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洪遵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父为国之宰辅。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随本师历游诸国。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入隋,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北贤豆揵陀罗国人。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与其落发师胜名。得戒师志贤。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备尝崄岨。至鄯州。则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驻锡长安之草堂寺。未几誉彻上听。诏偕胜名智贤二师。后园论法。且为造四天王寺。传度梵文。则十一面观音。金仙所问经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邀俱往。止龙渊寺。建德废教。逼从禄仕。以死辞。诏放归。北陷突厥。连丁二师丧。初沙门宝暹。道邃。僧昙等。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获梵本二百六十部。以东。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祸。相得欢甚。会隋受禅。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上诏访宿德传译。开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谒文帝于洛阳。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时耶舍已亡。久旷元匠。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尊。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详审文义。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春秋七十又八。始终出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则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是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志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止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被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会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帝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有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以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帝乃别敕追延。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有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宝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为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经。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此经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远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经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隋滕王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文明义结具流于世。
见费长房三宝录。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
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见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名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智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守。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经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见隋代经录。
僧粲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孙氏。
汴梁陈留人也。
幼年游学河北河南。
东西关陇。
备历齐陈周境。
工问难。
善机谲。
自号为三国论师。
开皇十年。
诏住京师兴善寺。
十七年诏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谓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
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仁寿二年。
诏诸州置塔。
内出所藏舍利。
选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
且约同日下坎。
帝于内道场。
盛作功德。
以候四方瑞应之报。
粲率洪遵律师等陛辞。
帝曰。
