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炬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祖奉叔。齐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父神归染。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母刘氏梦。神人乘宫殿入怀。而身等虚空。觉则四体轻安。因以有娠。五辛杂味。斥远不御。及朗生。孝敬纯备。有志操。稍长。诏隶假节宁违将军徐子彦北伐。独念以为。兵凶器也。身苦因也。杀人以贵己。虽战胜而获封侯之赏。然且不为。而况于未可知者。 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遂薙落于青州。游学扬都。从大明寺宝志禅师。受禅法。听彖律师讲律。究成实于南涧仙师。研毗昙于竹涧靖师。誉动京邑。但以鹫山绝唱。龙树遗风。嗣续犹存。固当探讨。于是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方以先德朗公之道。行于世。乃复餐禀智度中百十二门论。华严大品等经。永定二年十一月。诏住兴皇寺。学徒云会。挥汗屈膝。阐经论各二十馀遍。太建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迁神寺房。寿七十五。即以其月之二十八日。窆于江嵊县罗落里摄山之西岭。 初朗公。既以中观玄旨。默授僧诠。而诠以授朗及辨布勇等。且谓此法精妙。识者能行。故经云计我见者莫说此经。深乐法者不为多说。良由药病有以也。于后展化。皆莫高于朗焉。 昔神僧宝志尝记。寺有青衣开士。广弘大乘。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毕命归心。尝梦。寺内幡华伎乐。畐塞堂殿。缁素充牣筵席。至是尤验。 净人解斋击钟失候。朗侵晓叩户催之。而䲔簴自响。斯亦感应之道欤。 东宫叔宝义集春殿。躬述朗所竖假名义。卒复著铭。以见志。 太子詹事济阳江总志墓。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法朗。
俗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也。
祖奉叔齐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归梁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
朗托生之始。
母曰。
刘氏梦见神人乘楼殿入怀。
梦中如言。
身与空等。
既而觉寤。
四体轻虚有异恒日。
五辛杂味因此悉断。
爰在龆龀卓出凡童。
孝敬纯备志操贞立。
家雄六郡气盖三边。
少习军旅早经行阵。
俭约治身。
宠辱无能移也。
俄而假节宁远将军徐子彦北伐。
门设长戟坐休大树。
惟曰。
兵者凶器身曰苦因。
欲海邪林安能觉者。
年二十一。
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于青州入道。
游学杨都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
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
又受业南涧寺仙师成论竹涧寺靖公毗昙。
当时誉动京畿神高学众。
所以天口之侣藏耳之宾。
心计目览莫不奔竞。
但以鹫山妙法群唱罕弘。
龙树道风宗师不辍。
前传所纪。
摄山朗公。
解玄测微世所嘉尚。
人代长往嗣续犹存。
乃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
餐受智度中百十二门论并花严大品等经。
于即弥纶藏部探赜幽微。
义吐精新词含华冠。
专门强学课笃形心。
可谓师逸功倍。
于斯为證。
永定二年十一月。
奉敕入京住兴皇寺。
镇讲相续。
所以花严大品四论文言。
往哲所未谈。
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擿义理徵发词致。
故能言气挺畅清穆易晓。
常众千馀福慧弥广。
所以听侣云会挥汗屈膝。
法衣千领积散恒结。
每一上座辄易一衣阐前经论各二十馀遍。
二十五载流润不绝。
其间兴树四部。
两宫法轮之华当时莫偶。
以太建十三年岁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迁神寺坊。
春秋七十有五。
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县罗落里摄山之西岭。
初摄山僧诠受业朗公。
玄旨所明惟存中观。
自非心会析理。
何能契此清言。
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
及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
爰初誓不涉言。
及久乃为敷演。
故诠公命曰。
此法精妙识者能行。
无使出房辄有开示。
故经云。
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深乐法者不为多说。
良由药病有。
以不可徒行。
朗等奉旨无敢言厝。
及诠化往。
四公放言。
各擅威容俱禀神略。
勇居禅众辩住长干。
朗在兴皇。
布仍摄领。
福门宏敞慧声遐讨。
皆莫高于朗焉。
然辩公胜业清明。
定慧两举。
故其讲唱兼存禅众。
抑亦诠公之笃厉也。
然其义体时与朗违。
故使兴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
布勇两公见于别纪。
昔梁天监十年六月七日。
神僧宝志记兴皇寺云。
此寺当有青衣开士广弘大乘。
及朗游学之时初服青纳。
及登元席乃与符同。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
颇识归心。
昔梦寺内有幡花天伎侧塞殿堂。
缁素法众充仞筵席洎朗来仪创会公私斋讲。
又盛符焉。
又十二年五月七日。
帐下净人解斋失晓。
朗夜扣閤催之。
而洪钟自响。
良久不绝。
故其祯祥早著。
其例此也。
东朝于长春殿义。
集副君亲摇玉柄。
述朗所竖诸师假名义。
以此荣称。
岂惟释氏宗匠。
抑亦天人仪表。
故其所获檀嚫。
充造经像修治寺塔济给穷厄。
所以房内畜养鹅鸭鸡犬其类繁多。
所行见者无不收养。
至朗寝息之始。
皆寂无声。
游观之时鸣吠喧乱。
斯亦怀感之致矣。
侍中领军庐陵王。
声懋权衡资承戒约。
遂仰奏承华为之铭颂。
其墓志文。
太子詹事济阳江总。
故陈主叔宝。
时在春宫。
为之颂曰。
洪源远来传芳馥蕙。
君子哲人英芬是继。
朱旄既杖青组仍曳。
纫虎戎印珥貂狄制。
功可冠军业非出世。
揖彼声色超此津济。
津济伊何裂断网罗。
忍衣早记乘楼夜过。
航斯苦海涸此爱河。
非此智士孰寄宣扬。
法云广被慧日舒光。
既权衡橹自辟金汤。
梦齐鼓说应异钟霜。
识机知命同彼现病。
夙心栖遁度脱难竟。
化缘已矣乃宅丘阱。
智炬寂灭颓岩辽夐。
辽夐空岑摇落远墅。
弦馀月暗雾暧松深。
香灭穷垄幡横宿林。
切切管清遥遥鼓声。
野烟四合孤禽一鸣。
风悽呗断流急寒生。
神之净土形沈终古。
勒此方坟用旌兰杜。
僧智脱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7 【介绍】: 隋僧。济阳考城人,俗姓蔡。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子。深研幽旨,清谈玄论,为时所重。入隋,文帝于岐阳宫建斋发讲,诏智脱先升座主讲。发言抗论,剖析如流,听者忘倦。初居扬州慧日道场,后随炀帝入京。著有《释二乘名教》、《净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济阳考城蔡氏。后因宦游故。复为江都人。祖平齐新昌大守。父远珍梁北兖州司马。脱初娩。暗室光生。眢井泉涌。识者以为出家之瑞徵。七岁师事邺下颖法师。禀华严十地。久之依江都强师。究成实毗昙。及覆述瓶泻珠贯。众叹伏。时丹阳兴严寺爝法师。善成论。卒趋轮下。每燕语玄要亹亹。爝师深加赏识。未几云亡。其徒皆属意于脱。以嗣义席。故兴严之部。至于今犹盛。陈至德中。屡诏入内弘演。自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并申北面之敬。隋初再隆至教。尝于岐阳宫设斋。诸德咸集。诏脱先升法座。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法师昔者独步一方。未足以称所学。乃今四海一家。推为论主。则英材始见矣。 炀帝在蕃邸。出牧维扬。新营慧日寺。起脱居之。脱益励业。无所不通。后随入京。止日严寺。每被教开阐。而辇毂下。声闻尤振。初成实未尝有疏。脱念必出此。而恐致异议。会帝正位东宫。下令俾脩缮。遂成四十卷。以进。献后升遐。荐严相继。下令于日严寺。选耆硕五十馀人。入承明内殿行道。