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观光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1—1370 【介绍】: 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词学图录
张以宁(1301-1370) 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福建古田人。官至侍读学士。以绩学享名,人呼之为"小张学士"。仕明,官侍讲学士。长于经学,尤精《春秋》。有《翠屏集》,词在集中。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志道闽人洪武初学士
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以宁字志道,古田人。
元进士,官翰林学士。
入明,复授侍讲学士,出使安南还,道卒。
有《翠屏稿》、《淮南稿》、《南归纪行》、《安南纪行集》。
(何乔远《闽书》:学士奉使安南,御制诗送之。
北还,道卒。
学土亮直通敏,廉谨自将,临终口占曰:「覆身惟有黔娄被,垂橐都无陆贾金。
」 徐熜勃《笔精》:淮西阃帅夏贵,以至元丙子附元,授中书左丞,至己卯薨。
有吊以诗曰:「自古谁不死,惜君迟四年。
间君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元学士古田张以宁以洪武二年徵为原官,四年卒。
与夏贵略相似。
列朝诗集》:国初诗派,西江则刘泰和崧、闽中则张古田志道。
泰和以雅正标宗,古田以雄丽树帜。
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也卑冗而不振。
闽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规模唐音,其流也肤弱而无理。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
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
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志道七古骨力遒健,才气排宕,发源杜陵,出入遗山、道园之间,可以独张一军。
田按:志道八岁赋《琴堂》诗,释伯父于狱。
史称其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劄赋诗,可谓荣幸:《翠屏》一集咀含英华,当为闽诗一代开先,二蓝、十子,皆在下风。)
维基
张以宁(1301年—1370年),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元末明初官员。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任黄岩判官、六合尹,因犯事免官。元顺帝时,任国子助教、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明朝时,任侍讲学士。洪武二年(1369年)秋,出使安南,在返回途中逝世。张以宁著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因其家在古田翠屏山下,称翠屏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1381 【介绍】: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钦定四库全书·槎翁诗集·提要
臣等谨案,《槎翁诗集》八卷,明刘崧撰。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材荐,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十三年,手敕召为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致仕。十四年,复召为国子司业,未旬日,卒。崧,七岁能赋诗。及长,日课一篇,读书天寒,皲裂不少辍。其在官舍,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刻苦甚至故。年愈老而诗亦愈工。清江刘永之、金华宋濂辈,皆极称之。当明之初,雄才角立,吴中诗派昉于高启,越中诗派昉于刘基,闽中诗派昉于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而江右诗派则昉于崧。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杨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而骨力不坚久之,遂浸成冗漫。北地信阳,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门户。然崧之平正典雅,实不失为正声,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创始之人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高,初名楚,太和人。明初以人材举授兵部职方即中,迁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寻,放还,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请老归。复召为国子司业,有《槎翁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一
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人。
元未举于乡。
洪武初以经明行修举,授兵部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坐事输作京师,寻放归。
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致仕归。
复徵为国子司业。
有《槎翁诗选》十二卷、《补遗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田按:子高诗有《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巳》十有三集,合为《槎翁诗选》。
其自序云:「年十六,得临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诗诵之,昼夜不废。
益求汉、魏而下,盛唐以来号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
知成乐必本于众钧,故未尝执一器,以求八音之备;调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尝设一品,以求八珍之全。
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鸟之鸣春,秋虫之号寒。
」可谓究极此事之甘苦。
宋潜虚、刘仲修、乌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
王弇州「胡元瑞、钱牧斋、朱竹亦有论定。
余独赏渔洋「七言为最」一语。
故此选七言采掇为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