法师等可遂因化事。
以荣还乡壤。
粲获葬舍利于汴州广福寺。
其光景香气之瑞。
详于别录。
仁寿之季。
复以葬之滑州脩德寺。
其光景香气。
愈益奇炽。
帝屡加叹赏。
有道士褚揉者。
善庄老。
一日诏公卿毕集。
讲老子。
唯沙门不许预坐。
粲闻之。
率门人十馀。
𢹂行床。
排防卫。
径至其地而坐。
揉方序王。
且未命文。
而粲即抗言激刺。
然词若俳谑。
而义寔张诠。
席因散。
或以闻。
帝曰。
朕得与此人同时。
顾非福邪。
齐王暕钦渴谈论。
时沙门吉藏得玄辩名。
王每欲摧挫之。
大业五年。
大张法筵于其第。
会者三十馀人。
请藏升座。
粲命章标问。
听者谓藏无以酬。
及藏牒难接解。
又谓粲必无以嗣进。
如是往还四十馀番。
藏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续答。
粲续问又二三十番而退。
王起执粲手而谢曰名不虚得。
名不虚得。
赠麈尾什物。
以褒显之。
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五。
弟子僧鸾僧凤。
鸾返俗出仕。
凤别有传。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僧粲。
姓孙氏。
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
河北江南东西关陇。
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
诸有法肆无有虚践。
工难问善博寻。
调逸古今风徽遐迩。
自号为三国论师。
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兴善。
频经寺任。
缉谐法众治绩著声。
十七年下敕。
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并据量经论。
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
粲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
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
参预使任。
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亲授灵骨。
慰问优渥。
粲曰。
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
粲等仰会慈明。
不胜欣幸。
岂以朽老用辞朝望。
帝大悦曰。
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
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
粲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
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
及将下塔。
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与今送者光色相糺。
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
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没。
粲具表闻。
详于别传。
仁寿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馆宇。
夜放黄光遍满一室。
千人同见。
后放五色食顷方灭。
自尔求者辄现。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与昼无别。
有赵威德者。
患目积年。
蒙照平复。
当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间错。
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
峙于云内。
数万士女嗟咏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灵瑞。
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时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
陈破入京。
既处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
学鲜宗师情无推尚。
每讲庄老粲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沈浮。
注辩若悬泉。
起啭如风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
常下敕令揉讲老经。
公卿毕至。
惟沙门不许预坐。
粲闻之不忍其术。
乃率其门人十馀。
携以行床径至馆所。
防卫严设都无畏惮。
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无命及。
粲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词若俳谑义寔张诠。
既无以通。
讲席因散。
群僚以事闻上。
帝曰。
斯朕之福也。
得与之同时。
隋齐王[日*东]。
见礼下筵钦兹叹咽。
常欲见其谈说。
故致于法会。
有沙门吉藏者。
神辩飞玄望重当世。
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
以大业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
令藏登座咸承群难。
时众以为荣会也。
皆参预焉。
粲为论士。
英华命章标问义筵。
听者谓藏无以酬及。
牒难接解。
谓粲无以嗣。
往还抗叙四十馀翻。
藏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难。
义声才卷。
粲又续前难。
势更延累。
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
时人异藏通赡坐制勍敌重粲继接他词慧发锋挺。
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粲手而谢曰。
名不虚称。
见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显其辩功焉。
