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觉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丹阳人,俗姓陶。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丹阳人。母齐中书阮韬女。文始在娠。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与汝子男。为麈尾。及生。骨气视他有异。年十五。师宝田寺沙门智成。受具之后。即依奉诚僧辩。学十诵。复归大明彖公下。通练诸部。梁大同七年。诏于光业寺。首开律藏。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时陈郡殷钧为檀越。听众二百。成规肃然。属梁季。祸难荐作。乃避地闽中。而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故讲译交会。而法门增气矣。屠沽变业。渔猎革心。内众资身之具。于是备焉。逮陈氏有国。徒侣益进。宣帝尝用兵淮淝。诏僧尼餫饟。以纾民力。文因谏曰。君子以礼义为国。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岂礼义哉。且启敌人觊觎之心。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宇文之废灭三宝。是自废灭也。祚促禄穷。行当见之。乃停罢前诏。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阅旬日辄造房访道。隋兴宪章颓弛。仍赖文以振励云。玺书为褒勉。前后州将皆尊仰。年德。脩敬罔怠。柱国武山公郭衍。每躬𢹂妻子。诣寺斋会。请敷畅。负笈来受。动盈千数。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终。于所住寺。寿九十一。窆寺之南山东垄。直辩律师墓。平生讲十诵。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金光遗教等。各有差。著律义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萨戒疏两卷。弟子得戒者。三千馀人。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昔文梦。钓海获二大鱼。心独异之。以询建初琼上人。琼曰斯吉兆也。后必有二龙。传公业者。志才解优美。太尉晋王礼敬之。待为家僧。仁寿间。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树碑。以表其墓。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文。
姓陶。
丹阳人。
母齐中书完韬女也。
怀文之始梦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尔后诞男与为麈尾。
及文生也卓异恒伦。
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
以为师傅。
既受具后专讲玄津。
以戒足分为五乘。
律检开成七众。
岂止通衢生死。
亦乃组辔道场。
义须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诚僧辩。
威德冠众解行高物。
传业之盛独步江表。
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
文初依辩学。
后归彖下。
十诵诸部罔弗通练。
以梁大同七年。
灵味凡官诸寺启敕。
请文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陈郡殷均为之檀越。
故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
属梁末祸难。
乃避地于闽下。
复光岭表。
时僧宗法准。
知名后进。
皆执卷请益。
又与真谛同止晋安。
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
边俗信心于斯风革。
酒家毁其柞器。
渔者焚其罟网。
僧尼什物于是备焉。
有陈驭宇江海廓清。
讲授门徒弥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准淝。
一战不功千金日丧。
转输运力遂倩众僧。
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
乃格词曰。
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
君子为国必在礼义。
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敌轻汉。
亦恐致罪尤深。
有敕许焉。
事即停寝。
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
理众摈罚咸符时要。
尚书令济阳江总。
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
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
法位宜升众望悦矣。
大隋革运别降纶言。
既屏僧司宪章律府。
大军之后荆棘攸生。
十滥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寻得无声深。
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
稊莠绝青田之秽矣。
前后州将。
甫及下车。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国武山公郭衍。
祇敬倍常。
躬携妻子到寺檀舍。
盛设法斋请敷律题。
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
听侣千馀罔不嗟服。
以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迁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东垄。
与辩律师墓相望。
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戒品圆净处断明白。
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
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
讲十诵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学门传贵以为口实。
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
学士分讲者。
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
惟道志法成。
双美竹箭拥徒建业。
文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
心甚异之。
及于东安寺讲。
麈尾才振两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询建初琼上。
乃曰。
斯告之先见。
必有二龙传公讲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优。
大尉晋王。
家僧礼待。
以仁寿之岁。
志为树碑内。
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华原人,俗姓张。七岁出家。北周毁佛时返俗。隋初投昙猛为师。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十三年,诏令巡方。属世乱,复返南阳。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京兆之华原。琳方幼时。外国道人。过其家。叹曰。此儿当隆佛法。不可处之尘埃中也。七岁从俗流出家。非其本志。遂去而从他师焉。周氏之祸久。汩没不能振。隋初。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于时法运复亨。琳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寻赴青齐。披讨律部。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乃旋邺都从炬法师。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既而匡众阐化。名声益起。偶至蒲晋。为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久之叹曰。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岂其理哉。学识材辨。秪以生慢也。宜求所以治之者。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俄而渐进大乘无得。离念唯识等观。入白鹿山绝粒者数矣。昏则登危巅高树。以坐其上。动经旬浃。后造泰岳。夜见火光。环照峰峦。即追求之。见数尼。共议唯识。忽然而隐。未几。入关中。遇昙迁禅师为开摄论。仁寿四年。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就以课业。大业三年。沙门还源。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久之至东都。齐王暕情深定理。每从咨决。鸿胪苏夔禀宗玄训。若高阳沙门道雄道体。赵郡之道献明则。成承善诱。造诣幽微。洪哲致问曰。怀道者多。所专何业。答曰。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曰。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答曰。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哲叹伏。十三年具表闻上。将西巡灵迹。属𡨥盗纵横。道途梗沮。仅达襄邓。义宁二年。诏住京之大总持寺。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造弘法寺迎居之。惟敷中论。或维摩起信而已。夜则燕寂。玄琬律师。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皆邀至第宅授戒。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并为弟子。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京辇虽沙弥净人。