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杰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陈。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后因仕宦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访道。昉受具。趋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历数载。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齐名。俄诣道宠法师。究十地论。时高昌国慧嵩法师。专解小乘。世号毗昙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会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方镇乡里。为张法席。召与僧琼法师对讲。前开智度。后发杂心。时州都正法继谓念。以为必名垂不朽。于是二十年中。频弘二论。逮周氏废教。遂同俗服。逃祸海隅。隋兴。诏访其所在。开皇四年。先使其法弟志湛。宣言于明彦法师。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以阐心论。撰疏及钞各九卷。盖能正其谬误。且补其遗脱云。得其传者。如法懿怀正等。数百人。俄汉王谅镇晋阳。别筑城置塔。构开义寺迎居之。遣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即弘演于大兴国寺。仁寿二年。献后崩。念偕王入朝。复扬唱焉。听者千计。留百馀日。仍还住宝相寺开授。未几。文帝晏驾。汉王即世。念归乡里。绍承旧业。寔沙门空明之力为多。大业初。住慧日。屡诏不赴。四年卒。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顾眄从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时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谓念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如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念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引念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念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既达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念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释慧萧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世出彭城刘氏。
后徒许之长葛。
今为长葛人。
祖父袭儒素。
萧年十八。
以诗礼充郡赋。
非其志也。
遂依师于嵩高山出家。
戒捡严洁。
尤为乡里宿硕。
所推许。
开皇初。
游学邺中。
贯练众部。
偏宗四分。
久居泰山灵岩寺。
后还中岳。
侍养其师。
而龙门明朗。
河东持律之有声者。
闻萧之风。
不远从之。
朗于萧齿加长。
而常以兄视萧。
其相忘于道如此。
既而萧之师。
获以天年终。
于是朗请俱返龙门定林寺时马头山僧善禅师。
方习静定林。
因与弘畅毗尼。
殊有可乐者。
仁寿中。
尝坐夏黄颊山中。
或亡命从求匿。
事发觉。
督逮萧急。
会朗善并物故。
孑然莫解援。
晋川道积神素道杰者。
法门之英彦也。
乃南迈投之。
留连累载。
大业之季。
法令猬毛起。
萧既以罪削除名贯。
因复遍游中条王屋诸山。
河东郡承丁荣。
请居仁寿。
使于中原版荡之际。
开护生止教之科。
则其用心亦仁矣。
义宁中。
剧盗陷河东而仁寿阐演自若。
贞观十四年终。
寿七十三。
萧素笃谊襟每念朗善之好。
虽登高眺远。
以散情结。
然情之所向。
愈益悲恸。
平生开涅槃。
仅十过。
犹恨于大乘无功。
读华严数年。
有请为众敷弘者。
则曰吾尚未知经意。
于戏谅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慧萧。