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粲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辞不就。
以大业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凤。
并以继轨驰名。
鸾本姓王。
名为大业。
八岁通礼。
十岁讲传于江都。
夙有惊俗之誉。
及投簪佛种。
经论有闻。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给事中。
凤有别传。
自光徽绩。
僧昙迁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07 【介绍】: 隋僧。博陵饶阳人。俗姓王。少俊朗,通诗书,明《周易》,善卜筮。二十一岁从定州昙静律师出家。从师至五台山及邺都求道进益。后隐林虑山净国寺。研习《华严》、《十地》、《维摩》、《棱伽》等诸经。文帝开皇初入京讲经,从之受业者千余人。声名遐布。帝下敕使主胜光寺,为蜀王杨秀门师。后又主禅定道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昙迁俗姓王,博陵饶阳人,初住扬都道场寺,终西京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博陵饶阳王氏子也。
姿性俊朗。
年十三。
父母俾从舅氏权会受学。
备善经史。
而于易老庄。
尤究心焉。
然佛典幽极。
非妙悟深證。
莫可窥测。
于是哀恳二亲。
以祈出家。
年二十一。
遂依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薙落。
初诵胜鬘。
辄了其义。
乃复问法纲要于昙遵法师。
当有齐教门之盛。
宫禁营治福利。
众所奔竞。
迁因遁避林虑山。
黄华谷净国寺。
蔬素覃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方寻唯识。
感心热之疾。
而悉略去医药。
专事忏祷。
夜梦月入怀取而擘食之。
香脆清凉。
如冰片。
觉而所苦顿愈。
馀味经旬。
流齿颊间。
易名月德。
其谓此欤。
每授戒。
则对其人唱曰。
于我月德前。
三说求授菩萨戒。
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见。
遽南造金陵。
道路屡遭攘夺。
达寿阳。
谓其属曰。
吾辈为群盗所窘如此。
皆宿业也。
今兹值遇怨结深矣。
苟非解免。
来报莫穷。
乃于曲水寺。
估鬻行季。
以作佛事。
冀于他生为善知识。
既济江。
住扬都道场寺。
扫衣乞食。
摄念而已。
时慧晓智璀。
学兼内外。
弘畅定宗。
陈朝之领袖也。
又有高丽智晃。
善萨婆多部。
迁亦综理唯识。
并一见倾盖。
或欲以迁之名行。
闻于上者。
立谢绝。
独与国子博士张机。
发庄易义。
机为尽礼。
偶诣桂州刺史蒋君家。
获大乘摄论。
诚为全珠。
乐不自胜。
将事开演。
而闻隋历聿新。
盛隆释运。
未几陈亡。
区宇混一。
故迁奉持摄论。
北返彭城。
会檀越舍宅创慕圣寺。
而摄论之流通于北。
寔此其始也。
兼以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轮环披析。
则其指趣愈益白矣。
总管谷城公万绪。
引僚佐伸弟子礼。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
镇维扬。
遣长史张坦。
具疏邀之。
迁往应。
则宋公锄骄刬慢。
悉使妻子受归戒。
开皇七年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脩叙妙因。
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
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即僧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
趋风餐德。
限以朝务。
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
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
间解法相。
能转梵音。
并将入京。
当与师崇建正法。
刊定经典。
且道法初兴。
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
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
近远所凑。
宣扬法事。
为利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
不复多及。
时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阳镇宝。
汲郡洪遵同。
被诏至。
则偕谒帝。
于大兴殿接遇优渥。
诏于大兴善寺安置。
咨询问遗。
冠盖相望。
而众以摄论初辟。
投诚请业者千数。
虽慧远以老成自居。
犹处轮下。
横经禀义。
自是摄论一灯。
传者盛矣。
盖真谛悬记。
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
噫信矣。
十年春。
驾幸晋阳。
诏迁从。
夜复同榻行在所。
察其地多私度僧尼。
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
间语迁。
迁恐致骚动。
对曰。
此皆周武废教之时。
逃窜岩谷。
及陛下恩宥。
或失际会而然者。
惟陛下怜之。
上默然久之。
诏凡出家。
虽私度不复问。
寻诏京师。
建胜光寺。
起迁主之。
并其徒六十馀人。
相与俱。
仍诏皇子蜀王秀。
为檀越。
其供养之丰。
施予之饶。
兹不暇述。
而或以迁过于沈痼声利。
乃著巳是非论。
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
驾蒐于岐从之。
诏蜀王纵骑逐走兽。
兽入故窑中。
故窑中无所见。
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
王即具以闻。
迁进曰。
灵仪圣相。
厄于前朝。
陛下严饰。
不为不多。
而其遗馀尚尔充遍。
贫道触目增恸。
莫之奈何。
上怅然曰。
弟子垂拱岩廊。
而使尊像蒙冒霜露。
朕之咎也。
今日之事。
殆天所以启朕也。
如师之说。
情实摧割。
诏诸有旧像。
仰所在官司。
送置近寺。
俾率土之内。
口施一文。
以完美焉。
十四年。
驾幸岱宗柴祭。
迁有奏请。
复岱寺之废者。
及无贯逃僧。
皆俾安堵。
故诏河南王。
以朗公寺。
为泰岳神通道场。
齐王。
