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生卒】:1381—1453 【介绍】: 明江西吉水人,字恂如,号双崖。永乐二年进士。次年,预读书文渊阁之选。与修《永乐大典》,历刑部主事、员外郎。宣德五年,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江南尤甚,思得才力重臣前往整理,以杨荣荐,迁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在任二十二年,常屏去驺从,巡行村落,问民疾苦。理欠赋,改税法,屡请减免江南重赋。与苏州知府况钟反复计算,将苏州一府赋自二百七十七万石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官至工部尚书,仍巡抚。有《双崖集》。卒谥文襄。
字恂如,吉水人。宣德时巡抚浙直。明诗纪事·乙签·卷九
忱字恂如,庐陵人。永乐甲申进士,选庶吉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改越府右长史,擢工邵侍郎,巡抚江南,迁户部尚书,改工部。卒谥文襄。有《双崖诗集》六卷。 (田按:甲申庶吉士进学文渊阁者二十八人,恂如自陈年少,得与其选,莅吴有惠政,吴人思之不衰。笃于交谊,解大绅系狱,交知绝迹,薪米之奉独出恂如,大绅赠诗有「当时霜雪被满野,惟见青青松树枝」之句。)维基
周忱(1380年—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县(今江西吉水)人。周忱为永乐二年进士出身,授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升刑部主事、员外郎。洪熙元年,迁越府长史,以善理财知名。宣德五年,江南田赋问题严重,杨荣荐举出任工部侍郎,巡抚江南,创立平米法,总督税粮、漕运、营造等,官至工部尚书。谥文襄。永乐、洪熙、宣德年间永乐二年(1404年),周忱中进士甲申科二甲第十名,选庶吉士,入翰林。次年,明成祖朱棣选其中二十八人入文渊阁学习。周忱自陈年幼愿意入学,朱棣嘉奖其志而批准。之后晋升为刑部主事,再升员外郎。周忱虽有经世之才,但在工部郎署中长达二十年,无人赏识,只有夏元吉认为其有奇才。洪熙元年(1425年),其升为越王府长史。宣德年初,有举荐其担任郡守,而被夏元吉视为屈才。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认为地方财政非常混乱,其中以江南为首。光苏州就累积拖欠赋税多达八百万石,于是考虑派遣得力官员去治理。于是大学士杨荣举荐,升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理税粮。周忱到任后,即召集父老乡亲询问拖欠赋税原因。民间均说豪强不愿自己缴纳,却徵用佃农财粮,百姓因贫逃亡,于是税额更缺。周忱因此创建“平米法”,规定各府的官田、民田科均不变,田主无论大小,一律缴纳耗米,并在其基础上调整数额,多减少补。百姓因此大为方便。此外,周忱发现诸县收粮并无专门机构,认为其是迟交粮额的原因。于是命各县设置囤官,负责徵粮。当初,朱元璋起兵征讨张士诚后,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此后并铲除当地豪强,没收其田产而称为“官田”。按照其家租籍徵收税费,于是苏州府比其他各府都重,田租共有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租税即有二百六十二万石,百姓无法承担。于是,明宣宗下诏减少“官田”田租,周忱与苏州知府况钟计算后上报请减至七十二万石。宣德七年,江南丰收,宣宗诏令诸府县以官钞卖筹备振贷,苏州于是得米二十九万石。当时,公侯禄米、军官月俸都来自南京户部,而苏州、松州百姓转输到南京,每石均加费用六斗。周忱于是奏令各府支给,与船价米一斗,其馀的五斗,通计米一共为四十万石有奇,以官钞所购,于是得米七十万余石,遂置仓贮存,称为“济农”。当时凡是在运输中有遗失部份,官方军借给与民,待秋收后再归还。而修圩、筑岸、开河、浚湖等而支出的口粮,则不用偿还官方。