俗姓刘。
本彭城人。
世家徙于许州之长葛。
故又为县人焉。
奕叶以衣缨称士大夫。
十八为书生。
聪悟敏达善说诗礼。
州郡以明经举之。
非其所好。
遂入嵩高山求师出家。
强识前闻。
而以戒行见称。
耆旧明达相谓曰。
若人如此。
必今代之优波离也。
开皇初游学邺城博综经律。
乃贯练众部偏宗四分。
闻泰山灵岩寺幽栖洁行之宅也。
乃往从焉。
后以和上年衰复还中岳。
于时隋祖创业四海为家。
故得纵任往还无所拘碍。
时龙门沙门明朗。
河东持律之最。
承萧道声藉甚。
不远从之。
朗虽年齿隆萧。
而卑身礼事。
并深相悦服。
道合欣然。
淹留岁序。
请归河曲。
萧亦不滞物我。
相与同行住于龙门之定林寺。
历缘山水居随所好。
寻访同志不惮危险。
马头山有僧善禅师。
聚徒结业从而习定。
时还朗寺弘畅毗尼。
仁寿中频向黄颊山依岩夏坐。
有亡命者因事投焉。
不忍遣之留匿经久。
后以事发。
引萧为侣。
所在督课追徵赴狱。
会朗善俱亡。
又兼匿罪。
便振锡徂南路经蒲坂。
时沙门道积神素道杰等。
晋川英彦素与周旋。
留连累载。
属隋炀坠历法令滋彰。
藏匿严科殊为峻刻。
萧以许身为道随务东西。
名贯久除栖遁幽阻。
自中条王屋巨壑深林。
无险不登若游庭户。
逮中原版荡妖气一乱河东郡丞丁荣。
敬服德音招住仁寿。
长弘律藏学者肩随。
义宁中。
被拥西城不亏讲业。
及后安静弥崇法会。
蒲陕晋绛五众师焉。
以贞观十四年终于仁寿。
春秋七十有三。
自萧服心戒业。
演导为宗。
友接朋胜时无与贰。
每念朗善游好。
不觉涕之无从。
不能裁止。
便登眺而恸。
斯重交募善为如此也。
曾讲涅槃仅十许遍。
犹恨大乘无功。
遂玩读华严。
于数年间口不辍音文不释手。
有请萧为方广讲主。
乃止之曰。
吾尚未解经意安可讲乎。
时以为贞而且谅。
又惧误诸后学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陈氏。河北陕人。少为父母逼妻之。非其志也。年甫冠。罹二亲忧。因亦遣累。入道于乡之大通寺清禅师所。时则开皇十二年也。既受具。依静洪律师习毗尼。再阅寒暑。乃诣询禅师于卫州林落泉。究定学焉。岁馀颀挹风槩。询公授以分灯之记。俾住山西陶研。未至。十八年。慧由白鹿山柢百家岩坐夏。或谓。首山麻谷尤胜绝。秋遂趋蒲坂。筑室以安四众。赢粮蹑屩。蔚成丛社。历十有八载。而获利益者。不可殚纪。然独杰昂二子为称首。仁寿四年。诏住栖岩寺。大业元年。饵黄菁辟谷百日。而貌愈敷腴。其徒有窃效之者。不能也。徙居杯盘谷。虎为之避。虽僻远无测景之器。而起居饮食。不失常节。若有神物以相之。大业十一年。十月七日。以疾卒于麻谷。春秋四十七。阇维塔舍利如法。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真慧。
陕州河北人。
姓陈氏。
河北诸陈代称冠族。
远称汉右相陈平。
中云魏向侯陈陟。
乃至江表陈代并出此乡。
真早厌身城。
父母留碍逼纳妻室不免外情。
玉洁之志涅而逾净。
开皇十二年。
年财及冠二亲俱往。
既将出俗犹萦妻累。
先劝喻已便为解发。
资给道具送往尼寺。
真往陕州大通寺清禅师所。
出家受具。
清示以学方次第有本。
曰尸罗不净三昧无由。
令往邺下静洪律师所。
因循两载备探幽致。
又诣卫州淋落泉询禅师所。
朝授夕悟经历岁馀。
于询所得略贯终始。
禅侣三百嗟咏声驰。
询摩其顶堪传灯法。
令往山西启诸未悟。
真以学日既少。
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经两载。
一一呈示去取无疑。
开皇十八年承命西归。
路经白鹿百家岩。
时号幽绝。
山势穷美。
因登游观。
又为留连夏坐栖之。
又陈禅道。
至秋择地无越晋川。
遂之蒲坂首山麻谷。
创筑禅宇。
四众争趋端居引学蔚成定市。
十有八载成就极多。
栖岩杰昂最称深入。
仁寿四年召与僧名住栖岩寺。
其为人也谅直刚决。
清俭退让安苦忍乐。
容止可观。
独处乐静不希华靡。
大业元年。
饵黄精绝粒百日。
检校教授坐禅礼忏不减生平。
后觉肥充。
恐有学者便休服饵。
于闲田原北杯盘谷。
夏坐虎窟。
虎为之移。
及秋虎还返窟。
常有山神节度时分。
如有迟延必来警觉。
以大业十一年十月七日。
因疾卒麻谷禅坊。
春秋四十有七。
初将终夕神彩若常。
曰吾将生净土。
见莲花相候。
又闻异钟声幽净异香充蔚。
斯相既至潜然而绝。
门人道俗依而阇维收骨。
起塔于麻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王氏。
其先太原人。
自远祖勇。
从宦虞州。
遂徙居安邑。
鸣条之野。
幼业儒。
尤长于易。
下笔文章粲然。