以静默寺。
为神宝道场。
华阳王。
以灵岩寺。
为宝山道场。
诸王悉奉诏。
以檀越从事。
且诏天下寺。
自一僧已上。
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
上出天竺沙门。
于龙潜时。
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
诏迁相与枚计之。
以定其数。
虽彼此专意。
至再三。
辄增减不能当。
上问其故。
迁曰。
如来法身。
过于数量。
上悟。
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
起塔。
分遣大德。
安置舍利。
而迁始以蜀王故。
将之梁益中。
以道险。
非老人所宜。
遂请易岐。
乃于凤泉寺。
东北二十里而塔焉。
函石四段。
光润如玉。
倏忽变化双树状。
枝叶宛转。
鸟兽龙象。
异色相宣。
上闻而悦之。
二年春。
益诏以舍利。
分五十馀州起塔。
四年又诏三十州。
至是合一百馀州。
起塔如前指。
其感应祥瑞。
语具各传。
皆自迁发之也。
献后之丧。
创禅定寺。
荐冥福。
堂盘万础。
塔耸七层。
工费殚极。
观者以为侈。
诏曰。
自稠师之灭。
禅门不开。
今所立寺。
既名禅定。
宜于海内。
召禅师百二十人。
各许侍者二人自随。
庶嗣前尘。
尚光末运。
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
有司以礼迎致者。
仍诏迁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
有光景。
上问迁。
迁辨答祥允。
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
以风瘘疾作。
禅坐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六。
葬于终南之北麓云。
迁美容仪。
器宇恢雅。
谈吐应对合机要。
疏财慕义。
薄于奉己。
而厚于恤物。
能自慕圣。
至禅定。
所获施予。
不可胜纪。
而随以尽。
其所济多矣。
停柩之际。
忽有一白犬。
号叫柩侧。
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
既葬乃失所在。
且其将终也。
或梦禅定佛殿倾者。
俄而沙门专诚。
梦净土严丽。
于既卒之后。
呜呼其亦伟矣。
著摄论疏十卷。
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
九识四明等章。
华严明难品玄解等。
二十馀卷。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昙迁。
俗姓王氏。
博陵饶阳人。
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
少而俊朗爽异常伦。
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
令舅氏传授。
即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
会备练六经偏究易道。
剖卦析爻妙穷象系。
奇迁精采。
乃先授以周易。
初受八卦相生。
随言即晓。
始学文半。
馀半自通。
了非师受悟超词理。
会深异也。
曾有一妪失物。
就会决之。
得于兑卦。
会告迁曰。
汝试辩之。
应声答曰。
若如卦判。
定失金钗。
妪惊喜曰。
实如所辩。
迁曰。
兑是金位。
字脚两垂似于钗象耳。
舅曰。
更依卦审悉盗者为谁。
对曰。
失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𩮀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
寻可得之。
后如言果获。
有问其故。
迁曰。
兑是西方少女之位。
五色分方。
为白也。
兑字上点表𩮀角之象。
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
推而测知。
非有异术。
舅乃释策而叹曰。
吾于卜筮颇工。
至于取断依俙而已。
岂如汝之明耶。
老舅实顾多惭。
方验宣尼之言后生可畏也。
乃更授以礼传诗尚庄老等书。
但经一览义无重问。
于时据宗儒学独擅英声。
每言大小两雅当时之讽刺。
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
礼序人伦乐移风俗。
无非耳目之玩。
其势亦可知之。
未若李庄论大道。
周易辩阴阳。
可以悟幽微。
可以怡情性。
究而味之。
乃玄儒之本也。
当时先达颇蔑其幼年。
致或抗言褒贬者。
迁辩对纵横词旨明烂。
无不挹谢其声实。
自尔留心庄易归意佛经。
愿预染衣得通幽极。
二亲爱之弗许。
恳诚岁久乃蒙放遣。
初投饶阳曲李寺沙门慧荣。
荣颇解占相。
知有济器。
告迁曰。
有心慕道理应相度。
观子骨法当类弥天。
自揣澄公有惭德义。
可访高世者以副雅怀。
迁虽属伸勤请。
而固遮弗许。
又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而出家焉。
时年二十有一。
本图既遂襟期坦然。
猛励精勤昏晓无倦。
初诵胜鬘不日便了。
怪而检覆未差一字。
当夜问经中深疑。
莫非妙义。
既知神思大成。
乃与受具恣其问道。
从师五台山此山灵迹极多。
备见神异。
后归邺下历诸讲肆。
弃小专大不以经句涉怀。
偏就昙遵法师。
禀求佛法纲要。
当有齐之盛释教大兴。
至于宫观法祀。
皆锋芒驰骛。
迁性不预涉。
高谢世利。
众咸推焉。
密谓人曰。
学为知法。
法为修行。
岂以荣利即名为道。
秦世道恒。
削迹岩薮。
诚有由矣。
遂窜形林虑山黄花谷中净国寺。
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来请问乍为弘宣。
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深赜。
尝寻唯识论。
遂感心热病。
专凭三宝不以医术缠情。
夜梦月落入怀。
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
甚讶香美。
觉罢所苦痊复。
一旬有馀流味在口。
因其圣助食月成德。
遂私改名以为月德也。
尔后每授人戒常云。
于我月德前三说受菩萨戒。
逮周武平齐佛法颓毁。
将欲保道存戒。
逃迹金陵。
结侣霄征。
间行假导多被劫掠。
进达寿阳曲水寺。
顾法属曰。
吾等薄运所钟。
屡逢群盗。
若怨结不解来报莫穷。
众可哀彼愚迷自责往业各舍什物为贼营忏。
冀于来世为法知识。
既而南济大江安然利涉。
由斯以推。
诚斋福之助也。
初达杨都栖道场寺。
扫衣分卫摄念无为。
时与同侣谈唯识义。
彼有沙门慧晓智瓘等。
并陈朝道轴江表僧望。
晓学兼孔释妙善定门。
瓘禅慧两深帝王师表。
