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陶弘景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63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赉尔十事,事准前史。
对扬嘉策,循言求理。
无或骄惰,以骞斯旨。
援笔甲怀,敢告处士。
按:(附考陆逸冲字敬游海盐人陶隐居弟子齐永明中随隐居于茅山西岭立华阳馆皆逸冲之力隐居嘉其勤勚名为栖静处士作十赉文策之按许长史碑阴载上清弟子第一人乃华阳前馆主吴郡海盐陆逸冲也)
瘗鹤铭 南梁 · 陶弘景
四言诗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邪,奚夺我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我□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浮丘著经。
余欲无言,尔也何明。
雷门去鼓,华表留形。
义唯仿佛,事亦微冥。
尔将何之,解化□□。
西竹法里,厥土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
左取曹国,右割□□。
山阴爽垲,势掩华亭。
爰集真侣,瘗尔作铭(碑拓本,又汪土鋐瘗鹤铭《改》。案碑题华阳真逸撰,黄长睿《东观馀论》董𠧴《广川书跋》以为陶隐居,胡仔《渔隐丛话》引《西清吾话》云《道藏》《陶隐居外传》号华阳真逸。)
淼漫八海,汯汨九河。
中天起浪,分地漫波。
东卷长桑日窟,西斡龙筑月阿。
乃者潼关不壅,石门己开。
导江出汉,浮济达淮。
漳渠水府,包山洞台。
娥英之所游往,琴冯是焉去来。
或穷发送鹏,咸池浴日。
随云濯金浆之汧,追霞采建木之实。
弄珠于渊客之庭,卷绡乎鲛人之室。
此真亶矣。
至于碧岩无雾,绿水不风。
飞轩纼凤,游𨐆驾鸿。
上朝紫殿,还觐青宫。
进麾八老,顾扐四童。
拊洞阴之磬,张玄圃之璈酎丹穴之酌,荐麟洲之肴。
安期奉枣,王母送桃。
锦旌丽日,羽衣拂霄。
又其英矣。
及秋水方至,层涛架山。
各巡封隩,来赍王言。
选奇于河侯之府,出宝于骊龙之川。
夜光烛月,洪贝充辕。
亦其环矣。
若夫层城瑶馆,缙云琼阁,黄帝所以觞百神也。
涂山石帐,天石翠幕,夏禹所以集群臣也。
岷嶓交错,上贯井络,穷汉硱磳,横带玉绳。
浸汤泉于桂渚,涌沸壑于金陵。
崩沙转石,惊湍走沫。
绝壁飞流,万丈悬濑。
奔激芒砀之闲,驰骛壶口之外。
逮乎璇纲运极,九六数翻。
用谋西汉,受事龙门。
小周姒后,初会妫前。
平阴钜鹿,再化为渊。
清河渤海,三成桑田。
抚二仪以恻怆,眺万兆以流连。
佥自安于蝣晷,编无羡于鹄年。
皆松下之一物,又奚足以语仙。
嗟乎!
循有生之造物,固莫灵于在人。
宁不踵武于象帝,入妙门而自宾。
苟沦形而无晓,与蝼蚁而为尘。
亦有先觉之秀。
独往之英,窥若士于蒙縠,求吕梁于石城。
从务光于底柱,索龙威于洞庭。
迎九玄于金阙,谒三素于玉清。
更天地而弥固,终逍遥以长生(《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艺文类聚》七十八。)
长相思。久别离。
所思何在若天垂。郁陶相望不得知。
玉阶月夕映。罗帏风夜吹。
长思不能寝。坐望天河移
⑴ ○玉台新咏九。《类聚》四十二。文苑英华二百二。《乐府诗集》六十九。《诗纪》七十九。
周氏冥通记曰:玄人周子良。字元苏。茅山陶隐居之弟子也。天监十四年乙未六月十二日。有五人来。乃三更中。上者嵩高真人冯先生。第二即萧闲仙卿张君。第三即中岳仙人洪先生。第四乃保命府丞乐士。第五则华阳之夫司农玉童。丞曰:今者既曲纾真降。愿各为其述一文。真人曰:卿是其明证。可前作答。曰:敢不闻旨。乃令子良襞纸染笔。口授。诗毕。同辟别。徘徊户内而灭。
华景辉琼林,清风散紫霄。
仰携高真士,凌空驭绿轺。
放彼朱霞馆,造此尘中僚。
有缘自然会,不待心翘翘(○周氏冥通记。《诗纪外集》三。)
华阳隐居真迹帖曰:元帝在藩。送碑入山。今犹在朱阳馆东。又有南平王萧伟所造清远之馆。即弘景弟子桓清远所居。其桓师名法闿。初入山作《诗》曰:
寒谷夜将晨,置赏复寻真。
方坛垂密叶,澈水渡朱鳞
杏林虽伏兽,芝田讵俟人。
丹成方转石,炉变欲销银。
当知胜地远,于此绝嚣尘
⑴ ○茅山志二十一。金薤记。《诗纪》九十四。
引用典故:陶隐居
天官苍生望,出入承明庐。
肃肃领旧藩,皇皇降玺书。
茂宰多感激,良将复吹嘘。
永怀一言合,谁谓千里疏。
对酒忽命驾,兹情何起予。
炎天昼如火,极目无行车。
长路出雷泽,浮云归孟诸。
魏郡十万家,歌钟喧里闾。
传道贤君至,闭关常晏如。
君将挹高论,定是问樵渔。
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国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茅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之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为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与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夏。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松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一见西山云,使人情意远。
凭高发咏何超遥,道妙如君(一作有如)(一作君)舒卷。
萦空叠景多丽容,众峰峰上自为峰。
洁白不繇阴雨积,高明肯共杂烟重。
万物有形皆有著,白云有形无(一作难)系缚。
黄金被烁玉亦瑕,一片飘然污不著。
或逢天上或人间,人自营营云自闲。
忽尔飞来暂为侣,忽然飞去莫能攀。
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
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
阊阖天门宜曙看,为(一作华)缨作盖拥千官。
从龙合沓临清暑(殿名),就日逶迤绕露寒(宫名)
谁怜西山云,亭亭处幽绝。
坐石长看非我羁,手中欲揽(一作搅)待君说。
贞白先生那得知,只(一作解)向空山(一作山中)自怡悦。
引用典故:花源
闻说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月(一作日)不逢人。
烟霞洞里无鸡犬,风雨林间(一作中)有鬼神。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醉卧白云闲入(一作作)梦,不知何物是吾身。
共 63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