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庞晃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3—538 【介绍】: 南朝梁谯郡谯人,字季龙。
夏侯亶弟。
起家齐南康王府行参军。
入梁,位大匠卿。
武帝普通中,以征远将军,随机北讨,副裴邃讨平义州之乱。
累迁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
后又屡败魏军,降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郢州刺史元愿达,逐魏将元显伯,生擒二万余人。
以功封保城县侯,为豫州刺史。
累年兵革,人颇失业,夔帅军人立堰苍陵,溉田千余顷,在州七年,甚有声绩,远近多附之。
卒谥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8—567 【介绍】: 北齐朔州敕勒部人。
本名敦,字阿六敦。
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六镇起事时,随破六韩拔陵。
后降魏,授第二领民酋长。
秋朝京师,春还部落,号曰“雁臣”。
从尔朱荣击葛荣、元显,以功加镇南大将军。
尔朱兆等作乱,金随高欢起兵。
屡立战功,为北齐开国勋臣。
官至左丞相、封咸阳郡王。
子孙为公侯,女为后妃,一门贵显。
性质直,不识字。
尝奉高欢命以鲜卑语唱《敕勒歌》,此歌因传世。
卒谥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27 【介绍】: 隋唐时僧。吴郡海盐人,俗姓于。年十二出家,事开善寺慧熙法师。隋仁寿中造禅定寺,遂为知事上座。后住京师大庄严寺。为唐初举十大德之一。所讲《三论》,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
晋太常宝之后。
祖朴梁散骑常侍。
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材。
世济其美。
因年十二。
事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
年十五。
听建初寺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
其名誉已被远近。
然心慕禅悦。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
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
久之辨遁世远引。
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
且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如坐亡。
但其肢体柔温如故。
经七日而后苏。
其徒请问所以。
徐曰。
试看箱内有何物。
侍者随言看之。
得帛两束。
曰此衬遗耳。
因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
王请法师。
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
阎罗王也。
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
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意已经三月矣。
乃复仅尔耶。
噫非妄想颠倒何如。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
隋仁寿三年。
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
频开三论。
并制疏文。
入国朝。
举十六德纲记僧务。
因居其一焉。
京寺故崇菩萨戒。
后进具戒者。
其羯磨法无不依。
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
于兹二纪。
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有九。
先是戒弟子法仁。
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
至后夜分整容正坐。
众闻异香满室而已。
及道俗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音。
遂塔而树铭焉。
其文则兰陵萧钧所作也。
仁亦勤学有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慧因。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也。
晋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梁散骑常侍。
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
因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
徽音深靡缁素钦属。
十二出家。
事开善寺慧熙法师。
志学之年。
听建初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便齐入室。
慧声广被道众相推。
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肃。
师袭宏略曲尽幽微。
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
又造长干辩法师。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写水一器。
青更逾蓝。
辩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请问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因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讲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
陈仆射徐陵。
高才通学。
尚书毛喜。
探幽洞微。
时号知仁。
咸归导首。
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
搜扬宇内远招名德。
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
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
遂奉为知事上座。
训肃禅学柔顺诱附。
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同思启旦。
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亚通济斯美。
因又寔兼之矣。
频讲三论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学者高奉。
大唐弘运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当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让以得之屈己成务。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萨戒师。
后进具戒者。
无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萧瑀。
器局贞亮玄风凝远。
刑部尚书沈叔安。
温彝弘雅达信通神。
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
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
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
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
随吾丧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
咸闻异香满室。
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时攀辕扶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鸣空。
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
勒铭封树。
兰陵萧钧掣文。
仁是乡人少所供奉。
清净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神僧传·卷第七
僧慧因。善三论及法华金刚经。常为讲说。至德中黄昏时见一人入门云。王请法师。因遂僵仆。惟心顶煖七日却苏。云初随使者至一城。极甚宏丽。入见王从数百人。下殿至阁门。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禄兼治罪。甚用为苦。闻上人善讲金刚经。幸为敷析。于是就坐讲毕。王施绢三百匹。遂令送归。次见一讲堂。有百馀僧。相与谈论。初极礼法少时各争竞。于手指上各生铁爪。共相拿掴血肉涂地。牛头巨卒以火燎之。尽成灰粉。须臾又复本身。因惊惧却苏蹶然而起。绢已在匮与前数同。遂得此施作功德。自此更不讲说。惟持经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于。
吴郡海盐人。
晋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
梁散骑常侍。
元显
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
因禀灵温裕。
十二出家。
听琼法师授成实。
曾未具戒。
便齐入室。
乃诣钟山慧晓智璀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
道思逾肃。
又造长干辨法师。
禀学三论。
穷寔相微言。
辨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
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
忽感幽使云。
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
丝竹交响。
当即气舍。
时经七夕。
若起深定。
学徒请问。
乃云试看箱内。
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因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吾被阎罗王召夏坐。
讲大品般若于寔道中。
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
五苦次第。
悲夫慈该幽显。
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圻。
神游异域。
隋仁寿三年。
起禅定寺。
搜扬寓内。
远招名德。
遂奉因为知事上座。
频讲三论。
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
学者高举。
大唐弘运。
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
当其一焉。
因定慧两明。
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
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
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
莫测其位。
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