偏善道杰法师其出游入处。
靡弗同焉。
习定业。
且为出诸部安般法。
又继其席弘导。
讲毗昙四十馀遍。
成实将二十遍。
贞观二年。
栖岩大众。
请知寺任。
辞以法事僧纲不可得兼。
固弗许请。
杰公典故许之。
上下和睦。
久而不变。
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素平生属想净土。
是日悉召门人大众。
逮于斯役。
相决。
整容跏趺。
令念观音经者再。
自称南无阿弥陀佛。
且令唱和。
中夜而逝。
端坐不移。
即迁而殡之。
虽肌肉澌尽。
犹骨坐如初。
仁寿寺志宽法师。
梦素同床宿别去。
谓曰。
如来大悲。
为诸众生。
旷劫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
欲使不绝。
我辈受佛遗寄。
当此季位。
未能发辉。
深怀孤负。
每欲推命竭诚。
上于天听。
今大运莫留。
顾当长辞。
好住努力。
噫异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神素。
姓王。
字绍则。
其先太原。
远祖勇从宦虞州遂徙居安邑鸣条之野焉。
氏族英望无烦述作。
少与道杰结张范之好。
相携问道。
儒学之富礼易是长。
至于篇什继美英采。
故其游学讲肆周流国境。
必与相随。
若比人矣。
所习词义博览俊悟。
则难兄难弟也。
至于诵经学定当席索隐。
则后于
文理会通。
素则先之。
出安般念观。
令其徙滞如彼传述。
大业四年杰公停讲。
学门清素接轸相寻。
遂从命专讲毗昙四十馀遍。
续讲成实将二十遍。
自馀小部不足述之。
其为讲也片言契理少语释多。
学者玄悟听览不倦。
高于素。
若多陈同异广定是非。
郑重校角开生觉意。
则素贤于
所匠成者。
则盖裕隆深英泰之徒是也。
故晋川称谓素二公秋菊春兰各擅其美。
然素温恭退让慈爱矜恕。
侍士慕贤不伐诸己。
贞观二年。
栖岩大众请知寺任。
辞以法事相继有阻僧网。
众又固请。
师故事乃许之。
性宽厚善物性。
故得上下和睦。
风尘攸静。
以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自一生行业属想西方。
于临终日普召门人大众爰逮家臣。
与之别已。
自加结坐正威容已令读观经两遍。
一心静听。
自称南无阿弥陀佛。
如是五六。
又令一人唱馀人和。
迄于中夜端坐俨然不觉久逝。
依即坐殡。
肌肉虽尽骨坐如初。
又感祥瑞。
略故不述。
初终之夕。
仁寿寺志宽法师夜坐如闷。
梦素来过同床止息勤勤告别曰。
如来大悲为诸众生。
旷劫苦行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欲使不绝。
我等虽居下流。
然佛遗寄末能发辉。
道业遂有季位在前。
素虽不肖深怀辜负。
每欲推命竭愚上于天听。
今大运忽临长思永别。
好住努力。
宽送目极忽然而觉。
及明莫知凶问。
须臾信至方知昨逝。
宽致书述怀。
与诸门人如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9—618 【介绍】: 隋唐时僧。河东人,俗姓任。师事道逊、神素等。住蒲州仁寿寺。道行纯正。有《三不为篇》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9—618 俗姓任,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
少家贫,受学之年从道𢙏出家,研习《方等》诸经。
后从栖岩寺神素听讲《大智度论》,频时咨问。
神素此后累居僧任,辍其讲席,海顺遂有意于禅定之学。
尝欲从沙门道杰学止观,会疾未果。
海顺苦心为学,志行检朴,与沙门行友为同道交。
高祖武德元年(618)卒于蒲州仁寿寺。
续高僧传》卷一五有传,并录其《三不为篇》诗3首,已收入《全唐诗》。
全隋文·卷三十五
海顺俗姓任,河东蒲坂人,住仁寿寺。
全唐文·卷九百三
海顺俗姓任氏。河东蒲坂人。少依沙门道逊出家。武德元年卒。年三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任氏。
河东蒲坂人。
幼孤。
事母孝。
年当志学。
始从沙门道逊出家。
诵习勤敏可爱。
登具后。
持守高洁。
尤勇务定业。
乃以为三轮之中。
口过特甚。
因缄默不言。
却扫蓬扉匡坐而已。
时栖岩寺沙门。
神素性嗜幽栖。
学专大论。
顺荷帙而咨参焉。
然其徒颇众。
钻仰尤多。
及顺上请意其微有厌色。
退而叹曰。
昔陈亢问一得三。
今亦得二矣。
素曰何谓也。
曰一则见忤容。
二则闻妙义。
素惭。
尝从容言于素。
曰顺也旷劫深尤不逢贤圣。
