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苏威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吴郡吴县人,字明璨。
俗姓朱。
八岁出家。
十二岁,通诵《法华经》。
十九岁,开宏经法,时嗟少秀。
南朝陈后主至德三年,于金陵仁王寺斋集时,与诸名僧辩难,时称敏捷。
陈亡,退居苏州虎丘。
隋名臣杨素、苏威,颇钦敬之。
炀帝时,化行常州。
唐高祖武德七年,仍归虎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明璨。
生吴之朱氏。
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母夫人张氏。
梦升通玄寺塔。
坐相轮上远视虚空。
了无惧意。
遂妊。
琰及生辄异群童。
八岁事通玄璩法师出家。
十二岁覆诵法华经。
十六岁。
入都学报恩寺持法师成实论。
条振颖拔。
宿慧开发。
十九岁。
归觐二亲于乡里。
仍于本寺弘演。
辨对如流。
四座骇叹。
寻进具于京之秦皇寺延法师。
未几。
依大庄严寺爝法师重研成实。
新本意得情款。
其功倍矣。
陈至德三年。
二十有二岁。
方朝廷建仁王齐。
诏名德百员。
升高座。
琰居其列。
而折机纵难。
上尤欣赏。
公卿百辟莫不爱其闲雅伏其敏捷。
陈亡即东遁虎丘山中且三十载。
其间若隋尚书令楚国公杨素左仆射邳国公苏威或投戈接礼。
或委使承颜。
炀帝在蕃邸出镇扬部。
盛招英彦。
书币既至。
不得而辞。
俄以疾返旧隐。
文帝数降玺书候问。
季年锋镝沸腾。
海寓同弊。
檀越门人迎出毗坛。
十载国朝。
天下静谧。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公私同请。
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
终于虎丘之东寺。
寿七十一。
以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常州弘业寺沙门法宣与寺主智峰等。
树碑。
惟琰平生脩十六妙观。
祈愿净土。
行法华金光明忏悔法。
其感应之至。
炉未爇而烟起。
瓶才空而水溢。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结会五百人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观经一百一十遍。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吴郡吴人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琰托质华宗。
应生观德。
母氏张夫人。
初怀孕日。
梦升通玄寺塔。
登相轮而坐。
远视临虚曾无惧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胜兆。
人师无上之奇徵。
是知二曜入怀。
双龙枕膝。
弗能及也。
诞育之后取异侪童。
秀气贞心早形瞻视。
八岁出家。
事通玄璩法师为弟子。
提屦持衣恭侍弗怠。
泻瓶执杓受道弥勤。
年十二。
妙法华经通诵一部。
明悟听察咸谓神童。
乃自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则。
何得久拘坎井乎。
时年十六。
即日出都。
听报恩持法师讲成实论。
聪慧夙成深智开发。
故得条振颖披后来莫二。
属持公南上法筵用辍。
因还故里觐省二亲。
仍于本寺开弘经法。
峰堞峻峙辩对如流。
时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从泰皇寺延法师进具。
德瓶仪钵深护戒根。
大庄严寺㬭法师。
慧重中原名高日下。
乃依而请道重研新实。
意得情款功倍由来。
诚骥足之逢善驭也。
陈至德三年。
建仁王齐集。
百师百坐。
竞流天口之辩。
千灯七夜。
争折动神之微。
时年二十有二。
以英少之质参诸耆德。
通情则高冲折机。
纵难亦大车柅轴。
皇上欣赏百辟嗟称。
莫不爱其闲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嚣杂。
幽栖清旷。
属陈氏丧鼎。
便事东归削迹武丘。
将三十载。
凭岩面壑。
任三业而闲安。
酌涧披松。
随四仪而宴处。
虽形隐而名扬。
亦道潜而化洽于是八方归仰四部虔心。
尚书令楚国公杨素。
经文纬武。
王佐国均。
乘贵负才。
未尝许物。
行军淮海。
闻琰道胜栖山。
鸣铙赴陇倾盖承颜。
五体投诚。
恨接足之晚。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重道爱仁弥赏闲放。
奉使吴越躬造山楹。
睹貌餐音虔拜欣跃。
炀帝居蕃。
惟扬作镇。
大招英彦远集贤明。
琰既道盛名高。
教书爰及。
虑使乎之负罪。
嗟以已之累人。
于是披衣出谷蒙敬厚礼。
因以辞疾得返旧山。
隋文远钦爰降书问。
