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桂有根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0—1602 【介绍】: 明山东丘县人,字宗甫,号卫宇。隆庆五年进士。历知浚、太康、任丘三县。万历中擢南京御史,有直声。忤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迁赤城兵备副使,治亭障二百余所,边防甚饬。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与鞑靼吉囊定和好之议。旋以总兵官麻承恩教唆众卒主哗噪事而自劾,帝慰留之。寻得疾卒。
维基
孙维城(1540年—1602年),字宗甫,号卫宇,山东东昌府丘县(今河北省邱县邱城镇)人。
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中举。
隆庆五年(157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相继担任河南浚县、太康、直隶任丘三县知县。
万历十年(1582年),升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
张居正夺情,宁国儒生吴仕期意欲上书反对。
书未发时,太平府同知龙宗武报告给操江提督胡价,让他告诉张居正。
恰逢有人伪造海瑞弹劾张居正的奏折,将他的上疏也印在邸报上。
龙宗武认为是吴仕期所为,将其逮捕下狱,严刑拷打七天,吴仕期被折磨致死。
张居正死后,吴仕期妻子讼冤,孙维城将事情如实上报。
此时,胡价已经担任刑部侍郎、龙宗武已是湖广参议,都被撤职流放边地,天下人为之称快。
宦官田玉提督太和山,请求兼任地方防守事宜,万历帝同意。
孙维城援引祖制,极力认为不可。
不久因为申救御史范俊,孙维城被停发俸禄一年。
又因违背恩师大学士许国意旨,外放为永平府知府。
升赤城兵备副使,修理亭障二百六十所,招史、车二部一千余人。
以功绩升为按察使,兼任兵备副使。
部落首领安兔挟持五千骑兵邀功请赏,孙维城请求督抚,免除赏赐并责备他,于是安兔不敢放肆。
不久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改为广东左布政使。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河套地区诸部落常常反叛,孙维城停止他们进贡、互市十余年。
后来,他又收复松山,修筑边境城市,各部落首领异常恐慌,便加紧袭击。
这时,吉囊、卜庄等乞求和议。
听说巡抚王见宾离职,请求更为迫切。
在宁夏著宰,也向巡抚杨时宁请求朝廷派兵。
两镇均上奏,给事中桂有根请让边臣自做主张。
孙维城刚代替王见宾,杨时宁也升任离开,由黄嘉善代替,二人一起相互约束。
孙维城又陈上有关善后事宜六件,重新巩固边防。
最初,孙维城在宣府,与总兵官麻承恩关系交恶。
恰好麻承恩也移镇延绥。
一天,孙维城看见城外积沙几乎与城墙一样高,命令兵丁除掉它。
麻承恩挑唆众人说:“连饭都吃不饱,还能除尽塞上的沙吗?