寻下令讲净名经。仍使沙门吉藏命章。脱始相让未遽尽。藏稍自矜。微加指斥。文至三解脱门。脱问。三解脱门。以何箭射。藏曰。未解弯弧。何论放箭。脱遂引据。徵勘纷纭。而藏欲救解。莫能也。东宫时亲临视。下令无辩。但依本义剖析。又令与道庄法师。谈玄理。宾主无竭。复遣庶子张衡。殷勤称叙曰。法师该博。古今罕例。若所谈说。实而不虚。览所撰论疏。诚无遗恨。可更造净名疏。又大小乘名教。便给书吏钞录。就释二乘名教四卷。净名疏十卷。旋督工图其形貌。于宝台供养。仁寿之季。帝龙飞。以脱旧恩。赐帛四百匹。 大业初随驾幸洛。二年冬暮。始属疾。犹拥席授徒如平常。三年正月九日。有异香赤光之祥。夜盥漱遗疏周悉。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七。帝闻震悼。诏赙帛三百匹。有司供给丧事。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脱音吐清彻。虽众喧聒。终莫之掩。每承诏发题。畴昔之夜。必梦优填瑞像齐立。义或未了。辄见梵僧解释。先尝梦。童子手执莲华云。天帝遣请。临终之夕。又梦如之。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馀遍。成论玄文各五十遍。弟子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知名当世。其年二月二十五日。窆雒阳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坟。秘书郎会稽虞世南。作文勒碑其侧。 或谓后又托识于病僧慧畟。与吉藏论议。倾心尽礼。以袪宿憾。宛如平昔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智脱。
俗姓蔡氏。
其先济阳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齐新昌太守。
父远珍梁北兖州司马。
脱初诞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间枯泉自涌。
斯盖智炬欲明法流将导之徵也。
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
七岁出家。
为邺下颖法师帝子。
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
华严十地冠绝漳流。
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
宫墙重仞咸得其门。
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
分流异派滥觞必尽。
盘根错节游刃有馀。
即于大众便事覆讲。
写瓶珠贯验在于兹。
缁素嗟服咸高神略。
时丹阳庄严寺㬭法师。
成论之美名实腾涌。
远近朝宗独步江表。
脱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几幽旨。
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
㬭师深加赏赞。
称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门徒以相付嘱。
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
庄严之部于斯荣盛。
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
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众侣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许人。
据此敷扬之功。
今古罕类也。
陈至德中。
帝请入内。
讲说开悟亟动神机。
自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
于岐阳宫建斋发讲。
有诏于脱先升宝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
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
脱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
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
冕旒清耳屡动晬容。
群辟解颐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䢴江。
初建慧日盛搜异艺。
海岳搜扬。
脱以慧业超悟。
爰始沾预。
既处齐衡功倍励业。
日夕相系通眄诸部。
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
鼓激支派深有会宗。
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脱雅为论士众所推焉。
后随帝入京。
住日严寺。
遣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
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
自江南成实并述义章。
至于论文曾无顾涉。
脱愤激先达。
创问其论。
命笔制疏消散有闻。
更使德溢由来。
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缉玄猷。
以脱誉动物情。
下令使修论疏。
素已条贯卷帙将成。
乃结为四十卷。
寻用奏闻。
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
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
承明内殿连时行道。
寻又下令讲净名经。
储后亲临时为盛集。
沙门吉藏命章元坐。
词锋奋发掩盖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脱以同法相让。
未得尽言。
藏乃显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脱问曰。
三解脱门以何箭射。
藏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脱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尽胸臆。
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
宾主无竭贵达咸欣。
嗣后嗟味载形音旨。
频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才学钩深。
古今罕例。
仰观谈说称实不虚。
览所撰论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给书吏寻录勒成。
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
每彫辇来仪。
未尝不鞠躬致敬。
瞻仰遗尘有若真对。
初梁代琰法师。
撰成论玄义十七卷。
文词繁富难于寻阅。
学者相传莫敢删正。
脱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
理在忘筌义深功倍。
卷轴因旧宗旨不殊。
当世盛行无不欣庆。
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
宝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寿末年龙飞之始。
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赐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业元年随驾雒邑。
二年暮冬见身有疾。
自强不息犹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无常。
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
敕施物三百段。
丧事所须随由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自脱之传道也。
声辩清彻众莫之諠。
标宗控引咸有联类。
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
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
