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伍员

相关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22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
伍子胥兄。
为棠邑大夫,时称棠君。
楚平王七年费无忌诬告其父伍奢与太子建叛,又使召二子。
尚往,与奢同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489 【介绍】: 春秋末楚国国君,熊氏,名珍。
平王子。
即位初,使令尹子常杀谗臣费无忌,以平众怒。
在位期间,吴屡败楚。
昭王十年,伍子胥率吴军破楚都郢,昭王出奔。
大夫申包胥求得秦援师,遂得归。
吴复攻楚,徙都于都。
二十七年,吴王夫差攻陈,楚往救,病死军中。
在位二十七年。
谥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陶朱公。春秋末楚国宛人,字少伯。越国大夫。与宛令文种为友,随种入越事越王允常。句践继立,用为谋臣。越为吴所败,文种守国,蠡乞成于吴,且随句践为臣仆于吴三年。既归,与文种戮力图强。句践十五年,破吴都。二十二年越围吴,三年而灭吴,擢上将军。蠡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共患而难与处安。相传易名鸱夷子皮赴齐,治产获千万,复散财以去。旋入宋,止于陶,自称陶朱公。经商成巨富,卒于陶。著《范蠡》,已佚。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蠡字少伯,宛之三户人。
与文种俱入越,越王句践以为上将军,平吴后亡去,不知所终。
《吕氏春秋。
悔过篇》:「箕子穷于商,范蠡流乎江。
」《离谓篇》:「范蠡子胥,以此流潭。
」本贾谊《新书。
耳痹篇》:「范蠡负石而蹈五湖。
」或云变姓名曰鸱夷子皮,浮海入齐,齐以为,成田常之难。
《墨子。
非儒》:「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
」《淮南子。
汜论训》:「齐简公专任大臣,故使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吕氏绝祀。
」又去之陶,自称陶朱公,卒于陶。
或云仙去,(见《列仙传》)
伯嚭 朝代:春秋末楚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473 【介绍】: 即太宰嚭。
春秋末楚国人,字子馀。
一作帛喜、白喜。
楚大夫伯州犁孙。
州犁被杀,出奔吴,得吴王阖闾信任。
与孙武、伍子胥率吴军攻入楚都郢,以功任太宰。
吴王夫差二年,败越于夫椒。
越使大夫文种贿嚭,说夫差许越和,又谗杀伍子胥
越灭吴,嚭为越王勾践所杀。
一说,降越为臣。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伯嚭亦作白喜,晋伯宗曾孙,楚伯州犁孙。以父郤宛为楚平王所杀奔吴,吴王阖庐以为大夫,进太宰。夫差嗣位,为太宰相国。越灭吴,复为太宰。(《左传》哀二十二年越灭吴,二十四年,公如越,季孙使因太宰嚭而纳赂焉。)或云越灭吴,以不忠,并妻子诛。(《越绝书》《吴越春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479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名胜。
楚平王孙,亦称王孙胜。
封于白,为大夫。
其父太子建被陷害,出走郑国被杀。
胜随伍子胥逃吴。
楚惠王二年召胜归楚为大夫,号白公。
惠王六年,白公欲报仇,请兵令尹子西攻郑,子西许之。
兵未发,晋攻郑,楚救郑,且与之盟,白公胜怒,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袭惠王,占楚都。
后为叶公子高战败,自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0 【介绍】: 北魏太原晋阳人。
东晋尚书仆射王愉孙。
愉合家为刘裕所杀,慧龙为僧彬所匿,得免。
后奔后秦主姚兴。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后秦灭,归北魏,授洛城镇将。
北魏太武帝即位,以其南人,免官。
久之,授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
太武帝时,大破宋将王玄谟于滑台,授龙骧将军,任荥阳太守。
在任十年,有善政。
后又败宋将到彦之、檀道济。
宋文帝惮之,行反间计,太武帝不信。
又遣人行刺,为慧龙所执,复释之。
官至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
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悴,尝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22 【介绍】: 西汉楚人。
或言子胥后裔。
有材能,武帝时为淮南中郎。
淮南王刘安招致英隽,被为冠首。
见刘安欲谋反,屡进谏。
王怒,逮其父母,迫为画策。
事发,诣吏自承与刘安谋反。
武帝拟赦之,张汤以为首谋而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 【介绍】: 东汉安定乌氏人,字叔敬。
梁松弟。
少习《孟氏易》。
坐兄事徙九真,历江、湖,济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作《悼骚赋》。
后诏听还本郡,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著书曰《七序》。
两女均为章帝贵人,小贵人生和帝。
建初中为窦后所陷,死狱中。
全后汉文·卷二十二