周旋五趣。
莫能自免。
致生兹秽土。
对此凡缘未能出有欲河。
登无为岸。
将不由心驹失辔而晦沈坑掐者乎。
因涕泣濡襟。
又曰每念二轮交辙息驾。
何由六道长驱。
思归无路。
所赖生得为人启期亡忧于贫贱。
出家弘道僧度不易于公侯。
顺今兼之。
一何可庆。
且以大冥之室。
仰属传镫。
虽不面奉如来。
而幸遇法师耳。
不量短梗。
辄揆深源。
愿即赐以明珠投之浑浪。
则一生有获千载无恨也。
素曰敬闻君子之志矣。
素后累更僧任竟罢法席。
未几。
又致书沙门道杰以穷禅理。
有答俱不录。
且作三不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武脩文。
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
祈井流泉君肝在内。
我身处边。
荆轲拔剑。
毛遂捧盘。
不为则已。
为则不然。
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
永绝今好长存来怨。
是以反迹荒径。
息影柴门。
其二曰。
我欲刺股。
锥刃悬头。
屋梁书临雪。
彩牒映萤光。
一朝鹏举万里。
鸾翔纵任才辨游说。
君王高车反邑。
衣锦还乡。
将恐鸟残以羽兰折。
由芳笼餐讵贵钩饵。
难尝。
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
入市趋朝。
四众瞻仰。
三槐附交。
标形引势。
身达名超。
箱盈绮服。
厨富甘肴。
讽扬泫管。
美咏歌谣。
将恐尘栖弱草露宿危条无过日且靡越风朝。
是以还伤乐浅惟知苦遥。
其格言彝训不能尽述。
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
卒于所住寺。
春秋三十。
先是沙门行友与顺厚善。
顺每垂戒勖而友作息心论以对。
沙门慧本尝约顺遁去。
而不果。
故顺言及则兹然其悦义敦旧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海顺。
姓任氏。
河东蒲坂人。
容貌方伟音韶圆亮。
长面目少髭髯。
仪服不群于众有异。
少处寒素生于田野。
早丧慈父与母孤居。
孝爱之情靡由师傅。
廉直之性独拔怀抱。
每恨家贫无资受业。
故年在志学尚未有闻。
乃慷慨辞亲。
脱落求道出家。
依于沙门道逊。
道光玄胄名扇儒宗。
具见后传。
顺躬事学礼昼夜诵经。
初无暂替。
文不再览日殆三千。
岁登具受履操逾远志业尤勇。
念守所持誓无点累。
仍以威仪粗著身过可防。
语笑易为口非难护。
乃因他患缄默不言。
却扫蓬扉事心而已。
方以学行之始慧解为先。
遂阅讨众经伏膺玄宰。
方等诸部咸禀厥师。
皆探赜研几贵言领意。
有栖岩寺沙门神素者。
性好幽栖尤专二论。
顺远承寄调思扣冲关。
乃荷帙登峰咨参讲肆。
徒属既众钻仰殊多。
有所询求但举纲要。
顺频时属请微以为繁。
虽愠色不形。
而劳心可验。
顺逡巡退席曰。
昔陈亢问一得三。
今者请一蒙二。
亦何遽乎。
曰何谓耶。
答曰。
一则见忤。
一则闻义。
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
于是无疑不断。
有滞必申。
至于杂心隐括备在婆沙。
研精专一始终该统。
或下山分卫。
而执卷披文。
或企足接明假照寻读。
莫不洞开枢要妙鉴幽原。
顺尝以馀席言于素曰。
海顺旷劫深尤不逢贤圣。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
致生兹秽土对此凡缘。
未能出有欲河登无为岸。
将不由心驹失辔而晦沈坑塪者乎。
因涕泣𣽈襟。
歔欷哽塞。
又曰。
每念二轮交辙。
息驾何门。
六道长驱。
思归无路。
言及斯事载怀惶悚。
且生得为人。
启期亡忧于贫贱。
出家弘道。
僧度不易于公侯。
顺今兼之。
一何可庆。
又以。
大冥之室仰属传灯。
虽不面奉如来。
而幸遇法师耳。
不量短绠辄揆深源。
愿得赐以明珠投之浑浪。
如此则一生有获。
千载无恨也。
遂即言笑如常容仪自若。
素曰。
敢闻君子志矣。
恐不副雅怀。
素后累居僧任。
果停讲席。
顺以法轮罕遇。
遂欣禅味。
沙门道杰者。
颖秀定慧。
希慕风景。
乃致书曰。
敢稽首大师门下。
每欲理静摄心山泉毕志。
但以无明大夜非慧炬不辉故。
栖寄法筵听览玄旨。
至于人物聚集。
颇劳低仰。
况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
傥从风烛前路奚凭。
所以策驽骀之疲。
想千里之远。
定门玄妙辄希辄入。
逆其不逮益用盘桓。
伏愿开含养之怀。
退人以礼。
得书美其锐情玄畅也。
乃报曰。
