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骞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法侃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3 【介绍】: 隋唐间僧。郑州荥阳人,俗姓郑。弱冠出家,登戒后,从渊法师习《十地经》。北周灭佛时,南渡至建业。南朝陈亡后,住江都安乐寺,曹毗从之习《摄论》。杨广镇扬越时,荐住长安日严寺。隋文帝仁寿间,往宣州送舍利,有异迹。唐初,为十大德之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荣阳郑氏子也。幼隶泰山灵岩寺出家。登具之后。从渊法师。研究十地地持之旨。齐历告终。周废大教。乃南度建业。隋既平陈北止江都安乐寺。曹毗信士为解摄论。当侃覆叙。毗自听之。每于隐义。毗必合掌称善。隋炀居晋邸出镇杨越。召住日严寺俄而退归。栖心止视匠物弘多。隋仁寿初。诏侃往宣州安置舍利。未几。又往黎州皆获瑞徵。具如别录。国初诏选十大德。充统摄僧尼之任。而侃以仪矩恬肃预其数。晚徙居兴善寺。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寺。寿七十三。葬京之东郊。侃少服紫石。至是遂发疾。医者教以益啖猪肉压之。侃曰。人生必死。宁得尔耶。其坚护戒足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法侃。
姓郑氏。
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
志力坚明体理方广。
常流心府。
闻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
预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
随闻戢戴有伦前达。
有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侃又从焉。
听其开释。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
南度江阴栖迟建业。
听采新异蓥饰心神。
摄虑缘求拟诸漆木。
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
有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摄论。
真谛亲承。
侃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
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
毗自听之恐有遗逸。
侃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
毗皆合掌称善。
隋炀晋蕃昔镇扬越。
搜举名器入住日严。
以侃道洽江溽。
将欲英华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
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
匠益惰学亟动物心。
仁寿二年。
文帝感瑞。
广召名僧用增像化。
敕侃往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
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
初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
夜放光明红赤洞发。
举焰五丈广一丈许。
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
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
古老传云。
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
又放光明。
如前无异。
众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侃到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
一州之上不过永安。
既预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仓光之处。
果得石函。
恰同棺样。
不须缮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盘曲光色殊异。
遂令以表闻奏。
又造塔黎州。
还令侃往。
初至馆停。
闻空中天乐。
繁会聒耳。
道俗庆之。
又感异香互来充鼻。
掘地四尺获一古瓦。
铭云。
千秋万岁乐未央。
侃奉福弘业亟发徵祥。
抑是冥通。
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
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
侃仪止肃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诱弘悟繁焉。
晚移兴善讲导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东郊马头穴内。
侃学专摄论。
蹑足亲依。
披析幽旨涣然标诣。
解义释名见称清澈。
诸赴听者欣其指况。
有道抚法师者。
俊颖标首京城所贵。
本住总持。
宗师异解用通摄论。
及临侃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
且侃形相英伟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
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
必以侃为言首。
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医诊云。
须以猪肉用厌药势。
侃曰。
终须一谢。
岂得啖他。
因纵疾取终。
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
