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顗

相关人物:共 72 位
共 7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广铸,字钟山,未详所出族里。
元至大中,敕主玉泉。
禅藻蕴藉,翔声士林。
会好事者,欲毁唐贤题碣。
铸请于有司,移之寺𠊓,自撰跋语。
其略云:“玉泉覆船,盖神龙宅也。
智者大师开山,二神护法。
高僧硕德,继续提倡,遂为楚汉丛林之首。
殿堂楼阁,岁时增修。
方丈而上,悬崖峭然。
亭观相望,曰楞伽峰,曰慈云,曰山月,曰松风,曰惺惺,曰彼岸,曰翠寒。
亭危径曲,折迥隔尘。
凡巨栋飞甍,修篁古木,参差于烟云杳蔼间,得唐代名公曲江诸贤题咏,而覆船之名,增重于昔。
逮宋真宗景德初元,颁赐田庄二所。
越四十馀载,至庆历八年,荆门太守谢侯,与悟空禅师撰录唐贤题咏八篇。
大理评事张公为之序,镵石于郡亭。
至大辛亥,又历二百六十馀年矣。
近岁泉上碑刻,率皆散失,而此碣亦为好事者取去。
深虑玑珠锦绣,久即漫灭,负前人之盛心。
因请于郡侯杜公,迎载而归。
荡拭尘垢,表而出之,以补山中之缺文云尔。
”皇庆元年,入都朝觐。
亲聆天语,锡号“佛光慧日普照永福大师”,并赐紫衣、金杯、甘露。
有敕护归,都城法侣,思议功德,止严首倡,赋诗祖饯。
硕德名儒,依韵赓和,累轴盈篇。
荆门太守杜公,州判李公,邑令达鲁花赤那怀,劝之立石,以彰宠惠。
首座宝渊,字古源,道行高卓,词翰清超。
为之作记,详具别集。
是秋,复命惠溥取寺中田土四至遗迹碑文汇奏呈览,特蒙俞允,照勘明白,给付搭牒,勒碣于寺。
溥好清修,而勇于护法,极其苦心。
与渊同志,宣之出世,皆屡诏不行。
渊后坐化于寺,溥则隐于翠寒绝顶以终。
(释广铸)铸住山五十馀年,事理双融,性修一贯。
尝与自智、福明、白善、明见辈举扬向上,不落言诠。
而维持像教,则使至悟、宗元、至福、至荣诸子,各阐厥力,一时宗门鼎盛,海内贤宿,闻风戾止。
有若能仁寺宝渊,由建康而至。
南源寺绍中,由江西而至。
径山寺虚谷,由浙江而至。
而僧录司福资又来自徽州。
相与讲肄经论,研晰秋豪。
居常千僧环绕,四众倾心。
法会之盛,远追梁隋,近接唐宋。
故能作卫道之干城,泯无形之外侮。
以至正元年八月望日中夜而寂,寿九十四,腊七十二,塔于罗汉山麓。
铸示疾时,奏请广铭继领院事。
先是延祐间,黄门伏氏妙善舍宅为寺,赐额“永福”,命铭主之。
及至玉泉学徒日众,铭造大镬三,以营日膳。
会元季荒乱,寺众散逸。
铭携幼弟广鏔,匿于深山。
草衣木食,卒老于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
宋僧。
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
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
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
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
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
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
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
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温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顿厌荤血。及娩。蒙紫胞。堕蓐不呱泣。成童竟辞俗。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耆宿叹美之。既登具戒。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乃造天台。研究止观。先是智者遗文。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教迹几熄。寂尝于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以全其旧。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有曰。同居四住。此处为齐。忠懿问。此何等语。韶答以为教家语。吾禅者不知也。且使召寂问其义。寂至。因得以前意。请于忠懿而为遣使。弊于海国。以致其书焉。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诏天下僧尼。试经业。寂引弟子。自螺溪趋州治试。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楼迫大山。夜梦刹柱陷入地。独心恶之。且雨甚亟。迁处西偏。而山颓楼压矣。海门灵石。昔智者冬居道场也。地属黄岩。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像为一新。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会尊像隳弛。偶于腹中。获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所发愿辞。观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九月至自缙云。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诫嘱后事。奄尔而化。寿六十九。腊五十。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庄严幢座在焉。题曰。文殊台。前限拒马不可入。俄而观音菩萨。手却拒马。从中出接。顿觉己与菩萨身合。自是胜气日增。而进于才辩矣。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錍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各数卷。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寂。字常照。姓胡氏。温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幼启二亲坚求去俗。旋入开元伽蓝。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寺之耆老称叹希有。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既通律义。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传者何凭。端正甚学。寂思鸠集也。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后款告韶禅师。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由是博闻多识。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累请开演。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辞让不却受而不称。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雾拥云屯。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寂从山入州治寺。寺东楼安置。楼近大山。夜梦刹柱陷没于地。意颇恶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因受黄岩邑人请。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至海门灵石。是智者冬居道场也。劝人修寺塑像。入缘者繁沓。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诸官同命受菩萨戒。