竦,字叔敬,松弟。坐松事徙九真,后听还本郡。章帝纳其女为贵人,生和帝。建初八年,为窦氏所陷,死狱中。永元九年,事白,追封褒亲侯,谥曰悯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2 【介绍】: 唐僧。越州山阴人,字昙允,俗姓张。初于越州云门寺出家。中宗景龙中受戒。玄宗开元初游长安,从师习律学,又依崇圣寺僧学唯识,从善无畏受菩萨戒。所诣皆臻妙境,名动京师,一时名儒,多从之游。开元二十六年归会稽,住开元寺,以传扬四分律学为己任,门人遍及南北。有《发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其先韩人也。自留侯良。为汉元辅。晋魏以降。衣冠相继。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扈跸扬都。子孙遂家。越一年十六。听茂亮法师。讲经论于云门寺。悬解异众。法师劝其母孟氏。放出家。亮即中宗皇帝菩萨戒师也。景龙中。以制恩薙染。年满。从丹阳玄昶律师受具。读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开元五年。游京师。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崇圣寺檀子法师。究唯识俱舍等论。安国寺印土沙门。受菩萨戒。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贞。于是内外周赡。儒释贯通。而闻望起矣。丞相燕国公张诜。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皆相与游宴。二十五年。仗锡东归。明年诏天下州郡。置开元寺。长史张楚。举一充寺主。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壮甚。南激钱唐大云寺。一偕其徒千许人。阐律其傍。每至潮激。则皆唱摩诃般若。辄止。五月之晦。一方夜坐。见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蒙垂法施。愿改波道矣。已而涨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道俗以为神。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教门颓弛。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镇浮。道宜张善。请起为僧统。而风俗淳美如旧。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迁化干寺之律院。寿八十。腊六十一。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窆于秦望山。祔先和尚之茔也。先是一入关。谒明达法师。师目之曰。汝人中师子也。遵善寺尼慈和者。有灵异。言辄验。歌曰。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先达所标拟如此。其开四分律。前后三十五过。删补钞二十馀过。江淮释子。从得戒法者十万计。以故衣缞执绋。号哭满山。既葬。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而徐公浩撰文。以垂休美。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昙一。
姓张氏。
盖韩人也。
其先轩辕。
赋姓至良佐汉侯于留。
魏晋已还衣冠继代。
僧祖恒隋太常卿。
扈跸扬都遂家于越。
恒生孝廉翼。
翼生处士蒇。
蒇生一。
令闻江南。
今四叶矣。
一宿植净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长而聪明。
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
终日不违。
十六听云门寺茂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
法师异之。
谓其母孟氏曰。
此佛子也。
可令削发当与授记。
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
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
景龙中承恩出家。
隶在僧录。
年满受具于丹阳玄昶律师。
学通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既而钻木见烟窥墙睹奥。
开元五年西游长安。
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于是莲华不染之义。
甘露甚深之旨。
一传慧炬了作梵雄。
远近瞻仰如宗师矣。
然刃有馀地时兼外学。
常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论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
遂渔猎百氏囊括六籍。
增广闻见。
自是儒家调御人天皆因佛事。
公卿向慕京师籍甚。
时丞相燕国公张说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
皆以同声并为师友。
虽支许之会虚嘉宗雷之集庐岳。
未云多也。
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师梵僧佛陀耶舍传诵中华。
与罗什法师共为翻译。
今之讲授自此员来魏法聪律师始为演说聪授道覆。
覆授光。
洎隋朝相部励律师作疏十卷。
西京崇福寺满意律师盛传此疏。
付授亮律师。
其所传授一一依励律师疏。
及唐初终南宣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
自著发正义记十卷。
明两宗之舛驳发五部之钤键。
后学开悟夜行得烛。
前疑泮释阳和解冰。
佛日昭晰而再中。
法栋峥嵘以高峙。
发正记中斥破南山。
持犯中可见也。
二十五年仗锡东归。
明年诏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举为寺主。
因而居焉。
一声振京华道高吴会。
布大慈以摄众修万行以表仪。
顺风问道者毂击肩摩。
函丈请益者波委云萃。
虚受之量随而演说。
故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
删补钞二十馀遍焉。
江淮释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坛即不为得法。
从持僧律。
盖度人十万计矣。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
缁徒慢法罕率经教国相王公出镇于越。
以一德名素高请为僧统。
一变清净大阐熏修。
浃旬之间回邪入正。
善诱潜化皆此类焉。
始者一入关谒明达法师。
目之曰。
汝人中师子也。
又遇遵善寺尼慈和。
歌曰。
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
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南激钱塘。
大云伽蓝当兹湍𣵡。
因请一讲律。
学徒千人。
咸发大愿每上念摩诃般若。
乃止涛激以福伍胥龙王。
用兹庄严祈于卫护。
五月晦夜惚恍之间。
见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即改波流。
未逾九十日涨沙五十里。
道俗惊叹得未曾有。
一蔚为法主大扬教迹。
发明前佛之付嘱。
保證后佛之护念。
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
一音演法谛听者闻所不闻。