侃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
侃之为字。
人口为信。
又从川字。
言信的也。
因从之。
僧灵睿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7 【介绍】: 唐僧。益昌陈乡人,俗姓陈。幼于益州胜业寺出家。隋文帝开皇初,从高丽印公习三论,随入京师流听诸法。炀帝大业末,归蜀住法聚寺。唐高祖武德初,复从安州皓公研习大乘经。晚住绵州隆寂寺,颇有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其先颍川人。
陈氏后。
流寓于蜀之益昌。
家世事老子。
母尝过道观。
乞子归而夜梦。
坐松林下。
有七宝钵。
飞自树巅入口。
觉即娠。
因不喜荤腥味。
及生而或以进。
则母子俱头痛。
莫可疗。
于是遂悉屏去。
八岁随二亲。
诣道观。
道士令习诵步虚词。
面忽出血。
一日遇智胜法师于田间。
捉其衣曰。
奉佛吾愿也。
远追遂为沙弥于益州胜业寺。
尽夏能覆诵大品。
隋开皇初高丽印公。
开三论。
入京皆依以受业。
未几。
还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皓公居大建昌寺睿从之。
阅三年寺有异学。
忘其名。
每加害。
终弗得。
寻徙乡里之隆寂寺以避焉。
贞观元年。
檀越通州骞禅师尽形资给。
听众三百馀人。
请常弘演。
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夜。
三鼓大风起。
有声高畅若言曰。
灵睿法师。
来年十月。
当往生南海大国光明山西阿观世音菩萨所矣。
至期。
三日众见幡华满寺。
晚讲罢入房。
看读如常。
时或告以祥瑞事。
徐执卷出门立逝。
坚植不少倾仆。
舁致床上。
夜半复起。
跏趺坐如生。
春秋八十三。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灵睿。
姓陈。
本惟颖川。
流寓蜀部。
益昌之陈乡人也。
祖宗信于李氏。
其母以二月八日道观设斋。
因乞有子。
还家梦见在松林下坐有七宝钵于树颠飞来入口。
便觉有娠。
即不喜五辛诸味。
及其诞已设或食者母子头痛。
于是遂断。
八岁二亲将至道士所令诵步虚词。
便面孔血出遂不得诵。
还家入田。
遇见智胜法师。
便曰。
家门奉道。
自欲奉佛随师出家。
即将往益州胜业寺为沙弥。
一夏之中。
大品暗通。
开皇之始。
高丽印公入蜀讲三论。
又为印之弟子。
常业大乘。
后随入京流听诸法。
大业之末。
又返蜀部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皓公上蜀。
在大建昌寺讲开大乘。
睿止法延三年。
后还蜀本住。
常弘此部经二年许。
寺有异学。
成实朋流嫌此空论。
常破吾心将兴害意。
睿在房中北壁而止。
初夜还床栖遑不定。
身毛自竖。
移往南床坐。
至三更忽闻北壁外有物撞度达于卧处。
就而看之。
乃漆竹笴槊。
长二丈许。
向若在床身即穿度。
既害不果。
又以银挺雇贼入房。
睿坐案边觅终不获。
但有一领甲在常坐处。
睿知相害之为恶也。
即移贯还绵州益昌之隆寂寺。
身相黑短止。
长五尺。
言令所及通悟为先。
常讲大乘以为正业。
贞观元年。
通州骞禅师作檀越尽形供给。
三百听众。
至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夜。
睿梦有衣冠者来迎往西方去。
徒众钵中皆空无物。
至三十日。
寺钟大小七口。
铜磬十馀一时皆鸣。
至三更据绳床加坐而终。
睿自此后。
周流讲唱传化不绝。
至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四更大风忽起。
高声言曰。
灵睿法师来年十月。
往南海大国光明山西阿观世音菩萨所受生也。
至期十月三日。
合寺长幼道俗。
见幡华菩萨满寺而下。
晚讲入房看疏读经。
外有僧告。
幡花异香充寺及房。
睿闻捉经出看敛容立终。
坚持不倒。
扶卧房中。
三更忽起加坐如生刺吏以下躬手付香供养其尸。
道俗相送归东度山。
设大会八千人。
时年八十三矣。
然其洁清。
童稚过中不饮。
荤辛莫履。
具尽报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会稽剡人。性轻清,常诵《法华经》,颇爱文学,善书法。杨广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智果不从,乃被囚于江都。后广为太子,巡视扬、越。智果在狱上《太子东巡赋》,乃获释,召居东都慧日道场以终。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果,会稽剡人。住吴兴永欣寺,受书法于智永。入隋,住东都慧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会稽剡人。材美有志节。诵法华经。知大义。尤玩文笔。时人颇推重焉。字画逼右军。炀帝在晋邸。或以其书上。召令挥洒。果难之。叹曰。吾出家人。乃为王门役耶。诡以目昏辞之。王怒囚之江都。使守宝台经藏。及入正东宫。出巡江都。因上太子东巡颂。其序略曰。智果振衣出俗。慕义游梁。感昔日之提奖。喜今晨之嘉庆。遂下令释之。赐钱一万。金钟二。召入京师。居慧日寺。终东都。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智果。
会稽剡人。
率素轻清慈物在性。
常诵法华颇爱文笔。
经史固其本图。
摛目得其清致。
时弘唱读文学所欣。
俗以其书势逼右军。
用呈蕃晋王。
乃召令写书。
果曰。
吾出家人也。
复为他役。
都不可矣。
一负声教之寄。
二违发足之诫。
王逼吾身。
心不可逼。
乃云。
眼闇不能运笔。
王大怒。
长囚江都。
令守宝台经藏。
及入京储贰出巡杨越。
乃上太子东巡颂。
其序略云。
智果振衣出俗。
慕义游梁。
感昔日之提奖。
喜今辰之嘉庆。
遂下令释之。
赐钱一万金钟二枚。
召入慧日。
终于东都。
六十馀矣。
时慧日沙门智骞者。
江表人也。
偏洞字源精闲通俗。
晚以所学追入道场。
自秘书正字雠校著作。
言义不通皆咨决。
即为定其今古出其人世。
变体诂训明若面焉。
每曰。
余字学颇周。
而不识字者多矣。
无人通决。
以为恨耳。
造众经音及苍雅字苑。
宏叙周赡达者高之。
家藏一本以为珍璧。
晚事导述变革前纲。
既绝文褥颇程深器。
缀本两卷陈叙谋猷。
学者秘之。
故斯文殆绝。
京师沙门玄应者。
亦以字学之富。
皂素所推。
通造经音。
甚有科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