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劝七乡人装塑尊像。愿舍报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寝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腊五十矣。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镙-糸+拱]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自智者捐世。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二百馀龄寂受遗寄。最克负荷。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又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寺。上方有宝庄严幢座。题曰文殊台。设枑梐阑隔。求入无由。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因而惊寤。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或曰。入普门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觉證无上故。下合众生凡同体故。开则群灵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是以讲谈也。施戒也。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说法之功所谓善建。由是堂室间可见者。曰澄彧。曰宝翔。曰义通。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来州治开元寺祭飨。皆缟素哀泣。天为之变惨。其慈摄之所感。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玄默垂文圣人俯察。河雒之流有告。图书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为经纬。本六十馀字。训第表明号洪范。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祖述之家翕尔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因分异辙各竞颛门。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悬合。宜乎。得正信者必开正眼。见正道者必事正修。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所诠之理喻训第也。经容纬入。纬变经存。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正不正之说恢张。玄又玄之谈崛起。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非如色法影质易寻。名色交加喜生迷竞。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故论中以四种徵理。理则难隐。一观待。二作用。三法尔。四證成。用斯道理义岂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去。有二三子相问曰。彼去者谁耶。一云乙也。一云丙也。此俱未是。彼有识人云甲也。回面视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识遂有多名。识者一呼应声而至。亲得自体不涉异缘。故曰精义无二也。因义生解解必虚通。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执情断故所执便遣。既能生解则断障。二重断染。依他清净。依他圆成。故得二胜果焉。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曳曲木于稠林。泛胶舟于苦海。又不可胜道也。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已翻。所诠之理难悟。苟非宿慧安喻经心。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经心乃大雄之意。岂易寻求。谚所谓老见事长。佛已三祇之扬历。多言或中。法从诸圣之同宣。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井鱼互谈其渤澥。此诚不可也。必须近佛菩萨。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八辩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亲大士。将世尊之一言。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钝根。以正见而诱邪见。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成裘则易。以日见而留心。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用成实法数之名。补大乘阙员之义。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未融六释之端。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馀科。并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钤键。先贤之所不决。令哲之所共疑。但谓阙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摩诃衍足杀三摩明。名数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深山大泽必生龙蛇。有大乘基为其高足。不缘宿习多见生知。谓之义天。则明星有烂。谓之理窟。则善闭无关。堂堂合周髀之仪。轧轧应昆崙之轴。有经皆讲。无疏不成。权奇百本之名。控压四人之圣。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章句之学颇长。释签之理何富。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尚缀文荣于玉华。究三论极乎瑗康。穷方等归乎楷景。观公撰集华严命章。解相入之连环。且无难色。通绝行之断阁。故立易功。法藏从性海而游。智升自名流而出。伟欤。一行所作通神。实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萨。忠氤琳甫贲秀诜真。俱参译判经。尽开荒辟土。于烁宗密。美乎湛然。悟达全才彻公令范。可以副人之求备哉。馀诸上士擅美殊方。落落英翘互有长短。矧以佛之说经。申经者论。经由论显。论待疏通。疏总义章。义从师述。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大遍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疏。诊脉之求难中。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如摄异门。分差别之相难知。故智论中。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盖缠克断智慧成功。咸从。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问欲何为。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邢懋顺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邢懋顺(16世纪—17世纪),字泰阶,湖广黄州府蕲州黄梅县人。