”士兵于是喧哗。
孙维城正言道:“除城沙,以防寇耳,非谓塞上沙也。
”士兵醒悟后散去。
孙维城因此自劾,皇帝慰留,整治哗变的士兵。
然而孙维城竟因此得病,不数月卒。
将吏进入他家查看,财囊中仅有俸禄数金,众人集资送其遗体回乡下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9—1692 【介绍】: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学者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壬午举人,永历时官行人司行人。入国朝,隐居不出。从祀孔庙。有《姜斋诗集》。
词学图录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另有双髻外史、一瓢道人等别号,中年一度更名壶。衡阳人。崇祯举人。初在衡山举义军抗清,败走肇庆投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从军瞿式耜部。后见复明无望,决意隐遁,居衡阳之石船山,著述终老,学者称船山先生。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后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曾撰《夕堂永日绪论》、《诗绎》传其诗论。有《姜斋文集》、《姜斋诗集》。今人辑有《王船山诗文集》。词集名《鼓棹初集》、《二集》及《潇湘怨词》,亦合称《姜斋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初曾参与抗清活动,官南明政权行人司行人,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有各类著述近百种。王夫之曾四次到武昌参加乡试,所作诗文涉及黄鹤楼处多有。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乡试时,王夫之与黄冈王源曾、熊寔(字渭公)等百馀人会于黄鹤楼,“拈韵赋诗”。有诗《黄鹤须盟大集用熊渭公韵》;所作《广哀诗》有“黄鹤高楼秋,酹酒邀江月”之句。
姜斋诗集·本传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
明举人。
张献忠陷衡州,设伪官招夫之,夫之走匿南岳。
贼执其父为质,夫之引刀自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创也,免之。
父子俱得脱归。
居石船山,杜门著书,神契张载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内外二篇。
所著书有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
其言易,不信陈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元妙,附会老庄之旨,故言必徵实,义必切理。
其说尚书,诠释经文,多出新义,然词有根据,不同游谈。
其说诗,辨正名物训诂,以补传笺诸说之遗,皆确有依据,不为臆断。
又辨叶韵一篇,持论名通,足解诸家之轇轕。
又著尚书引义、春秋稗疏、春秋家说。
康熙閒,吴逆在衡湘,夫之又逃入深山。
吴逆平,巡抚嘉之馈粟帛请见,夫之辞帛受粟,未几卒。
姜斋诗集·自叙
境识生则患不得,熟则患失之。与其失之也宁不得。此予所知而自惧者也。五十以前不得者多矣。五十以后未敢谓得。一往每几于失中閒不无力为檠括。而檠括之难予自知之,抑自提之。诗言志,又曰诗以道性情。赋亦诗之一也。人苟有志,死生以之,性亦自定,情不能不因时尔。楚人之谓叶公子高,一曰君胡胄,一曰君胡不胄。云胄云不胄,皆情之至者也。叶公子高处此,殆有难言者。甲寅以还,不期身遇之。或谓予胡胄,或谓予胡不胄,皆爱我者。谁知予情,予且不能自言,况望知者哉。此十年中,别有柳岸吟。欲遇一峰白沙定,山于流连骀宕中。学诗几四十年,自应舍旃以求适于柳风桐月,则与马、班、颜、谢了不相应,固其所巳。彼体自张子寿感遇开之先,朱文公遂大振金玉。窃谓使彭泽能早知此,当不仅为彭泽矣。阮步兵髣髴此意,而自然别为酒人,故和阮和陶,各如其量,止于阮、陶之边际,不能欺也。庚申上已湘西草堂记。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八
利侯,字于蕃,利宾弟。
万天间文学。
有《薙馀草》、《无患社》、《萍树录》诸刻。
其诗务为组鍊,字字徵实,甚有备往迹于一篇,兼数事于一句者。

人物简介

三槐书屋诗钞·序
文必徵实,诗贵凭虚。
然运实于虚文之道,能通乎诗,则其诣绝而其境超矣。
余未能诗,而酷好音韵,如陶靖节不解音律,兴至抚琴,不自嫌其无弦也。
廿年前,连城太翁馆余于府上,时午亭公年未及望,以就外传,遂疏款洽。
迨今年己卯,其封翁复处余以西席,而午亭公适家居待铨,因得闻议论,识风采焉。
暇以诗册示余读之,喜其清新刻露,绝无饾饤陈因之气。
回思数年前耳公之文名者久矣,孰知公之风雅!
宜人如是乎。
公作秀才时,乙丑在留都,迎銮献赋,与朝鲜奉使诸臣往复最久,酬和亦多。
如朴慈庵、南济卿、李学山、金清山者,莫不恨相见之晚。
至若宏文馆学士洪樗庵、尚书司郎高竹轩,临别赠言,有观君之才,及君之貌,绝非久留林泉下者,勉之勉之之语。
然则人言岂欺我哉!
年来东人之朝于京师者,凡遇锦人,尚思问公之起居,而公亦以远不及见言之,常怏怏焉。
夫气类之感,不限方隅,而知遇之恩,多缘文字。
人生患无知己耳,而公之为东人所器重如此,此岂乡曲之誉所可同日而语耶?
