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贵庄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四
胡友梅,字雪村,庐陵人。
同治庚午举人,官乐平教谕。
有《听雪轩诗钞》。

人物简介

维基
杨际会(1554年—?
),字士遇,广西梧州府容县人,民籍。
广西乡试第四十一名,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会试第八十七名,登二甲第十九名进士。
知六安州,寻以兄杨际熙巡按上江,循例调颖州。
巨豪武断。
际会置之法,郡人称快。
晋户部郎,出守饶州。
乐平饥民啸聚煽乱,单车谕散其党,亟发赈之。
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升迁福建副使、分巡兴泉道,转湖广布政司参政,卒于官,祀名宦。
孙仁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9 【介绍】: 明江西新淦人,字伟德。
成化五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常州知府,治甚严,豪强敛戢。
中官王敬南下采办珍玩、药物,所至骚然,仁不为徇,遂被诬下狱。
败,获释。
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
维基
孙仁(1429年—1499年),字伟德,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民籍。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江西乡试第十名举人,五年(1469年)己丑科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十四年(1478年)任常州府知府,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升浙江右参政,弘治元年(1488年)十月升陕西右布政使,四年三月升河南左布政使,七年七月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九年六月因病请求致仕,十二年五月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4—1800 【介绍】: 清湖北安陆人,字庚耦。
乾隆十五年举人。
历任通海知县、成都府同知、署乐平府知府,谙习军需。
喜顾炎武之学,深于宋、元经说,有《十经摄提》、《易识五翼义阶》等。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
余庆长,字元亭,安陆人。乾隆庚午举人,官成都同知。有《壬癸诗稿》、《大树山房稿》。
曹鸣远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曹鸣远(?
—17世纪),字文季,号篁峙,徽州府婺源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十五年(1643年),曹鸣远举应天乡试,次年(1644年)联捷进士,授江西临川县知县。
方上任,甲申变作,大盗刘明八乘机连同黄峒、长丰盗贼作乱,推行保甲都纲法,设定方略擒杀盗贼首领平乱。
其时福建流寇攻陷光泽、逼近建昌,益王朱慈𤆃告急,副将郭云凤支援后嫌弃赏赐微薄兵变,沿途劫杀进攻,抚州连日无法突围;他监督人民坚守,并向知府请求单人前往郭营,开解对方而解围。
临川是福建浙江要冲,人民苦于供应马役,曹鸣远条议官养法改善民弊;隆武年间升为职方主事、兵科给事中。
其后他和汪志稷在乐平起兵,被清朝将领抓获后获释,在广信山中得南明朝廷擢任佥都御史,不久改号寄庵,出家为僧,时人将他比为陶渊明。
阎鹤升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阎鹤升,河南林州人,同进士出身。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清廷首开会试,阎鹤升中式,殿试位列三甲第二百九十二名。
四年(1647年),授山西太原府乐平县知县,任内增修乐平西门外护井小城、重修毁塌的东城。
十年(1653年),擢调户部主事。
后历任通州中南仓监督。
朱淳甫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济阴人。
居曹之乐平坊,世业丹青,山水、人物、树石俱精,写梅竹亦有佳致。
盛际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0—1729 【介绍】: 清江西武宁人,字成十。
以选贡入太学。
乐平教谕,迁吉安府教授。
治经,尤深于《春秋》。
为文奇肆,偶以示人,人不能读。
有《春秋心传》、《清厓集》、《诗薮》。

人物简介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四·行状
先生讳方善。
字子继。
柳氏初贯文化。
高丽名臣讳车达。
其鼻祖也。
奕世圭簪。
谱不绝书。
九世而至领议政讳成涧。
赐封瑞宁。
子孙遂为瑞宁人。
高祖讳成桂。
官至太常卿。
曾祖讳淑。
艺文馆大提学瑞宁君谥文僖公。
自号思庵。
有文章节行。
后人立祠瑞山以祀之。
祖讳厚。
文科观察使。
考讳沂。
亦登第策勋。
为瑞宁府院君。
妣韩山郡夫人李氏。
牧隐先生孙女也。
洪武戊辰夏。
先生生于松都之坊第。
幼有特质。
稍长嗜读书。
日诵千言。
十二岁。
随长老选胜于冠山之灵通寺。
遇题放墨。
神思泉涌。
往往有惊人语。
见者目之为神童。
时卞春亭季良以文章耆造。
负世重望。
权文忠公近退居阳村。
大开明理之门。
先生欣然负笈而往。
讲问经旨。
授受论量之际。
多有开发处。
二公倾心奖与。
不以后生遇之。
一时英俊。
