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昌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135 首上一页 第 5 页 下一页
掖门高启日华居,迢递春风到绮疏。
素盖幸随公子宴,朱函亲授献王书。
帘间五木烧金鼎,庭下双槐映玉除。
抽牍自怜陪乘晚,敢言词赋比应徐。
长安朝暮送行地,西有张掖东沙河。
每临祖席发归思,曰归不归思若何。
忆昔徵车乍来赴,本欲还山乞归去。
光宅先教宿李蟠,直言必欲留裴素。
吾宗就试得数人,林间二阮叨同伦。
云阳旧令举复罢(谓祥符令会侯也),叔氏妙才人尽闻。
掞天彻地藻思辟,尝见挥毫趁飞翮。
国子通传虎观文,献王亲受京房易(太史为授伊勒兔亲王经)
集贤载笔入丹地,便遣方平撰前记。
制举从来待异材,史书岂是寻常事。
嗟予落托百不成,长沙旧谱依泉明。
霜前铜兽当厅列,日跨疲驴逐队行。
如何叔氏掉头早,镇自陈情痛乌鸟。
婺女瞻来橘嶂寒,客星归傍桐江晓。
予于去住愿总违,岂难遽著青罗衣。
惭于史局未能了,觉与世数终相岐。
秋林柿熟菊初发,此去芦沟看新月。
诎指明年还院时,仍在清商戒寒节。
软尘著雨衣未乾,沧浪自昔推新安。
冠缨濯罢如相望,知在天边风露间(新安有天边风露楼)
嫚秦焚书典籍灭,汉文求书半残缺。
伏申老死无完经,后进迷茫失津筏。
维时王霸兼措施,德礼刑威孰区别。
醇儒对策董江都,晁错公孙参桀黠。
河间散帛求遗书,先秦旧本偏搜括。
物归所好不胫来,六经孔孟书齐出。
羾诸内府颁四方,群仰高天瞻日月。
后贤注疏殊纷纶,贾(逵。)(康成。)诸儒递传述。
宋儒析理入微芒,千圣一灯永昭揭。
濂洛关闽祀文庙,有功圣学穷经术。
河间当日不购书,后代何缘亲圣哲。
况闻献乐对三雍,文约指明中理窟。
从祀还应增献王,毛公董相堪同列。
灌阳西接羌夷路,岷江湍急舟难渡。
昔人以竹为索桥,风雨飘淋岂能固。
献王因之用意深,改造不惜千黄金。
挽拖巨石出山麓,叠作厚址依江浔。
铁柱东西列相向,铁縆平施逾百丈。
木板横铺若砥平,夷夏之人任来往。
我军千里戍松潘,长说岷江渡最难。
自从铁索桥成后,馈运之人咸喜欢。
君不见驱石为桥桥岂成,掷杖为桥空有名。
何如此桥坚且久,献王之功垂不朽。
巡行河间道,万民夹路观。
室家幸保聚,城郭俱缮完。
农知服先畴,士愧逾短垣。
往者灾祲降,村落少爨烟。
赈救切皇躬,何殊己饥寒。
于今饶起色,勉尔临民官。
武健可弗尚,要使民俗敦。
圣朝休养馀,喔咻犹匪难。
感物务推诚,操己惟洁蠲。
仰体九重意,图易先思艰。
行看献王郡,起化闻雅弦。
嬴氏乱天纪,酷虐难具陈。
苦欲愚黔首,《诗》《书》遭坑焚。
群籍付烈焰,六艺已灰尘。
孤危念吾道,一发引千钧。
汉祖起丰沛,马上除暴秦。
未暇求遗书,绛、灌祇武人。
迁延及六、景,此事遂因循。
虽除挟书律,大义惜未伸。
卓哉河间王,所好匪世珍。
日华启高馆,文采照河滨。
雅乐献天子,儒术被厥身。
茫茫寻坠绪,独悲古籍湮。
千金购善本,传写留其真。
因之得书多,在汉无等伦。
《周官》《毛公诗》,响绝忽复闻。
《春秋》《左氏传》,一一皆古文。
聚残补其缺,说记本先民。
煌煌前圣典,呵护信有神。
譬犹长夜暗,杲日出大昕。
祖龙虽已厄,于今辉千春。
朅来历旧邦,遗躅尚未沦。
停骖访耆老,经完道亦振。
陋彼《淮南子》,八公徒纷纭。
箧中《鸿宝》书,荒唐何足论。
边词 其七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五言律诗
弓马疾如飞,将军秋打围。
狼头悬大纛,蟒锦制戎衣。
犯雪过疏勒,冲风下武威。
归来献王子,獐兔尽鲜肥。
陈昌镛联 清 · 待考
对联
行乎所安,男儿死耳江水白;
斯为不朽,英魂归兮钟山青。
汉室穷经礼宿师,伏生老矣拜昌时。
献王纂雅褒天口,歆向披忠长玉枝。
小别非长别,无事动离情。
天南地北何限,来往支身轻。
一路椰风榔月,千里蛮山瘴海,聊以伴行旌。
唱罢阳关曲,慷慨上征程。

过淞沪,溯武汉,访洞庭。
潇湘夜渡,衡阳雁落两三声。
游子天涯归也,免得倚闾盼望,骨肉慰飘零。
且喜团圆日,椒酒好频倾。
共 135 首上一页 第 5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