耕者请求借贷,必派官员进行检验其人丁与田亩后再给,于是在秋收时与粮并赋,凶年时再行赈灾。有奸顽不偿的人,以后不与贷给。之后,这些均为定制,为宣宗嘉奖。直至他离任前,江南各大郡县,孩童不知何为饥荒,而两税未曾缺欠,此均为周忱功劳。当时漕运时,军民各承担一半。百姓在运输中,因为耗损巨大,往返耗时长,甚至耽误农时。周忱于是与平江伯陈瑄提议,民间运输到淮安或瓜洲时,兑与卫所转运;河南于大名府小滩兑与遮洋总海运;山东则于济宁兑与军运,军运费用由百姓承当。因此漕运节省大量费用。民间运往两京的粮草费用巨大。周忱于是请每束折银三分,南京则即地买纳。顺天府的百官月俸,均以持俸帖赴南京领取。米价低时,俸贴七八石,仅易银一两。他于是请重新检查官田、极贫下户的两税,并折纳金花银,使每两当米四石,于是解除京城兑俸,民间耗资甚少,而官俸却能保持常足。此外,周忱还对嘉定、昆山诸县的每年纳布价格的兑换、管理进行调整。
人物简介
【生卒】:?—1619 【介绍】: 明保安卫人,字士瓒。善诗赋,晓天文、兵法。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数上书当路言辽东事,不见用。后以知兵,奉命督饷辽东。旋擢开原兵备佥事。杨镐四路出兵攻后金,宗颜监马林军,出三岔口。清兵至,力战而死。维基
潘宗颜(1582年—1619年4月15日),字士瓒,号怀鲁,明朝保安卫(今河北张家口)人。潘宗颜年少起便通晓诗词、天文、兵法等。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任户部郎中,后任山东按察使佥事。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卫首领努尔哈赤叛明朝称汗建立后金。潘宗颜见辽东边备松懈,于是数次上书陈述辽东边备不足之处,朝廷却无接纳。只派他到辽东督办军饷,任监军,后升为开原兵备佥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并且集结全国军队讨伐后金。潘宗颜向杨镐进谏北路军主将马林平庸,建议改换别人。可惜杨镐没有采纳,只派潘宗颜以参将身份协助马林。北路军出三岔儿堡,到稗子峪立营。夜间传来西路军杜松战败。马林下令北路军停止前进,驻尚间崖,依山结阵,命令潘宗颜和原西路军辎重营龚念遂等各率万人分屯裴芬山和斡珲鄂谟,成掎角之势。三月一日,后金贝勒代善率兵首先攻破龚念遂部,龚念遂部全军覆没战死沙场。随后努尔哈赤进攻尚间崖,大败马林,夺占尚间崖。接着后金军集中兵力,攻打驻守裴芬山的潘宗颜。三月二日,后金兵一面强攻、三面包围飞芬山,宗颜立刻指挥火铳、大炮抵挡,并且「奋呼冲击,胆气弥厉。」后金攻势猛烈,明军寡不敌众,宗颜中箭身死,其死时「骨糜肢烂,惨不忍睹」。同时与游击窦永澄、守备江万春、赞理通判董尔砺等皆战死。努尔哈赤趁机攻占裴芬山,明朝北路军全军覆没。明朝追赠光禄卿、大理寺卿,谥节悯,于保安卫立祠祭祀。
人物简介
维基澄原,字嗣端,号芝房,平湖人,天启乙丑进士,授工部主事。崇祯初,魏珰犹视事东厂,澄原首劾之,并崔呈秀等罪状,请毁生祠以充兵饷,于是廷臣纷纷弹射矣。后迁大理寺副,疏参罪督袁崇焕,有旨嘉其敢言,令中使捧函至邸舍,御书发,陆澄原回奏,以小臣而蒙委信,前此未有也。升职方员外。当此之时,人意其必大用。无何久淹郎署,终以罢归。奇杰之气,亦遂用于山水文酒间,自号隐放主人。往往与酒侠谈伧,歌童舞妓为飞红捲白之会,间以嬉笑嘲谑,俊语纷集,或兴至疾书,衮衮数百言,摇笔立就。性好饮,自负酒龙,鸡鸣烛跋,四座偃卧,而澄原如未沾宿醒者。尝自言:少游于酒人,一往三十馀,乃以选人侣于众人,复以言迕要人,世目为愚人,或曰痴人。洎乎拂袖一归,乃复还我不坏之酒人矣。故其为诗,多秀逸尖新,雕香刻翠,有佻宕自喜之槩焉。所著杂集数种行世。澄原厌薄门户,中立敢言,首攻崔、魏,亦不附东林。其疏曰:有市恩修怨、举劾失平者,虽东林亦谓之小人,不得以杨、左为护身之符。有特立独行恪共厥职者,虽不东林,不失为君子,不得以崔、魏为陷人之阱。又曰:臣宁寡援孤立为硁硁之小人,决不依草附木,为疑似之君子。嗟乎!明之亡也,祸胎于阉寺,膏肓于门户。崇祯时,天下事巳大坏,而门户益坚,得一中立之澄原,犹恐不胜任,而弃之如遗也,何哉?