又有高丽沙门智晃。
善萨婆多部。
名扇当涂为法城堑。
并一见而结友于。
再叙而高冲奥。
有欲以闻天子者。
迁预知情事。
谓之曰。
余以本朝沦覆正法凌夷。
所以冒死浮江得参梵侣。
生平果志遂得有馀。
结援时荣幸愿缄默。
惟有国子博士张机。
每申尽礼请法。
馀景时论庄易。
窃传其义用训庠序。
因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
获摄大乘论。
以为全如意珠。
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
至于思搆幽微有所流滞。
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
将欲弘演未闻彼之家国。
承周道失御隋历告兴。
遂与同侣俱辞建业。
缁素知友祖道新林。
去留哀感各题篇什。
晓禅师命章赋诗曰。
生平本胡越。
关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
便作法城亲。
清谈解烦累。
愁眉始得申。
今朝忽分手。
恨失眼中人。
子向泾河道。
慧业日当新。
我住䢴江侧。
终为松下尘。
沈浮从此隔。
无复更来因。
此别终天别。
迸泪忽沾巾。
馀之名德并有缀词。
久失其文。
各执手辞袂。
登石头岸。
入舟动楫。
忽风浪腾涌众人无计。
迁独正想不移。
捧持摄论告江神曰。
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
若北土无运命也如何。
必应闻大教请停风浪。
冀传法之功冥寄有属。
言讫须臾恬静安流达岸。
时人以为此论译于南国。
护国之神不许他境。
事同迦延之出罽宾为罗刹之稽留也。
进达彭城。
新旧交集远近欣赴。
郁为大众有一檀越。
舍宅栖之。
遂目所住为慕圣寺。
始弘摄论。
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相继不绝。
摄论北土创开。
自此为始也。
徐州总管谷城公万绪。
率诸僚佐拥彗咨承。
尽弟子之礼。
迁弘化此土屡动暄凉。
黑白变俗大有成业。
自周毁正法。
遗形充野。
乃劝奖有缘。
于慕圣寺多构堂阁。
随有收聚庄严供养。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长史张坦。
出镇杨州。
承风思展。
结为良导。
及诸道俗伫愿德音。
坦乃手疏邀延。
迁亦虚舟待吹。
远到广陵。
举郭迎望。
歌梵遏云霞。
香花翳日月。
桑门一盛荣莫加斯。
宋公名重位高。
颇以学能傲诞。
迁应权授法。
不觉心醉形摧。
乃携其家属。
从受归戒。
初停开善建弘摄论。
请益千计。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
江都才了复迎还北。
盛转法轮声名遐布。
属开皇七年秋。
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即人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承风餐德。
限以朝务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闲解法相能转梵音者十人。
并将入京。
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
且道法初兴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远近所凑。
宣扬法事为惠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不复多及。
时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阴宝镇。
汲郡洪遵
各奉明诏同集帝辇。
迁乃率其门人。
行途所资皆出天府。
与五大德谒帝于大兴殿。
特蒙礼接劳以优言。
又敕所司。
并于大兴善寺安置供给。
王公宰辅冠盖相望。
虽各将门徒十人。
而慕义沙门敕亦延及。
遂得万里寻师。
于焉可想。
于斯时也宇内大通。
京室学僧多传荒远。
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祈。
即为敷弘。
受业千数。
沙门慧远领袖法门。
躬处坐端横经禀义。
自是传灯不绝于今多矣。
虽则寰宇穿凿时有异端。
原其解起莫非祖习。
故真谛传云。
不久有大国不近不远大根性人。
能弘斯论。
求今望古岂非斯人乎。
十年春。
帝幸晋阳。
敕迁随驾。
既达并部。
又诏令僧御殿行道。
至夜追迁入内与御同榻。
帝曰。
弟子行幸至此。
承大有私度山僧。
于求公贯。
意愿度之如何。
迁曰。
昔周武御图殄灭三宝。
众僧等或刬迹幽岩。
或逃窜异境。
陛下统临大运更阐法门。
无不歌咏有归来投圣德。
比虽屡蒙招引度脱。
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
且自天地覆载莫匪王民。
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庆。
帝沈虑少时。
方乃允焉。
因下敕曰。
自十年四月已前。
诸有僧尼私度者。
并听出家。
故率土蒙度数十万人。
迁之力矣。
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
于京城置胜光寺。
即以王为檀越。
敕请迁之徒众六十馀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养。
左仆射高颎。
右卫将军虞庆则。
右仆射苏威。
光禄王端等。
朝务之暇。
执卷承旨。
四门博士国子助教刘子平。
孔门俊乂。
屈膝餐奉。
魏郡道士仇岳。
洞晓庄老。
文皇钦重。
入京造展共谈玄理。
迁既为帝王挹敬侯伯邀延。
抗行之徒是非纷起。
或谓滞于荣宠者。
乃著亡是非论以示诸己。
其词曰。
夫自是非彼。
美己恶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举世纭纭无自正者也。
斯由未达是非之患。
乃致于此。
言至患者有十不可。
一是非无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为因。
五迭不相及。
六隐显有无。
七性自相违。
八执者偏著。
九是非差别。
十无是无非。
初明无适主者。
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
彼此竞取。
乃令是非无定从。
彼云此非。
此云彼非。
彼此竞兴。
遂使非无适趣。
或者必欲以是自归以非属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耶。
