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俞咨伯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8—1562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惟仁。正德十六年进士。授行人。嘉靖时历官礼科给事中,屡上疏论事,言词切直,往往不被纳。六年,锦衣百户王邦奇诬讦杨廷和、彭泽等,言上书力争。帝怒,亲审于午门,言备受酷刑,断一指,卒无挠词,狱亦以解。后累官湖广参议。
甬上耆旧诗·卷十一
先生字惟仁。
年十六为诸生,即开门授弟子经。
中进士,以行人使于代。
王故好学,闻先生名重,因从受易,且疏留,使授代诸生经。
其高弟后多为名臣。
先生甫复命而代乱,王出奔,上再使往安,代王得归国。
迁礼科给事中。
时议崇兴献,礼既定,复有进世室之说,即抗疏言:陛下考献帝而祀之观德殿,明亲亲也,不复跻于太庙以干正统,明尊尊也。
斯协诸义而协者也。
献帝虽有圣德,非若周文武之兴王创业也,而欲袭世室名,舛矣。
我太祖、太宗既正祀世室,而复参以献帝,可乎?
若以献帝为所自出之帝,是前无祖宗也。
以献帝为祢而宗之,是近无敬毅也。
诸所云云,俱为不经。
陛下前既罪医士刘惠之言,而今乃纳署丞何渊之言;前既俞礼卿、席书之议,而今乃咈书之后议,臣不知其何说也。
臣非不知陛下顺旨则喜,逆旨则怒,不逢喜而逢怒,岂臣之情?
但义有不可,即殒首阙下,臣必不敢奉诏。
未报。
凡三疏争之会。
廷臣亦多谏者,事得已。
他如谏张璁不可为兵部侍郎,谏璁、萼不可典两都乡试,谏杨一清不可召还内阁,因天变极陈六科失职,致用人行政颠倒。
已又独为杨公廷和讼冤曰:先帝晏驾时,江彬挟边军四万,图为不轨,内外汹汹。
元辅杨廷和不爱其死,用密谋诛之,顷刻间寻定大计,以伦序迎立陛下。
此社稷之勋,非止开国佐命者也。
即使有罪,尚当十世宥之。
今以奸人之言,既褫其爵矣,又逮其子若婿矣,乃又听百户王邦奇之诬,而尽逮其乡里,诬为蜀党。
圣明之朝,何意忽有此举。
臣谓若编修叶桂章辈唯有自愤无辜,非缢则刎耳。
至言费宏、石瑶之阴,私曾无左證,岂小人之言必可听,大臣之行必尽可疑耶?
唯陛下裁察,不以无藉暧昧之词,辱陷社稷重臣,为圣世大累。
书奏,上大怒,刑鞫于午门,至折指终不易词,谪判宿州。
以知溧阳,三迁至吏部郎,稍稍起矣,而忌者倾之。
再谪知彝陵州,三迁至湖广参议,又稍稍起矣,而忌者复倾之,竟落职归。
先生所在有治行,溧阳、夷陵皆为生立祠。
初在蜀,传恩诏至,有曰:唯议礼诸臣不赦。
先生题诗驿亭志感,读者洒泪。
次宿一驿,梦有客绿衣相迎曰:忠良亦来此耶?
次日询之,即编修叶公桂章,就逮自缢处。
盖先生前疏,所云其人必感愤自杀者也。
年七十五,卒于家,郡人称其居曰忠谏里。
所著集行世。
读先生疏草,忠愤之气塞于两间,而其诗宛秀明丽,几近子房之貌。
余既录诗十三首,复采其佳句,曰:月落明渔火,风轻稳钓舟。
曰:短竹生幽响,高松落午阴。
曰:沙寒稀荻雁,木落露松虬。
水涨鸥移渚,芹香燕猎泥。
曰:孤舟虚白日,双鬓落青丝。
并足传也。
维基
杨言,字惟仁,浙江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曾任给事中,以敢于直谏闻名。官至湖广参议。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举人,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杨维聪榜进士。授行人。嘉靖四年(1525年)擢礼科给事中。数日后即上书痛陈朝廷弊端,世宗以“无中生有”斥责之。同年,光禄署丞何渊请求扩建宗庙,祭祀世宗生父兴献王,杨言与诸臣抗争,不被采纳。杨言又上书指陈利害,言辞激烈。嘉靖六年(1527年),锦衣百户王邦奇借事诬陷杨廷和、彭泽、费宏等,将兴大狱。杨言再次抗疏,斥责王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惑圣听”,世宗大怒,将杨言收押,并在午门亲自审问。杨言备受刑讯,折断一指,却毫不屈服。世宗命下五府九卿继续审议。但兴大狱之事也不了了之。杨言被贬为宿州判官。迁溧阳知县,历南京吏部郎中。又因事谪守夷陵。累官湖广参议。《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