陆澄原(1591年—?),字嗣端,号芝房,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刑部主事陆锡恩之子,年十九举于乡,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授工部主事。崇祯初即位,魏忠贤犹柄国政,廷臣皆呼为厂臣,澄原首斥其名而劾之,降旨薄责。于是群臣窥知上意,纷纷上疏弹劾,魏遂伏诛。转员外郎,督盔甲厂。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入寇,京师戒严,檄催火器如炽,所督厂工仅数十人,日造火药二千斤,兼造兼运,身不解带者五十余日,造火绳,用楮代布,失内珰意,奉严旨斥责。然是时以箭帘不称,工部四司俱逮毙杖者二人,澄原仅降级调用。寻补顺天府照磨,迁大理寺寺副,疏参罪督袁崇焕,帝嘉其敢言,特遣中使奉函直至其邸舍,函面御书「发陆澄原」四字,中批「据实回奏,不许发抄」,以小臣而承委信,前此未有也。寻迁兵部职方员外,提调武闱,车射不及格,主考、监试俱下狱,澄原闲住罢归。六年甲戌(1633年),忌者中以考功法落职。放艇湖山,自号隐放主人,寄怀诗奕者数年而卒。澄原厌薄门户,中立敢言,首攻崔(呈秀)、魏(忠贤),亦不附东林,疏请申敕廷臣,各消成见。
人物简介
【生卒】:1735—1799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字乾九,一字云卿,号春雨。乾隆三十六年副贡生。以教授生徒为业。善花卉,尝以杨梅紫液画牡丹,用草汁作叶。精篆刻。工诗词,隐然为嘉兴诗坛领袖。有《春雨楼诗》、《桃花亭词》、《西斋过眼录》。
人物简介
陶村诗稿·林序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余生也晚,不获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陈伯康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此不独伯康先生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韩昌黎答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之。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陶村诗稿·陈肇兴先生略传
陈肇兴先生,字伯康,彰化人。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署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廖春波先生长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主躬莅讲席。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迨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军。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兰、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于是相谋刊此「陶村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陶村诗稿·杨记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陈肇兴先生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详为说明:『此卷乃台湾诗学之结晶,现存殆无完本;卷中虽有蛀失,当为补记』。至十年,阅毕;告曰:『好自珍藏』!余以是更加爱惜。屡思翻版,踌躇莫进。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乡中父老之怂恿,乃决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台湾地方文学之一助,亦可以谢故吴德功先生指导后学之劳也。爰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秋,杨珠浦记于南屯爱仁医院。陶村诗稿·题词
一 一卷新诗百感生,经年避寇赋长征;壮怀不作偷安计,又向桃源起义兵。 二 数载书生戎马间,杜陵史笔纪瀛寰;采风若选「东征集」,咄咄吟中见一斑。 三 浣花溪畔少陵祠,绝代诗才赋乱离;谁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继和「北征」诗。 荆楚陈懋烈芍亭顿首拜题。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