淨之神銳難加也。
乃請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紀國寺上座慧淨法師名稱高遠行業著聞。
綱紀伽藍必有弘益。
請知寺任。
淨以弘宣為務。
樂於寂止。
雖蒙榮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辭不蒙允許。
慨斯恩迫致啟謝曰。
伏奉恩令。
以慧淨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驚惶罔知攸措。
但慧淨不揆庸短。
少專經論。
用心過分因構沈痾。
暨犬馬齒隆衰弊日甚。
賴全生納養。
僅時敷說。
磨鈍策蹇濫被吹噓。
至於提頓綱維。
由來未悟。
整齊僧眾素所不閑。
恩遣曳此庸衰總彼殷務。
竊悲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方圓改質。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實迫於心。
撫躬驚惕不遑啟處。
然恩旨隆渥罔敢辭讓。
謹以謝聞。
伏增戰悚。
令答曰。
忽辱來書。
甚以傾慰。
三覆之後自覺欣然。
竊聞。
如來雖迹起人間。
而道籠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議。
寂爾無為。
則言語道斷。
湛然常住。
則心行處滅。
但為眾生煩惱漂沒愛河不得不大拯橫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昇降六天經營十方良為於此。
若夫鹿園福地鷲嶺靈山。
灑甘露於禪林。
轉法輪於淨域。
付囑菩薩濟拔黔黎。
然後放光面門滅影雙樹。
寶船雖沒遺教猶存。
即是如來法身無有異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遠有彌勒文殊。
親承音旨。
近則圖澄羅什。
發明經教。
五百一賢信非徒說。
千里一遇差匪虛言。
法師昔在俗緣門稱通德。
飛纓東序鳴玉上庠。
故得垂裕後昆傳芳猶子。
當以詩稱三百不離於苦空。
曲禮三千未免於生滅。
故發弘誓願迴向菩提。
落彼兩髦披茲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廣說略說之文。
十誦僧祇八部波若。
天親無著之論。
法門句義之談。
皆剖判胸懷激揚清濁。
至於光臨講座開置法筵。
釋義入神隨類俱解。
寫懸河之辯。
動連環之辭。
碧雞譽於漢臣。
白馬稱於傲吏。
以今方古彼復何人。
所以仰請法師為普光寺主。
兼知紀國寺上座事。
又聞。
若獨善之心有限。
則濟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則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紀國俱是道場。
舊住新居有何差別。
法師來狀云。
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斯乃意在謙虛。
假稱珍怪。
昔聞。
流水長者。
遂能救十千之魚。
曠野獵師。
豈得害三歸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則言象自忘。
淨又謝曰。
重蒙令旨。
恩渥載隆。
追深悚怍。
但慧淨學慚照雪解愧傳燈。
濫叨榮幸坐致非望。
復蒙垂茲神翰。
播斯弘誘。
文麗辰象調諧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澤總存亡。
獎進高深譬超山海。
循環百遍悲憙交懷。
徒知銘感。
豈陳螢露。
頻煩曲降。
顧己多慚。
謹以謝聞。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與普光寺眾曰。
蓋聞正法沒於西域。
像教被於東華。
古往今來多歷年所。
而難陀迦葉馬鳴龍樹。
既同瓶瀉。
有若燈傳。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見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滿人天。
十二部經敷揚剎土。
由其路者。
則高騁四衢之上。
迷其塗者。
則輪迴六趣之中。
理窟法門玄宗祕藏。
非天下之至賾。
孰能與於此乎。
皇帝以神道。
設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紹隆正覺。
卜茲勝地立此伽藍。
請赤縣之名僧。
徵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擁錫來遊。
朝廷之賓摳衣趨座。
義筵濟濟法侶詵詵。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壽域。
加以叢楹疊檊寶塔華臺。
洪鍾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靜。
若夫盧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靈相葳蕤神變肹響。
以今方古闇與冥符。
名器之間豈容虛立。
然僧徒結集須有綱紀。
詢諸大眾罕值其人。
積日搜揚頗有僉議。
咸云。
紀國寺上座慧淨。
自性清淨本來有之。
風神秀徹非適今也。
至於龍宮寶藏象力尊經。
皆挺自生知。
無師獨悟。
豈止四諦一乘之說。
七處八會之談。
要其指歸得其真趣而已。
固亦滌除玄覽老氏之至言。
潔靜精微宣尼之妙義。
莫不窮理盡性尋根討源。
其德行也如彼。
其學業也如此。
今請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
法師比者逡巡靜退不肯降重。
慇懃苦請方始剋從。
但菩薩之家體尚和合。
若得無諍三昧。
自然永離十纏。
亦願合寺諸師共弘此意。
其迎請之禮任依僧法。
又令所司建講設齋。
并請法師廣開義理。
淨以僚寀大集光榮一旦。
非夫經力何以致斯。
乃創開法華末陳大論。
英達高勝擁萃門筵。
故能接誘玄素撫承學識。
傳祠馳論大響嘉猷。
縱達清言光前絕後。
太子中舍辛諝。
學該文史。
傲誕自矜。
題章著翰莫敢當擬。
預有殺青諝必裂之于地。
謂僧中之無人也。
淨憤斯輕侮。
乃裁論擬之。
文云。
紀國寺釋慧淨敬酬東宮辛中舍曰。
披覽高論博究精微。
旨贍文華驚心眩目。
辯超炙輠理跨連環。
幽難勃以縱橫。
掞藻紛其駱驛。
映雲霞而比爛。
叶金石以相諧。
絢矣文章。
沖乎探賾。
非夫哲士誰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難與對。
輕持不敏敢述朝聞。
豈曰稽疑寧酬客難也。
來論云。
一音演說各隨類解。
蠕動眾生皆有佛性。
然則佛陀之與先覺。
語從俗異。
智慧之與般若。
義本玄同。
習智覺若非勝因。
念佛慧豈登妙果。
答曰。
大矣哉斯舉也。
深固幽遠杳冥難測。
吾子為信乎為疑乎。
其信也豈不然乎哉。
其疑也豈不深乎哉。
然則下士不笑。
不足以為道。
淺智不謗。
不足以為深。
仰度高明。
固無笑謗矣。
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
今當為子略陳梗概。
若乃問同答異。
文郁郁於孔書。
名一義乖。
理堂堂於釋教。
若名同不許義異。
則問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昇。
彼並自沒。
如其未喻更為提撕。
夫以住無所住。
萬善所以兼修。
為無不為。
一音所以齊應。
豈止絕聖棄智抱一守雌。
冷然獨善義無兼濟。
較言優劣其可倫乎。
二宗既辯百難斯滯。
來論云。
必謂彼此名言遂可分別。
一音各解乃翫空談。
答曰。
誠如來旨亦須分別。
竊以逍遙一也。
鵬鷃不可齊乎九萬。
榮枯同也。
椿菌不可齊乎八千。
而況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時雨。
寧以分同明潤。
而遂均其曜澤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彭殤均其壽夭。
莚楹亂其橫竪。
施厲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奪可忘。
莊生所以絕其有封非謂未始無物。
斯則以余分別攻子分別。
子忘分別即余忘分別矣。
君子劇談幸無謔論。
一言易失駟馬難追。
斯文誡矣。
深可慎哉。
來論云。
諸行無常觸類緣起。
復心有待資氣涉求。
然則我淨受於熏修。
慧定成於繕刻。
答曰。
無常者。
故吾去也。
緣起者。
新吾來也。
故吾去矣吾豈常乎。
新吾來矣吾豈斷乎。
新故相傳。
假熏修以成淨。
美惡更代。
非繕刻而難功。
是則生滅破於斷常。
因果顯乎中觀。
欝乎宗也。
談乎妙也。
斯實莊釋玄同。
東西理會。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無謬乎。
來論云。
續鳧截鶴庸詎真如。
草化蜂飛何居弱喪。
答曰。
夫自然者。
報分也。
熏修者。
業理也。
報分已定。
二鳥無羨於短長。
業理資緣。
兩蟲有待而飛化。
然則事像易疑。
沈冥難曉。
幽求之士淪惑罔息。
至若道圓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猶昏羅縠。
聖賢固其若此。
而況庸庸者乎。
自非鑒鏡三明雄飛七辯。
安能妙契玄極敷究幽微。
貧道藉以受業家門。
朋從是寄。
悕能擇善敢進芻蕘。
如或鏗然願詳金牒矣。
於是廊廟貴達。
重仰高風。
人藏一本緘諸懷袖。
同聚談宴以為言先。
辛侯由茲頂戴。
頓祛邪網。
帝里榮勝望日披雲。
各撤金帛樹興來福。
沙門法琳。
包括經史摛掞昔聞。
承破邪疑迺致書曰。
近覽所報辛中舍析疑論。
詞義包舉比喻超絕。
璀璨眩離朱之目。
鏗鏘駭師曠之耳。
固以妙盡環中事殫辯囿。
譬玉衡之齊七政。
猶溟海之統百川。
煥煥乎。
巍巍乎。
言過視聽之外。
理出思議之表。
足可杜諸見之門開得意之路者也。
至如住無所住。
兼修之義在焉。
為無不為。
齊應之功弘矣。
將令守雌顏厚獨善靦容。
乃理異之顯哉。
豈玄同之可得。
夫立像以表意。
得意則象忘。
若忘其所忘則彼此之情斯泯。
非忘其不忘。
小大之殊有異。
是知日月既出。
無用爝火之光。
時雨既降。
何煩浸灌之澤。
故云彼此可忘非無此也。
故吾去也。
因故去而辯無常。
新吾來也。
藉新來以談緣起。
非新非故熏修之義莫成。
無繕無剋美惡之功孰著。
蓋以生滅破彼斷常之迷。
寄因果示其中觀之路。
斷常見息則弱喪同歸。
中觀理融則真如自顯。
或談業理以明熏習。
乍開報分以釋自然。
意出情端旨超文外。
報分有在。
鳧鶴自忘其短長。
業理相因。
草蜂各任其飛化。
可謂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體真會俗。
豈不然歟。
辛中舍天挺之才。
未等若人盡理之說。
子期可慚於喪偶。
顏生有愧其坐忘。
可以息去取之兩端。
泯顛沛之一致。
楚既得之。
齊亦未為失也。
法師博物不群智思無限。
當今獨步即日梁棟。
既為眾所知識。
實亦名稱普聞。
加以累謁金門頻登上席。
扇玄風於鶴籥。
振法鼓於龍樓。
七貴挹其波瀾。
五師推其神俊。
既聳垂天之翼。
又縱橫海之鱗。
支遁之匹。
王何寧堪並駕。
帛祖之方。
嵆阮未足連衡。
用古儔今。
君有之矣。
琳謝病南山棲心幽谷。
非出非處。
蕩慮於風雲。
無見無聞。
寄情於泉石。
遇觀名作實遣繁憂。
乍覽瓊章用祛痼疾。
徘徊吟諷循環卷舒。
奉蘊懷袖之中。
不覺紙勞字故。
略申片意。
謹此白書。
其所著述賦詞。
為諸道賢稱美如此。
及貞觀十九年更崇翻譯。
所司簡約。
又無聯類。
下召追赴。
謝病乃止。
今春秋六十有八。
聲問轉高。
心疾時動。
或停法雨暫有登臨雲屯學舘。
義侶則掇其冠冕。
文句則定其短長。
詞釆則揭其菁華。
音韻則響其諧調。
神氣高爽足引懦夫。
牆宇崇深彌開廉士。
斯並目敘而即筆。