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灵与法作程间世而生。
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
寺中洪钟一所作也。
远徵凫氏近法雷门。
生存累年匠其规制。
殁后三日成于镕造。
声应百里扛乎万钧。
蒲牢叫而地震。
师子吼而山嶪警悟聋俗导引迷方。
胡可言也。
法谢形离薪尽火灭。
以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于寺之律院。
报龄八十。
僧腊六十一。
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迁座于秦望山。
从先和尚之茔也。
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励。
既不衰惫初无疾苦。
忽谓侍者曰。
吾将扫礼坟塔归骨于此。
数日之后奄然而终。
江淮之南河洛之表。
衣缞制服执绋送丧。
号哭满山幡华蔽野。
比夫剧孟之母送车千乘孔丘之墓栽树万株。
可同年哉。
门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台州国清寺湛然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
早发童蒙咸承训诱。
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
八万门人望栴檀而不及。
时会稽徐公浩素敦乡里之旧。
为碑颂德焉。
大历十一年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
欲造丈六金像。
闻湘川铜溪伍子胥庙。
多铜器。
而庙神威灵。
莫敢犯。
亮造焉。
两大镬皆容百斛。
有蛇长丈馀。
遮护之。
亮祝数十言。
俄隐不见。
有神出曰。
愿施以营福。
亮从刺史张劭。
借人力船具。
运所获。
惟馀一唾壶在。
或曰此神之尤爱者。
像成置于彭城寺。
文帝为造金薄圆光。
太始中。
明帝移置湘宫寺。
今尚存焉。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亮。
未详何许人。
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闻湘州伍子胥庙多有铜器。
亮告刺史张劭借健人一百大船十只。
劭曰。
庙既灵验犯者必死。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亮曰。
若果福德则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当之。
劭即给人船。
三日至庙。
庙前有两镬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
长十馀丈。
出遮行路。
亮乃执锡咒之。
蛇即隐去。
俄见一人秉笏出云。
闻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
今特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庙铜。
既多十取一。
而舫已满。
及归遇风水甚利。
群蛮报追不及矣。
还都铸像既成。
唯焰光未备。
文帝为造金薄圆光。
安置彭城寺。
至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焉。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僧亮。
未知何人。
少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用铜不少。
非细乞能办。
闻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多有铜器。
而庙甚威严无人敢近。
亮闻而造焉。
告刺史张邵借健人百头大船十艘。
邵曰。
庙既灵验犯者必毙。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亮曰。
若果福德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当之。
邵即给人船。
三日三夜行至庙所。
亮与手力一时俱进。
未至庙屋二十许步。
有两铜镬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长十馀丈出遮行路。
亮乃正仪执锡。
咒愿数十言。
蛇忽然而隐。
俄见一人秉竹笏而出。
云闻法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
今特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
庙铜既多十不取一。
而舫已满。
唯神床头有一唾壶。
中有一蝘蜓长二尺许。
乍出乍入。
议者咸云。
神最爱此物。
亮遂不取。
于是而去。
遇风水甚利。
比群蛮报追逐不复能及。
还都铸像既成。
唯焰光未备。
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
至宋太始中。
明帝移像湘宫寺。
今犹在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少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用铜不少。
非细乞能办。
闻湘州界铜溪。
伍子胥庙。
多有铜器。
而庙甚威严。
无人敢近。
亮闻而造焉。
告刺史张劭。
借健人百头。
大船十艘。
劭曰庙既灵验。
犯者必毙。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亮曰若果福德。
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
躬自当之。
劭即给人船。
三日三夕。
行至庙所。
亮与手力。
一时俱进。
去庙屋二十许步。
有两铜镬。
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
长十馀丈。
出遮行路。
亮乃正仪执锡。
咒愿数十言。
蛇忽然而隐。
俄见一人。
秉竹笏而出云。
闻法师道业非凡。
营福事重。
今特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
庙铜既多。
十未取一。
而舫已满。
惟神床头有一唾壶。
中有一蝘蜓。
长二尺许。
乍出乍入。
亮不取而去。
遇风利。
群蛮追不能及。
还都铸像既成。
惟燄光未备。
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
安置彭城寺。
至宋太始中。
明帝移像湘宫寺。
共 2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