邢懋顺是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第二十一名举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成进士,获授河间推官,后担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制止追求名利和贿赂的行径,写下《知尔篇》自励,又释放含冤入狱的数十人。
他死后家人贫穷无法殓葬,首辅叶向高为他写下挽诗,有「祥卿不愧真清吏」的赞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极量。
中印度人也。
神龙元年乙巳。
五月二十三日。
于广州制止道场。
以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
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笔受。
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證义。
出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年十卷。
此盖灌顶部中一品也。
既传译。
未及进上。
会其国遣使。
以王命追摄。
谓其擅出秘密经本故也。
遂以梵本。
泛舶西归。
而此土所留者。
独译本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极量。
中印度人也。
梵名般剌蜜帝。
此言极量。
怀道观方随缘济物。
展转游化渐达支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
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驻锡。
众知传达祈请颇多。
量以利乐为心。
因敷秘赜。
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
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译成一部十卷。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
正云铄祛。
此曰云峰)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證译。
量翻传事毕。
会本国王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
泛舶西归。
后因南使入京。
经遂流布。
有惟悫法师资中沇公。
各著疏解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字元忠,一字芝田。崇祯十六年进士。授仙游知县。明亡,隐居翠薄山房,筑五噫亭于山中,不与外人通音问。
槜李诗系·卷二十二
令瑜字元忠海盐人崇祯癸未进士官仙游令
维基
许令瑜(?
—17世纪),一作许令喻,字元忠,号芝田,又号容斋道人,明亡后号灵泉通翁。
浙江杭州府海宁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天启元年(1621年)举辛酉科浙江乡试,崇祯十六年(1637年)登癸未科进士,授福建仙游县知县,在当地修理城墙、磨炼兵械、招揽勇士,推行保甲。
李自成破京师,他和典史丁明理平定林尾郎的乱事,又与知府杨芳蚤、守备刘时衍、协守赵士挺、武进士杨瑞凤斩杀盗贼李芳声。
林熙寰、林绍隆、李王胤叛乱,许令瑜调来守备宋载明守城,游击林朱光索拿粮饷不前进,他和典史钱塘人徐先觉带兵捣破乱军巢穴,斩杀林熙寰等人,又制止郑芝龙部将施传抢掠。
张肯堂、陆清源、高允兹推荐他迁任主客主事,共同主考天兴乡试,升任吏科给事中。
福京沦陷后他不接受清朝徵召,隐居在翠薄山,每天痛哭而死,儿子许奫也舍弃诸生身分写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9—1489 【介绍】: 明四川青神人,字士英。
景泰二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
成化七年,因兵部尚书白圭荐,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至官,自吴堡移镇榆林,筑边墙一千七百余里。
十二年调陕西,于西安开渠,经汉故城以达渭水,人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
凡所兴作皆数世之利。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定军功赏格,制止黔抚妄兴兵事。
以丁忧归。
复出后总督宣、大,兴建两镇边墙,被宦官韦敬诬劾罢去。
成化末再任兵部尚书。
维基
余子俊(1429年—1488年),字士英,四川眉州青神县人。官至兵部尚书。景泰二年(1451年),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在任十年,以廉洁能干著称。后出任西安府知府,遇饥荒,发十万石粮赈灾。成化初年,经林聪举荐,为陕西右参政,岁馀擢右布政使。成化六年(1470年)转左布政使,调任浙江左布政使。半年后,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当时巡抚王锐修建城堡城墙为长远之计,后工程未开始就被罢免。余子俊上疏请求补建,而尚书白圭则以陕民困乏,奏请缓役。随后蒙古寇乱发生,余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退。边寇入侵河套地区,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无功。成化八年,朱子俊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成化十年,因母老乞归,慰留不许。成化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后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缘故宽宥,陈钺于是屡次诬陷余子俊,恰逢其母丧丁忧,被免。守丧期满,拜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命兼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因工部侍郎杜谦等弹劾浪费兵饷,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次年,再召为兵部尚书,仍加太子太保。弘治元年(1488年)疏陈十事,不久因病去世。赠太保,谥肃敏。
陈灿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陈灿(1842年—1912年),字昆山,贵州贵筑县(今属贵阳市)人。
清末政治人物。
陈灿出生书香世家,自幼好学。
同治八年(1869年)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成进士,以主事用,签分吏部。
光绪五年(1879年)捐知府,调往云南试用,历官顺宁府、云南府知府,升迤东、迤南、迤西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云南粮储道,三十年(1904年)署按察使,旋实授,升布政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甘肃按察使。
宣统三年(1911年)任按察使。
民国元年(1912年)回籍,卒于家中。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迤南道期间,偕同腾越镇总兵刘万胜与英国钦差会勘滇缅边境南段南定河至邦桑一带的边界,寸土必争,今孟马有纪功碑。
此后又两次勘界,严厉制止英国窃取领土。
著《宦滇存稿》五卷、《知足知不足斋文存》二卷,曾参修续《云南通志》、《甘肃通志》。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一八
释源清(?