故不盡其纖隱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2—664 【介紹】: 唐僧。洛州緱氏人,俗姓陳,名祎。世稱“三藏法師”。唯識宗創始人之一。年十三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博涉經論。太宗貞觀三年由長安西行,輾轉抵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那爛陁寺學《瑜珈師地論》等論典。后遍游印度。十九年攜經論六百余部歸長安,其后二十年間與弟子譯大小乘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撰有《大唐西域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0—664 通稱三藏法師。俗姓陳,名袆,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13歲出家,遍參名師,研習經論。太宗貞觀三年(629),從長安西行求法,備嘗艱辛,抵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那爛陀寺從戒賢學習,被推為該寺通三藏之十德之一。戒日王曾為之設無遮大會,玄奘于會上宣講大乘教義,獲得極大聲譽。十九年攜大小乘經律論600余部歸國,先后在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譯經,共譯出經論75部,其譯文文義精確,顯明曉暢,信達兼雅。撰有《大唐西域記》12卷,述西行途中見聞。《續高僧傳》卷四、卷五有傳。另有慧立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傳世。敦煌遺書斯三七三卷存詩5首。《全唐詩續拾》據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十三岁出家,历住成都、荆州、赵州、长安等地。贞观三年西行求法,历游天竺各地,历十七年始还。后住长安译出经籍一千三百馀卷。麟德元年二月病逝,年六十五。诗五首。(《全唐诗》无玄奘诗,事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参《中国佛教》第二册游侠文)
全唐文·卷九百六
玄奘本名禕。俗姓陳氏。洛陽緱氏人。出家東都淨土寺。後住長安莊嚴寺。貞觀三年往西域。十九年齎經像還京師。勅住大慈恩寺。麟德元年卒。年六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本名褘。姓陳氏。漢太丘長仲弓後也。其子孫有徙河南者。因為洛之緱氏人。祖康北齊國子博士。父慧。通經術。頎碩而秀。儉節不苟取。兄素早出家。即長捷法師云。美容觀。儀矩瓌整。博學善講說。憐奘窮酷。遂𢹂以教育焉。年十一授維摩法華。目視口誦。不為諸兒恒戲。及兄住持東都淨土寺。時年十五。益專所業。而譽日以進。隋大業末。父去江陵令。歸隱田里。俄兵起飢饉。無所乞貸。乃從兄入蜀。依道基師。受阿毗曇婆沙雜心等論。聞持自然。引用無滯。基每顧而歎異之。又聽攝論於僧景。皆詣壺奧。兄住益南空慧寺。奘復與俱。已而假緣告別。領成實論於趙之道深師。究雜心攝論於鄴之慧休師。道岳師之俱舍。玄會師之涅槃。一時名匠。莫不賞識。僕射宋公蕭瑀奏。住莊嚴寺。非志也。貞觀三年。春秋之富。且二十九。遂詣闕陳表西邁。其所涉歷。具如彥悰所述傳。既達中天竺。於那爛陀寺。事戒賢師。講瑜伽師地論。為留五載。乃復徧覽。以盡其勝。而後議還。貞觀十九年正月。至京師。詔安置所獲舍利像夾於弘福寺。且就寺翻譯。時高宗在春宮。構慈恩寺。嚴其母文德皇后冥福。冬十月。詔遷居之。高宗御極。尤加寵渥。俄詔翻經院。置官屬。隨駕遊幸。不一其居。總出經論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麟德元年示滅于洛陽玉華寺。春秋六十有五。
續高僧傳·卷第四 譯經篇四
釋玄奘。
本名褘。
姓陳氏。
漢太丘仲弓後也。
子孫徙於河南。
故又為洛州緱氏人焉。
祖康北齊國子博士。
父慧早通經術。
長八尺明眉目。
拜江陵令。
解纓而返。
即大業末年。
識者以為剋終。
隱淪之候故也。
兄素出家。
即長捷法師也。
容貌堂堂儀局瓌秀。
講釋經義聯班群伍。
住東都淨土寺。
以奘少罹窮酷。
携以將之。
日授精理。
旁兼巧論。
年十一誦維摩法華。
東都恒度便預其次。
自爾卓然梗正不偶朋流。
口誦目緣略無閑缺。
覩諸沙彌劇談掉戲。
奘曰。
經不云乎。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豈復恒為兒戲。
可謂徒喪百年。
且思齊之懷。
尚鄙而不取。
拔萃出類。
故復形在言前耳。
時東都慧日盛弘法席。
涅槃攝論輪馳相係。
每恒聽受昏明思擇。
僧徒異其欣奉美其風素。
愛敬之至師友參榮。
大眾重其學功弘開役務。
時年十五與兄住淨土寺。
由是專門受業。
聲望逾遠。
大業餘曆。
兵饑交貿法食兩緣投庇無所。
承沙門道基化開井絡法俗欽仰。
乃與兄從之。
行達長安。
住莊嚴寺。
又非本望西踰劍閣既達蜀都。
即而聽受阿毘曇論。
一聞不忘見稱昔人。
隨言鏡理又高倫等。
至於婆沙廣論雜心玄義。
莫不鑿窮巖穴條疏本幹。
然此論東被弘唱極繁。
章鈔異同計逾數十。
皆蘊結胸府聞持自然。
至於得喪筌旨。
而能引用無滯。
時皆訝其憶念之力終古罕類也。
基每顧而歎曰。
余少遊講肆多矣。
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也。
席中聽侶僉號英雄。
四方多難總歸綿益。
相與稱讚逸口傳聲。
又僧景攝論道振迦延。
世號難加人推精覆。
皆師承宗據隅隩明銓。
昔來攝論十二住義。
中表銷釋十有二家。
講次誦持率多昏漠。
而奘初聞記錄片無差舛。
登座敘引曾不再緣。
須便為述狀逾宿構。
如斯甚眾不可殫言。
武德五年。
二十有一為諸學府。
雄伯沙門講揚心論。
不窺文相而誦注無窮。
時目神人。
不神何能此也。
晚與兄俱住益南空慧寺。
私自惟曰。
學貴經遠義重疎通鑽仰一方未成探賾。
有沙門道深。
體悟成實學稱包富。
控權敷化振網趙邦。
憤發內心將捐巴蜀。
捷深知其遠量也。
情顧勤勤每勸勉之。
而正意已行誓無返面。
遂乃假緣告別。
間行江硤。
經途所及。
荊楊等州。
訪逮道隣莫知歸詣。
便北達深所委參勇鎧。
素襲嘉問縱洽無遺。
終始十月資承略盡。
時燕趙學侶相顧逢秋。
後發前至。
抑斯人也。
沙門慧休。
道聲高邈。
行解相富。
夸罩古今。
獨據鄴中昌言傳授。
詞鋒所指海內高尚。
又往從焉。
不面生來。
相逢若舊。
去師資禮事等法朋。
偏為獨講雜心攝論。
指摘纖隱曲示綱猷。
相續八月領酬無厭。
休又驚異絕歎撫掌而嗟曰。
希世若人。
爾其是也。
沙門道岳。
宗師俱舍闡弘有部。
包籠領袖吞納喉襟。
揚業帝城來儀群學。
乃又從焉。
創迹京都詮途義苑。
沙門法常。
一時之最。
經論教悟。
其從如林。
奘乃一舉十問皆陳幽奧。
坐中杞梓拔思未聞。
由是馳譽道流。
擅聲日下。
沙門僧辯。
法輪論士。
機慧是長。
命來連坐。
吾之徒也。
但為俱舍一論。
昔所未聞。
因爾伏膺。
曉夕諮請。
岳審其殷至。
慧悟霞明。
樂說不窮。
任其索隱。
覃思研採。
啐周究竟。
沙門玄會。
匠剖涅槃。
刪補舊疏。
更張琴瑟。
承斯令問。
親位席端。
諮質遲疑煥然祛滯。
僕射宋公蕭瑀。
敬其脫頴。
奏住莊嚴。
然非本志。
情栖物表。
乃又惟曰。
余周流吳蜀。
爰逮趙魏。
末及周秦。
預有講筵。
率皆登踐。
已布之言令。
雖蘊胸襟。
未吐之詞宗。
解籤無地。
若不輕生殉命。
誓往華胥。
何能具覿成言。
用通神解。
一覩明法。
了義真文。
要返東華。
傳揚聖化。
則先賢高勝。
豈決疑於彌勒。
後進鋒頴。
寧輟想於瑜伽耶。
時年二十九也。
遂厲然獨舉。
詣闕陳表。
有司不為通引。
頓迹京臯。
廣就諸蕃。
遍學書語。
行坐尋授。
數日便通。
側席面西思聞機候。
會貞觀三年時遭霜儉。
下勅道俗逐豐四出。
幸因斯際徑往姑臧。
漸至燉煌。
路由天塞。
裹糧弔影。
前望悠然。
但見平沙。
絕無人徑。
迴遑委命。
任業而前。
展轉因循。
達高昌境。
初奘在涼州講揚經論。
華夷士庶盛集歸崇。
商客通傳。
預聞蕃域。
高昌王麴文泰。
特信佛經。
復承奘告。
將遊西鄙。
恒置郵馹。
境次相迎。
忽聞行達。
通夕立候。
王母妃屬。
執炬殿前。
見奘苦辛。
備言意故。
合宮下淚。
驚異希有。
延留夏坐。
長請開弘。
王命為弟。
母命為子。
殊禮厚供。
日時恒致。
乃為講仁王等經及諸機教。
道俗係戀。
並願長留。
奘曰。
本欲通開大化遠被家國。
不辭賤命忍死西奔。
若如來語。
一滯此方。
非唯自虧發足。
亦恐都為法障。
乃不食三日。
僉見極意。
無敢措言。
王母曰。
今與法師一遇。
並是往業因緣。
脫得果心東返。
願重垂誡誥。
遂與奘手傳香信誓為母子。
麴氏流淚執足而別。
仍勅殿中侍郎。
齎綾帛五百匹書二十四封。
并給從騎六十人。
送至突厥葉護牙所。
以大雪山北六十餘國皆其部統故。
重遺達奘開前路也。
初至牙所。
信物倍多異於恒度。
謂是親弟。
具以情告。
終所不信。
可汗重其賄賂。
遣騎前告所部諸國。
但有名僧勝地。
必令奘到。
於是連騎數十。
盛若皇華。
中途經國道次參候。
供給頓具倍勝於初。
自高昌至於鐵門。
凡經一十六國。
人物優劣奉信淳疎。
具諸圖傳。
其鐵門也即鐵門關。
漢之西屏。
入山五百。
旁無異路。
一道南出險絕人物。
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色相如鐵故因號焉。
見漢門扇一竪一臥。
外鐵裏木加懸諸鈴。
必掩此關寔惟天固。
南出斯門。
土田溫沃花果榮茂。
地名覩貨羅也。
縱千餘里廣三千餘。
東拒葱嶺西接波斯。
南大雪山北據鐵門。
縛芻大河中境西流。
即經所謂博叉河也。
其境自分為二十七國。
各有君長信重佛教。
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
以斯時溫熱雨多故也。
又前經國凡度十三至縛喝國。
土地華博。
時俗號為小王舍城。
國近葉護南牙也。
突厥常法。
夏居北野。
花草繁茂放牧為勝。
冬處山中用遮寒厲。
故有兩牙王都。
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許。
及佛掃帚并以佛牙。
守護莊嚴殆難瞻覩。
奘為國使躬事頂戴。
西北不遠有提謂波利兩城。
建塔淩虛。
即爰初道成獻麨長者之本邑。
髮爪塔也。
又東南行大雪山中七百餘里至梵衍國。
僧有數千學出世部。
王城北山有立石像。
高百五十尺。
城東臥佛長千餘尺。
並精舍重接。
金寶莊校晃曜人目。
見者稱歎。
又有佛齒舍利。
劫初緣覺齒長五寸許。
金輪王齒長三寸許。
并商那和修鉢。
及九條衣絳色猶存。
又東山行至迦畢試國。
奉信彌勝。
僧有六千。
多大乘學。
其王歲造銀像舉高丈八。
延請遐邇廣樹名壇。
國有如來為菩薩時齒長可寸餘。
又有其髮引長尺餘。
放還螺旋。
自斯地北民雜胡戎。
制服威儀不參大夏。
名為邊國蜜利車類。
唐言譯之垢濁種也。
又東南七百至濫波國。
即印度之北境矣。
言印度者。
即天竺之正名猶身毒賢豆之訛號耳。
論其境也。
北背雪山三陲大海。
地形南狹如月上弦。
川平廣衍周九萬里。
七十餘國依止其中。
時或乖分略地為國。
今則盡三海際同一王命。
又東雪山至那伽羅曷國。
即布髮掩泥之故地也。
詳諸經相意有疑焉。
何則討尋本事。
乃在賢劫已前。
蓮花定光名殊。
三佛既非同劫。
頻被火災。
何得故處今猶泥濕。
若以為虛。
佛非妄語。
如彼諸師各陳異解。
有論者言。
此實本地。
佛非妄也。
雖經劫壞。
本空之處願力莊嚴如因事也。
並是如來流化。
斯迹常在不足怪矣。
故其勝地。
左則標樹諸窣覩波。
即靈塔之正名。
猶偷婆斗藪婆之訛號耳。
阿育王者。
此號無憂。
恨不覩佛。
興諸感戀。
絓是聖迹皆起銘記。
故於此處為建石塔。
高三十餘丈。
又有石壁佛影。
蹈迹眾相。
皆竪標記。
並如前也。
城南不遠醯羅城中。
有佛頂骨。
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蓋。
佛髑髏蓋如荷葉盤。
佛眼圓睛狀如奈許澄淨皎然。
有佛大衣其色黃赤。
佛之錫杖以鐵為環紫檀為笴。
此五聖迹同在一城。
固守之務如傳國寶。
北近突厥。
昔經侵奪。
雖至所在還潛本處。
斯則赴緣隱顯。
未在兵威。
奘奉覲靈相悲淚橫流。
手撥末香親看體狀。
倍增欣悅。
即以和香印其頂骨。
覩有嘉瑞。
又增悲慶近有北狄大月支王。
欲知來報。
以香取相。
乃示馬形。
甚非所望。
加諸布施積功懺悔。
又以香取現師子形。
雖位狩王終為畜類。
情倍歸依又加施戒。
乃現人天。
方還本國。
故其俗法。
見五相者相一金錢。
取其相者酬七金錢。
俗利其寶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彌崇。
無論道俗必先酬價。
奘被王命觀視具周。
旁國諸僧承斯榮望同來禮謁。
又東山行至健馱邏國。
佛寺千餘。
民皆雜信。
城中素有盋廟。
眾事莊嚴。
昔如來盋經於此廟。
乃數百年。
今移波斯王宮供養。
城東有迦膩王大塔基周里半。
佛骨舍利一斛在中。
舉高五百餘尺。
相輪上下二十五重天火三災。
今正營構。
即世中所謂雀離浮圖是也。
元魏靈太后胡氏。
奉信情深。
遣沙門道生等。
齎大幡長七百餘尺。
往彼掛之。
脚纔及地。
即斯塔也。
亦不測雀離名生所由。
左側諸迹其相極多。
近則世親如意造論之地。
遠則捨於千眼睒奉二親。
檀特名山達拏本迹。
仙為女亂。
佛化鬼母。
並在其境。
皆無憂王為建石塔。
高者數百餘尺。
立標記焉。
自北山行達烏長那國。
即世中所謂北天竺烏長國也。
其境周圍五千餘里。
果實充備。
為諸國所重。
傳云。
即昔輪王之苑囿也。
僧有萬餘兼大乘學。
王都四周多諸古迹。
忍仙佛蹠。
半偈避讎。
折骨書經。
割肉代鴿。
蛇藥護命。
血飲夜叉。
如斯等相。
備列其境。
各具瞻奉。