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
罕继斯尘矣。
初脱每开讲题。
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
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
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
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
手执莲华云。
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
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
夫岂徒然。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
成论文玄各五十遍。
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
各踵敷弘知名当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
树碑于侧。
其文隋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
脱之亡后。
昔与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
藏闻而见之。
与共论议。
倾心尽礼愿托旧情。
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僧道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36 【介绍】: 隋唐时僧。蒲州猗氏人,俗姓陈。初隐于太行山。后至龙台泽,观游鱼爱之,解衣入深渊,七日而出。又曾于冬日爱岩冰晶莹透澈,乃卧冰上,信宿才起。行止诡异,人莫测其妙。晚年居蒲州普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族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英无他矣。
英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依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悟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听昙迁禅师摄论。
迁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唯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英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英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英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英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见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英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英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英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阅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引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至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从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而英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迁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住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粟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时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知英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即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英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英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英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英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详英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以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神僧传·卷第五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至并州依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住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时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628 【介绍】: 隋唐时僧。恒州石邑人。俗姓杜。通经史,州县举为进士,不从,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文帝开皇中敕召翻译,住大兴善寺,为知事上座。后住终南山智炬寺。唐太宗贞观中召对称旨,造佛寺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寺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黄老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瞻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瞻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指瞻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如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瞻发之。
瞻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返智炬
坐念净土。
告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投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举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年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如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告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即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投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瞻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瞻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唯瞻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瞻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瞻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以瞻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年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如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䞋锡山积。