——九九九),天台宗名僧。
自署「丹丘沙门」,主持钱塘奉先寺,门徒谓之奉先尊者。
其学说师承于慈光昭恩而下传梵天庆昭、孤山智圆,以智顗金光明经玄义》略本为真作,主张以心性真如为观察之对象,并以为真心无性恶、真如随缘而起。
其说与同宗四明知礼等人颇不合,导致天台宗分为山家、山外两派,晤恩、源清一系被称为山外。
著有《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二卷(存)、《法华龙女成佛欢实义》一卷(存)等。
见释智圆《闲居编》卷四、一五,又参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9 【介绍】: 明浙江定海人,字伯孺,号青雷。
万历十四年进士。
授兵科给事中,遇事能直言。
累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总督蓟、辽、保定。
官至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设法制止禁军虚冒。
卒谥恭敏。
有《恭敏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中儒,鄞县人。万历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累官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敏。有集。
维基
薛三才(1555年—1619年),字仲儒(中孺),号青雷,浙江宁波府定海县(今浙江宁波镇海区)民籍鄞县人,明朝末年大臣。祖籍鄞县,浮石薛氏宋薛朋龟之后。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科浙江乡试第四十三名举人,十四年(1586年),薛三才在丙戌科会试中十六名,殿试中名列三甲第八,赐同进士出身,授庶吉士。十六年授户科给事中,先后任职礼部给事中、户部左给事、兵部都给事中。因上疏论政得失,二十三年由礼科都给事中出任湖广右参政、分守荆南。二十六年升按察使,二十九年升右布政使,三十一年转左布政使。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起复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四十年升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边防军务。加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四十七年四月卒,谥恭敏,赠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维基
赵廷松(1495年2月2日—1557年),字子后,号俟斋、鹤山,浙江温州府乐清县人。
赵廷松为人淳厚而孝友,在嘉靖元年(1522年)中浙江乡试六十九名举人,次年(1523年)联捷癸未科会试二百五十四名,廷试二甲四十名进士,授刑部主事。
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事件中,参与左顺门哭谏。
嘉靖六年(1527年)被贬为福宁州同知。
他在当地判案精明,又修葺道路、兴办学校、革除弊政、平均徭役,有兴讼者都作诗规劝,州内森林是盗贼巢穴,他伐林兴建康夷楼,拨出壮丁守卫,自此行旅者安全。
有贼人论罪处死,打算重赂免罪,他大怒立刻处死对方,嘉靖七年(1528年)柘洋山贼抢掠人民,他领军追捕但军队溃败,于是他挺身向贼人说:「宁愿你杀我,不要杀我的部下军。
」山贼畏惧他的威仪而逃窜;他创作文章效法古人,教育士人如子弟,离任时拿出书籍送给书生。
之后赵廷松再被谪任蕲州同知,判案公正,无人敢攀援,恩威并著,流寇来临时得知他是「赵清天」就立刻撤去,升吉安府督粮通判,不收取例金,惩治佔领田地的安福豪强,又用计平定湖边盗贼;转为真定同知,嘉靖十六年(1537年)升山西按察司佥事,制止暴横的宗室,驱逐纵掠孟县人民的矿使。
曾改调山东副使,三十一年(1552年)自山西右布政使升左布政使,不久称病回乡,五年后母亲以九十二岁之龄去世,他也在母亲去世后次年逝世,年六十三岁。
共 7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