亦自以为不及也。
献陵乙酉。
中国子司马选。
始游泮宫。
自此声闻益蔼蔚。
己丑。
罹文网。
编管于西原。
先生怡然上途。
不以祸福动一发。
人有来唁者。
但曰命也。
惟杜门看书。
若将终身。
明年。
移配永阳。
永之西山。
素称佳绝处。
先生就其下松谷。
筑室数楹以居之。
扁其楣曰泰斋。
日吟哦自适。
悠然有閒泰意思。
病遐堧文教未振。
聚邑中子弟而训之。
随才设科。
娓娓不倦。
四方闻风坌集。
户外屦常满矣。
先生曾与李西坡安柔相善。
至是。
李老亦以论事谪押梁。
同郡名流又有曹学士尚治,李迂斋就,郑尚书举,崔谏议元道,尹侍郎统。
互相推先。
激昂风猷。
盖岭海之间不落莫也。
乙未。
宥还原州。
俄为修郤者所龁。
更寻前路。
庄宪王丁未。
特原之。
放归田里。
在谴凡十有九年。
流离羁危。
备常无限辛辣。
而随遇而安。
无几微见于色辞。
既归亦无纤毫喜。
人以谓稽古力也。
法泉旧墅。
在鸣凤山麓。
又有招提可幽静可游。
先生讲学之暇。
时携冠童六七。
访寺吟诗。
超然若浴沂者气像。
于进取名利事。
泊如也。
朝廷以幽逸荐为主簿。
先生自废不肯起。
庄宪王敬重之。
命集贤殿学士等往复质问。
待以师礼。
盖致礼貌于畎亩。
唐虞以下所未有也。
士林荣之。
望若星斗焉。
上益知先生有经济才将大用。
不幸罹风疾。
以正统癸亥春卒。
春秋才五十六。
娶铁城君李原女。
生二男。
长允庚。
进士。
是生秀宗。
司直。
是生世蕃。
是生汉文。
奉常寺。
奉事是生梦瑞。
是生根晦。
有孝行。
乡人愿表门闾。
是生垷。
是生二子。
振泰挺泰。
振泰有三子。
长种德。
武科。
亦有三子。
曰瀹曰湜曰浡。
仲种学生七男。
皆夭。
只馀二。
季种仁有三子。
曰澳曰濈曰涉。
挺泰以种学为后。
次子允谦。
卒官大司谏。
是生惠仝。
登乙未文科。
官辅德。
瀹有子琼枝。
从我游。
年少喜文雅。
是将世其家者乎。
先生天姿英敏。
志器不凡。
早服家庭之训。
又多师友之益。
其文章皆本之经教。
典雅有体。
不尚诸家险僻语。
为诗尤冲澹高古。
清而不苦。
温而不迫。
优入唐宋阃域。
非得之性情之正。
风雅之法。
能乎。
本朝继胜国衰乱之末。
文治未遑。
词学久废。
至英庙戊午。
始设进士科。
中场用词赋。
自是诗学大盛。
论者谓先生训诲之力有以致之。
然此特先生土苴耳。
先生晚喜点易曰。
易之理。
一本达万殊也。
形容圣人心事则曰。
安土乐天能事在。
圣心无处不春风。
后来文章家。
虽终身弄墨。
安能说得此等说耶。
尝语学者曰。
为学在于穷理。
穷理在于存心。
非存心无以穷理。
非穷理。
其为学皆苟。
故学者之初。
须当以存心。
精以读书。
昼诵而夜思之。
因其所知而益求其精。
及其真积力久而有得焉。
则人欲日消。
天理日明。
与圣贤同其归。
彼以词章而已者。
陋矣。
又曰。
行藏。
士君子大节。
不可出而出。
则忘义以循禄。
非知命者。
可出而不出。
则洁身以乱伦。
非知道者。
又曰。
孰不恶死。
君子乐死于义。
孰不欲生。
丈夫且耻其苟容。
盖其学文精深。
见识卓越。
言论易以动人。
故当世及门之士如李大田甫钦。
以节义著。
徐四佳居正蔚然为文学领袖。
其馀名公钜匠。
接武辈出。
贲饰王猷。
大鸣国家之盛者。
实先生鼓之也。
前辈以东汉名流之多归功于严处士。
至曰一丝扶汉鼎。
今先生以布衣。
为朝中贤士大夫所矜式。
以至累百年而文教愈久愈兴。
虽谓柳先生扶我鼎。
恐非夸语也。
然非光武不能成子陵之高。
苟非圣朝礼遇之殷。
亦安能使先生振作人才至于此哉。
先生于书无不通。
虽岐黄龟策阴阳圭臬之说。
亦皆旁搜无馀。
如天地之运化。
物理之消息。
人事之得失。
一于诗发之。
故先生之诗。
非为吟哢而作也。
而一句才成。
举国传诵。
内而圻湖。
外而峤关。
凡名园胜馆。
不得先生诗如无馆。
以至秘书省所藏舆地录中。
先生诗文。
居十六七。
吁亦盛矣。
景泰成化间。
先生遗集。
始入剞劂。
天启中。
旅轩张文康公议所以尸祝者。
而寝以迟。
至英烈王壬午。
庙宇始成。
祠曰景贤。
院曰松谷。
每以春秋二丁。
报祀不忒。
夫以国初之贤。
遗风馀韵。
至今不坠于地。
当日先生所尝藏修处。
更见蛾子时述。
先生嘉惠后学之深。
至此而尤可验矣。
倘有右文筵臣白上而表奖之。
宣号赐田。
一如白鹿故事。
则岂非斯文之幸而圣朝之美典哉。
惜其先生既没。
而薇垣公竟无后。
上舍公落南不复返。
阅六世而一遗孤廑廑如线。
则言行之失其录。
巾舄之不记藏。
何足怪哉。
一日。
先生后孙湜赍诗集系牒等若而帙。
访余普贤山下谓曰。
在昔斯集之成也。
子之先祖吏部公实跋之。
建祠也而子之叔祖鹤岩公左袒焉。
子又裒稡遗事者。
请复记之。
以终乃家责也。
葵阳再拜而避。
瞿然而辞曰。
不佞不惟非其人。
惟久远难详是虑。
今若强其所不知以为知。
其如得罪先生何既。
而遍读诗文讫。
寻绎诸贤序跋等语。
又考笔苑杂记胜览等语。
于是先生事迹。
稍稍备矣。
窃复思之。
昔南轩张先生生诸葛武侯千百载之后。
记其事。
不以为嫌。
苟有可传者。
亦何以世代绵邈为诿哉。
况又不佞在外裔之末。
尤不可辞逊。
故谨叙列如右。
以备能言君子考据云。
崇祯再辛丑仲秋上浣。
后学乌川郑葵阳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5—1646 【介绍】: 明福建漳浦人,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门人称石斋先生。天启二年进士。授编修。崇祯初进右中允,曾三次疏救故相钱龙锡,贬三秩,而龙锡得减死。又屡上疏言诸臣专事互相报复,不顾大局,语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等,被斥为民。复起为少詹事,因疏劾杨嗣昌等,下诏狱,旋释出,谪戍广西。十五年,复故官。福王即位,用为礼部尚书。南京陷,唐王即位福州,擢武英殿大学士。自请往江西图恢复,至婺源遇清兵,战败被执,不屈死。道周潜心经学,亦工书画。有《易象正义》、《三易洞矶》、《洪范明义》、《石斋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幼玄,一字螭若,漳州镇海卫人。天启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以言事落职。寻起官,以谕德掌司经局,再迁少詹事,协理府事,谪江西布政司都事,逮系遣戍。复起礼部尚书。有大涤函书浩然咏。