促路非骐骥之逸辔。
灌木岂是鸾凤之栖息。
故当引水而沐枯鱼。
戢翼而朋寡鹤耳。
脱其不尔。
幸无略光阴。
顺得书会疾。
遂不果行。
而为人高简雅素。
自归清众绝交氓俗。
尝有说种性高尚祖祢荣贵者。
以誇于顺。
顺莞尔而笑曰。
我释种馀晖。
法王之子。
尚须谦让自下不敢傲诞欺人。
岂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
遂振手而去。
故趋时之士。
皆不及其门。
反俗之宾颇入其室。
而道行纯洁性好追踪。
曾刺血洒尘供养舍利。
兼以血和墨书七佛戒经。
剋己研心类皆如此。
尝寻付法藏传说。
如来涅槃法付承继。
迄于师子罽宾嘱累。
斯书词事既显若亲面焉。
因斯悽感涕零如雨。
曰恨不及彼圣人拔兹沈俗也。
又常于宵分归命三尊。
同住邻居无得闻者。
或解纳覆彼寒夫。
或减食而充喂者。
志好活愉无求知足。
有赠衣帛者。
终不以介意。
曾纵容曰。
自任则乐。
而未曾制物从我。
随物则苦。
而未曾以我违物。
且鸟不栖渊鱼不巢树。
未必解随和让之道。
而各得其所宜者。
亦犹我不夺物荣物不妨我辱矣。
又作三不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祈井流泉。
君旴在内我身处边。
荆轲拔剑毛遂捧盘。
不为则已为则不然。
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
永存今好长纵来怨。
是以反迹荒径息景柴门。
其二曰。
我欲刺股锉刀悬头屋梁。
书临雪采牒映萤光。
一朝鹏举万里鸾翔。
纵任才辩游说君王。
高车反邑衣锦还乡。
将恐鸟残以羽。
兰折由芳。
笼餐讵贵。
钩饵难尝。
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趋朝。
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标形引势身达名超。
箱盈绮服厕富甘肴。
飘扬弦管咏美歌谣。
将恐尘栖弱草露宿危条。
无过日旦靡越风朝。
是以还伤乐浅非惟苦遥。
顺神晤骇群出言成录。
著集数卷。
于时真法陵迟俗尚谀谄。
讷言敏行者为愚。
巧词令色者为智。
廉洁正性众或致讥。
故顺履贞直之心。
居危不乱涅而不缁。
可谓怀素风焉。
有沙门行友者。
志行严正才慧英悟。
与顺素交。
因疾参候。
顺曰。
先民有言。
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三覆斯言一何可信。
世人强求知解。
而不欲修行。
每思此言良用悽咽。
吾谓夷烦殄惑。
岂直专在说经。
以法度人。
何必要登高座。
授非其器。
则虚失其功。
学不当机。
则坐生自恼。
友遂制息心论以对之。
文甚宏冠。
顺曰。
观弟此作。
理如未尽。
友曰。
息心之论应有数篇。
谓显观述宗释疑成义。
但以理玄词密非当世之所闻故。
容与于灵津。
戢鳞而未进。
慨时哉之不遇。
始绝弦于此耳。
顺乃重说遗教。
悲叹无已。
先有沙门慧本者。
逸亮高世僧也。
思与顺结山林之操。
会顺方学问未暇允之。
本独谢时世。
罔测所往。
后每思之。
言辄凄泫曰。
本公若乘龙之游濯足云表。
吾虽攀恋自恨萦身嚣俗。
升沈相异徒为悲矣。
且忘怀去来者。
朝市亦江湖。
眷情生死者。
幽栖犹桎梏。
苟其性之不失。
不无居而不安。
其得志慕情为如此也。
于时卧病连稔。
自知不痊。
遗文累纸呈诸师友。
而形同骨立精爽逾健。
旁问后事。
顺曰。
患身为秽器。
暂舍欣然。
鱼鸟无偏水陆何简。
然顾惟老母宿缘业重。
今想不得亲别矣。
若弃骸馀处。
傥来无所见。
有致煎恼。
但死不伤生。
古言可录。
顺虽不孝。
岂敢以身害母耶。
既报不自由。
可侧柩相待。
遂令逊法师说法。
领悟欣然。
须臾卒于住寺。
春秋三十。
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
沙门行友著己知沙门传。
致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译之选。
建名时俗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如山,字海翁。
姓陈氏,闽人也。
大德丙午,礼在山道杰为师。
有慧辩,入雪窦简翁之室。
晚住当山十馀载,山中颓废,悉皆修举。
元统甲戌,诸道广立教府以统僧众,乃请如山居当山以兼之。
未几,遂专其席,经营勤苦,十有八稔,寺宇一新,诏赐紫衣兼“正宗颖悟”之号。
至正癸巳,传席弟子崇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