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见理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御制御笔。赐副提李宗城 五代十国 · 李昑
七言绝句
古者盘盂几杖皆有铭。昔年三相借陆书而勉戒。今者副学劝是书而讽规。昔三相之意。其实在予偏处。今副学之意。亶乎在于用人。借陆书而勉予。苦心存也。借李纲而劝予。其心可谅。既讲陆书。又讫此书。岂不感动。略表其意。以示不忘之意云尔。
为国丹心见理明,高宗胡弗感深诚。
于今展读令人愧,黄卷编中垂大名。
弘毅年少时,学易一念酷。
研精覃思苦,见理不见欲。
一朝感苍苍,床下产神竹。
弘毅益自信,夜寐目不属。
族长闵其劳,令人付斤斸。
惜哉凌云姿,一断不复续。
弘毅少安枕,旦气几为梏。
时匠司剪伐,寿命旋见蹙。
神明信可畏,感应亦何速。
至今旁舍笋,不生弘毅屋。
康成书带草,千载登史录。
吾书此段奇,后学宜三复。
弘毅勉岁寒,任道照猗绿。
见山不见理,真假析为二。
看假作真山,细大岂殊致。
邻翁怜索居,奉我石一块。
嵌空坐短小,枯涩少坚腻。
承以下岩紫,其体润而细。
翁言白鹿皮,苍璧惭倒置。
殷勤加谢翁,分别非所会。
但见眼中山,屹立出尘外。
侵寒欲清癯,向晚亦孤翠。
萧萧风雨天,云气或冥晦。
虽无禽鸟声,颇若岩洞邃。
侧耳听其中,恐有隐者在。
新诗滚滚江流东,一泻万里谁能穷。
平生清峭不近俗,雪山突兀江头峰。
相逢一笑莫相避,自古高人苦难致。
涪翁骨冷唤不醒,且向新诗求笔势。
君于涪翁真后身,有同次律前身僧。
语言直下见理窟,何须辛苦从张凭。
对君令我思秋菊,三月褒山如一宿。
君看玉局感秋吟,叹息流光岂予独。
桓谭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力排谶纬本非经,言直多因见理明。
却憾临危无定守,仓皇叩地苦求生。
亘古英灵在,颜回有后身。
年才十三岁,才过万千人。
学到由天悟,文高见理真。
再生仍再夭,无路问鸿钧。
智禅生峨下,稚齿希空门。
落发受具戒,持钵巡诸村。
有如摩尼珠,烱然古井浑。
又若大明镜,不受尘垢昏。
衰世不见理,窥天于覆盆。
誓将昌祖道,特用报佛恩。
得法归燕社,闭口不复论。
眷言古丛城,往事空剑痕。
谁规此浮屠,峻极压厚坤。
意令五浊海,亲见两足尊。
末法裨贩盛,遗教髣髴存。
破律会十方,有诏下九阍。
法席遴厥选,炉香冷复温。
竖拂集龙象,催粥吼鲸鲲。
能使幽衢暝,豁开若木暾。
空花眩俗眼,孰办牢脚跟。
斯道许津梁,如天柱昆崙。
施金方山积,巧匠犹水奔。
请以六度法,为拔六欲根。
诸君快说偈,群魔惊褫魂。
何时共峻陟,层霄疑可扪。
勿谓蟹井小,可敌鲸海吞。
三代治盛,四方教宣。
因性情之常理,达礼乐于敷天。
异世迭兴,即中和而默感;
斯民共适,通远近以皆然。
昔者人心尚隐于淳庞,世治未离乎简朴。
自圣时启迪,此化寖盛,故天理形见,夫人皆觉。
皇乎三代,斯时已极文明;
达在敷天,无往而非礼乐。
虽曰《夏》、《頀》、《武》之殊用,忠、质、文之异名。
岂无损益,俱曰□□之异;
虽异缀兆,均由心感之生。
以此周旋于斯世,亦其启发之真情。
自六七世之贤明,迭相制作;
使千百年之宇宙,相与流行。
观是时,万国玉帛,驩趍夏邑之朝;