维基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斋,人称石斋先生,闽南、台湾尊称为「助顺将军」,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清朝时属诏安县,今为东山县)人,祖籍莆田,学者、书法家、艺术家。
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
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
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贫,在福建铜山(今属东山县)岛上石室刻苦攻读,曾在闽南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
有「闽海才子」之誉。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年。
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因丁忧去职。
崇祯初复官编修。
崇祯三年(1630年),任右中允。
八月,钱龙锡以袁崇焕事下狱,廷臣无敢讼冤者。
黄道周与钱龙锡素无私交,却激于义愤,上疏称:“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认为钱龙锡不宜坐死罪。
崇祯帝不悦,以忤旨之罪把黄道周降级外调,又碍于舆论,乃释放钱龙锡,改戍浙江定海。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皆有家丧,崇祯帝依旧“夺情”起用。
黄道周对此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忠不孝。
道周又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日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黄道周雄辩滔滔,“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
”崇祯怒不可遏,斥责他:“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
”道周被连贬六级,谪江西布政司知事。
遂辞官,于邺山讲堂开坛讲学。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认为他“可任辅导”。
崇祯大怒,下令将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等力救,也被逮入狱,后周延儒曰:“张溥、黄道周,皆有些偏,只是会读书,所以人人惜他。
”帝沉默不语。
改廷杖八十,充军广西。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病死。
崇祯想起黄道周的“清操力学,尚策励”,赦其罪,并复官。
道周告病回家,专心著书。
明亡后,任南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
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
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
但兵权由郑芝龙掌握,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
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馀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
施琅曾一度与他前往,不久却径自返回福建。
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
”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
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去,于是全军崩溃。
黄道周与四门生蔡春溶、赵士超、赖继谨、毛至洁冲锋在前,终因兵弱,五人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
道周俘后,至金陵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清廷派明旧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将殉难的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
承畴颇愧,上疏请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准。
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
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其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至洁同日被害,人称「黄门四君子」。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