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致败耳。
物岂知其然哉。
文多不委。
十三年。
帝幸岐州。
迁时随彼。
乃敕蜀王布围南山。
行春蒐之事也。
王逐一兽入故窑中。
既失踪迹。
但见满窑破落佛像。
王遂罢猎。
具以事闻。
迁因奏曰。
比经周代毁道。
灵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
蒙陛下兴建已得修营。
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
贫道触目增恸。
有心无事。
帝闻惘然曰。
弟子庸朽垂拱岩廊。
乃使尊仪冒犯霜露。
如师所说。
朕之咎也。
又下诏曰云云。
诸有破故佛像。
仰所在官司。
精加检括。
运送随近寺内。
率土苍生口施一文。
委州县官人检校庄饰。
故一化严丽迁寔有功。
十四年。
柴燎岱宗。
迁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
请并安堵。
帝又许焉。
寻敕率土之内。
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听给额。
私度附贯。
迁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
为泰岳神通道场檀越。
即旧朗公寺也。
齐主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
华阳王为宝山檀越。
旧灵岩寺也。
又委迁简齐鲁名僧来住京辇。
其为世重诚无以加。
文帝昔在龙潜。
有天竺沙门。
以一颗舍利授之云。
此大觉遗身也。
檀越当盛兴显。
则来福无疆。
言讫莫知所之。
后龙飞之后。
迫以万机未遑兴盛。
仁寿元年。
追惟昔言将欲建立。
乃出本所舍利。
与迁交手数之。
虽各专意。
而前后不能定数。
帝问所由。
迁曰。
如来法身过于数量。
今此舍利即法身遗质。
以事量之。
诚恐徒设耳。
帝意悟。
即请大德三十人安置宝塔为三十道。
建轨制度一准育王。
帝以迁为蜀王门师。
王镇梁益。
意欲令往蜀塔检校为功。
宰辅咸以剑道危悬涂径盘折。
高年宿齿难冒艰阻。
更改奏之。
乃令诣岐州凤泉寺起塔。
晨夕祥瑞。
以沃帝心。
将造石函。
于寺东北二十里许。
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大小平正。
取为重函。
其内自变作双树之形。
高三尺馀。
异色相宣。
或有鸟兽龙象之状。
花叶旋转之形。
以事上闻。
帝大悦。
二年春。
下敕于五十馀州分布起庙。
具感祥瑞如别传叙之。
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庙。
遂使宇内大州一百馀所皆起灵塔劝物崇善。
迁寔有功。
及献后云崩。
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架塔七层骇临云际。
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闾等宫阙。
林圃如天苑。
举国崇盛莫有高者。
仍下敕曰。
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
虽戒慧乃弘而行仪攸阙。
今所立寺既名禅定。
望嗣前尘。
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搜扬。
有司具礼。
即以迁为寺主。
既恩敕爰降。
不免临之。
绥抚法众接悟贤明。
皆会素心振声帝世。
时大兴善有像放光。
道俗同见。
以事闻上。
敕问迁曰。
宫中尊像并是灵仪。
比来修敬光何不见。
迁曰。
但有佛像皆放光明。
感机既别有见不见。
帝曰。
朕有何罪生不遇耶。
迁曰。
世有三尊各有光明。
其用异也。
帝曰。
何者是耶。
答曰。
佛为世尊。
道为天尊。
帝为至尊。
尊有恒政不可并治。
所以佛道弘教开示来业。
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
律令法式禁止罪源。
即大光也。
帝大悦。
迁美容仪善风韵。
故临机答对如此。
又器宇恢雅。
含垢藏疾。
妙于定门练精戒品。
天性仁慈寡于贪竞。
虽帝王赠舍远近献饷。
一无自给并资僧众。
或济接贫薄。
追崇图塔。
又不重厚味。
不饰华绮。
内有关籥外屏名利。
显助弘道冥心幽隐。
立志清简不杂交游。
时俗颇以疏傲为论。
深鉴国士而体其虚心应物也。
凡有言述理无不当。
皆能遣滞显旨深矣。
故远公每云。
迁禅师破执入理。
此长胜我。
斯言合也。
而词旨典正有文章。
焉。
虽才人沈郁含豪。
未能加也。
夙感风痿之疾。
运尽重增卒于禅定。
春秋六十有六。
即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也。
葬于终南北麓胜光寺之山园。
凿石刻铭树于坟所。
当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来。
径至丧所。
虽遭遮约终不肯去。
见人哀哭犬亦号叫。
见人止哭犬亦无声。
与食不啖。
常于丧所右萦而卧。
既舆柩随行。
犬便前后奔走。
似如监护之使。
及下葬讫。
便失所在。
识者以犬为防畜。
将非冥卫所加乎。
初未终之前。
有梦禅定佛殿东倾。
数人扶之还正。
惟东北一柱陷地。
拔之不出。
迁房属于陷角。
故有先验之徵。
既卒之后。
有沙门专诚祈请欲知生处。
乃梦见净土严丽故倍常传。
宝树宫阙郁然相峙。
道俗徒侣有数千人。
迁独处金台为众说法。
虽梦通虚实。
而灵感犹希。
况随请而知。
故当降灵非谬矣。
所撰摄论疏十卷。
年别再敷。
每举法轮诸讲停务。
皆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
又撰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月等章华严明难品玄解总二十馀卷。
并行于世。
有沙门明则。
为之行状覼缕终始见重京师。
僧玄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
弘农华阴人。
俗姓杨。
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
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普光寺造就,琬居之。
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
及卒,道俗哀悼。
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全唐文·卷九百四
玄琬俗姓杨氏。宏农华阴人。事昙延法师为师。贞观初敕住普光寺。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