情倍欣欣。
城之東北減三百里。
大山龍泉名阿波邏。
即信度河之本源。
西南而流。
經中所謂辛頭河也。
王都東南越山逆河。
鐵橋棧道路極懸險。
千有餘里至極大川。
即古烏仗之王都也。
中有木慈氏像。
高百餘尺。
即末田地羅漢。
將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成者。
身相端嚴特難陳說。
還返烏仗。
南至呾叉始羅國。
具見伊羅鉢龍所住之池。
月光決目之地。
育王標塔舉高十丈。
北有石門。
殊極高大崇竦重山。
道由中過。
斯又薩埵捨身處也。
自此東南。
山行險阻。
經一小國度數鐵橋。
減二千里。
至迦濕彌羅國。
即此俗常傳罽賓是也。
莫委罽賓由何而生。
觀其圖域同罽賓耳。
本是龍海羅漢取之引眾而住通三藏也。
故其國境四面負山。
周七千餘里。
門徑狹迮。
僧徒五千多學小乘。
國有大德名僧勝匠。
奘就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及大毘婆沙。
王愍遠至。
給書手十人供給寫之。
有佛牙長可寸餘光白如雪。
自濫波至此。
繞山諸國。
形體鄙薄俗習胡蕃。
雖預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
以住居山谷風雜諸邊。
自此南下。
通望無山。
將及千里至磔迦國。
土據平川周萬餘里。
兩河分注卉木繁榮。
于時徒伴二十餘人。
行至大林中。
遇賊劫掠纔獲命全。
入村告乞乃達東境。
大林有婆羅門。
年七百歲。
貌如三十。
明中百論及外道書。
云是龍猛弟子。
乃停一月學之。
又東至那僕底國。
就調伏光法師。
學對法顯宗理門等論。
又東詣那伽羅寺。
就月胄論師。
學眾事分婆沙。
又東至祿勒那國。
就闍那崛多大德。
學經部婆沙。
又就蜜多犀那論師。
學薩婆多部辯真論。
漸次東南路經六國多有遺迹。
育王標塔高二十丈者。
其數不少。
中有末葂羅國。
最饒蹤緒。
城東六里有一山寺。
昔烏波毱多。
唐言近護。
即五師之一也。
是其本住所建。
北巖石室高二十餘丈廣三十步。
其側不遠復有獼猴墮坑處四佛經行處賢聖依住處。
靈相眾矣。
又東南行經于七國。
至劫比他國。
俗事大自在天。
其精舍者高百餘尺。
中有天貌形極偉大。
謂諸有趣由之而生。
王民同敬不為鄙恥諸國天祠率置此形。
大都異道乃有百數。
中所高者自在為多有一大寺。
五百僧徒。
淨人僕隸乃有數萬。
皆宅其寺側。
中有三道階。
南北而列。
即佛為母忉利安居夏竟下天。
帝釋之所作也。
寶階本基淪沒並盡。
後王倣之在其故地。
猶高七十餘尺。
育王為建石柱。
高七丈餘。
光淨明照。
隨人罪福影現其中。
旁有賢劫四佛經行石基。
長五十許步。
高于七尺。
足蹈所及。
皆有蓮華文生焉。
國西北不遠二百許里至羯若鞠闍國。
唐言曲女城也。
王都臨殑伽河。
即恒河之正名矣。
源從北來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雜敬。
僧徒盈萬。
多諸聖跡。
四佛行坐處。
七日說法處。
佛牙髮爪等塔。
精舍千餘。
名寺異相多臨河北。
奘於此國學佛使日胄二毘婆沙於毘耶犀那三藏所。
經于三月。
王號戒日。
正法治世將五十載。
言戒日者。
諡法之名。
此方薨後量德以贈。
彼土初登即先薦號。
以滅後美之徒虛名耳。
今猶御世統五印度。
初治邊陲為小國也。
先有室商佉王。
威行海內。
酷虐無道劉殘釋種。
拔菩提樹絕其根苗。
選簡名德三百餘人留之。
餘者並充奴隸。
戒日深知樹於禍始也。
與諸官屬至菩提坑立大誓曰。
若我有福統臨海內。
必能崇建佛法。
願菩提樹從地而生。
言已尋視。
見菩提萌坑中上踊。
遂迴兵馬往商佉所。
威福力故當即除滅。
所以抱信誠篤倍發由來。
還統五方。
象兵八萬。
軍威所及並藉其力。
素不血食。
化境有羊。
皆贖施僧。
用供乳酪。
五年一施傾其帑藏。
藏盡還蓄時至復行。
用此為常。
有犯王法乃至叛逆罪應死者。
遠斥邊裔。
餘者懲罰。
蓋不足言。
故諸國中多行盜竊。
非假伴援不可妄進。
又東南行二千餘里經于四國。
順殑伽河側。
忽被秋賊須人祭天。
同舟八十許人悉被執縛。
唯選奘公堪充天食。
因結壇河上置奘壇中。
初便生饗將加鼎鑊。
當斯時也取救無緣。
注想慈尊彌勒如來及東夏住持三寶。
私發誓曰。
餘運未絕會蒙放免。
必其無遇命也如何。
同舟一時悲啼號哭。
忽惡風四起。
賊船而覆沒。
飛沙折木咸懷恐怖。
諸人又告賊曰。
此人可愍。
不辭危難。
專心為法。
利益邊陲。
君若殺之罪莫大也。
寧殺我等不得損他。
眾賊聞之投刃禮愧受戒悔失。
放隨所往。
達憍償彌。
外道殷盛。
王都城中有佛精舍。
高六十尺。
中有檀像。
即昔優田大王造之。
倣在天之影也。
其側龍窟聖迹多矣。
又東北千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
即舍衛舍婆提之正名也。
周睇荒毀纔有故基。
斯匿治宮須達故宅。
趾墌存焉。
城南五里有逝多林。
即祇陀園也。
勝軍王臣善施所造。
全寺頹滅尚有石柱。
舉高七丈。
育王標樹邊有塼室一區。
中安如來為母說法像。
自餘院宇湮沒蕩盡。
但有佛洗病比丘處。
目連舉身子衣處。
佛僧常汲故井處。
外道陰謗殺婬女處。
佛異論處。
身子捔處。
瑠璃沒處。
得眼林處。
迦葉波佛本生地。
諸如上處皆建石塔。
並無憂王之所造也。
寺東不遠。
三大深坑。
即調達瞿波戰遮女人所沒之處。
坑極深邃臨望無底。
自古及今大雨洪注終無溢滿。
又東將七百里。
至劫毘羅伐窣堵國。
即迦毘羅衛淨飯王所治之都也。
空城十餘無人栖住。
故宮甎城周十五里。
荒寺千餘。
惟宮中一所在焉。
王寢殿基上有銘塔。
即如來降神之處也。
彼有說云。
五月八日神來降者。
上座部云。
十五日者與此方述微復不同。
豈有異耶。
至如東夏所尚素王為聖。
將定年算。
前達尚迷。
況復曆有三代。
述時紀號猶自差舛。
顧惟理越情求赴機應感。
皆乘權道適變為先。
豈以常人之耳目用通於至極也。
城之南北有過去二佛生地諸塔。
育王石柱銘記甚多。
都城西北數百千塔。
並是流璃所誅諸釋。
既是聖者。
後人為造。
當斯時也有四釋子。
忿其見逼不思犯戒。
出外拒軍。
瑠璃遂退。
後還本國。
城中不受。
告曰。
吾為法種誓不行師。
汝退彼軍非吾族也。
既被放斥遠投諸國。
木是聖胤。
競宗樹之。
今烏仗梵衍等王。
並其後也。
城東百里。
即是如來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
或有說者。
三月八日。
上座部云。
十五日也。
此土諸經咸云。
四月八日。
斯非感見之機。
異計多耳。
又東七百里方至拘尸。
中途諸異略不復紀。
創達此城。
不覺五情失守崩踊躄地。
頃之顧眄。
但見荒城頹褫純陀宅基有標誌耳。
西北四里。
河之西岸。
即娑羅大林。
周匝輪徑四十餘里。
中央高竦。
即涅槃地。
有一甎室。
臥像北首。
旁施塔柱具書銘記。
而諸說混淆通列其上。
有云。
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
或云。
九月八日入涅槃者。
或云。
自彼至今過千五百年者。
或云過九百年者。
城北渡河。
即焚身地。
方二里餘深三丈許。
土尚黃黑狀同焦炭。
諸國有病服其土者無不除愈。
故其焚處致有坑耳。
其側復有現足分身雉鹿諸塔。
並具瞻已。
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餘里。
達婆羅痆廝國。
即常所謂波羅柰也。
城臨殑伽。
外道殷盛。
乃出萬計。
天寺百餘多遵自在。
僧徒三千。
並小乘正量部也。
王都東北波羅奈河之西。
塔柱雙建。
育王所立。
影現佛像。
覩者興敬。
度河十里即鹿野寺也。
周閭重閣望若仙宮。
僧減二千。
皆同前部。
佛事高勝諸國最矣。
中有轉法輪像。
狀如言說。
旁樹石柱高七十餘尺。
內影外現眾相備矣。
斯即如來初轉法處。
其側復有五百獨覺塔三佛行坐處。
寺中銘塔聖迹極多。
乃有數百。
又有佛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
皆有龍護。
曝衣方石。
鹿王迎佛之地。
並建石塔。
動高三百餘尺。
相甚弘偉。
故略陳耳。
順河東下減於千里達吠舍釐。
即毘舍離也。
露形異術偏所豐足。
國城舊基周七十里。
人物寡鮮但為名地。
其中說淨名經處。
寶積淨名諸故宅處。
身子證果處。
姨母滅度處。
七百結集處。
阿難分身處。
此之五處各建勝塔標示後代。
自斯東北二千餘里。
入大雪山至尼波羅國。
純信於佛僧有二千。
大小兼學。
城東有池。
中有天金光浮水上。
古老傳云彌勒下生。
用為首飾。
或有利其寶者。
夜往盜之。
但見火聚騰焰。
都不可近。
今則沈深叵窮其底。
水又極熱難得措足。
唐國使者試火投之焰便踊起。
因用煮米便得成飯。
其境北界。
即東女國與吐蕃接境。
比來國命往還率由此地。
約指為語。
唐梵相去一萬餘里。
自古迴邅致途遠阻。
又從梵吠舍南濟殑伽河達摩揭陀國。
即摩竭提之正號也。
其國所居是為中印度矣。
今王祖胤繼接無憂。
無憂即頻毘娑羅之曾孫也。
王即戒日之女婿矣。
今所治城。
非古所築。
殑伽南岸有波吒釐城。
周七十里。
即經所謂華氏城也。
王宮多花。
故因名焉。
昔阿育王自離王舍遷都於此。
左側聖所其量彌繁。
城之西南四百餘里。
度尼連禪河至伽耶城。
人物希少可千餘家。
又行六里有伽耶山。
自古諸王所登封也。
故此一山世稱名地。
如來應俗就斯成道。
頂有石塔高百餘尺。
即寶雲等經所說之處。
周迴四十里內聖迹充滿。
山之西南即道成處。
有金剛座周百餘步。
其地則今所謂菩提寺是也。
寺南有菩提樹。
高五丈許。
遶樹周垣壘甎為之。
輪迴五百許步。
東門對河。
北門通寺。
院中靈塔相狀多矣。
如來得道之日。
互說不同。
或云。
三月八日。
及十五日者。
垣北門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層。
牆高四丈皆甎為之。
師子國王。
買取此處興造斯寺。
僧徒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有骨舍利狀人指節。
肉舍利者大如真珠。
彼土十二月三十日。
當此方正月十五日。
世稱大神變月。
若至其夕必放光瑞。
天雨香花充滿樹院。
奘初到此。
不覺悶絕。
良久蘇醒。
歷覩靈相。
昔聞經說。
今宛目前。
恨居邊鄙。
生在末世。
不見真容。
倍復悶絕。
旁有梵僧。
就地接撫相與悲慰。
雖備禮謁恨無光瑞。
停止安居迄於解坐。
彼土常法。
至於此時。
道俗千萬。
七日七夜競伸供養。
凡有兩意。
謂覩光相及希樹葉。
每年樹葉恰至夏末一時飛下。
通夕新抽與故齊等。
時有大乘居士。
為奘開釋瑜伽師地。
爾夜對講忽失燈明。
又觀所佩珠璫瓔珞。
不見光釆。
但有通明晃朗。
內外洞然。
而不測其由也。
怪斯所以共出草廬望菩提樹。
乃見有僧。
手擎舍利大如人指。
在樹基上遍示大眾。
所放光明照燭天地。
于時眾鬧但得遙禮。
雖目覩瑞心疑其火。
合掌虔跪乃至明晨。
心漸萎頓光亦歇滅。
居士問曰。
既覩靈瑞。
心無疑耶奘具陳意。
居士曰。
余之昔疑。
還同此也。
其瑞既現。
疑自通耳。
余見菩提樹。
葉如此白楊。
具以問之。
奘曰。
相狀略同。
而扶踈茂盛少有異也。
於此寺東望屈屈吒播陀山。
即經所謂雞足山也。
直上三峯狀如雞足。
因取號焉。
去菩提寺一百餘里。
頂樹大塔夜放神炬。
光明通照。
即大迦葉波。
寂定所也。
路極梗澁多諸林竹。
師子虎象縱橫騰倚。
每思登踐取進無由。
奘乃告王請諸防援。
蒙給兵三百餘人。
各備鋒刃斬竹通道。
日行十里。
爾時彼國聞奘往山。
士女大小數盈十萬。
奔隨繼至共往雞足。
既達山阿壁立無路。
乃縛竹為梯相連而上。
達山頂者三千餘人。
四睇欣然轉增喜踊具覩石罅散花供養。
自山東北百有餘里至佛陀代那山。
有大石室。
佛曾遊此。
天帝就石塗香以供。
行至其處今猶郁烈不遠山室可受千人。
如來三月於中坐夏。
壘石為道。
廣二十步。
長五里許。
即頻毘娑羅修覲上山之所由也。
又東六十便至矩奢揭羅補羅古城。
唐言茅城。
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摩揭陀之正中。
經本所謂王舍城者是矣。
崇山四周為其外郭。
上如陴堄皆甎為之。
西通小徑北闢山門。
廣長從狹周輪百五十里。
其中宮城周三十餘里。
內諸古迹其量復多。
宮之東北可十五里。
有姞栗陀羅矩吒山。
即經所謂耆闍崛山者是也。
唐言鷲峯之臺。
於諸山中最高顯映奪。
接山之陽佛多居住。
從下至頂編石為階。
廣十餘步長六里許。
佛常往來於斯道也。
歷觀崖岫備諸古迹不可勝紀。
廣如圖傳。
山城北門強一里許。
即迦蘭陀竹園精舍石基。
東戶甎室今仍現在。
自園西南行六里許。
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石室焉。
即大迦葉波與千無學。
結集經教所託之地。
又西二十餘里。
即大眾部結集處也。
山城之北可五里許。
至曷羅闍姞利呬城。
唐言新王舍也。
餘傳所稱者是矣。
又北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寺。