百蛮歌颂,播在商涂之载。
朝廷非无仪而遍及江汉,齐晋亦有诗而不遗鄘邶。
虽是端均散于群心,而极盛无如于三代。
当年积累,大恢治具之繇;
与世周流,不见圣人之碍。
大抵人习于见理,则达理以甚易;
道可以合民,非强民而使同。
武夫非可肃,况在中林之地;
贱隶岂能文,唱成列国之风。
良由冠昏济济,闾里素习;
声教洋洋,朔南亦通。
惟圣化薰陶之无外,故斯民习熟于其中。
如奏《关雎》,虽乡人而亦用;
傥观宾蜡,知大道之为公。
盖上世蒉桴土鼓之希声,杯饮污樽而无体,童谣有乐情而未播于乐,耕逊亦礼意而未闻于礼。
于是学校羽籥,合众讽诵;
族党拜揖,习人孝弟。
凡昔时之壅窒未通,故今日之情文大启。
岂特升歌于庙,铿然此日之鼓鼗;
抑令酬酢于乡,蔼若当年之酒醴。
后世奏形雅乐,至卿士以未晓;
问及封禅,虽儒生而莫谈。
不思汉广之夫,知有周礼;
殷雷之妇,作歌召南。
以后儒之多识如彼,视古者之凡民有惭。
此且未达,况乎远覃。
以至野外何施,莫出鲁生之两;
军中自乐,何资唐舞之三。
盖自源流犹未远于圣人,溃裂已不容于天下。
陈非可归,且负器以归矣;
河不可入,有播鼗而入者。
于斯时也,上无宗主,礼乐逸于下而无所归,所谓涣散而非达也。
保治于后,贻谋自初。
永示宸旒之戒,著为金镜之书。
托兹宝鉴之名,意诚近矣;
垂厥皇家之训,义实昭如。
太宗静观理乱之形,亲睹治平之盛。
谓用舍两途,若是易晓;
故鉴戒万世,使之取正。
虽帝心视此,常如目击于龟图;
恐后嗣忘之,所以书名于金镜。
帝也见理已熟,为谋益深。
虽自比之初,已赖得人之力;
而朕保于此,岂无贻后之心?
是书所作,正欲垂训,言镜不足,托名以金。
何暗何明,断不出宝贤之意;
载瞻载顾,如亲承祖训之临。
是书也,兴王期万世之传,举要特数言而止。
语及用人,则贤否之状莫掩;
论及为治,则祸福之形甚迩。
兹成书之鉴戒昭然,阅世故之兴亡多矣。
朕尝保此,一时已验于安危;
训以示之,万世永贻于孙子。
大抵考治乱之形,至昭若以易晓;
处任用之中,有时焉而不知。
惟帝与诸公讲论熟矣,目击八代,兴亡在兹。
故金镜著明之训,为瑶图久远之思。
虽终篇著述,不出谨用;
然百王观省,晓然不疑。
言述始终,蕴古有穷神之具;
语陈治乱,令狐述兴业之为。
是时大亮献言,金重订千;
高冯奏疏,镜尝赐一。
献宝箴者亲故毋用,以人鉴者佞邪必黜。
然此皆朕意之观览,未有为后王之著述。
书所以作,见之甚悉。
使文宗睹此,必无去佞之非;
如唐德见之,安有追仇之失?
然而用舍多偏,莫唐世之为甚;
利害虽明,奈时君之自昏。
然宪宗仅一采,犹识赏谏;
宣宗尝一读,粗知听言。
彼莫分邪正,已非初世之所望;
然少或观省,犹愈此书之不存。
载观如是之谟训,惜不尽循乎子孙。
以至临朝有不乐之容,直焉随斥;
作殿为履观之地,贤岂能尊。
抑亦谏猎不止,托为厚赐之金;
追言有恨,不念未忘之鉴。
虽云为后世之作戒,亦岂意帝躬之亲陷?
呜呼!
《金鉴》一书,太宗自为之,亦自背之,何责子孙之不鉴?
夜思 宋末元初 · 方回
读书不见理,作诗欲求名。
定非百世士,苟且诳此生。
蹇予脱万死,老气空峥嵘。
莫年识见进,深夜精神清。
一灯何可暗,鼠辈将肆行。
不惜三披衣,续膏挑复明。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