子孙繁衍。
因别谱谍焉。
琬年志学薙落。
为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洪遵律师。
习四分三载。
即敷演。
侪类推敬。
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皆研覈无馀蕴。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造释迦丈六金像。
继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寿二年。
袖敛众施。
就所住京辇寺。
设模以铸。
于时空色澄湛。
杲日流辉。
天华如云母。
飘洒四至。
终坠像前。
观者以为异。
及脱模。
光相殊特。
视关辅间。
无与比。
且造经四藏。
备极庄严。
其缮写之际。
必精加考證。
使无所遗谬。
每岁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躯。
开讲设斋。
众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净为本。
运当像末。
恐致亏犯。
故于春首。
礼二十五佛。
持千转神咒。
庶几毁禁之流。
澄源洁已。
登檀纳法。
明白无疑。
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
授菩萨戒。
既而东宫创普光寺。
召居之。
且诏授皇后妃主。
并六宫等戒。
问遗填委。
而随以施予。
及营建功德无蓄积。
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
书经一藏。
于延兴寺。
构藏并书经。
皆诏琬监护。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
悉从校正。
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书东宫。
陈四条。
以行慈戒杀。
顺气奉斋。
为之目。
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
东宫优答之。
语多不录。
是岁诏禁杀。
起三月尽五月。
以琬再请。
乃特听尽此岁。
十年冬有疾。
上书东宫。
委以大法。
寻奉遗表。
上国王赏罚三宝法。
安养苍生论。
三德论。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所居房。
寿七十五。
讣闻东宫哀恸。
𮚐赠如礼。
诏恻悼加赐物。
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
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
香华幢盖。
送者数万人。
弟子五百馀人。
命阇维于终南山寺。
建塔葬烬骨。
奉灵像。
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
琬无恙日。
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
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
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
钦崇轨范。
蔬素终身。
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
禀承约饬。
武德初天下丧乱。
客僧莫可乞丐。
琬悉估鬻假贷。
以共给存济。
尤喜推奖材德。
智首律师身处林泉。
而名蜚辇毂。
卒使毗尼之学。
盛于有唐。
则亦有所从来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延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隋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荷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阐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纵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琬等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但琬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初琬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故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亲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居雍州之新丰。
青衿悟道。
履操冲明。
在志学年。
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振领宏标。
隋文钦重。
立寺处之。
琬位居入室。
恭恪据怀。
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
服膺四分。
涉津三载。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惟识。
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
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
楞伽胜鬘。
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窍新闻。
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
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
尅遂先模。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
便事炉锤。
当时空色清朗。
杲日流辉。
上天雨华。
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
终坠像前。
及开模之后。