犹明律相。斯非其功欤。贞观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琳谓之曰。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以己之疾。悯彼之疾。因垂泪。盖念诸苦趣也。复诫门人曰。生死道长。各宜自拔。时春秋七十六矣。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再烧之愈觉明洁。檀那造木塔五丈。以表其德。琳于洛邑。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课试场屋文业。及好德犯国宪。因逃匿求度。以免罪。后事发觉。逮琳狱。上特原之。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其一人中悔。投林受戒。俄而受戒者。死而复苏曰。见阎王。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吾称以从琳受戒。不复知且引琳为證。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吾因获免罪。放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之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有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有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献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以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并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京。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承令则。
自馀法侣岁献奇伦。
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有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常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后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轨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故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裕语有琳近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727 【介绍】: 唐僧。南天竺国人,姓迦叶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声。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开元中住长寿寺。传卒年一百五十六岁。译有《佛境界》、《宝雨》、《大宝积》等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
事波罗奢外道出家。
学声明僧祛等论。
年逾耳顺。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
永淳二年。
高宗遣使迎其来。
天后尤加敬礼。
诏居东洛福先寺。
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
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译大宝积经于京兆崇福寺。
沙门思忠。
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
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
沙门达磨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
慧觉笔受。
沙门胜庄。
尘外。
无著。
怀迪。
證义。
沙门承礼。
云观。
神暕。
道本次文。
学士卢粲。
徐坚。
中书舍人苏瑨。
给侍中崔璩润文。
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
尚书郭元振。
中书令张说。
侍中魏知古。
监护。
睿宗景云初。
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
则佛四十九会所说也。
四月八日进上。
御序以冠之。
开元十二年。
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
寿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谥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丧事给内府物。
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
遣内侍杜怀信监护。
十二月一日。
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
起塔勒碑。
礼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菩提流志。
南天竺国人也。
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祛等论。
历数咒术阴阳谶纬靡不该通。
年逾耳顺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违。
悟释门之渊默。
隐居山谷积习头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
其后游历五天遍亲讲肆。
高宗大帝。
闻其远誉挹彼高风。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复加郑重。
令住东洛福先寺。
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
属孝和厌代睿宗登极。
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
翻度云毕。
御序冠诸。
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
总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
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
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
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
儒释二家构成全美。
宝积用贤既广。
流志运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译一切陀罗尼末句云莎嚩诃。
皆不窃考清浊。
遂使命章有异。
或云萨婆诃。
或云馺皤诃等。
九呼不伦。
楷定梵音悉无本旨。
此非梵僧传诵不的。
自是执笔之误。
故剋取莎(桑巴反)嚩(无可反)诃(呼个反)为正矣。
志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嘱诫弟子五日斋时。
令侍人散去。
右胁安卧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敕试鸿胪卿。
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
出内库物务令优赡。
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丧礼其太简乎。
或有国王酋长倾心致重者。
勿过舁之火葬。
若东夏僧用卤簿导丧身罕闻之矣。
呜呼道尊德贵。
不言而邀。
此不其盛欤。
释昙璀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吴郡顾氏。
稚岁入道。
淹通经论。
晚年事牛头山融大师。
衲衣空林。
多历寒暑。
时广陵觉禅师
建邺如法师。
皆名德宿匠。
杖锡来仪。
虚而往实而归。
其所至可量哉。
天后以玺书徵入朝且诏栖霞约法师敦劝。
璀固辞。
因葺宇于钟山之竹林。
以老焉。
天授三年二月六日卒。
先卒之七日。
已端然入于三昧矣。
春秋六十二。
既阇维。
敛遗骸建塔。
门弟子僧感僧頵刻石纪事。
以垂永久。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昙璀。俗姓顾氏。吴郡人也。肇国著姓其来弥光。丞相有佐命之勋。尚书有挺济之誉。衣冠鼎胄。太岳峻岱峰之高。令问徽猷。江汉为南国之纪。星象降精灵祇效祉。德备胎教香符梦徵。玄圭应上圣之祥。神宝蓄河汾之气。特受异准生而不凡。襁褓之日而童蒙来求。佩觿之时而忘身殉道。和敏而纯素。温恭而克明。神器夙昭清风渐扇。遂勉节出尘栖心物表。金经秘藏一日万言。不逾岁叙而大经淹通。遂于晚年缅怀宗匠。始事牛头山融大师。融醇懿瑰雄。东夏之达磨欤。梵幢宝柱大海津。梁目以上根。乃诲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致远多泥。子不务乎。璀默而审之。直辔独上餐甘露味饮蒲萄浆。犹金翅不食异类帝释无共鬼居。乃晦迹钟山断其漏习。养金刚定趣大能位。纳衣空林多历年所。时淮南导首广陵觉禅师。江左名德建业如法师。咸杖锡方来降心义体。握珠怀宝虚往实归。则天皇母临朝龚行佛事。高其道业周勤诏书。时栖霞约法师梵门之秀杰。躬以敦劝朝天抗诏。皇明恐未然也。璀曰。岐伯辞帝舜之师。干木谢文侯之命。玄畅以善论而抗宋主。惠远不下山而傲齐后。彼何人哉。由是遁北𭚖。踰东冈。考槃云冥。后止于竹林之隩。葺宇簋缶而告老焉。既而绍列圣之鸿徽。继前贤之能事。翼亮皇梵保宁天人。俄端然入定七日而灭。春秋六十二。是岁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翌日依天竺法火化遗骸。收灰建塔。士庶含酸悉皆号恸。门弟子僧感僧頵等。刻石纪事奉全师礼。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刺史汝南郡升。向风遐想悦而久之。褒德尚贤赞成厥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