瞻通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告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华原人,俗姓张。七岁出家。北周毁佛时返俗。隋初投昙猛为师。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十三年,诏令巡方。属世乱,复返南阳。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之华原。
琳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琳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从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为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入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入关中。
遇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若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造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或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虽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琳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琳于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及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逮琳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琳受戒。
不复知且引琳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之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有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有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献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以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并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京。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承令则。
自馀法侣岁献奇伦。
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有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常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后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轨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故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裕语有琳近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777 【介绍】: 唐僧。河中虞乡人,俗姓郭。代宗请为菩萨戒师,因新出《仁王护国经》,敕令撰疏,颇曲尽经意。又撰有《念经仪轨》、《承明殿讲密严经对御记》。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良贲俗姓郭氏。河中虞乡人。京师安国寺沙门。永泰中敕令撰仁王护国经疏。大历十二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郭氏。河中虞乡人也。风表峻整。识鉴渊旷。永泰中。参预不空三藏传度梵本。代宗请为菩萨戒师。时仁王护国经新出。诏撰疏曲尽经意。有表进上。后有奏乞流行。表诏答等文皆不录。寻于章信安国二寺演导。听者常数百人。官供不匮。大历七年正月。不空奏请入目录。诏可贲先于六年徙居集州。十二年三月十日。无疾枕肱右卧。而终于符阳。遗表上念诵仪对御二卷。春秋六十一。腊二十九。阇维收灰中舍利百馀粒。后置塔于上都城东。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良贲。
姓郭氏。
河中虞乡人也。
世袭冠裳。
法门之流不标祖祢。
故阙如也。
贲识鉴渊旷风表峻越。
外通坟典内善经论。
义解之性人罕加焉。
永泰中不空盛行传译。
实难其人。
贲预其翻度。
代宗请为菩萨戒师。
因新出仁王护国经。
敕令撰疏解判曲尽经意。
以所住寺为疏目。
曰青龙也。
原夫是经已当三译。
一晋太始三年。
法护译一卷。
名仁王般若。
次秦罗什出。
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
次梁承圣三年。
真谛于洪州宝因寺译。
名仁王般若。
并疏六卷。
然则晋本初翻方言尚隔。
梁朝所译隐而不行。
伪秦之经传流宇内。
奈何止言波罗蜜而阙多字。
则是亏其到义。
是以肃宗皇帝斋心沐德。
请不空重译。
及肃皇晏驾代宗成先圣之愿言。
诏兴译务。
敕军容使鱼朝恩监护。
于南桃园。
起乎告朔。
终乎望日。
帝御承明殿灌顶道场。
躬执旧经对译新本。
而复为序冠于经首。
仍敕贲造疏通经。
贲上表曰。
学孤先哲有玷清流。
叨接翻传谬膺笔受。
幸扬天阙亲奉德音。
令于大明宫南桃园修疏赞演。
宸光曲照不容避席。
穷玄珠于贝叶。
但益惭惶。
捧白璧于丹墀。
宁胜报敩。
仰酬皇泽俯课忠勤。
既竭愚诚庶昭玄造。
贲勤勤笔削三卷克成。
奏乞流行。
复上笺疏。
今年二月二十一日。
恩命令在内园修撰经疏。
微僧寡学惧不称旨。
洗心涤虑扣寂求音。
发明起自于天言。
加被仰凭于佛力。
咸约经论演畅真宗。
亦犹集群玉于昆山纳大川于溟海。
火生于木。
与两曜而俱明。
识转于如。
体一相而等照。
成道者法也。
载法者经也。
释经者疏也。
广度群有同于大通。
是菩提心如陛下意。
所撰经疏缮写毕功。
文过万言部有三卷。
施行窃惭于愚见。
裁成冀答于圣恩。
并念诵仪轨一卷。
承明殿讲密严经。
对御记一卷同进上。
轻尘玄览。
祇畏无任。
答诏云。
法师智炬高明辞峰迥秀。
亲凭梵夹宣阐微言。
幽赜真宗演成章疏。
开如来之秘藏。
示群有之迷津。
贯玉联珠钩深致远。
再三披阅颇谓精详。
传之招提永为法宝也。
皇命褒扬释门翕盛。
又属章信寺初成报疏。
服膺者常数百众。
虽纸贵如玉无以加焉。
其在安国寺讲筵官供不匮。
数年之内归学如林。
大历七年正月不空奏请入目录。
敕依。
贲于六年徙居集州。
教授传经不遑宁处。
至十二年三月十日无疾枕肱终于符阳。
春秋六十一。
夏腊二十九。
宕渠嘉川之人。
哀悼法梁摧折。
阇维收灰中舍利百馀粒。
遗表中进念诵仪对御记二卷。
以其先进者遂留在内中之故。
令门弟子赍之重进。
后于上都城东置坟塔焉。
即大历十三年也。
贲累朝供奉应制。
辞辩富赡学问高深。
末涂沦踬。
同利涉之徙移。
若神会之流外。
吁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