唐言施無厭也。
贍部洲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給倍隆。
故因名焉。
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門周閭四重高八丈許。
並用甎壘。
其最上壁猶厚六尺。
外郭三重。
牆亦甎壘。
高五丈許。
中間水遶極深池塹。
備有花畜嚴麗可觀。
自置已來防衛清肅。
女人非濫未曾容隱。
常住僧眾四千餘人。
外容道俗通及邪正乃出萬數。
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
故復號寺為施無厭也。
中有佛院備諸聖迹。
精舍高者二十餘丈。
佛昔於中四月說法。
又有精舍高三十餘丈。
中諸變態不可名悉。
置立銅像高八丈餘。
六層閣盛莊嚴綺飾。
即戒日之兄滿胄王造也。
又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
戒日親造。
彫裝未備日役千功。
彼國常法欽敬德望。
有諸論師智識清遠。
王給封戶乃至十城。
漸降量賞不減三城。
其寺現在受封大德三百餘人。
通經已上不掌僧役。
重愛學問諮訪異法。
故烏耆已西被於海內。
諸出家者皆多義學。
任國往返都無隔礙。
王雖守國不敢遮障。
故彼學徒博聞該贍。
奘歷諸國風聲久達。
將造其寺。
眾差大德四十人。
至莊迎宿。
莊即目連之本村也。
明日食後。
僧二百餘俗人千餘。
擎輿幢蓋香花來迎引入都會。
與眾相慰問訖唱令住寺。
一切共同。
又差二十人。
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賢論師也。
年百六歲眾所重故號正法藏。
博聞強識。
內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
即昔室商佉王所坑之者。
為賊擎出潛淪草莾。
後興法顯道俗所推。
戒日增邑十城。
科稅以入。
賢以稅物成立寺廟。
奘禮讚訖。
並命令坐。
問從何來。
答從支那國來欲學瑜伽等論。
聞已啼泣。
召弟子覺賢說己舊事。
賢曰。
和上三年前。
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
夢金色人曰。
汝勿厭身。
往作國王多害物命。
當自悔責。
何得自盡。
有支那僧來此學問。
已在道中。
三年應至。
以法惠彼。
彼復流通。
汝罪自滅。
吾是曼殊室利。
故來相勸。
和上今損。
正法藏問。
在路幾時。
奘曰。
出三年矣。
既與夢同。
悲喜交集。
禮謝訖。
寺素立法。
通三藏者員置十人。
由來闕一。
以奘風問便處其位。
日給上饌二十盤大人米一斗。
檳榔豆䓻龍腦香乳蘇蜜等。
淨人四婆羅一。
行乘象輿三十人從。
大人米者粳米也。
大如烏豆。
飯香百步。
惟此國有。
王及知法者預焉。
故此寺通三藏者給二十盤。
即二十日。
漸減通一經者。
猶給五盤。
五日。
過此已後便依僧位。
便請戒賢講瑜伽論。
聽者數千人。
十有五月方得一遍。
重為再講。
九月方了自餘順理顯揚對法等並得諮稟。
然於瑜伽偏所鑽仰。
經於五年晨夕無輟將事博議未忍東旋。
賢誡曰。
吾老矣。
見子殉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辭朽老。
力為伸明。
法貴流通豈期獨善。
更參他部恐失時緣。
智無涯也惟佛乃窮。
人命如露非旦則夕。
即可還也。
便為裝行調。
付給經論。
奘曰。
敢聞命矣。
意欲南巡諸國。
還途北指。
以高昌昔言不得違也。
便爾東行大山林中。
至伊爛拏國。
見佛坐迹入石寸許。
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
旁有瓶迹沒石寸許。
八出花文都似新置。
有佛立迹長尺八寸闊強六寸。
又東南行路經五國。
將四千里至三摩呾吒國。
濱斥大海。
四佛曾遊。
見青玉像舉高八尺。
自斯東北山海之中。
凡有六國。
即達林邑。
道阻且長。
兼多瘴癘。
故不遊踐。
又從西行將至二千里。
達揭羅拏國。
邪正兼事。
別有三寺不食乳酪。
調達部也。
又西南行七百餘里至烏荼國。
東境臨海。
有發行城。
多有商侶停於海次。
南大海中有僧伽羅國。
謂執師子也。
相去約指二萬餘里。
每夜南望。
見彼國中佛牙塔上寶珠光明騰焰暉赫見於天際。
又西南行具經諸國。
並有異迹。
可五千里至憍薩國。
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佛法僧徒萬許。
其土寬廣林野相次。
王都西南三百餘里有黑蜂山。
昔古大王為龍猛菩薩造立斯寺。
即龍樹也。
其寺上下五重。
鑿石為之。
引水旋注。
多諸變異。
沿波方達。
令淨人固守罕有登者。
龕中石像形極偉大。
寺成之日。
龍猛就山以藥塗之變成紫金。
世無等者。
又有經藏。
夾縛無數。
古老相傳。
盡初結集並現存在。
雖外佛法屢遭誅殄。
而此一山住持無改。
近有僧來於彼夏坐。
但得讀誦不許持出。
具陳此事。
但路幽阻難可尋問。
又復南行七千餘里。
路經五國並有靈迹。
至秣羅矩吒國。
即贍部最南濱海境也。
山出龍腦香焉。
旁有巖頂清流。
繞旋二十許匝南注大海。
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
即觀世音之正名也。
臨海有城。
古師子國。
今入海中可三千餘里。
非結大伴則不可至。
故不行也。
自此西北四千餘里。
中途經國具諸神異。
達摩訶刺他國。
其王果勇威英自在。
未賓戒日。
寺有百餘。
僧徒五千。
大小兼學。
東境山寺羅漢所造。
有大精舍高百餘尺。
中安石像長八丈許。
上施石蓋凡有七重。
虛懸空中相去各三尺許。
禮謁見者無不歎訝斯神也。
自此因循廣尋聖迹。
至鉢伐多國。
有數名德學業可遵。
又停二年。
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論等。
便東南還那爛陀。
參戒賢已。
往杖林山勝軍論師居士所。
其人剎利種。
學通內外五明數術。
依林養徒講佛經義。
道俗歸者日數百人。
諸國王等亦來觀禮洗足供養。
封賞城邑。
奘從學唯識決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等。
首尾二年。
夜夢寺內及外林邑火燒成灰。
見一金人告曰。
却後十年。
戒日王崩印度便亂。
當如火蕩。
覺已向勝軍說之。
奘意方決嚴具東還。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並飢荒。
如所夢矣。
初那爛陀寺大德師子光等。
立中百論宗。
破瑜伽等義。
奘曰。
聖人作論終不相違。
但學者有向背耳。
因造會宗論三千頌。
以呈戒賢諸師。
咸稱善。
先有南印度王灌頂師。
名般若毱多。
明正量部。
造破大乘論七百頌。
時戒日王討伐至烏荼國。
諸小乘師保重此論以用上王。
請與大乘師決勝。
王作書與那爛陀寺。
可差四僧善大小內外者詣行宮在所。
擬有論義。
戒賢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
為四應命。
將往未發間。
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
書四十條義懸於寺門。
若有屈者斬首相謝。
彼計四大為人物因。
旨理沈密最難徵覈。
如此陰陽誰窮其數。
此道執計必求捔決。
彼土常法。
論有負者先令乘驢。
屎瓶澆頂。
公於眾中。
形心折伏然後依投永為皂隷。
諸僧同疑。
恐有殿負默不陳對。
奘停既久究達論道。
告眾請對。
何得同恥。
各立旁證。
往復數番通解無路。
神理俱喪溘然潛伏。
預是釋門一時騰踊。
彼既屈已請依先約。
奘曰。
我法弘恕不在刑科。
稟受我法如奴事主。
因將向房遵正法要。
彼烏荼論又別訪得。
尋擇其中便有謬濫。
謂所伏外道曰。
汝聞烏荼所立義不。
曰彼義曾聞。
特解其趣。
即令說之。
備通其要。
便指纖芥。
申大乘義破之。
名制惡見論。
千六百頌。
以呈戒賢等師。
咸曰。
斯論窮天下之勍寇也。
何敵當之。
奘意欲流通教本。
乃放任開正法。
遂往東印度境迦摩縷多國。
以彼風俗並信異道故其部眾乃有數萬。
佛法雖弘未至其土。
王事天神愛重教義。
但聞智人不問邪正。
皆一奉敬其人。
創染佛法將事弘闡故往開化。
既達於彼王。
歎奘勝度神思清遠。
童子王聞欣得面欵。
遣使來請再三乃往。
既至相見宛若舊遊。
言議接對又經晦朔。
于時異術雲聚。
請王決論。
言辯纔交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初開信門。
請問諸佛何所功德。
奘讚如來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論三百頌以贈之。
王曰。
未曾有也。
頂戴歸依。
此國東境接蜀西蠻。
聞其途路。
兩月應達。
于時戒日王臣告曰。
東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請往致之。
其大乘天者。
即印度諸僧美奘之目也。
王曰。
我已頻請辭而不來。
何因在彼。
即使語拘摩羅王。
可送支那法師來共會祇羅國。
童子王命象軍二萬船三萬。
與奘泝殑伽河以赴戒日。
戒日與諸官屬百餘萬眾。
順河東下同集羯朱祇羅國。
初見頂禮。
嗚足盡敬。
散花設頌無量供已曰。
弟子先請。
何為不來。
答以聽法未了故此延命。
又曰。
彼支那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曲。
秦王何人致此歌詠。
奘曰。
即今正國之天子也。
是大聖人撥亂反政恩霑六合故有斯詠。
王曰。
故天縱之為物主也。
乃延入行宮陳諸供養。
乃述制惡見論。
顧謂門師曰。
日光既出熒燭奪明。
師所寶者他皆破訖。
試救取看。
小乘諸僧無敢言者。
王曰。
此論雖好然未廣聞。
欲於曲女城大會。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對眾顯之。
使邪從正捨小就大。
不亦可乎。
是日發勅普告天下。
總集沙門婆羅門一切異道。
會曲女城。
自冬初泝流。
臘月方到。
爾時四方翕集。
乃有萬數。
能論義者數千人。
各擅雄辯咸稱克敵。
先立行殿各容千人。
安像陳供香花音樂。
請奘昇座。
即標舉論宗命眾徵覈。
竟十八日無敢問者。
王大嗟賞。
施銀錢三萬金錢一萬上㲲一百具。
仍令大臣執奘袈裟巡眾唱言。
支那法師論勝。
十八日來無敢問者。
並宜知之。
于時僧眾大悅曰。
佛法重興。
乃令邊人權智若此。
便辭東歸。
王重請住觀七十五日。
大施場相。
事訖辭還。
王勅所部。
遞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銀錢各數萬。
戒日拘摩羅等十八大國王。
流淚執別。
奘便辭而不受。
以象形大。
日常料草四十餘圍。
餅食所須又三斛許。
戒日又勅令諸屬國隨到供給諸僧。
勸受象施。
皆曰。
斯勝相也。
佛滅度來。
王雖崇敬種種布施。
未聞以象用及釋門。
象為國寶。
今既見惠。
信之極矣。
因即納象而反錢寶。
然其象也其形圓大。
高可丈三長二丈許。
上容八人。
并諸什物經象等具。
並在其上。
狀如重都相似空行。
雖逢奔逸而安隱不墜。
瓶水不側。
緣國北旋出印度境。
戒日威被咸蒙供侍。
入皁利國。
山川相半沃壤豐熟。
僧徒數萬並學大乘。
東北山行過諸城邑上大雪山。
及至其頂諸山並下。
又上三日達最高嶺。
南北通望。
但見橫山各有九重。
過斯已往皆是平地。
雖有小山孤斷不續。
唯斯一嶺曼延高遠。
約略為言。
贍部一洲山叢斯地。
何以知耶。
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東尋嵬崿莫有窮蹤。
北則橫野蕭條。
南則印度皐衍。
即經所謂香山者也。
達池幽邃未可尋源。
四河所從皆由斯出。
爾雅所謂崐崙之墟。
豈非斯耶。
案諸禹貢。
河出磧石。
蓋局談其潛出處耳。
張騫尋之乃遊大夏。
固是超步所經。
猶不言其發源之始。
斯可知矣。
奘引從前後自勒行眾沿嶺而下。
三日至地。
達覩貨羅諸故都邑。
山行八百路極艱險。
寒風切骨到於活國。
中途所經皆屬北狄。
而此王者突厥之胤。
統管諸胡總御鐵門以南諸小國也。
自此境東方入葱嶺。
嶺據贍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至熱海。
東漸烏鎩西極波斯。
縱廣結固各數千里。
冬夏積雪氷巖崖險。
過半已下多出山葱。
故因名焉。
昔人云。
葱嶺停雪。
即雪山也。
今親目驗。
則知其非。
雪山乃居葱嶺已南。
東西亘海。
南望平野。
北達叢山。
方名葱嶺。
又東山行。
經於十國二千餘里。
至達摩悉鐵帝國。
境在山間。
東西千六百里。
南北極廣不踰四五里許。
臨縛芻河從南而來不測其本。
僧寺十餘。
有一石像上施金銅圓蓋。
人有旋遶蓋亦隨轉。
豈由機巧莫測其然。
又東山行近有千里達商彌國。
東至大川廣千餘里。
南北百餘里絕無人住。
川有龍池。
東西三百南北五十。