余谓公之事业文章,他日当更有进,此特其嚆矢云尔。
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榴月下浣,芸亭刘鼎铭书。
三槐书屋诗钞·序
銮坡,字西侯,锦州镶黄旗汉军人,倜傥士也。肄业沈阳书院,天资颖迈,雄视文坛,与余订交四年矣。丙寅春,余补官官学助教,学舍与院相望也。于是时相往来,更复唱和,因出所作诗相质。阅其雕章琢句,自具性灵,而诗人温厚和平之意,盎然流露于楮墨间。异日者飞黄腾达,鼓吹休明,为吾乡振兴风雅,而启迪来兹,殆其人乎,殆其人乎。归其诗并志数语于首简。 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九月二十有三日,沈阳缪公恩梅澥氏题于梦鹤轩之南窗下。
三槐书屋诗钞·序
人之富贵贫贱,莫不有命存焉。至于学识之浅深,似非气数之所得而拘也。而余则以为人之愚智与人之穷通,皆若有命存焉,而非可以预必也。何则?人有意于为学,而苦于无自,及得一二良师友,而处之非其地,遇之非其时,虽欲从之,末由也。又有一人焉,未尝知学之为贵也,而有一二良师友为之诱掖之,奖劝之,其人亦渐与之,化而不自知。至于生非其地,事非其为,而适然相遇,以至于多闻多见,而实非从前意料之所及者,是岂偶尔者哉?嘉庆己未,余赴沈阳应童子试,与梅澥先生相遇于治中署前,见其春风和气,心识为有道人也。乃蒙垂讯,遂同请谒。时以同试故,并晤其二公子焉。及余已游庠频年,肄业于书院,而梅澥又补官于右翼助教,花晨月夕,时亲就正。犹忆尔时日从事于帖括,于声律,初非真知笃好,乃以公之奖劝与公之诱掖,若迫我而为之。又有尚铁峰、沈香馀二君子,相为先后。余虽简陋荒芜,难比诸万一,然而不畏难,不自是,是亦无弃予者焉。今梅澥年近古稀,将己衰老,余亦久不获睹颜色,即铁峰香馀亦相处离索,求其日事切劘,如曩日之集思广益,岂可得耶?又况人事日多,记性日拙,中夜自思,良可浩叹。比之人亦孰不欲富贵,然而一命之荣,数金之蓄,欲求多焉,而卒未能,是固无如命何也。因删录旧草,追忆往时,觉此景如昨,已难回首,自非忘情,能无盛衰之感,与今昔之慨乎? 道光二年岁次壬午六月中浣,午亭金朝觐,书于京邸。
三槐书屋诗钞·跋
先高祖午亭公手写三槐书屋诗钞四卷,早岁为亲串萧某所假,虽先君子不知也。嗣以诸父过其家,获睹是书,归以语芳。芳惊喜,急请索回,幸未污损。岁辛未,游沈阳,藏之行箧,适缪太史东麟公自山左来。太史者,诗钞中缪公梅澥之曾孙也,于芳有通家之谊,因请为序,以付手民。诗卷甫投,而有九月十八日之变,芳仓猝西奔,太史亦去。沈阳非但剞劂无日,即此卷之有无,亦不可知矣。踰年归,询知太史所在,具函存问,得悉此卷无恙。惟太史则以年老力衰,寄回原诗,辞不为序。沈阳有刊行辽海丛书之议,芳以为言,承允刊入,属芳校其字。芳以先高祖不朽之盛事,自此乃不朽也,因忘其庸愚,欣然从事。校勘既毕,并识其始末如此,俾知撰述者固匪易,保存者亦不可忽云。癸酉冬,义州金景芳谨记。
维基
金朝觐(1785年—1840年),字西侯,号午亭,一号銮坡,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人。嘉庆戊辰科举人,辛未科进士。历任四川雅州府荣经县知县,崇庆州知州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