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纲

相关人物:共 70 位
共 7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0—526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佐公。陆慧晓子。少勤学,善属文。杜绝往来,昼夜读书数岁。年十七,举州秀才。与兄陆僚、陆任并有美名,时称三陆。与沈约、谢朓等共为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梁武帝天监初,为右军安成王主簿。武帝爱其才,命撰《新漏刻铭》、《石阙铭记》。累迁扬州大中正,太常卿。有文集。
全梁文·卷五十三
倕字佐公,吴郡吴人,晋太尉玩六世孙。
齐永明中举秀才,辟竟陵王议曹从事参军、庐陵王法曹行参军。
入梁为右军安成王外兵参军,转主簿,迁骠骑临川王东曹掾、太子中舍人、太子庶子、国子博士、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扬州别驾从事史,迁鸿胪卿,擢为吏部郎,参选事,出为云麾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州事,左迁中书侍郎、司徒司马、太子中庶子、廷尉卿,又为中庶子,加给事、中扬州大中正,复除国子博士,守太常卿,普通七年卒,有集十四卷。
僧法聪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住五台北寺,独重律部。初姚秦时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始专宏《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传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长有成立。
净施相继悉以回。
造经藏三千馀卷。
凡言论之可弘赞者。
莫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陟武当。
所在扬化。
惟务燕默。
筑室于襄阳伞盖山。
以资栖息。
晋安王承风来造。
马骑将从欲进而却。
王怒竟反。
夜感恶梦。
且夕更往。
人马辟易如初。
王乃洁斋尽敬至寺。
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
顷之水波腾涌。
少须水灭。
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
盖聪方入水火定也。
聪坐绳床上。
旁有二虎如立侍。
王却走。
聪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
因告以境内多虎患。
聪为入定。
俄致十七大虎。
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
又命其徒以布故衣。
系虎颈。
期以七日复来。
王偶于所期日。
设斋众才集。
虎亦群至。
遽解去其布。
而与之食。
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
取食于聪之手中。
曰此雄龙也。
又游灵泉有五色鲤。
曰此雌龙也。
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
其左右有凶贪者。
数十人。
谋夜劫所施物。
而虎咆哮遮道。
见钜人倚松树立。
树仅至其膝。
持金刚杵。
忿怒见于色。
谋者惧不敢前。
恲𢥏达旦。
过午乃得反。
王诘其故以实告。
遂奏闻。
诏造禅居寺以邀焉。
聪则别以人代。
不自往。
复诏徐摛就其地。
造灵泉寺。
白鹿白雀依以栖止。
尝行田野。
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
聪为三诵解脱首楞严。
而猪悉散走无馀。
屠怒将驱之。
而手足若束缚者。
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
见之如前三诵。
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
长沙寺遣僧诣聪丐雨。
果沾洽。
诏庐陵王迎至京辇。
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
因欲奉之还台。
潜遁至湘东。
王躬。
师事之。
督亲信陈旻白意。
谓旻曰。
如不允者。
于汝乎有罚。
聪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
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
太清三年。
高祖崩。
湘东王执政。
斥祖所御之宫为寺。
而名之天宫。
以延聪。
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
殿放光彻旬日。
王亟命。
易寺名为宝光。
构浮图僧房讲堂。
舍玩物作露盘其上。
王以暇日于焉。
述般若义。
述义之夜。
每放光照数里。
逮宣帝尤加礼敬。
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
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
端坐如生。
形柔顶暖。
手屈二指。
异香竟月。
寿九十二。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法聪。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备穷记论。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来部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燃。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弊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方以事首。遂表奏闻。下敕为造禅居寺。聪不往住度人安之。又敕徐摛。就所住处造灵泉寺。周朝改为静林。隋又改为景空。大唐仍于隋号。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高祖遣庐陵王迎出都。有事不遂。及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造天宫寺迎以处之。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其寺见有碑记。广叙徵异景空。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神僧传·卷第四
释法聪。
姓梅氏。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止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聪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
聪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又临灵泉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晚。
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聪不往住。
度人安之。
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
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屹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空网而返。
又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固辞不许。
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
永住巴峡空晋鸿上。
湘东王柏木为寝殿。
及感放光旬日不歇。
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
并王服玩作露盘。
立为宝光寺。
请聪居之。
王述般若义。
每明日将竖义。
殿则夜放光明。
照数里不假灯烛。
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