属炎历有终锋镝腾沸。
四海同弊三吴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毗坛。
首尾十载化行帝部。
大唐统宇咸返旧居。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
与内外公私同共奉迎。
还归山寺。
于是禅宾慧侣更复曩时。
龙沼凤林信为怀喜。
然琰自他两化得离俱修。
讲念之馀。
常行法华金光明普贤等忏又诵法华三千馀遍。
感应冥祥神瑞非一。
宵炉未爇自起烟芬。
夕罐才空潜加溢水。
又愿生净土。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修十六妙观。
与州内檀越五百馀人。
每月一集建斋讲观。
胜轮相踵将逾十载。
与夫般若台内匡俗山阴共誓同期。
何以异也。
后见疾浃旬大渐。
斯及诫训慈切。
众侣哀凉。
以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迁神武丘之东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远近奔驰皂素通集。
花香乱空野哀恸若云雷。
自有送终。
奚复过也。
惟琰幼小矜庄立性端俨。
精诚在操苦节弥勤。
口辞杂味日无再饭。
非义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谈。
美貌奇姿乃超众表。
墙岸整肃冰雪凛怀。
陈临海王弟道安法师。
厌世出家内外通博。
沙门遍知学优业净。
交游二子。
时号三英。
及屏志林泉永绝人世。
芳风令德蹊径成规。
莫不回旟造山亲传香法。
信法海之朝宗。
释门之栋干矣。
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讲观经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业寺沙门法宣曰。
余与法师昔同京县狎道华年。
今接善邻敦交暮齿。
虽攀桂之欢或舛。
而折麻之赠不遗。
想清颜之如在。
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于色丝。
终寄言于贞石。
乃与寺主智峰等。
共树高碑。
在于寺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河东人。
炀帝大业初为鲁郡司法书佐,为太守苏威所识,获礼敬。
入朝任纳言,奏孝意为侍御史。
后居丧未终制,出为雁门郡丞。
隋末,刘武周率众起事,引兵攻之。
孝意守孤城百余日。
粮尽,为校尉张纶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42 【介绍】: 隋唐时僧。邓州南阳人,俗姓张。年七岁,日诵千言,时人以为奇。后出家,专寻经论。隋炀帝大业初召入禅定道场。唐太宗贞观中召居宏福寺,以善讲博通誉满天下。有《中论》、《唯识》等章疏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世居渚宫之南阳。
自梁氏失守。
遂入关为冯翊人。
七岁。
读书日诵千言。
十岁虽未薙落而数以升座。
覆述维摩仁王二经。
获誉于时。
隋开皇初。
苏威度僧三千人。
且先试所业辩年最小而所习淹稔主司善之。
遂获免众试类得出家。
受具后。
从智凝法师寻讨经论。
累阅寒暑。
大业间。
居禅定道场。
武德之元。
出关弘化蒲虞陕虢间。
尝于芮城开摄论。
听者骈拥。
檀越使帐幔其上以容空露。
已而道士致问。
辩曰。
正法自明。
邪风故翳。
道士益欲进。
忽风起。
帐幔缠结。
冠褐。
尘盆塞口鼻。
馀人皆莫觉。
卒大笑散去。
贞观间。
置翻经馆。
诏徙弘福寺。
證义道岳法师阐俱舍论因辍己讲而听之。
随出钞三百馀纸。
十三年六月十三日。
卒于所住寺。
时方亢旱。
炎曦隆赫。
停龛二旬颜貌明润。
逮葬而雨率土。
欢抃。
寿七十五。
著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性等。
章疏并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僧辩。
俗姓张。
南阳人也。
渚宫陷没入关住于冯翊焉。
年甫七岁日诵千言。
时以奇之。
声于乡壤。
十岁欣仰道法思欲出家。
局以公宪。
未蒙剃落。
乃听维摩仁王二经。
文义俱收。
升座覆述。
宣吐教理有称于时。
先学大德相顾曰。
吾等没后不足忧也。
此人出家绍隆遗法矣。
开皇初年。
敕遣苏威
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
辩年幼小最在末行。
轻其行业召令口诵。
言词清啭章句契断。
神明朗正。
见者属目。
由是大蒙嗟赏。
馀并不试。
同得出家。
受具已后专寻经论。
时有智凝法师。
学望京华德隆岳表。
辩从问知津乃经累载。
承席覆述允合同伦。
遂使旁疏异解曲有正量。
识者佥悟击其大节。
大业初岁。
召入大禅定道场。
众复屯之欣其开解。