其池正在大葱嶺內。
贍部洲中最高地也。
何以明之。
池出二河。
其西流者至達摩悉鐵國與縛芻河合。
自此以西皆西流。
其東流者至佉沙西界與徙多河合。
自此已東水皆東流。
故分二河各注西海故知高也。
河出大鳥卵如𭽎許。
案條支國大卵如甕。
豈非斯耶。
又東五百至朅盤陀國。
北背徙多河。
即經所謂悉陀河也。
東入鹽澤。
潛於地中。
涌於積石。
為東夏河矣。
其國崇信佛法。
城之東南三百餘里。
大崖兩室各一羅漢現入滅定七百餘年。
鬚髮漸長。
左近諸僧年別為剃。
又東千餘里方出葱嶺至烏鎩國。
城臨徙多。
西有大山崖自崩墜。
中有僧焉。
冥目而坐。
形甚奇偉。
鬚髮下垂至於肩面。
問其委曲乃迦葉佛時人矣。
近重崩崖沒於山內。
奘至斯國。
與象別行先度雪河。
象晚方至。
水漸汎漲。
不悉山道。
尋嶺直下。
牙衝岸樹。
象性凶獷反拔却頓。
因即致死。
悵恨所經已越山險將達平壤不果祈願。
東過踈勒乃至沮渠。
可千餘里。
同伴五百皆共推奘為大商主。
處位中營四面防守。
且自沮渠一國。
素來常鎮十部大經。
各十萬偈。
如前所傳。
國寶護之不許分散。
今屬突厥。
南有大山。
現三羅漢入滅盡定。
東行八百達于遁國。
地惟沙壤寺有百餘。
僧徒五千並大乘學。
城西山寺佛曾遊踐。
有大石室。
羅漢入定。
石門封掩。
初奘既度葱嶺。
先遣侍人。
齎表陳露達國化也。
下勅流問令早相見。
行達于遁。
以象致死所齎經像交無運致。
又上表請尋下別勅。
令于遁王給其鞍乘。
既奉嚴勅駝馬相連至于沙洲。
又蒙別勅。
計其行程酬雇價直。
自爾乘傳二十許乘。
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屆于京郊之西。
道俗相趨屯赴闐闥。
數十萬眾如值下生。
將欲入都。
人物諠擁取進不前。
遂停別館。
通夕禁衛。
候備遮斷停駐道旁。
從故城之西南至京師朱雀街之都亭驛二十餘里。
列眾禮謁動不得旋。
于時駕幸洛陽。
奘乃留諸經像送弘福寺。
京邑僧眾競列幢帳助運莊嚴。
四部諠譁又倍初至。
當斯時也復感瑞雲現于日北團圓如蓋。
紅白相映當于像上顯發輪光。
既非遶日同共嗟仰從午至晡。
豫入弘福方始歇滅。
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廢業七眾歸承。
當此一期。
傾仰之高終古罕類也。
奘雖逢榮問獨守館宇坐鎮清閑。
恐陷物議故不臨對。
及至洛濱特蒙慰問。
并獻諸國異物。
以馬馱之。
別勅引入深宮之內殿。
面奉天顏。
談敘真俗無爽帝旨。
從卯至酉不覺時延。
迄于閉鼓。
上即事戎旃。
問罪遼左。
明旦將發。
下勅同行。
固辭疾苦。
兼陳翻譯。
不違其請。
乃勅京師留守梁國公房玄齡。
專知監護。
資備所須一從天府。
初奘在印度聲暢五天。
稱述支那人物為盛。
戒日大王并菩提寺僧。
思聞此國。
為日久矣。
但無信使。
未可依憑。
彼土常傳。
贍部一洲四王所治。
東謂脂那。
主人王也。
西謂波斯。
主寶王也。
南謂印度。
主象王也。
北謂獫狁。
主馬王也。
皆謂四國藉斯以治。
即因為言。
奘既安達恰述符同。
戒日及僧。
各遣中使齎諸經寶遠獻東夏。
是則天竺信命自奘而通。
宣述皇猷之所致也。
使既西返。
又勅王玄策等二十餘人。
隨往大夏。
并贈綾帛千有餘段。
王及僧等數各有差。
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
乃遣匠二人僧八人。
俱到東夏。
尋勅往越州。
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經初。
至。
下勅普請京城設齋。
仍於弘福譯大嚴等經不久之間奘信又至。
乃勅且停待到方譯。
主上虛心企仰。
頻下明勅令奘速至。
但為事故留連不早程達。
既見洛宮深沃虛想。
即陳翻譯。
搜擢賢明。
上曰。
法師唐梵具贍詞理通敏。
將恐徒揚仄陋終虧聖典。
奘曰。
昔者二秦之譯門位三千。
雖復翻傳。
猶恐後代無聞懷疑乖信。
若不搜舉同奉玄規。
豈以褊能妄參朝委。
頻又固請乃蒙降許。
帝曰。
自法師行後造弘福寺。
其處雖小禪院虛靜。
可為翻譯。
所須人物吏力。
並與玄齡商量務令優給。
既承明命返迹京師。
遂召沙門慧明靈閏等。
以為證義。
沙門行友玄賾等。
以為綴緝。
沙門智證辯機等。
以為錄文。
沙門玄模以證梵語。
沙門玄應以定字偽。
其年五月創開翻譯。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
余為執筆。
并刪綴詞理。
其經廣解六度四攝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諸菩薩行。
合十二品。
將四百紙。
又復旁翻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智證等更迭錄文。
沙門行友詳理文句。
奘公於論重加陶練。
次又翻大乘對法論一十五卷。
沙門玄賾筆受。
微有餘隙。
又出西域傳一十二卷。
沙門辯機。
親受時事連紕前後。
兼出佛地六門神呪等經。
都合八十許卷。
自前代已來所譯經教。
初從梵語倒寫本文。
次乃迴之順同此俗。
然後筆人亂理文句。
中間增損多墜全言。
今所翻傳都由奘旨。
意思獨斷出語成章。
詞人隨寫即可披翫。
尚賢吳魏所譯諸文。
但為西梵所重貴於文句。
鉤鎖聯類重沓布在。
唐文頗居繁複。
故使綴工專司此位。
所以貫通詞義加度節之。
銓本勒成祕書繕寫。
于時駕返西京。
奘乃表上并請序題。
尋降手勅曰。
法師夙標高行早出塵表。
泛寶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闢法門。
弘闡大猷蕩滌眾累。
是以慈雲欲卷。
舒之廕四空。
慧日將昏。
朗之照八極。
舒朗之者。
其惟法師乎。
朕學淺心拙。
在物猶迷。
況佛教幽微。
豈敢仰測。
請為經題。
非已所聞。
其新撰西域傳者。
當自披覽。
及西使再返。
又勅二十餘人隨往印度前來國命通議中書。
勅以異域方言務取符會。
若非伊人將論聲教。
故諸信命並資於奘。
乃為轉唐言依彼西梵。
文詞輕重令彼讀者尊崇東夏。
尋又下勅。
令翻老子五千文為梵言以遺西域。
奘乃召諸黃巾述其玄奧。
領疊詞旨方為翻述。
道士蔡晃成英等。
競引釋論中百玄意。
用通道經。
奘曰。
佛道兩教其致天殊。
安用佛言用通道義。
窮覈言疏本出無從。
晃歸情曰。
自昔相傳祖憑佛教至於三論。
晃所師遵准義幽通不無同會。
故引解也。
如僧肇著論。
盛引老莊。
猶自申明。
不相為怪。
佛言似道何爽綸言。
奘曰。
佛教初開。
深文尚擁。
老談玄理微附佛言。
肇論所傳引為聯類。
豈以喻詞而成通極。
今經論繁富各有司南。
老但五千論無文解。
自餘千卷多是醫方。
至如此土賢明何晏王弼周顒蕭繹顧歡之徒。
動數十家。
注解老子何不引用。
乃復旁通釋氏。
不乃推步逸蹤乎。
既依翻了將欲封勒。
道士成英曰。
老經幽邃。
非夫序引何以相通。
請為翻之。
奘曰。
觀老治身治國之文。
文詞具矣。
叩齒咽液之序。
其言鄙陋。
將恐西聞異國有愧鄉邦。
英等以事聞諸宰輔。
奘又陳露其情。
中書馬周曰。
西域有道如老莊不。
奘曰。
九十六道並欲超生。
師承有滯致淪諸有。
至如順世四大之術。
冥初六諦之宗。
東夏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
則恐彼以為笑林。
遂不譯之。
奘以弘讚之極。
勿尚帝王。
開化流布自古為重。
又重表曰。
伏奉墨勅猥垂獎喻。
祇奉綸言精守振越。
玄奘業尚空踈。
謬參法侶幸屬九瀛有截四表無虞。
憑皇靈以遠征。
恃國威而訪道。
窮遐冒險雖勵愚誠。
纂異懷荒寔資朝化。
所獲經論奉勅翻譯。
見成卷軸。
未有詮序。
伏惟陛下叡思雲敷。
天華景爛。
理包繫象調逸咸英。
跨千古以飛聲。
掩百王而騰實。
竊以神力無方。
非神思不足詮其理。
聖教玄遠。
非聖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嚴。
敢希題目宸睠沖邈不垂矜許。
撫躬累息相顧失圖。
玄奘聞。
日月麗天。
既分暉於戶牖。
江河紀地。
亦流潤於巖涯。
雲和廣樂。
不祕響於聾昧。
金璧奇珍。
豈韜彩於愚瞽。
敢緣斯理重以干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兩儀而同久。
與二耀而俱懸。
然則鷲嶺微言。
假神筆而弘遠。
雞園奧義。
託英詞而宣暢。
豈止區區梵眾獨荷恩榮。
亦使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
表奏之日。
勅遂許焉。
謂駙馬高履行曰。
汝前請朕為汝父作碑。
今氣力不如昔。
願作功德為法師作序不能作碑。
汝知之。
貞觀二十二年幸玉華宮。
追奘至。
問翻何經論。
答正翻瑜伽。
上問。
何聖所作明何等義。
具答已令取論自披閱。
遂下勅。
新翻經論寫九本。
頒與雍洛相兗荊楊等九大州。
奘又請經題。
上乃出之名大唐三藏聖教序。
於明月殿。
命弘文館學士上官儀。
對群僚讀之。
其詞曰。
蓋聞。
二儀有象。
顯覆載以含生。
四時無形。
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鑑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
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
以其有象也。
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
以其無形也。
故知象顯可徵。
雖愚不惑。
形潛莫覩。
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
弘濟萬品典御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
抑神力而無下。
大之則彌於宇宙。
細之則攝於毫釐。
無滅無生。
歷千劫而不古。
若隱若顯。
運百福而長。
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
法流湛寂。
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
基乎西土。
騰漢庭而皎夢。
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
言未馳而成化。
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
不鏡三千之光。
麗象開圖。
空端四八之相。
於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於三塗。
遺訓遐宣。
導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
莫能一其指歸。
曲學易遵。
邪正於焉紛糺。
所以空有之論。
或習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
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詎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逈出。
敻千古而無對。
凝心內境。
悲正法之淩遲。
栖慮玄門。
慨深文之訛謬。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
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乘危遠邁。
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途間失地。
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萬里山川。
撥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
躡霜雨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
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歷道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飡風。
鹿苑鷲峯瞻奇仰異。
承至言於先聖。
受真教於上賢。
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
八藏三篋之文。
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
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引慈雲於西極。
注法雨於東垂。
聖教缺而復全。