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
端坐如生形柔顶煖。
手屈二指异香不歇。
年九十二。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备穷记论。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遂表奏闻。敕徐摛就所住处。造灵泉寺。聪住禅堂。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川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高祖遣庐陵王重请下都。确乎不许。后至庐阜。骠骑威王。因从受戒。劝请还台。聪志存虚静。潜溯西上。遁隐荆部神山。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频请下都。固辞不许。武陵上蜀。从受归戒。及宣帝末临。亦同前敬。聪每入道场。必涕泗翘。仰普贤授记。天花异香。音乐冥发。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南朝梁济阳考城人,字休映。初仕齐,为奉朝请。为江祏所重,参掌机务。入梁,迁御史中丞,奏弹不避权贵。随豫章王萧综镇彭城,城陷,为魏所俘,临危不屈,寻放还。官至南北兖两州大中正。刚直廉洁,为权势所嫉。卒谥强子。有文集。
全梁文·卷五十
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齐永明初补国子生,举高第,历司徒竟陵王西邸学士,举南徐州秀才,除奉朝请。
东昏即位,为仆射江┙府丞,除尚书驾部郎。
武帝入建康,令掌书记。
天监初,出为建安王伟镇北记室参军,带中庐令,随府迁丹阳尹记室,领五官掾,除通直散骑常侍,历秣陵建康令,入为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司农卿,复出为晋安王云麾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徙庐陵王仁威长史,迁御史中丞,除少府卿。
普通中,出为豫章王综镇北长史广陵太守,随府移镇彭城,城陷,为魏所擒,寻遣还,除临川王太尉长史,复为少府卿,出除武陵王纪东中郎长史会稽郡丞,行府州事,徵都官尚书,寻监吴郡,复除武陵王南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入为度支尚书,除光禄大夫,领步兵校尉、南北兖二州大中正,大同元年卒,谥曰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4—551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士秀,一字士缋。
幼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春坊尽学之,号为宫体。
初为晋安王萧纲侍读,及为太子,累官至太子左卫率。
侯景乱,摛独侍简文帝
简文被幽闭,摛气忿而死。
全梁文·卷五十
摛字士秀,一字士缋,东悔郯人。
天监中为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选为晋安王侍读,补云麾府记室参军,转平西府中记室,转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除秣陵令,随府迁咨议参军肌宁蛮府长史,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出为新安太守,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除太子左卫率,简文帝即位,授左卫将军,不拜,卒年七十八,谥曰贞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陵。
刘孺弟。
起家著作郎。
晋安王萧纲记室。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纲立为皇太子,除中庶子,恩宠为时辈莫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27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士简。张瑰子。能诗文。年十二,日作诗或赋一篇,至年十六,积二千余首。齐明帝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为沈约所称,与任昉友善。梁武帝天监初,为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奉命抄乙部书,撰古妇人事送后宫。作《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迁秘书丞,后入寿光省,修丙丁部书抄。累官黄门侍郎,新安太守。有《文衡》等,皆佚。
全梁文·卷五十四
率字士简,充从弟,宋右光禄大夫永孙。
齐建武初为著作佐郎,举秀才,除太子舍人,迁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
梁台建,为相国主簿。
天监初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朏掾,进秘书丞,历中权建安王中记室参军、云麾晋安王中记室,随府转宣毅咨议参军,除中书侍郎,复为晋安王宣惠咨议,领江陵令,随府迁江州咨议,领记室,出监豫章临川郡,还除太子仆,迁招远将军、司徒右长史、扬州别驾,又迁太子家令、黄门郎,出为新安太守,有《文衡》十五卷,集三十八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540 【介绍】: 南朝梁会稽山阴人,字文明。
贺玚子。
少通《三礼》,及长,遍治《孝经》、《论语》、《毛诗》、《左传》。
起家晋安王国侍郎。
累迁国子博士,于学讲授,生徒常数百人。
出为南平郡,为民吏所德。
加贞威将军。
兼南郡太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23 【介绍】: 本名炳,唐人避讳改为景。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子昭。
梁武帝从弟。
初仕齐为晋安王国左常侍。
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
入梁,封吴平县侯,拜南兖州刺史,寻迁雍州刺史。
梁武帝天监八年,魏兵七万攻潺沟,驱迫群蛮。
群蛮渡汉水降梁,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劝除之。
景不听,开城受降。
并出雍州兵击破魏军。
修城警边,劝课农桑,盗贼绝迹。
武帝礼遇甚厚,军国大事,皆与议决。
官至郢州刺史。
卒谥忠。
全梁文·卷二十二
梁书》作「景」,避讳。炳字子昭,武帝从父弟。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还为骠骑行参军。永元中,除步兵校尉。中兴建,为宁朔将军,行南兖州事,迁辅国将军。武帝受禅,封吴平县侯,授使持节、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历太子右卫率、卫尉卿,迁左骁骑将军、兼领军将军。出为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征右卫将军,领石头戍事。复为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征为领军将军,加侍中。徙安右将军,监扬州,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卒。赠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孟孙。
萧统长子。
初封华容公,位东中郎将、南徐州刺史。
统卒,欢应嗣太子位,梁武帝以新有天下,不可以少主主大业,属意萧纲,封欢豫章王,官终江州刺史。
卒谥安。
丁贵嫔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5—526 【介绍】: 即丁令光。
南朝梁谯国人,武帝妃。
尝擘絖于汉滨,武帝萧衍镇樊城,见而纳之。
为武帝郗皇后所妒忌,使日舂五斛。
简文帝
武帝天监元年八月,立为贵嫔。
性仁恕,不好华饰,未尝为亲戚私谒。
及武帝弘佛教,贵嫔茹素受戒。
卒谥穆。
简文帝即位,追尊为太后。
共 7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