武德之始。
步出关东蒲虞陕虢。
大弘法化。
四远驰造倍胜初闻。
尝处芮城将开摄论。
露缦而听。
李释同奔序王将了。
黄巾致问酬答乃竟。
终诵前关。
辩曰。
正法自明邪风致翳。
虽重广诵不异前通。
黄巾高问转增愚叟谓其义壮。
忽旋风勃起径趣李宗。
缦倒掩抑身首烦扰。
冠帻交横衣发紊乱。
风至僧伦怗然自灭。
大众笑异其相。
一时便散。
明旦入文。
𧹞然莫集。
辩虽乘此胜。
而言色不改。
时共服其异度也。
贞观翻经被徵證义。
弘福寺立又召居之。
虽屡处以英华而情不存得丧。
约时讲说不替寒温。
异学名宾皆欣预席。
故使海之内外僧杂华夷不远万里承风参谒。
俱舍一论振古未开。
道岳法师命章搆释。
辩正讲论废而听之。
随闻出钞三百馀纸。
或闻初开法肆或中途少闲。
但有法坐无论胜负。
咸预位席横经而听。
斯渴法之。
深良未俦矣。
而谦让知。
足不重荣势。
名满天下。
公卿咸委。
而不识其形也。
皆来觅之。
辩如常仪不变其节。
任其来去曾无迎送。
时侪伦诸德。
以此怀尚而不能行也。
以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弘福寺。
春秋七十有五。
于时炎曦赫盛停尸二旬。
而相等生存形色不变。
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
于时亢旱积久埃尘涨天。
明当将送夜降微雨。
故得幢盖引列。
俱得升济。
七众导从不疲形苦。
殡于郊西龙首之原。
凿土为龛处之。
于内门通行路。
道俗同观。
至今四年鲜明如在。
自辩置怀慈济。
爱法为功。
路见贫苦不简人畜。
皆尽其身命济其危厄。
讲听之务惟其恒习。
其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论。
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京兆武功人,字伯尼。
苏威子。
聪敏有辩才。
博览群书,尤以音律自命。
以太子通事舍人起家。
与郑译、何妥议乐,得罪,议不行。
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
炀帝时以功进位通议大夫。
全隋文·卷二十七
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魏度支尚书绰孙。历太子通事舍人,迁太子舍人,加武骑尉。仁寿末,拜晋王友。炀帝即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免。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拜朝散大夫、鸿胪少卿,进通议大夫。
房恭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慎言。
房谟子。
性沉著有器度,明于从政。
初仕北齐,历济阴守,有能名。
北齐亡,不得调。
预尉迟迥乱,兵败,废于家。
入隋,以苏威荐任新丰令,治政称能。
累官泽州、德州司马。
得文帝嘉奖,下诏褒美,迁海州刺史。
寻以国子博士何妥奏其为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乃配防岭南。
未几征还,道病卒。
卢恺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涿郡范阳人,字长仁。
卢柔子。
性孝友,善属文。
仕北周至东京吏部大夫。
入隋,除吏部侍郎,喜怒不改常态。
帝亲察百官,以恺为上,拜礼部尚书摄吏部事。
后坐与苏威结党相连,除名。
卒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河东闻喜人,字德表。
博闻强记,达于为政。
初仕南朝梁,封夷陵侯。
后归北周为刑部下大夫。
苏威等参定律令,用法宽平。
入隋,转左庶子,好当面责人短而退无后言。
太子疏之。
出为襄州总管,民得苏息,称为神明。
卒于官,年八十九。
全隋文·卷十二
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梁豫州刺史邃孙。初为邵陵王府法曹参军,转起部郎、枝江令。湘东王召为宣惠府记室,除通直散骑侍郎。侯景之乱,加壮武将军,封夷陵侯。徵授给事黄门侍郎,加平越中郎将、镇南府长史。入周,为员外散骑侍郎,授刑部下大夫,转少司宪。隋受禅,转率更令,加上仪同三司。进散骑常侍,转左庶子,出为襄州总管。卒年八十九。有《承圣降录》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武功人,字慎行。
苏威孙。
高祖武德中为李世民咨议、典签。
尚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
迁魏王泰府司马,博学有美名,泰重之,劝开馆引文学士,著书名家。
历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