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乾焰。
共拔迷塗。
朗愛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
善以緣昇。
昇墜之端惟人所託。
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
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
卉木無知。
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
方冀。
茲經流施。
將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
與乾坤而永大。
百僚稱慶。
奘表謝曰。
竊聞。
六爻探賾局於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猶且遠徵羲冊。
覩奧不測其神。
遐想軒圖。
歷選並歸其美。
伏惟。
皇帝陛下。
玉毫降質金輪御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例代之區域。
納恒沙之法界。
遂使給園精舍並入堤封。
貝葉靈文咸歸刪府。
玄奘往因。
振錫聊謁崛山。
經途萬里。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葉。
詣雙林如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窮鷲嶺之遺旨。
並已載於白馬還獻紫宸。
尋蒙下詔賜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寫瓶之敏。
所譯經論紕舛尤多。
遂荷天恩留神構序。
文超象繫之表。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眾妙之門。
同惠雲之濡百草。
一音演說億劫罕逢。
忽以微生親承梵響。
踊躍歡喜如聞受記。
表奏之日。
尋下勅曰。
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
至於內典尤所未閑。
昨製序文深為鄙拙。
惟恐穢翰墨於金簡。
標瓦礫於珠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讚。
循躬省慮彌益厚顏。
善不足稱空勞致謝。
又重表謝。
勅云。
朕性不讀經。
兼無才智。
忽製論序。
翻污經文。
具覽來言枉見褒飾。
愧逢虛美唯益真慚。
自爾朝宰英達咸申擊讚。
釋宗弘盛氣接成陰。
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聖教序曰。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
諸法之玄宗。
眾經之軌䠱也。
綜括宏遠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
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
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祕扃。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
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
歷遂古而鎮常。
赴感應身。
經塵劫而不朽。
晨鍾夕梵。
交二音於鷲峯。
慧日法流。
轉雙輪於鹿苑。
排空寶蓋。
接翔雲而共飛。
莊野春林。
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萬國。
恩加朽骨。
石室歸於貝葉之文。
澤及昆蟲。
金匱流乎梵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竊以。
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
智地玄奧。
感懇誠而遂顯。
豈謂重昏之夜。
燭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澤。
於是百川異流。
同會於海。
萬區分義。
總成乎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
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
立志夷簡。
神清髫齓之年。
體拔浮華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巖。
栖息三禪巡遊十地。
超六塵之境。
獨步迦維。
會一乘之旨。
隨機化物。
以中華之無質。
尋印度之真文。
遠涉恒河終期滿字。
頻登雪嶺更獲半珠。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勅於弘福寺翻譯聖教。
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
洗塵勞而不竭。
傳智燈之長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
何以顯揚斯旨。
所謂法相常住。
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儀之固。
伏見御製眾經論序。
照古騰今。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自此常參內禁。
扣問沈隱。
翻譯相續不爽法機。
勅賜雲納一領。
妙絕古今。
又勅天下。
寺度五人維持聖種。
皆其力也。
冬十月隨駕入京。
於北闕造弘法院。
鎮恒在彼。
初於曲池為文德皇后造慈恩寺。
追奘令住度三百人。
有令寺西北造翻經院。
給新度弟子一十五人。
弘福舊處仍給十人。
今上嗣籙素所珍敬。
追入優問禮殊恒袟。
永徽二年。
請造梵本經臺。
蒙勅賜物。
尋得成就。
又追入內。
於修文殿翻發智等論。
降手詔飛白書。
慰問優洽。
顯慶元年正月。
為皇太子於慈恩設大齋。
朝寀總至。
黃門郎薛元超。
中書郎李義府曰。
譯經佛法之大。
未知何德以光揚耶。
奘曰。
公此之問。
常所懷矣。
譯經雖位在僧。
光價終憑朝貴。
至如姚秦鳩摩羅什。
則安成侯姚嵩筆受。
元魏菩提流支。
則侍中崔光錄文。
貞觀初波頗初譯。
則僕射蕭瑀太府蕭璟庶子杜正倫等。
監閱詳定。
今並無之不足光遠。
又大慈恩寺。
聖上切風樹之哀。
追造壯麗。
騰實之美勿過碑頌。
若蒙二公為致。
則不朽之迹。
自形於今古矣。
便許之。
明旦遣給事宣勅云。
所須官人助翻者已處分訖。
其碑朕自作。
尋勅。
慈恩翻譯文義須精。
宜令左僕射于志寧
中書令來濟。
禮部許敬宗。
黃門郎薛元超。
中書郎李義府等。
有不安穩隨事潤色。
若須學士任追三兩人。
及碑成請神翰自書。
蒙特許。
克日送寺。
京寺咸造幢蓋。
又勅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兩縣伎樂。
車徒千餘乘駐弘福寺。
上居安福門。
俯臨將送。
京邑士女列於道側。
自北之南二十餘里充牣衢街。
光俗興法無與儔焉。
又賜山納妙勝前者并時服玩百有餘件。
顯慶二年。
駕幸洛陽。
預從安置東都積翠宮。
召入大內麗日殿。
翻觀所緣等論。
又於明德宮。
翻大毘婆沙等論。
奘少離桑梓。
白首言歸。
訪問親故。
零落殆盡。
惟有一姊。
迎與相見。
訪以墳隴。
旋殯未遷。
便卜勝地。
旋塋改葬。
其少室山西。
北緱氏故縣東北。
遊仙鄉控鶴里鳳凰谷。
即奘之生地也。
下近有少林寺。
即魏孝文所立。
是翻十地之所。
意願栖託為國翻譯。
蒙手勅云。
省表知欲晦跡巖泉追林遠而架往。
託慮禪寂軌澄什以標今。
仰挹風徽寔所欽尚。
朕業空學寡靡究高深。
然以淺識薄聞。
未見其可。
法師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燈定凝意水。
非情塵之所曀豈識浪而能驚然以道德可居。
何必太華疊嶺。
空寂可舍。
豈獨少室重巒。
幸戢來言勿復陳請。
即市朝大隱。
不獨貴於昔賢。
見聞弘益更可珍於即代。
遂因寢言。
顯慶三年下勅為皇太子造西明寺成。
令給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
二十萬偈此土八部咸在其中。
不久下勅令住玉華。
翻經供給一准京寺。
遂得託靜不爽譯功。
以顯慶五年正月元日。
創翻大本。
至龍朔三年十月末了。
凡四處十六會說。
總六百卷。
般若空宗此焉周盡。
於間又翻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品類足論等。
至十一月表上此經。
請製經序。
於蓬萊宮通事舍人馮義宣勅許之。
奘生常以來願生彌勒。
及遊西域。
又聞無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頻祈請咸有顯證。
懷此專至益增翹勵。
後至玉華。
但有隙次。
無不發願生覩史多天見彌勒佛。
自般若翻了。
惟自策勤行道禮懺。
麟德元年告翻經僧及門人曰。
有為之法必歸磨滅。
泡幻形質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華。
於經論有疑者可速問。
聞者驚曰。
年未耆耄何出此言。
報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辭佛。
先造俱胝十億像所。
禮懺辭別。
有門人外行者。
皆報好去。
今與汝別亦不須來來亦不見。
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
奘必當死。
經云。
此身可惡猶如死狗。
奘既死已勿近宮寺。
山靜處埋之。
因既臥疾。
開目閉目見大蓮花鮮白而至。
又見偉相知生佛前。
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已。
總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懷欣悅。
總召門人。
有緣並集云。
無常將及急來相見。
於嘉壽殿。
以香木樹菩提像骨。
對寺僧門人辭訣。
并遺表訖。
便默念彌勒。
令傍人稱曰。
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速奉慈顏。
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內眾。
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脇累足右手支頭。
左手髀上鏗然不動。
有問何相。
報曰。
勿問。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弟子問曰。
和上定生彌勒前不。
答曰。
決定得生。
言已氣絕。
迄今兩月色貌如常。
又有冥應略故不述。
又下勅葬日聽京城僧尼幢蓋往送。
於是素蓋素幢浮空雲合。
哀笳哀梵氣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涼。
七眾惜其沈沒。
乃葬於白鹿原四十里中。
皂素彌滿。
其塋與兄捷公相近。
苕然白塔近燭帝城。
尋下別勅。
令改葬樊川。
與州縣相知供給吏力乃又出之。
眾咸歎異。
經久埋瘞色相如初。
自非願力所持。
焉能致此。
余以闇昧濫霑斯席。
與之對晤屢展炎涼。
聽言觀行名實相守。
精厲晨昏計時分業。
虔虔不懈專思法務。
言無名利行絕虛浮。
曲識機緣善通物性。
不倨不諂行藏適時。
吐味幽深辯開疑議。
寔季代之英賢。
乃佛宗之法將矣。
且其發蒙入法。
特異常倫。
聽覽經論用為恒任。
既周行東夏挹酌諸師披露肝膽盡其精義。
莫不傾倒林藪更新學府。
遂能不遠數萬諮求勝法。
誓捨形命必會為期。
發趾張掖途次龍沙。
中途艱險身心僅絕。
既達高昌倍光來價。
傳國祖送備閱靈儀。
路出鐵門石門。
躬乘沙嶺雪嶺。
歷天險而志逾慷慨。
遭凶賊而神彌厲勇。
兼以歸稟正教。
師承戒賢。
理遂言揚義非再授。
廣開異論包藏胸億。
致使梵侶傾心不匱其法。
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
奘乃譯唐為梵通布五天。
斯則法化之緣東西互舉。
又西華餘論深尚聲明。
奘乃卑心請決。
隨授隨曉。
致有七變其勢動發異蹤。
三循廣論恢張懷抱。
故得施無厭寺三千學僧皆號智囊護持城塹。
及覩其脣吻聽其詞義。
皆彈指讚歎。
何斯人也。
隨其遊歷塞外海東百三十國。
道俗邪正。
承其名者莫不仰德歸依更崇開信可以家國增榮。
光宅惟遠。
獻奉歲至。
咸奘之功。
