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赜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释智矩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吴郡吴氏。牲矜庄。善属文。仪貌脩雅。初听兴皇朗公讲。继而自开大品四论。当时虽淅东弘匠。亦西骛焉。后阐三论于建初寺。在席常百人。武山公郭演。尝致礼谒。炀帝居蕃。出镇杨越。召住慧日寺。开皇十九年。诏住京师之日严寺。供养之资。一出晋邸。时吉藏法师。同门之杰然者。凡当弘演。必新制序王诸辞。以加激励。由是而餐附者殷矣。大业二年正月卒。寿七十二。葬京郊之南。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智矩。
姓吴氏。
吴郡人。
性矜庄。
善机会。
美容貌。
雅为众表。
又善草隶偏爱文章。
每值名宾辄属兴缀采。
铺词横锦勇思霏霜。
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
初听兴皇朗公讲。
讨穷深致学冠时雄。
而神气高标在物峰出。
威仪庠序容止端隆。
虽寝处虚闲立操无改。
有人私觇两月徒行。
空野摄衣无见抄反。
欣其谨慎故重叙之。
讲四论大品。
洞开幽府镜识宗归。
披释金陵望风顿怯。
吐纳机辩适对当时。
弘匠浙东。
砥砺前学。
致使禹穴西骛成器极繁。
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讲三论。
常听百人。
蒋州刺史武山公郭演。
隋之良宰。
创莅南蕃。
奉敬咨谒降情归禁。
隋炀往镇杨越。
采拔英灵。
矩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
徵居慧日处以异伦。
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
欲使道张帝里学润秦川。
开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京都之日严寺。
供由晋国。
教问隆繁置以华房。
朋以明德一期俊杰。
并是四海搜扬矩。
特立清秀不偶群侣。
覃思幽寻无微不讨。
外辞以疾内寔旁通。
业竞六时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览兴赋诗。
时暂阕馀便观流略。
制中论疏止解偈文。
青目所销鄙而轻削。
每讲谈叙清攉宗致。
雅涉昙影之风。
义窟文锋。
颇怀洪偃之量。
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
学本兴皇。
威名相架文藻横逸。
矩实过之。
所以每讲叙王皆制新序。
词各不同。
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
而性罕外狎。
课力逞词。
自非众集未曾瞻觌。
以大业二年正月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葬京郊之南。
门人慧感慧赜
亲承嘉诲询处有归。
后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
各领门侣众出百人。
传嗣宗绩不爽遗绪。
僧波颇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33 【介绍】: 唐僧。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姓刹利帝氏。通内外学。高袒武德中至京,敕住兴善寺。与慧乘、玄谟等译有《宝星经》及《般若灯大庄严论》等。卒于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作明知识。
一名波颇。
华言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王种。
姓刹帝利。
十岁出家。
随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偈。
受具后。
因习律部。
略通戒纲。
心乐禅观。
更从胜德习定。
阅十二年。
南游伽陀国。
那兰陀寺。
时戒贤师。
方弘十七地论。
复获听受。
然以此论兼明小教。
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
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
托以绍承。
乃展转北行。
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
以法训勖。
曾未浃旬。
可污信向。
武德九年。
高平王使而见之。
将载与俱。
而叶护君臣未即许。
高平驲奏闻。
诏叶护津发。
毋滞留。
十二月偕高平诣京师。
谒帝。
诏居兴善寺。
赐䌽段纳帔。
从僧加常供给。
问劳勤至。
三年三月。
诏所司。
𢯱扬硕德一十九人。
就波颇所居寺传译。
沙门慧乘等證义。
沙门玄暮等译语。
沙门慧赜
慧净。
慧明。
法琛。
等缀文。
上柱国。
尚书。
左仆射。
房玄龄。
散骑常侍。
太子詹事。
杜正伦。
参助铨定。
光禄大夫。
太府卿。
萧璟。
总知监护。
出宝星。
胜光。
般若灯。
大庄严经论。
合三部三十五卷。
六年缮写云毕。
上闻。
赐波颇䌽百假。
馀赐束帛有差。
当是时。
或谤以为故聚名达。
废弃讲贯。
侥倖取誉。
诚非弘通本意者。
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
会太子疾。
迎入内。
承顾问。
宠眷益隆渥。
然其气刚志确。
终以前谤。
不能平。
遂分散衣资。
造诸净业。
贞观六年四月六日。
观佛坐逝于胜光寺。
遗表施身。
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唐言作明知识。
或一云波颇。
此云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刹利王种。
姓刹利帝。
十岁出家。
随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
受具已后便学律藏。
博通戒网心乐禅思。
又随胜德修习定业。
因修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烂陀寺。
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
因复听采。
以此论中兼明小教。
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
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
博通内外研精大小。
传灯教授同侣所推。
承化门人。
般若因陀罗跋摩等。
学功树绩深达义纲。
今见领徒本国匡化。
为彼王臣之所钦重。
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
六月一移任缘靡定。
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
法藉人弘敢欲传化。
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
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
以法训勖曾未浃旬。
特为戎主深所信伏。
日给二十人料。
旦夕祇奉。
同侣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与相见。
承此风化将事东归。
而叶护君臣留恋不许。
王即奏闻。
下敕徵入。
乃与高平同来谒帝。
以其年十二月达京。
敕住兴善。
释门英达莫不修造。
自古教传词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绪。
括其同异。
内计外执指掌释然。
徵问相雠披解无滞。
乃上简闻。
蒙引内见。
躬传法理无爽对扬。
赐䌽四十段。
并宫禁新纳一领。
所将五僧加料供给。
重频慰问劳接殊伦。
至三年三月。
上以诸有非乐。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无过释典。
流通之极岂尚翻传。
下诏所司。
搜扬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兴善创开传译。
沙门慧乘等證义。
沙门玄谟等译语。
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
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
参助勘定。
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
总知监护。
百司供送四事丰华。
初译宝星经。
后移胜光。
又译般若灯大庄严论。
合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阅既周。
缮写云毕。
所司详读乃上闻奏。
下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
仍赐颇物百段。
馀承译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药制序。
具如论首。
波颇意在传法。
情望若弦。
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
有人云。
颇侥倖时誉取驰于后。
故聚名达废讲经论。
斯未是弘通者时。
有沙门灵佳。
卓荦拔群妙通机会。
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
颇远投东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
昔符姚两代。
翻经学士乃有三千。
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说。
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
识者佥议攸同。
后遂不行。
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
下敕迎颇入内。
一百馀日。
亲问承对不亏帝旨。
疾既渐降辞出本寺。
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
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
远度葱河来归震旦。
经途所亘四万有馀。
躬赍梵本望并翻尽。
不言英彦有坠纶言。
本志颓然雅怀莫诉。
因而搆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资造诸净业。
端坐观佛遗表施身。
下敕特听。
寻尔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东宫下令给二十人。
舆尸坐送至于山所。
阇维既了。
沙门玄谟收拾馀骸。
为之起塔于胜光寺。
在乘师塔东。
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识同嗟法轮辍轸。
四年之译三帙献功。
掩抑慧灯望照惑累。
用兹弘道未敢有闻。
既而人丧法崩归𮘧斯及。
伊我东鄙匪咎西贤。
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