雅相逾圆。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又造经四藏。
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
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诞沐之晨。
开讲设斋。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为皇太子及诸王等。
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
师礼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别敕。
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
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
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
悉营功德。
寻敕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见在藏经。
并委监护。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厥致齐焉。
然其苦节自修。
言为世范。
僧尼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隶。
从法归戒者。
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
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薛万彻昆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
蔬素形终。
琬致书皇太子。
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
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
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
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经年三月。
六斋能洁六根。
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斋戒。
登即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
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
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启东宫。
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
又遗诫门人。
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
读者垂泪。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
情深恻悼。
赐物斋殡。
须由天府。
特进萧瑀太府。
萧璟宗正。
李伯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
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
香华蔽空。
从者如云。
众盈数万。
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遗旨。
依法阇维。
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
晋玄晏先生裔孙也。
后徙漳滨。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
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
首方童稚。
使先服习。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仪。
尼众推重。
然首虽割爱。
尚尔钟情。
欲其夙与法流。
盛沾道味。
乃启于旻。
授以具足。
首寻周访师表。
寔难其人。
如是三载。
始遂素心。
时则年二十有二矣。
虽尝冥感所證。
终未易知。
又祈祷于古佛塔前。
佛现摩顶。
而后益信不疑。
自尔教成行备。
会贯部文道洪之席。
同侣七百。
锋颖如林。
至于研辞覈义。
亢厥宗猷。
则首无与让。
故未至立年。
频升高座。
灵裕法师。
释门之雄伯也。
提携缁属。
亲预末筵。
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
以荐冥福。
诏起旻师等。
而首侍入关。
止禅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众经辞指。
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
况秦中专奉僧祇。
洪遵律师。
创开四分。
兹则标宗控会。
涣然大通。
负笈之宾。
日填堂宇。
亦赞相。
以成其美。
大业初。
诏住大禅定道场。
俄而抽撤馀资。
树双塔于云门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贞观初。
天竺三藏主翻译事。
诏證律义。
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
盖高宗在东宫。
而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兹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首。
以严其纪纲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剧而卒。
寿六十九。
讣闻。
皇上哀悼。
诏丧事所须。
有司务令周备。
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许敬宗撰文。
首终始开讲。
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务令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