若非天挺英靈生知聖授何能振斯鴻緒導達遺蹤。
前後僧傳往天竺者。
首自法顯法勇。
終于道邃道生。
相繼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通言華梵妙達文筌揚導國風開悟邪正。
莫高於奘矣。
恨其經部不翻猶涉過半。
年未遲暮。
足得出之。
無常奄及。
惜哉。
神僧傳·卷第六
釋玄奘。本名禕。姓陳氏。洛州緱氏人也。少罹窮酷隨兄長睫法師住淨土寺。授以精理旁兼巧論。年十一誦維摩法華。東都恒度便預其次。自爾卓然梗正不偶欲慕大法。後達長安住莊嚴寺。又非本望。西踰劍閣既達蜀都。受諸經論一聞不忘。武德五年二十有一為諸學府雄伯沙門講揚心論。不窺文相而誦注無窮。時曰神人。後又遍遊荊揚等州訪諸道隣。復還京輦廣就諸蕃。遍學書語行坐尋授。數日博通惟候機會。貞觀三年會夾下勅道俗隨豐四出。由斯得往西域取諸經像。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鎖房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由來。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通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以貞觀十九年還京師。下勅令住玉華翻譯經藏。奘生常已來願生彌勒。及遊西域又聞無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頻祈請咸有顯證。後至玉華但有隙次無不發願。麟德元年告翻譯僧及門人曰。有為之法必歸磨滅。泡影形質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必卒玉華。於經論有疑者今可速問。聞者驚異。師曰。此事自知。遂往辭佛及諸僧眾。既臥疾。常見大蓮花鮮白而至。又見佛相。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已總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自懷欣悅。總召門人有緣並集云。無常將及急來相見。於嘉壽殿以香木樹菩提像骨。對寺僧辭訣并遺表訖。便默念彌勒右脇累足。右手支頭左手髀上。堅然不動氣絕神逝。兩月色貌如常。乃葬於白鹿原。初奘將往西域。於靈巖寺見有松一樹。奘立於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吾歸即却東迴。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約長數丈。一年忽東迴。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西迎之奘果還。至今眾謂此松為摩頂松。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本名禕。姓陳氏。漢太丘仲弓之後也。奘意欲流通教本。遂往東印度境。迦摩縷多國。以彼風俗。竝信異道。其部眾乃有數萬。佛法雖弘。未至其土。故往開化。既達于王。歎奘勝度。神思清遠。童子王聞。欣得面欵。遣使請見。宛若舊遊。言議接對。又經晦朔。于時異術雲聚。言辯纔交。邪徒草靡。王加崇重。初開信門。請問諸佛。何所功德。奘讚如來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論。三百頌以贈之。王曰未曾有也。頂戴歸依。此國東境。接蜀西蠻。其路兩月應達。于時戒日。王臣告曰。東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道德弘被。彼王所重。請往致之。大乘天者。印度諸僧美奘之目也。王遣使語拘摩羅王。可送支那法師來共會祗羅國。童子王。命象軍一萬。方船三萬。與奘沂殑伽河。以赴戒日。戒日與諸官屬。百餘萬眾。順河東下。同集羯朱祗羅國。初見頂禮。嗚足盡敬。散花設頌。無量供已。王曰彼支那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曲。秦王何人。致此歌咏。奘曰。即今正國之天子也。是大聖人。撥亂反正。恩霑六合。故有斯詠。王乃延入行宮。陳諸供養。乃述制惡見論。顧謂門師曰。日光既出。螢燭奪明。師所寶者。他皆破訖。試救取看小乘。諸僧無敢言者。王曰此論雖好。然未廣聞。欲于曲女城大會。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對眾顯之。使邪從正。捨小就大。是日發敕。普告天下。總集沙門。婆羅門。一切異道。會曲女城。能論義者。數千人。各擅雄辯。咸稱克敵。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陳供。香花音樂。請奘昇座。即標舉論宗。命眾徵竅。竟十八日。無敢問者。王大嗟賞。施銀錢三萬。金錢一萬。上㲲衣一百具。仍令大臣執奘袈裟。巡眾唱言。支那法師論勝。十八日來無敢問者。竝宜知之。于時僧眾大悅曰。佛法重興。乃令邊人權智若此。便辭東歸。王重請住觀七十五日。大施場相事訖。辭還。王敕所部。𨔛送出境。并施青象金銀錢各數萬。戒日。拘摩羅等。十八大國王。流淚執別。奘便辭而不受。又敕令諸屬國。隨到供給。諸僧勸受象施。皆曰。斯勝相也。佛滅度來。王雖崇敬。種種布施。未聞以象用及釋門。象為國寶。今既見惠。信之極矣。因即納象而反錢寶。然其象也。其形圓大。高可丈三。長二丈許。上容八人。并諸什物經像等具。竝在其上。空行雖逢奔逸。而安檼不墜。瓶水不側。緣國北旋。出印度境。入卑利國。山川相半。沃壤豐熟。僧徒數萬。竝學大乘。東北山行。過諸城邑。上大雪山。及至其頂。諸山竝下。又上三日。達最高嶺。南北通望。但見橫山。各有九重。過斯已往。皆是平地。雖有小山。孤斷不續。唯斯一嶺。蔓延高遠。瞻部一洲。山叢斯地。至如西境波斯。平川渺漫。東尋嵬㠋。莫有窮蹤。北則橫野蕭條。南則印度臯衍。即經所謂。香山。達池幽䆳。未可尋源。四河所從。皆由斯出。爾雅所謂。崑崙之墟也。案諸禹貢。河出磧石。張騫尋之。乃遊大夏。固是超步所經。猶不言其發。源之始。奘引從前後。自勒行眾。沿領而下。三日至地。達覩貨羅。諸故都邑。山行八百。路極艱險。寒風切骨。到于活國。中途所經。皆屬北邊。而此王者。突厥之胤。統管諸番。總御鐵門。以南諸小國自此境東。方入葱嶺。嶺據贍部洲中。南接雪山北。至熱海東。漸烏鎩。西極波斯。縱廣結固。各數千里。冬夏積雪。氷嚴崖隒。過半已下。多出山葱。故因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隴西成紀人,俗姓李,字孝敦。初與房玄齡友善,官鷹揚郎將。母喪,讀《涅槃經》,頓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為務,棲泊無定。玄齡為宰相,以書召之,不從。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
祖考歷仕魏齊。
而冲則兖產也。
幼俊穎。
傲岸時俗。
弱冠已與僕射房玄齡相善。
玄齡甞謂之曰。
丈夫於少壯時。
位不登五品者。
便宜棄去祿位。
以優逸自處。
冲年二十四歲。
任鷹揚郎捋。
遭母憂。
讀涅槃經。
至居處迫迮之文。
遂發心出家。
聽講涅槃三十餘過。
復聽安州暠法師講大品三論稜伽。
於是入武都山。
以平日所得於文字語言者。
而躬行之。
年三十。
遊冀州。
貞觀初。
詔私度者處死。
時僧避難嶧陽山中。
資給窘乏。
冲誓不顧身。
即鬀落。
走州縣。
告急守宰曰。
但施糧餉。
終獲福祐。
諸守宰嘉其烈亮。
而周濟之。
乃兩分其僧。
各置米十斛許。
其一四十餘人而食之。
經年米甞不減。
其一五六十人食。
僅兩日。
米已告竭。
冲曰。
無足怪者。
蓋所學有大小。
所脩有勤墮。
則所感宜不同如此。
久之避難而至者。
日以增益。
復值雨潦。
莫之歸宿。
山有大巖。
虎狼所棲託也。
冲竟造。
而告語使去。
果去不旋踵。
當是時。
冲雖身營眾務。
仍依哲匠。
探討華嚴。
如常時。
及難釋。
再往安州暠法師。
已入滅矣。
道士蔡于晃。
方以閑習內外典籍自負。
而吾徒之往來者。
過相輔贊。
一日道俗盛集。
俾于晃陞座。
開佛經。
冲以其外道。
而力沮之。
識者謂冲識。
末世護法菩薩。
俄以稜伽奧義久廢。
所在求訪。
無恤夷險。
始慧可禪師。
以達磨之傳。
南天竺一乘宗旨。
盛習此經。
故其後裔。
如暠法師者。
尤加勗勵。
冲即依稟。
屢蒙擊節。
自爾闡演三十餘過。
後學賴以啟悟者。
殆莫殫紀今敘師承。
使將來有所考據云。
達磨禪師出慧可慧。
育二師。
育師受道。
不務言說。
可師出粲師。
慧師。
盛師。
那老師。
端師。
長藏師。
真法師。
玉法師(已上並講演。
無著述)。
又出善老師(鈔四卷)。
豐師(疏五卷)。
明師(疏五卷)。
胡明師(疏五卷)。
遠承可師者。
有大聰師(疏五卷)。
道蔭師(鈔四卷)。
冲法師(疏五卷)。
岸法師(疏五卷)。
寵法師(疏八卷)。
大明師(疏十卷)。
不承可師。
自依攝論者。
遷師(疏四卷)。
尚德律師(出入稜伽疏十卷)。
曠法師。
弘智師(召住京師西明。
身亡法絕)。
明禪師後。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塋師(並傳鐙揚化)。
冲公。
專以稜伽命家。
前後敷弘。
殆二百過。
當其說時。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莫不曲當。
異師學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見之言說。
則已麤矣。
況在帋上者乎。
是謂麤中之麤。
事難一向。
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以示不敢公於天下也。
然冲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
有詔兖州度人。
抑令入度。
隷州部法集寺。
雖名與公貫。
而獨以玩弄泉石。
撫接遺逸為心。
房公位居台輔。
作書招之。
冲題書背曰。
我於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屢招不赴。
惟以弘法自任。
席筵甫展。
冠蓋鼎來。
中書杜正倫。
親廁下陳。
共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
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曰。
兖州老小僧也。
問何為遠至。
答聞此間知一乘者少。
故欲以一乘教網。
漉信地魚龍耳。
潤曰。
斯則大心開士也。
偶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於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於此打人。
欽泰曰。
打人罪。
我自當。
冲曰。
罪不自當使誰當耶。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於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哉。
欽泰禮謝。
又三藏玄奘。
不許人講舊所翻經。
冲曰。
君依舊經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噫何可及哉。
僕射于志寧謂。
冲寔法界頭陀僧。
未易以名實拘也。
其言得之。
顯慶間。
還兖。
至今麟德。
年七十九。
後不知所終。
續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
父祖歷仕魏齊故。
又生於兗部。
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弱冠與僕射房玄齡善。
相謂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則共不仕。
為逸人矣。
冲年二十四。
果為鷹揚郎將。
遭母憂讀涅槃經。
見居家迫迮之文。
遂發出家心。
聽涅槃三十餘遍。
又至安州暠法師下。
聽大品三論楞伽經。
即入武都山修業。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
下勅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網周濟。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可十斛許。
一所徒眾四十餘人純學大乘并修禪業。
經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纔經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兼作外學。
沖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蓋利由道感。
還供道眾。
行殊道業理固屢空。
于時逃難轉多。
復弊霖雨。
無處投止。
山有大巖。
猛獸所居。
沖往詣巖穴。
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聽華嚴等經及難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閑習內外欵狎僧倫。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開佛經。
沖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纏懷。
苟講佛經終歸名利。
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無悔於後。
晃聞默然逡巡而退。
爾時大眾歎曰。
護法菩薩斯其人哉。
沖以楞伽奧典沈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
會可師後裔盛習此經。
即依師學。
屢擊大節。
便捨徒眾任沖轉教。
即相續講三十餘遍。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又得百遍。
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
慧觀法師筆受。
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
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於後達磨禪師傳之南北。
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後行中原。
惠可禪師創得綱紐。
魏境文學多不齒之。
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今以人代轉遠紕繆後學。
可公別傳略以詳之。
今敘師承以為承嗣。
所學歷然有據。
達磨禪師後。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
可禪師後。
粲禪師。
惠禪師。
盛禪師。
那老師。
端禪師。
長藏師。
真法師玉法師(已上並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後。
善師(出抄四卷)豐禪師(出疏五卷)明禪師(出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承可師後大聰師(出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後。
實禪師。
惠禪師。
曠法師。
弘智師(名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後。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瑩師(並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自從經術。
專以楞伽命家。
前後敷弘將二百遍。
須便為引。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得意如一。
隨言便異。
師學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
道理也。
言說已麁。
況舒在紙麁中之麁矣。
事不獲已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今盛行之。
初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有勅度人。
兗州度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公貫而栖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台輔。
作書召入。
沖得題背曰。
我於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動英髦。
冠蓋雲蒸歎未曾有。
中書杜正倫。
親位法席。
詳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兗州老小僧耳。
又問何為遠至。
答曰。
聞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網漉信地魚龍故至。
潤曰。
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於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於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當。
沖曰。
道不自當可遣他受。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於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
泰即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
沖曰。
君依舊經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護法強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沖一生遊道為務。
曾無栖泊。
僕射于志寧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也。
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年二十四遂發心出家。
聽涅槃三十餘遍。
又至安州暠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
即入武都山修業。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下勅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
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當之。
但施道糧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周濟。
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
可十斛許。
一所徒眾四十餘人。
純學大乘并修禪業。
經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五十六人纔經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兼修外學。
冲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
時逃難轉多無處投止。
山有虎穴。
冲詣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
虎乃相携而去。
及難解冲乃隨處弘法。
冲雖廣宣經術專以楞伽命家。
中書杜正倫每諮稟之。
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繙經。
冲曰。
君依舊經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者。
君請還俗。
更依新繙經。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師亦命代弘經護法。
強禦之士不可及也。
僕射于志寧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于立政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9前 【介紹】: 唐雍州高陵人,字匡時。
于志寧子。
累官吏部郎中,遷國子司業,改太子率更令。
出為渠州刺史。
高宗顯慶元年,為虢州刺史。
官至太僕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2—772 【介紹】: 唐京兆高陵人。
于志寧曾孫。
玄宗開元初,登進士第。
善文章。
歷遷秘書省正字、集賢殿學士、比部郎中,出為中部郡太守。
肅宗時,累擢太常少卿兼修國史。
時史籍燔缺,休烈請州縣有得者,許上送官,一書進官一資,一篇絹十匹,又自獻《五代論》,帝嘉之。
累進工部尚書。
雖歷清要,不治產。
年老,篤意經籍,嗜學不厭。
卒謚元。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2—772 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幼善屬文,與包融、賀朝等齊名。玄宗開元初登進士第,又擢制策登科。開元十八年(730)任秘書省正字,遷右補闕。天寶十一載(752)任集賢學士,曾稱頌杜甫三賦。后出為中部郡太守。安史亂后,歷任給事中、太常卿、國子祭酒、工部尚書等職,封東海郡公。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會稽掇英總集》卷二收詩1首。《全唐詩續拾》據之收入。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休烈。河南人。開元初進士。擢制科。累遷比部郎中。出為中部郡太守。肅宗朝擢工部侍郎。徙國子祭酒。代宗立。累進工部尚書。封東海郡公。加金紫光祿大夫。大歷七年卒。年八十。贈左僕射。諡曰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會稽人。官山陰尉。中宗神龍中,與包融、賀知章等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于上京。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排行九,越州(今浙江紹興)人。
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萬齊融、張若虛、包融、邢巨等人,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一時。
官至山陰尉。
事跡散見《舊唐書·賀知章傳》、《新唐書·于志寧》、《國秀集》目錄。
善詩,芮挺章選其《宿香山閣》(《全唐詩》又作賈彥璋詩,誤)、《贈酒店胡妃》、《孤興》三詩入《國秀集》中。
全唐詩》存詩8首,有又作賀朝清、劉孝孫詩者。
唐诗汇评
贺朝,生年年不详,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张若虚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京师。开元中,官山阴尉。《全唐诗》存诗八首,有刘孝孙等人诗混入。
全唐文·卷四百八
朝。越州人。天寶時山陰尉。

作品評論

旧唐书·于休烈传
休烈……善属文,与会稽贺朝、万齐融、延陵包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高陵人。
于志寧侄子。
嘗白有司,愿為親民官以自效,遂補東陽令。
及理政,以簡易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以蔭入仕。敬宗寶歷二年(826)為東陽縣令,宣宗大中七年(853)前后,以御史中丞守綿州刺史,后轉洋州刺史,累官至河南少尹。興宗能詩,與當時詩人如劉禹錫、方干、李朋、李汶儒等人均有交往酬和。其為綿州刺史時,曾登越王樓賦詩寄朝中諸友,一時文士如李朋、楊牢、薛蒙、李鄴等十余人皆有和作。事跡散見劉禹錫《答東陽令寒碧圖詩并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詩紀事》卷五三。《全唐詩》存詩2首。其中《東陽涵碧亭》一詩,實乃方干《涵碧亭》詩之前四句。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